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7|回复: 8

白头翁汤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5-11 19:0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二两(15g) 黄柏三两(9g) 黄连三两(9g) 秦皮三两(9g)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下痢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治机理】本证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方解】方用苦寒而入“阳明血分”之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二者助君药清热解毒、燥湿止痢而为臣。秦皮“苦寒性涩”,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用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配伍特点】苦寒之中寓凉血之功,清燥之内存收涩之义。

【运用】本方为治疗热毒血痢之常用方。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附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

 白头翁二两(15g) 黄连 柏皮 秦皮各三两(各9g)甘草二两(6g) 阿胶二两(6g)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血和中。

主治:妇人产后血虚热利,心烦不得眠者。

【鉴别】白头翁汤及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均可治热痢。白头翁汤偏于清热燥湿,适用于热毒血痢之实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尚有养血和中之功,用于妇人产后或营血亏虚之热痢。
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同为治痢之方。但白头翁汤主治热毒血痢,乃热毒深陷血分,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使热毒解、痢止而后重自除;芍药汤治下痢赤白,属湿热痢,而兼气血失调证,治以清热燥湿与调和气血并进,且取“通因通用”之法,使“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

【方论选录】此足阳明、少阴、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澼;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利而厚肠,取其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汪昂《医方集解·泻火之剂》)

【医案举例】

洪左 血痢及旬,日夜十余次,腹疼里急,身热晚甚,口干欲饮,舌前半糙绛,中后腻黄,脉象弦数。此乃阴液素亏,津乏上承,伏温在营,血渗大肠,肠中湿浊稽留,气机痞塞不通,症非轻浅。姑拟生津达邪,清营化浊。

鲜石斛三钱 淡豆豉三钱 金银花五钱 连翘壳三钱 白头翁三钱 北秦皮二钱 酒炒黄芩一钱五分 炒赤芍一钱五分 焦楂炭三钱 全瓜蒌四钱,切 枳实炭一钱 苦桔梗一钱 活芦根一尺,去节

二诊 昨投药后,诸恙不减,而反烦躁不寐,舌红绛,苔糙黑无津,脉弦数。伏温化热,由阳明而传于厥、少二阴。厥阴为藏血之经,内寄相火,厥阴有热,则血溢沸腾,而下迫大肠,则为血痢;少阴为水火之脏,水亏火无所济,津液愈伤,神被热扰,则烦躁而不寐也。身热晚甚者,阳明旺于申酉。阳明之温热炽盛也,温已化热伤阴,少火悉成壮火,大有吸尽西江之势!急拟黄连阿胶汤,滋少阴之阴;白头翁汤,清厥阴之热;银翘、花粉,解阳明之温。复方图治,犹兵家之总攻击也。勇往前进,以冀弋获。

阿胶珠二钱 川雅连四分 生甘草五分 白头翁三钱 鲜石斛四钱 生赤白芍各一钱五分 连翘壳三钱 酒炒黄芩一钱 北秦皮二钱 金银花四钱 粉葛根一钱五分 天花粉三钱 活芦根一尺,去节 生山楂三钱

三诊 服药后,已得安静,水火有既济之象,且有微汗,伏温有外解之势,血痢次数亦减,药已中肯,有转危为安之兆。惟阴液大伤,清津无以上供,齿垢唇燥,舌仍焦糙,口渴不欲饮,热在营分,蒸腾营气上升,故口渴而不欲饮也。脉弦数不静,守原法而出入一二,冀望津液来复,邪热退却,由里及表,由营返气,始能入于坦途耳。

原方去葛根,加粉丹皮一钱五分,鲜生地四钱。

四诊 血痢大减,临晚身热亦去其半,舌黑糙已退,转为光红,唇燥口干,不思纳谷,脉濡数。阴液伤而难复,邪热退而未净也。仍拟生津清营,以和胃气。

鲜石斛三钱 天花粉三钱 生甘草五分 阿胶珠二钱 川雅连三分 白头翁三钱 酒炒黄芩一钱 赤白芍各一钱五分 嫩白薇一钱五分 炒银花四钱 广橘白一钱 生熟谷芽各三钱 活芦根一尺,去节

五诊 血痢止,潮热亦退,唇燥齿干,睡醒后口舌无津,谷食衰少,神疲萎顿,脉濡数不静。阴液未复,津无上承,脾胃输化无权,生气受戕。人以胃气为本,今拟甘寒生津,养胃清热,以善其后。

西洋参一钱五分 鲜石斛三钱 生甘草五分 大麦冬二钱 炒银花三钱 嫩白薇一钱五分 广橘白一钱 生谷芽四钱 抱茯神三钱 生扁豆衣三钱 淮山药三钱 活芦根一尺,去节(《丁甘仁医案》卷二)

【方歌】

白头翁汤治热痢,
黄连黄柏佐秦皮,
清热解毒并凉血,
赤多白少脓血医。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泄泻医案

