|
楼主 |
发表于 2024-8-13 07:5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名中医彭坚:全身各种疼痛经方案例(中)
案例7:桔梗汤合麻杏甘石汤治疗急性咽喉炎
王某,男,19岁,2011年6月5日就诊。患者三天前感冒发烧未退,至今体温38℃,汗出不多,咽喉疼痛,咳嗽痰黄,口苦,口微渴,舌红,苔薄黄,脉细滑数。
处方:桔梗10克、甘草10克、麻黄10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黄芩10克、浙贝10克 三剂
二诊:服上方后,发热已退,咳嗽有所减轻,仍然咽喉疼痛,有黄痰。
处方:桔梗15克、甘草10克、枳壳10克、土牛膝30克、板蓝根30克、玄参15克、桑皮10克、浙贝10克、黄芩10克、栝楼皮10克 七剂
二诊:服药后,症状消失。
按语:咽喉疼痛是外感病初起时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属于风热感冒,可用桔梗甘草汤合麻杏甘石汤透解,我在外感已经消除,而咽喉疼痛不止时,往往以桔梗甘草汤为治疗主方,加板蓝根、玄参、土牛膝清火、解毒、止痛,加枳壳与桔梗一降一升,调节气机。兼咳嗽、吐黄痰,则加桑皮、浙贝、黄芩、瓜蒌皮等清热、化痰、止咳,效果甚好。
桔梗甘草汤、甘草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全部见于《伤寒论》少阴篇。《伤寒论》原文311条云:“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桔梗汤。”原文312条云:“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音不出者,用苦酒汤。”原文313条云:“少阴病,咽中痛者,半夏散及汤主之。”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把桔梗甘草汤、甘草汤、苦酒汤放在少阳篇,而对于把“半夏散及汤“放在少阴篇还是放在太阳篇,则举棋不定。
我认为,这4首经方都应该属于太阳篇的方剂。外感初起,咽喉疼痛是经常见到的症状,属于太阳病热证、实证:风寒挟痰者,用半夏散及汤(半夏、桂枝、甘草);风热初起,轻者用甘草汤,重者用桔梗甘草汤;郁久而导致疼痛、生疮、不能发声者,用苦酒汤。属于少阴病寒证、实证,可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虽然,在《伤寒论》原文中没有提到麻黄附子细辛汤可以治疗咽喉疼痛,但古今医家早有许多医案加以验证,古人称之为“两感伤寒”。
然而,我在多次研读《伤寒论》太阳病篇时,始终感到难以理解的是:张仲景对于外感病包括感冒、流感初起的症状,全部都有描述,如头痛、发热、恶寒、身痛、咳嗽、气喘,为什么从来没有提到最常见的“咽喉疼痛”?
太阳病中风用桂枝汤,伤寒用麻黄汤,为什么温病没有处方?辨证论治的创造者,不可能留下这样两个明显的漏洞。
从清代以来,后世许多经方家指出,《伤寒论》并非没有治疗温病初起的处方,麻杏石甘汤、栀子豉汤、葛根芩连汤、黄芩汤,都可以用之治疗温病初起。
当我把伤寒六经辨证重新定位,将太阳病定位为“表证、热证”,少阴病定位为“表证、寒证”时,发现《伤寒论》治疗外感初起、咽喉疼痛的处方,原来隐藏在少阴篇中。特别是半夏散及汤与桔梗汤,分别是治疗外感风寒挟痰和外感风热的两首主方,应该让其回归到太阳病篇。
半夏散及汤证的咽喉疼痛,察知咽喉,应当不红,但痰涎较多;桔梗甘草汤证的咽喉疼痛,察知当偏红偏肿,这是两者的区别。桔梗甘草汤可宣肺利咽,排脓解毒,适合于温病初起的咽喉红肿疼痛,例如著名的银翘散与桑菊饮,都是以桔梗、甘草为基础组方的,故本方也应该看做是《伤寒论》中有关温病治疗的方剂之一。
我在临床上,将此方合麻杏甘石汤、葛根芩连汤、栀子豉汤等治疗风热感冒、咽喉疼痛,证实是有效的。
三、肩颈手臂疼痛
肩颈疼痛,属于太阳病表证、热证。表虚者,用桂枝加葛根汤;表实者,用葛根汤。
属于阳明病里证、热证。里实者,可用葛根黄芩黄连汤。
手臂疼痛,麻木无力,《金匮要略》称作“血痹”,属于少阴病表证、寒证、虚证,用黄芪桂枝五物汤。
案例8: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手臂疼痛
刘某,男,51岁,左肩部至手臂部酸胀疼痛,抓东西无力,夜间尤剧,左手指明显比右手冷,二便调,舌暗苔腻,脉沉细。患病已经有两个月。
处方:黄芪90克、桂枝10克、赤芍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桃仁10克、羌活15克、秦艽15克、木瓜15克、苍术10克、姜枣各10克 七剂
