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敏珊
心力衰竭是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泵功能减弱,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心力衰竭分为左心衰与右心衰。左心衰临床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呼吸困难、咳嗽和咯血(喘证、痰饮)。右心衰主要表现为体循环淤血:上腹部胀满、颈静脉怒张、紫绀(血瘀)以及水钠潴留:水肿(水肿)、心律失常(心悸)。根据心衰的症状,左心衰多分属于中医的喘证、痰饮、心悸等病,右心衰多分属于中医的水肿、血瘀等病。西晋王叔和在《脉经》卷第三中首先提出“心衰”病名,其主要表现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素问·逆调论》篇:“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水热穴论》篇:“ 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咳喘不得卧”。《素问·汤液醪醴论》 :“五脏阳以竭也,津藏充廓”。此外,《金匮要略》云:“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1997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国家标准《中医临床术语·心系疾病》明确指出该病是“因心病日久,阳气虚衰,运行无力,或气滞血瘀心脉不畅,血瘀水停,以喘息心悸,不能平卧,咳吐痰涎,水肿少尿为主要表现的脱病类疾病”。
一、心衰的病因病机
心衰常由外邪侵袭或误治,导致心、肺、脾、肾等机能受损,气血紊乱,水饮停聚、痰浊、血瘀为患。外邪直中或病久,心阳不振,心肾阳气虚衰;或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以虚证为本,心肾阳虚为主。实证为标,水饮、痰浊为主。在伤寒论中,导致心衰的病因多为太阳病误治之后,如“下之后”、“发汗过多”、“若吐若下后”,或为外邪直接侵犯少阴所致。譬如《伤寒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是在下之后形成的心阳虚证。又如《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及“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是发汗过多由太阳病转属少阴病。再如《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是吐下之后致心阳虚弱兼饮邪郁而化热。少阴病是伤寒六经病变发展过程中的后期阶段,机体抗病力衰退,病情相对较为危重,形成正虚邪实的证候。
二、心衰的脉象探讨
《伤寒论》辩脉法第一条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是凭脉辩证的总纲。《伤寒论》中心衰患者脉象常由太阳病的阳脉转为少阴病的阴脉。《伤寒论》:“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提到心衰的脉象可以表现为促脉。《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提到合并心律失常时表现为结代脉。《伤寒论》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提到少阴病的主脉是微细脉,当心衰病发展到脉微细时,其实就是心衰病合并休克即将亡阳时,此时病情已相当严重。至于服药后病情的转归,亦可从脉象中消息得知,如《伤寒论》:“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根据本人临床经验,心衰脉象应注重左寸及右尺,左寸强弱反应心阳的盛衰,右尺的强弱反应肾阳的盛衰,右寸反应肺气的强弱,左尺反应肾阴的盛衰,水气凌心犯肺时,其脉象可出现弦滑。若六脉微细无力,但欲寐,四肢厥冷,是心肾阳衰重症,表现为心衰伴有休克,应急予重剂四逆汤,以回阳救逆。
三、经方在心衰辨治中的三个特点
(一)以扶阳为基本方法
阴阳为八纲之首,《内经》“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辨别阴阳是辨证的基本前提。《内经》“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主身之血脉”;“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由此可见心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人体生命活动有赖于心阳的温煦。心衰主要是心阳虚衰,以致血脉运行不畅,不能温煦五脏六腑。《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强调了阳气的重要性。 在伤寒论中的扶阳思想与内经一脉相承,在心衰的治疗中以扶阳为主,扶阳不离桂附,大部分方中含有桂枝或附子。如含有桂枝的方有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炙甘草汤、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小青龙汤、肾气丸。含有附子的方有真武汤、四逆汤、茯苓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等。
(二)重视心肾两脏
