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国医大师吴咸中治胆结石
吴咸中,男,满族,1925年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城,是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南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科学运用中医、西医之长,确定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临床地位,阐明其治疗规律,提高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理论水平。同时,他提出了“抓法求理”的研究思路,促进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的有机结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开拓者之一。
他主编的《新急腹症学》、《腹部外科实践》等专著,是该学科领域的权威著作。 从中医的病机来分析,胆石的形成多因长期肝气郁结,进而化湿蕴热,湿热交阻,致使胆液蒸熬凝结成石。从中医辨证分型上看,与胆道感染相似。若胆石处于静止状态,可表现为“有病无证”,在胆绞痛发作时表现为肝郁气滞。如并发感染,则表现为湿热或毒热。
作为急腹症专家,吴咸中教授曾经治愈过不计其数的胆石病患者,以下两剂方子是他临床常用的,相关病友可以作为参考。
1、茵陈胆道汤
组成:茵陈18克,栀子12克,黄芩15克,枳壳10克,木香10克,大黄10克,金钱草60克,柴胡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每次100毫升。
功效:清热、利胆、排石。
主治:肝、胆管结石病。
方解:方中茵陈、栀子清热利湿,柴胡、黄芩舒肝清热,枳壳、木香理气止痛,金钱草清热利湿排石,大黄通里攻下。
2、胆道排石汤1号
组成:柴胡、郁金各12克,金钱草30克,广木香18克,枳壳12克,大黄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功效: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主治:气滞型胆石病。
方解:方中柴胡疏肝理气,金钱草清热利湿,郁金活血止痛,木香、枳壳理气止痛,大黄通里攻下。
胆结石是急腹症的一种,它引起的胆绞痛犹如刀扎般剧痛,令病人极其痛苦。一旦发作,可采取以下应急措施:
1、指压穴位止痛
令病人脱去衣服,俯卧,用大拇指或手掌使劲按压肝腧、胆腧、脾腧3个穴位。按压后如果绞痛仍不止,可加用蒸或煮热的毛巾对右乳房下方的期门穴和剑突(心口)下胃脘部进行热敷,疼痛即可止住。
2、艾灸侠溪穴
侠溪穴在第4、5趾间根部的脚背处有压痛的位置。点燃一支艾条,在此穴位上炙烤(注意不要太近,以不伤皮肤为度)。炙烤的时间长短,依病人反应而定。若开始烤时觉得不热,就烤到感觉热为止;若开始即感觉热,就烤到觉得不热为止。
二、国医大师李佃贵从浊毒角度论治胆结石病 (孟宪鑫 河北省中医院肝病科)
中医认为胆结石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手法有多种方式,在胆结石发病的不同阶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治疗,并且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联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李佃贵长于胆石症、慢性胆囊炎的治疗。李佃贵认为胆石症病程较长,病机错综复杂,很难以一方一法取效,必须谨守病机,治疗上顺应、恢复胆的生理特性,利胆排石,多法并用,方可取效。
现将李佃贵治疗胆石症经验归为以下6法。
1、化浊解毒法
传统观点认为,胆石症属“胆胀”“胁痛”范畴。胆为“中精之腑”“中清之腑”,其所藏胆汁应为清纯、清净的精微物质,《外经微言》亦载:“胆司渗,凡十一藏之气得胆渗之,则生清化浊有奇功焉。”若胆之生清化浊之功用失常,精汁则化生为秽浊之胆汁,浊汁滞留胆腑日久,久经煎熬,尚可形成砂石,甚可酿生浊毒,形成积聚。李佃贵故从浊毒论治胆石症,化浊解毒之法多采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金钱草等清热解毒利湿之品,重在祛邪,邪去则正自复,胆汁归为清汁,胆腑之功用恢复正常。