二诊:上方服后,症状基本缓解。
按语:黄芪桂枝五物汤之辨证要点在于手臂抓东西无力;用方要点在于重用黄芪,元气充足,才能推动血行。我常加刺五加30克,助黄芪补气,加鸡血藤30克养血。手臂酸胀,乃为有风湿,可以加秦艽、羌活祛风,苍术、木瓜祛湿。血痹的病机是血行不畅,如果有肢冷、舌暗等瘀阻现象,则合用桂枝茯苓丸效果更好。
案例9:葛根汤加减治疗颈肩疼痛
张某,男,48岁,2007年7月12日就诊。患者颈椎疼痛多年,检查有颈椎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根,现颈部酸胀疼痛,僵硬,手麻,抬举不便,夜晚尤剧,形寒,怕冷,舌淡苔薄白,脉弦,血压不高。
处方:葛根80克、桂枝10克、白芍15克、炙草10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麻黄10克、白芥子10克、羌活10克、秦艽10克、鹿衔草30克、豨莶草30克、鸡血藤30克 七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状大为缓解,加鹿角霜、穿山甲、蜂房为丸长服。多年未发作。这三味药有软坚散结、消融骨刺的作用。
按语:葛根制剂是治疗颈椎病的主方,在杂病中表现为寒证的,多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表现为热证的,用葛根芩连汤。
西医对于颈椎病的分类,多分为五型: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脊椎型,可以参看本书慢性疼痛一章的肩颈疼痛一节。
无论哪一型,从中医寒热两个角度辨证,以经方葛根制剂加减,疗效均好,但葛根剂量要大,至少用50克。
本案颈椎局部酸胀、僵硬,属于颈型;手麻、抬举不便,神经根受压,属于神经根型,年纪不大,血压不高,适合于用葛根汤温通,原方加羌活、秦艽祛风,白芥子化痰,鸡血藤活血,豨莶草、鹿衔草通络。后3味药加入,治疗手臂麻木特别有效。如果手臂疼痛剧烈,还可以加蜈蚣、全蝎等止痛。倘若颈椎病日久,已经发生器质性改变,则必须在煎剂取得效果后,做成丸剂缓图。本方加鹿角霜、穿山甲、露蜂房,意在软坚散结,消融骨刺,有一定作用。
案例10: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治疗颈肩疼痛
尚某,36岁,2011年5月17日就诊。患头颈肩部酸胀,头晕昏痛,咽喉不适,心慌失眠,大便偏干,口苦,容易上火,舌瘦而暗红,有薄黄苔,脉细滑。
处方: 葛根80克、黄芩10克、甘草10克、黄连8克、白芍30克、木瓜30克、天麻15克、石斛10克、枣仁30克、炙远志10克、茯神30克、香附子15克、合欢花10克 七剂
上方服后,症状消失。
按语:本案代表了颈椎病的另外两种类型。从头颈部酸胀疼痛这一症状来看,可以确定为颈椎病。头晕昏痛,是压迫了椎动脉,导致头部供血不足所致,属于椎动脉型;咽喉不适,心慌失眠,是压迫了交感神经,属于交感神经型。这一类颈椎病往往表现为热证,适合于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减。其中,香附子、茯神、合欢花调气安神,与远志、枣仁相配,有很好的治疗心慌、失眠的作用。特别是合欢花,既可以安神,又可以利咽喉,与石斛相配,能够起到滋阴降火的作用。
四、胸痹心痛
胸痹心痛多数属于太阴病,里证、寒证,分轻重虚实辨治。属于上焦阳气不通,阴邪阻滞而“胸背痛”者,用栝楼薤白白酒汤;夹有痰饮上逆,出现不得卧、“心痛彻背”牵引性疼痛者,用栝楼薤白半夏汤。
这是胸痹的两首正治方,理气通阳或理气化痰。属于轻证,出现“心悬痛”,即心中空痛者,用桂枝生姜枳实汤。属于急证,出现“胸痹,缓急”,即阵发性剧痛者,用薏苡附子散。属于重证,出现“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即持续性、牵引性剧痛者,用乌头赤石脂丸。属于虚寒者,用理中汤、四逆汤或人参四逆汤。
胸痹心痛一部分属于少阳病,可以根据寒热虚实的情况,使用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加减。
案例11:大柴胡汤合栝楼薤白半夏汤治疗胸痛
甄某,女,35岁,2008年11月就诊。两年前患心肌炎,经常胸闷、心口痛,头晕,易疲劳,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月经尚可,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细滑。