中医学认为,心属火,肾属水。心火下交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心阳根于肾阳,故心阳虚必累及于肾,或因肾中阳气虚累及于心。心阳虚衰则不能制约肾水,则肾水泛滥可凌心射肺;或肾阳虚,心阳失其温助,亦致心肾阳虚,水火逆乱,甚至出现亡阳。表现为气喘、胸闷、心悸、小便不利、水肿、腹痛吐利、肢体沉重疼痛,重者见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冷汗淋漓等。伤寒论中治疗心衰以扶助心肾阳气为主,并注重祛除水饮,如《伤寒论》: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真武汤方中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而去,白术健脾燥湿,生姜助附子温阳散寒,白芍利小便、又可防附子燥热伤阴。如此以助肾阳、利小便、去水邪,诸症得以缓解。
(三)重视邪正的关系
《素问·通评虚实论》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实,主要指邪气亢盛,在伤寒论中心衰病的实证主要是指外邪、水饮和瘀血。 虚,主要指正气不足,在伤寒论中心衰的虚证主要是指心肾阳气虚衰。伤寒论中治疗心衰有专以祛邪的方,如祛除水饮的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如宣肺祛邪、化饮利水的越婢汤、防己黄芪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杏甘石汤,以达到邪去则正安的目的。有专以扶正的方,如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炙甘草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有扶正祛邪的方,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木防己汤、肾气丸、五苓散,通过扶助心肾阳气、佐以利小便去水邪达到正胜邪却的目的。
四、经方心衰的证治方法
对于心衰水饮的治法,《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提出“治水三法”——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开鬼门是指宣肺发汗,以开上窍,通过宣肺、肃肺、化痰意以恢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开水之上源,达到提壶揭盖、调整气机之目的。洁净府是通过泄膀胱排尿,以利下窍;温阳化气,气行则水行,利小便而排出多余之水。去菀陈莝是指祛除日久积滞于体内的瘀积、水饮。《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指出了宣肺发汗和利小便的适应症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则明确提出了温阳利水法。现对经方治疗心衰的方证总结如下:
(一)温阳法 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二)益气养阴法 炙甘草汤
(三)温阳利水法 五苓散、苓桂术甘汤、木防己汤、肾气丸、真武汤
(四)逐水法 葶苈大枣泻肺汤、己椒苈黄丸
(五)宣肺祛邪,化饮利水法 越婢汤、防己黄芪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麻杏甘石汤
(六)活血化瘀法 桂枝茯苓丸
(七)回阳救逆法 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
五、经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经验
在临床上常见的心衰多为虚实夹杂,应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用经方加减,或经方加时方等灵活运用,实者攻之,虚者补之,必要时采取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气血同调、标本兼顾等方法。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益气多选用黄芪、红参、白术、仙鹤草等,黄芪用量为30-60克;温阳常用桂枝、鹿茸、附子等,附子常用量10-30克。真武汤为常用方剂。但临床也可见到阳损及阴的症状,若为气阴两虚者,可用生脉散加减;若为阴阳两虚,可以炙甘草汤加减。兼水饮者常选用茯苓、泽泻、猪苓、防己、葶苈子、益母草、泽兰、北五加皮等。兼血瘀者可合用桂枝茯苓丸或血府逐瘀汤或桃仁红花煎。若水饮日久致正气虚弱兼饮邪郁而化热,可选用木防己汤加减。须注意大小便情况,小便不利者,可加用五苓散、黄芪等;大便秘结者,可加少量大黄以通降腑气。在心衰合并休克时,中医辨证为阳气暴脱,病情危急,应积极抢救,可以四逆汤加高丽参、龙骨、牡蛎、磁石、山萸肉救治,迟则恐不救。
六、经方治疗心衰举隅
病案一
吴XX,男,57岁,住院号:036127 因“反复活动后气促,腹胀10余年,加重伴下肢浮肿一月”于2012-08-14日由门诊拟“风湿性心脏病”收入院。神疲,纳呆,小便清。P78次/分, R22次/分,BP110/60mmHg,二尖瓣面容,双肺呼吸音粗,心界向左扩大,心率88次/分,房颤,心尖区闻及3/4级收缩期和舒张期杂音,腹隆起,有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水肿。舌淡,苔白,脉弱。心彩超示:心脏普遍增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中-重度)。三尖瓣关闭不全(重度),心包少量积液,左室舒张功能降低,EF50%。CT:双侧胸腔及心包少量积液,心脏增大,肝硬化,肝大并轻度脂肪肝。EKG:房颤,频发室性早搏。B型钠尿肽前体763pg/ml。