2、攻坚散结法
胆病积久,气滞、血瘀、湿阻、热结,肝郁脾虚,正虚邪恋,胆汁凝结成石,变生胆石。这时须攻坚散结,缓缓消磨,祛邪兼以扶正。当遵《金匮要略》大黄蛰虫丸之旨,缓中补虚。李佃贵喜用鳖甲、甲珠、五倍子、鸡内金等攻坚散结。
3、柔肝健脾法
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肝之余气泄于胆,聚而成精。”治病必求于本,若从根本上防治胆石形成,尚应治肝,肝为刚脏,柔肝成为治肝之常法。在柔肝的同时尚应健脾。《金匮要略》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临证指南医案》明示后人重视“治肝先实脾”之古训,并提出具体治则:“补脾之中必宜疏肝,肝气调达而不致郁而克土,疏肝即所以补脾也”,抓主要矛盾,治病求本:柔肝健脾方可取得较好疗效。李佃贵喜用当归芍药散柔肝健脾,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白术、茯苓祛湿健脾,正合柔肝健脾治本之法。
4、疏肝利胆法
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与肝相表里。肝气郁结,胆气不降,则为浊厚的胆汁进一步凝结成石提供基础,疏肝利胆。李佃贵常根据肝郁之轻重缓急,把疏肝解郁分为两法:①疏肝法。适用于肝郁轻症。李佃贵喜用小柴胡汤以调达肝郁。②利胆法。任应秋讲“肝气盛的,还得用泻法”即指此。所以李佃贵常在疏泄法的基础上加用茵陈、郁金、金钱草等苦泄通降,疏利肝胆。柴胡能入少阳经而主半表半里,其气味芳香清轻升散,可疏肝解郁,顺应肝的条达之性,发泄郁遏之气,善解肝郁,对于肝郁气滞者尤为有效。李东垣云:“柴胡升也,能引中气升达于上。”柴胡性轻,具有升阳之行,可引中气升达于上。《本经》:“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珍珠囊》:“去往来寒热,胆痹,非柴胡梢子不能除。”
5、行气导滞法
胆为六腑之一,六腑以通为用,胆腑瘀滞,为浊厚的胆汁凝练为石提供环境,一胆结石形成则更加阻塞气机,胃腑与胆腑相连,影响胃肠的通降,胃肠气滞会导滞胆腑气机更加不畅,影响胆腑的疏泄,此时应行气导滞,通畅胆腑。李佃贵临床常用辛香理气之品,以畅达胆胃气机。其意有二:①宣畅气机。临床常用能升降诸气的三焦气分之药木香和能利三焦,解六郁的气病之总司香附。②通腑泄浊。临床常用能破气除痞导滞之枳实、枳壳、大黄,以改善患者腹胀、纳呆之症状。如此三焦气治,气行则血行,湿化,气血调和,病易恢复。
6、安神利胆法
胆主决断,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作用。胆主决断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如大惊卒恐等)的不良影响,维持和调节气血正常运行,确保脏腑之间关系协调,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胆气虚怯之人,优柔寡断,百虑不决,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则易于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如患者畏惧胆结石造成精神困扰,还需安神利胆。
总之,因“浊毒内伏”是始动因子,所以化浊解毒为治因之法。如果患者已出现胆结石,则应以攻坚散结为主,化浊解毒和攻坚散结二法均应配合柔肝健脾法,助正气祛邪外出,邪去而正自安。化浊解毒、攻坚散结、柔肝健脾为基本大法,同时需根据患者体质,病程长短,病情轻重,分别有所侧重,应用疏肝利胆法、行气导滞法、安神利胆法。
三、胆结石的良方
1、金钱草100克 茵陈100克 广木香 30克 枳壳 20克 枳实 20克 栀子 20克 厚朴 20克 芒硝 30克(后入)。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至三次服,连服三至六剂,之后停药4日,再连服三至六剂。
随症加减:
合并感染,热症明显者,减少木香、枳、朴用量,加连翘、蒲公英、败酱草、苡仁。疼痛显著者,加川楝子、延胡索。病久体虚者,加党参、黄芪。
煮沸15分钟后再加入芒硝,再煮几分钟即可。服药后12-15天先后从大便排出结石,康复。
2、胆结石(巨大型)
金钱草50克,丹参50克,鸡内金10克(冲),海金砂30克,木通30克,瞿麦15克,马鞭草20克,木香10克,生山查20克, 滑石30克,泽泻30克,甘草5克,车前草50克,扁蓄50克。水煎服,每日一次。