某男,34岁,腹泻、便血及黏液便反复发作4年余。2010年2月在外院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直肠型、轻度、活动期)。中医诊断:泄泻病。刻下症见:腹泻,日行10余次,黏腻不爽,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倦怠乏力,少腹胀满。舌尖红,有齿痕,舌苔中部及根部黄白略腻,两边水滑,脉细弦滑。证属肝经湿热,下迫大肠,泄泻日久,肝脾不和,脾虚湿盛兼肠中湿浊壅滞。处方:白头翁10g,秦皮10g,白芍15g,黄连10g,生甘草3g,木香3g,苍术12g,白术12g,山药15g,茯苓15g,冬瓜皮15g,冬瓜子15g。每日1剂,水煎温服,200mL,每日2次,7剂。共服60余剂而安。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附方】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白头翁二两(15g)甘草 阿胶各二两(6g)秦皮 黄连 黄柏各三两(12g)上药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消尽,分温三服。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养血和中。主治:产后血虚热痢。

本方即白头翁汤原方加甘草、阿胶组成。产后体弱阴血亏虚,虽为热痢,但不可纯用苦寒清热燥湿之剂,恐痢止而反伤阴败胃,故于白头翁汤中加阿胶以滋阴养血,甘草以益胃和中。

痢疾——张灿玾医案

徐某某,中年。患痢疾病已多年,时发时止,每发时大便带有脓血状物,腹部不适,肛门有窘迫感,曾经多医调治,终未愈,每年必发作,对工作与身体亦无大碍。本次又犯,求治于吾。其身体与脉象均无大变,惟舌苔黄腻,此必肠道中常有湿热蕴积,滞而不解,故时发时止,此休息痢也。经大便镜检,发现有阿米巴原虫。是可证本病为现代医学之阿米巴痢也。处方:白头翁三钱秦皮二钱黄连二钱黄柏三钱。水煎,温服。

服1剂后,即见好转,继服3剂,病已痊愈,恐其再犯,因工作关系,服汤药不便,改服丸剂。处方:广木香一两黄连一两

共为细末,蜜丸,早晚各服二钱,温水送服服毕不曾再发,继服上方2剂,遂愈,两年间,不曾再发。

原按:休息痢病,平在隋代《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中已有记载。该书“休息痢候”云:“胃脘有停饮,因病积久,或冷气或热气乘之,气动于饮,则饮动而肠虚受之,故为痢也。冷热气调,其饮则静,而病亦休也………,谓之休息痢也。”后世医书,虽均言及治休息痢,而其辨证用药,亦大都与一般治之法同,然亦有单列治休息病方者。总之,中医治病,仍需要强调病证道务以整体调控为本。本案选用仲景先生《伤寒论》厥阴论,白头翁方,该方本云:“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证之于临床,统治多种类型的痢疾。(张灿玾,医论医案纂要。北京:科学出版社,209)《国医大师经方传承实录》

痢疾——范文虎医案

邵老婆婆。湿热郁久成痢,热偏重也,已1月有余,神疲乏力,脉细而弱。前医以肉豆蔻、诃子、扁豆之类治之,痢下愈益加重,腹痛、痢下皆成紫黑脓血,日下50余行,烦热口渴,病势极其危险。白头翁3钱、北秦皮3钱、黄柏3钱、川连3钱、驴胶珠3钱。

二诊:下利稍减,津耗液损,舌已见糜,虚甚之故也。白头翁3钱、北秦皮3钱、川连3钱、黄芩3钱、麦冬3钱、人参3钱、霍山石斛4钱。

三诊:稍瘥,守前法。白头翁3钱、北秦皮3钱、川连3钱、黄芩3钱、人参3钱、霍山石斛3钱、麦冬3钱。

四诊:痢下继续好转,脉仍细弱,舌红少苔,面色少华,元气虚,一时难复也。莲子肉3钱、人参3钱、五味子3钱、麦冬3钱、枸杞3钱、枣仁3钱、川连2钱。

原按:湿热成痢,法当清热化湿、导滞和血为先。然前医却投以肉豆蔻、诃子、扁豆等一派固涩之品,以致止涩太早,留邪为患。热毒不祛,迁延日久,正气日虚,邪热益甚,其势危殆!此皆前医辨证不明所致,正如《景岳全书》所说:“泻痢中虚实寒热,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

至此患者热毒炽盛,内壅肠胃,伤及血分,且正虚邪陷,亟当标本兼顾。方用白头翁汤,以清热凉血解毒,其加阿胶珠者,取其滋阴清热、止血除烦之功。因用药对的,药后渐见起色。惟邪热见挫,津液耗伤,正气虚甚,故复加人参、麦冬、石斛等益气养阴生津之品。终以生脉散等甘柔和营之药以善其后,以奏全功。摘自:张子久,张迪蛟。著名老中医范文虎治疗痢疾的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1983,(7):7-8.《经方治验消化病》