入院诊断:
中医:心衰(心肺气虚,血瘀饮停)
西医: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
不全 心房颤动 心功能3级
2、心源性肝硬化并腹水
初诊治则:补益心肺,活血利水。中药拟保元汤合桃红饮、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党参20 北芪20 白术15 桂枝10
桃仁10 红花10 当归10 川芎10
赤芍15 葶苈子10 大枣10 甘草5
煎服
二诊:2012-8-18日气促减轻,疲倦,腹胀,纳呆,下肢浮肿,下肢欠温,大便稀烂,舌淡暗,苔白润,脉弱。P88次/分, R20次/分,BP96/72mmHg,双肺罗音粗,HR96次/分,房颤,心尖区杂音同前。疲倦、纳呆、肢冷、水肿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治则:温阳利水。中药拟真武汤加减:
制附子10 桂枝10 白芍15 白术15
茯苓20 车前子15 泽泻15 桃仁10
干姜10 大腹皮15 北芪30
煎服
三诊:2012-8-24日无气促,腹胀减轻,下肢轻度浮肿,大便溏,舌淡暗,苔白润,脉细弱。P60次/分, R20次/分,BP96/70mmHg,双肺罗音粗,HR68次/分,房颤,心尖区杂音同前。症状改善,守上方治疗。治则:温阳利水。中药拟真武汤加减:
制附子10 猪苓20 白芍15 白术15
茯苓20 厚朴20 泽泻15 桃仁10
干姜10 山萸肉15 北芪30
煎服
四诊:2012-9-2日无气促,进食后稍腹胀,下肢微浮肿,大便稍烂,舌淡暗,苔白,脉细。P62次/分, R20次/分,BP100/66mmHg,双肺罗音粗,HR74次/分,房颤,心尖区杂音同前。症状明显改善,守上方善后。治则:温阳利水。中药真武汤加减:
制附子20 猪苓20 白芍15 白术15
茯苓20 厚朴20 泽兰15 北芪50
干姜10 山萸肉15
煎服
2012-9-7日精神好,无气促,无腹胀,下肢浮肿消退,大便正常。 R20次/分,P110/74mmHg,HR76次/分,房颤,一般情况稳定。复查胸腔积液消失。B型钠尿肽前体365pg/ml。症状缓解出院。
治疗心得:该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虚实夹杂,为正气亏虚兼水饮及瘀血。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法,初诊以党参、北芪、白术、桂枝等益气温阳,以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合用葶苈大枣泻肺汤以祛除水饮。方中葶苈子与活血益气药配伍,益气以助行气,气行则血畅,脉通则水调,相须为用,共治心衰。二诊水饮瘀血渐去,阳虚之本未复,以真武汤加减,以干姜、桂枝、附子以扶阳,加北芪的量至30克以益气。三诊病情明显好转,加山萸肉补肾固本。四诊附子的量加至20克,黄芪的量加至50克,加强扶助心肾阳气,服用此方后患者精神好转,无气促,无腹胀,下肢浮肿消退,各项检查指标好转。该患者治疗中始终以扶助心肾阳气为主,在治疗中也体现了标本先后缓急。初诊,患者气促及下肢浮肿明显,水饮及瘀血为病情的主要方面,故治疗上以葶苈大枣祛除水饮及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治标为主,以党参、北芪、白术、桂枝等益气为辅,体现了急则治其标的思想。末诊,患者气促及浮肿消失,水饮已去,心肾阳气虚衰成为病情的主要方面,故在治疗方面,增加附子及黄芪的剂量,以温阳为主,利水为辅,体现了缓则治其本的思想。此病案说明在心衰的诊治中,必须辨证精确,分清标本缓急,理法统一,方证切合,方能奏效。
病案二
刘XX,男,64岁,住院号:060224 因“反复咳嗽气促10余年,再发加重3小时”于2014-06-10日由急诊拟“肺心病”收入院。不慎受凉后发病,痰白时稍黄,既往有慢阻肺、高血压史。P118次/分,R26次/分,BP170/96mmHg,桶状胸,肋间隙增宽,叩诊过清音,双肺可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界无扩大,心率118次/分,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轻微水肿。舌淡红,苔黄腻,脉紧数。心彩超示:右室稍大,心瓣膜结构退行性改变,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EF55%。CT:双肺散在少许炎症,肺气肿。EKG:窦性心律,肢导联低电压,肺性P波。WBC10.58X10^9/L HB120 N77.8%
B型钠尿肽前体417pg/ml。
入院诊断:
中医:咳喘(风寒犯肺,郁而化热)
西医: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心功能3级
2、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
3、高血压病3级 很高危
治则:疏风祛寒,清热平喘。中药拟小青龙汤加石膏加减:
麻黄10 桂枝10 白芍15 干姜10
细辛5 法夏10 石膏20 鱼腥草15
炙草5 桑白皮15 煎服
二诊:2014-6-14日咳嗽减少,痰白易咯偶有微黄,气促减轻。下肢无浮肿,舌苔退,脉滑紧。 P90次/分, R22次/分,BP148/86mmHg,双肺罗音减少,治疗有效,守上方。
麻黄10 桂枝10 白芍15 干姜10
细辛5 法夏10 石膏20 鱼腥草15
炙草5 桑白皮15 茯苓15 煎服