药方:广金钱草12克,煎水喝。另鱼脑石,每日6克碾粉用水送服。
疗效:2-3日见效,无效停药。
来源:中医大师李可经验方。
四、名家胆结石中药处方九个验方
中医处方(一)
辨证:肝胆湿热郁结,横逆中土。
治法:利胆排石,益脾止痛。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柴胡9克,太子参15克,白芍15克,金钱草30克,郁金草12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邓铁涛方。
中医处方(二)
辨证:湿热内蕴,积久成石。
治法:疏肝理气,利胆排石。
方名:利胆排石汤。
组成:制大黄9克,枳实9克,虎杖15克,郁金15克,金钱草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姜春华方。
中医处方(三)
辨证:肝郁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名:舒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枳实10克,青皮10克,陈皮10克,虎杖根30克,银花30克,生大黄12克,金钱草30克,茵陈3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2克,元胡10克,白芍12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谢新建方
中医处方(四)
辨证:肝气郁结,木郁化火。
治法:疏肝理气,清热化滞,利胆排石。
方名:清胆化石汤。
组成:柴胡6克,鹅不食草15克,延胡6克,金钱草15克,金铃子10克,黄芩9克,郁金6克,通草3克,蒲公英12克,北茵陈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翁恭方。
中医处方(五)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
治法:疏肝利胆,清热除湿,理气和营,止痛散结。
方名:疏肝利胆汤。
组成:柴胡10克,黄芩8克,海金砂15克,金钱草15克,鸡内金10克,川郁金8克,炒金铃子10克,白芍10克,炒枳实10克,赤茯苓15克,车前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培生方。
中医处方(六)
辨证:肝胆气郁,湿热蕴结。
治法:舒肝解毒化石,胆结石秘方。
方名:舒肝解毒汤。
组成:柴胡20克,青皮20克,陈皮20克,石斛20克,黄芩10克,三棱10克,白芍15克,连翘15克,金银花25克,蒲公英25克,金钱草2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谭景祺方。
中医处方(七)
辨证:肝郁气滞,湿热蕴结。
治法:清热,疏肝,理气,通里。
方名:胆道排石汤。
组成:黄连6-12克,黄柏6-12克,黄芩6-12克,茵陈12-24克,郁金12克,金钱草30克,猫爪草9-24克,大黄5-20克,法夏12克,西党12克,木香6-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肖银昌方。
中医处方(八)
辨证:气郁湿阻。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利湿,调畅气机。
方名:胆石通消糖浆。
组成:郁金15克,木香15克,黄芩15克,茵陈26克,川楝子9克,虎杖30克,玉米须20克。
用法:将木香打成粗粉,提取有效成分。另将余药经整理后混合煎汁,共煎2次,每次务使水面高出药材,经煮沸20分钟(指沸后时间),过滤。滤液合并静置沉淀24小时,再吸取上清液浓缩至一定量,加入蔗糖煎沸使溶解,出料前5分钟加防腐剂,过滤。滤液与木香提取液混匀,分装于100毫升,每次饭前15分钟服33毫升,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停药1周后进入下1疗程。冷和平方。
出处:冷和平方。
中医处方(九)
辨证:肝胆湿热蕴结,胃肠实热。
治法:清热化湿,通里攻下,利胆排石。
方名:三黄排石汤加减。
组成:黄芩15克,生大黄15克(后下),山栀子15克,茵陈30克,金钱草50克,双花15克,郁金15克,木香10克,厚朴12克,芒硝10克(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李世忠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