处方:栝楼皮10克、薤白10克、半夏10克、柴胡10克、黄芩10克、枳实10克、虎杖15克、赤芍10克、西洋参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生姜10克、红枣10克 十四剂。
二诊:服上方有效,症状基本消失,嘱其注意休息,有不适时可以继续服用。
按语:胸痹心痛多数是冠心病表现的症状,属于寒证、里证,根据虚实,分别用瓜蒌、薤白制剂,干姜、附子、人参制剂予以治疗。前者通阳理气,后者温阳补气,这在临床上已经有了共识。因此,本案选择了另外一类胸痹心痛患者的案例予以介绍。
本案是心肌炎后遗症患者,从胸闷、心口痛、口苦、小便黄、大便偏干的症状来看,属于少阳病大柴胡汤证,故主方选用大柴胡汤,不用大黄改用虎杖,是因为大黄煎煮的要求高,患者不容易掌握,虎杖既有大黄降火通便的功能,又耐煎煮,尚能够活血化瘀。张仲景的两首瓜蒌薤白制剂,必须加酒,才能通阳,合用去酒的瓜蒌薤白半夏汤,是取其宽胸理气的作用,加强大柴胡汤调节气机的效果。
因为患者病程较长,日久必虚,头晕、易疲劳,故加西洋参、麦冬、五味子,即合用生麦散,以照顾虚证的一面。从我的临床经验来看,胸痛心痛属于冠心病患者,多表现为太阴病寒证;心肌炎患者,多表现为少阳病热证、虚实夹杂。
五、胸胁疼痛
胸胁疼痛属于少阳病半表半里证。热证、虚证者,可用小柴胡汤;热证、实证者,可用大柴胡汤;偏于寒证、兼挟水饮者,可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偏于气滞者,可用四逆散;偏于气滞血瘀者,“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此为肝着,可用旋覆花汤;偏于悬饮者,疼痛剧烈,“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用十枣汤。
案例12: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肺癌化疗后
李某,男,65岁,2000年11月5日就诊。右肺下叶转移性癌,右侧胸膜转移性病变,右侧少量积水,胸部疼痛,化疗一次后,疼痛有所减轻,仍然疼痛难忍,咳嗽,气喘,咳痰清稀,疲乏无力,小便短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处方:柴胡10克、桂枝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细辛3克、牡蛎30克、花粉10克、黄芩10克、炙甘草10克、法夏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葶苈子30克、红枣30克 七剂
二诊:服上方后,症状减轻,加白参15克,继续服十五剂,化疗期间不停服。经过六次化疗后,病情基本稳定。所有症状都已经减轻或消失。
按语:癌症化疗后往往出现一系列紊乱现象,一般应着重于调节。本案患者胸部疼痛,部位在少阳,偏于寒饮内停,故咳嗽,气喘,咳痰清稀,有少量积水,证属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停积于上焦,正是柴胡桂枝干姜汤所主。原方加五味子、细辛,配干姜,是张仲景温化寒饮治疗咳喘的3味主药,再加半夏、葶苈子降逆平喘,合五苓散温阳利尿,是上病下取,帮助肺部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改善水液代谢功能;疼痛剧烈,可以加蜈蚣、全蝎、元胡、乳香、没药、穿山甲等分研末送服;胸水较多,可以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龙葵、蝼蛄之类。这是我治疗肺癌患者化疗期间常用的配方组合。
六、心下痛
属于阳明病里证、热证。证轻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用小陷胸汤;“心下痛,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重者,“心下按之石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为结胸证,用大陷胸汤或大陷胸丸。
属于太阴病,虚寒证者,用理中汤;寒实结胸证者,用三物白散。
属于厥阴病上热下寒证者,用黄连汤;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者,“心中疼热”,用乌梅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