三诊:2014-6-18日偶咳嗽,痰少,无气促,稍疲倦,舌苔薄白,脉滑无力。 P86次/分, R20次/分,BP140/82mmHg,双肺罗音明显减少。邪退正虚,拟健脾化痰善后。
党参15 陈皮5 紫苑10 北芪20
白术15 法夏10 淮山15 山萸肉15
炙草5 桑白皮15 茯苓15 煎服
经治疗数天症状消失,精神好。
复查胸片:肺部炎症基本吸收,血象正常, B型钠尿肽前体259pg/ml。
临床治愈出院。
治疗心得:该患者素有肺心病史,此次感受风寒,起病急骤,以咳嗽气促为主要表现,辨证为风寒袭肺,饮郁化热。处方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外解表寒,内化饮邪,兼清郁热。方证合拍,故取效神速。二诊患者咳嗽减少,气促见轻,效不更方。三诊邪去而正安,患者偶有咳嗽,气促消失,亟当固本,以健脾益气为本,祛痰为标。该患者治疗中体现了辨证精确,理法统一,法因证立,方随法出。初诊时邪实为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宣肺祛邪,化饮利水,祛邪为先。三诊时邪实已退,正虚为本,故以健脾益气扶正为主。
病案三
卢XX,男,70岁,住院号:065449 因“反复气促10余年,加重伴咳嗽3天”于2012-03-7日由门诊拟“风湿性心脏病换瓣术后”收入院。3天前不慎受凉出现头痛、鼻塞流涕,咳嗽、气促,近日加重发热,咳嗽痰难咯,气促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口渴,小便黄。
T38.3°CP120次/分, R22次/分,BP140/90mmHg,二尖瓣面容,双肺可闻少许湿性罗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124次/分,房颤,心尖区闻及1/4级收缩期杂音,双下肢水肿。舌红,苔黄,脉数。心彩超示:人工机械二尖瓣置换术后,心脏普遍增大,左室壁增厚,左室前壁运动减弱。三尖瓣关闭不全(轻度),肺动脉高压(轻中度)舒张功能降低,EF55%。CT:左肺下叶支气管扩张,二尖瓣置换术后改变。EKG:快速型心房颤动,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ST改变。 WBC8.68X10^9/L HB145 N71.9%。血糖7.7mmol/L,糖化血红蛋白7.2%。B型钠尿肽前体376pg/ml。
入院诊断:
中医:咳喘(风热犯肺)
西医:1、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换瓣术后
心房颤动 心功能3级
2、肺炎
3、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
4、2型糖尿病
治则:疏风清热,化痰平喘。中药麻杏甘石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麻黄10 北杏10 石膏20 冬瓜仁20
大枣10 甘草5 鱼腥草15 葶苈子10
煎服
二诊:2012-3-9日热退,咳嗽气促,喉中痰鸣,下肢轻度浮肿,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R22次/分,BP140/86mmHg,心率104次/分,房颤, 双肺少许湿罗音。痰饮郁结、肺气上逆为主。守上方加射干10。
三诊:2012-3-12日气促减轻,咳嗽痰多,色黄白,下肢微浮肿,舌暗红,苔黄,脉滑数。R21次/分,BP140/88mmHg,心率96次/分,房颤, 双肺少许湿罗音。痰热壅肺为主。治则:清热化痰,泻肺平喘。中药拟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苇茎15 北杏10 薏仁25 冬瓜仁20
大枣10 甘草5 鱼腥草15 葶苈子10
桃仁10 黄芩10
煎服
四诊:2012-3-18日精神好转,无气促,间咳嗽痰白,下肢无浮肿,舌暗淡红,苔薄黄,脉滑。R20次/分,BP138/84mmHg, 心率88次/分,房颤, 双肺湿罗音减少。痰浊渐退,拟健脾化痰宣肺平喘之法,参苓白术散加减善后。
经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气促,偶咳嗽, R19次/分,BP136/86mmHg, 心率86次/分,房颤, B型钠尿肽前体145pg/ml,临床治愈出院。
治疗心得:该患者素有风心病史,体内当有饮邪内伏。此次感受风寒之邪,出现发热、咯痰、气促、浮肿,辨证为风寒犯肺,肺气上逆,引动伏饮,饮郁化热。首诊用麻杏甘石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外解表邪,内清郁热,更以葶苈子泻肺逐饮。二诊热退,仍气促痰鸣,说明表证已去,但肺部痰饮未清,故加射干清肺热而消痰涎。三诊咳嗽痰多色黄,辨证为痰热壅肺,拟千金苇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全方加强了清热化痰,泻肺平喘的作用。四诊肺部痰热已清,当扶正固本,用参苓白术散加减以善后。此病案诊治过程中注意辨清标本缓急,用药丝丝入扣,理法清晰,以经方合用时方,初解表宣肺,次清肺化痰,后健脾扶正,故取效甚佳。
七、经方治疗心衰的体会:
经方药少效宏,用之于临床,确有奇效。我们在心衰治疗过程中,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根据实际情况用经方加减,或经方加时方,取得了满意疗效。但在临床上必须注意方证切合,详推病因病机以明其理,立法用方深解其意,才能做到临证不惑。应掌握实者攻之,虚者补之,必要时寒温并用、攻补兼施、气血同调、标本兼顾等方法,调整人体的阴阳、虚实、气血、升降等,以期达到平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