论:脉细而弱,此为厥阴木陷之脉。烦热口渴,而下利不止,此为内有积热,仍是厥逆,所以利久不止。

滑脱用固涩,积热用清凉。积热反用固涩,此不对症,所以不愈。

痢疾——高德医案

钟某,男,36岁,职员。1963年10月23日入院。本月上旬起腹痛腹泻,伴发热,食欲不振。腹泻每日4~5次,有血液及粘液,无明显里急后重。服白头翁汤加味(一般剂量)后,症状好转,即改服小剂量,症状虽基本控制,但大便培养持续有福氏痢疾杆菌生长,乃入院治疗。入院前三个月曾患急性传染性肝炎。检查,体温37℃。肝肋下二指,无压痛。白细胞5,600;中性65%。大便培养福氏痢疾杆菌生长。肝功能轻度损害。诊断:急性菌痢后带菌,传染性肝炎恢复期。

痢下赤白,服白头翁汤加味,症状已解,大便培养持续阳性。舌苔薄腻,脉弦。为湿热余邪未尽,予大剂白头翁汤治之。白头翁30克秦皮15克川黄柏9克川连4.5克,九剂。

11月1日二诊;24日~27日三次送验大便均见福氏痢疾杆菌生长。28日以后连续三次送验大便均为阴性。除感头晕,神疲乏力,夜寐不安外,别无不适。苔薄脉弦。治拟健脾和中,用香砂六君加减。方略,六剂。

11月7日三诊:大便培养又有福氏痢疾杆菌生长,脉症同前。处方:广木香4.5克春砂仁3克党参9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3克广陈皮4.5克夜交藤9克茯苓、茯神各9克白葵藜9克炒枣仁9克朱砂安神丸9克(分吞)二剂。黄连片3克,日服三次。另用川连6克白头翁30克川柏9克秦皮15克浓煎200毫升,保留灌肠。

以后基本按上述方法治疗,大便培养连续六次阴性出院。《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久痢——徐承祖医案

闵某,男,35岁,干部。1963年1月4日初诊。于去年初秋患腹痛、下痢,经某医院内科治愈。复于11月中旬患痢下不爽,肛内灼痛,经原医院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曾服用磺胺药、氯霉素、四环素、克泻痢宁等西药,住院治疗月余,主证解除而出院,但大便终未成形。不逾数日,复见腹痛,大便虽1日1次,然皆白色黏液胶胨和鲜血,继之以少许稀粪,并伴有剧烈的肛内辣痛、里急后重,入某医院中医科治疗,服药后诸症未减,渐至不能坚持工作。

患者面色萎黄而神不瘁,唇红,舌苔黏腻黄厚、质干微红,口干不渴饮,食欲不振,每进荤食油腻,痢辄严重,身不热,体温37.1℃,小溲黄,大便每日10数行,脉来实大有力,腹平软,下腹部微痛,按之则剧。

初诊:无形之湿热与有形之积滞,熏蒸蕴结,胶结为病;痢血久而量多,阴血暗伤;故见舌苔黏腻黄厚、质干微红,脉来实大有力。法当清热、化湿、育阴、导滞相须为用。处方:白头翁30克,黄连6克,黄柏9克,秦皮9克,黄芩9克,阿胶6克,白芍9克,楂炭6克,大黄9克。(1帖,1日分5次服)

再诊:药后便解秽浊稀粪颇多,腹痛随利而衰,后重为之一快,舌苔黄厚较退,实大之脉转软,惟痢下赤白,肛痛依然。处方:前方去生大黄,加木香4.5克,槟榔9克(2帖,每日1帖,分5次服)。

三诊:里急后重已除,肛痛依然严重,每日登圊数次;痢虽减,而其来必阵下急疾;舌苔白腻、中滑边尖红,脉弦、沉候无力;虚寒之倪端已露,再参以温摄固涩。处方:白头翁15克,黄连3克,黄柏6克,阿胶12克,白芍9克,赤石脂12克,炮姜3克,甘草3克,白术6克,粳米1撮(1帖,1日分5次服)。

四诊:肛内灼热十去五六,白(胨)已无,下血亦减,其来依然阵下,每日登圊仅二三次,药已见效,毋事更张。处方:前方加煅龙骨12克,海螵蛸9克,五倍子6克,三味均研吞(3帖,每日1帖,分5次服)。

五诊:大便成形,舌苔微腻,纳谷日增,已转佳象。乃取前几次汤方药味略事增损为主,更参以健脾和胃之品,配成丸方以善后。追访8个月,未见复发。(徐承祖.溃疡性结肠炎治例1则.上海中医药,1964,6:20)

按:此例结肠炎,据中医辨证系湿热胶结久罹、正虚邪实之候。故先予白头翁汤加大黄、黄芩、阿胶、白芍、山楂清热燥湿、解毒凉肝,连服4剂,邪衰症减,虚寒之象毕露,乃随证转方,改以白头翁汤合桃花汤化裁扶正驱邪,又4剂,诸症若失。以后未再复发。《经方临证集要》

久痢——刑锡波医案

于某,男,58岁,农民。病史:患剧烈性痢疾,下利赤白色脓便。于某医院内科诊断为阿米巴痢疾,经西药治疗,症状减轻。然仍经常腹痛,稍凉食或过食即下利,有时排血便,有时排黏液便,延续十年半之久,终未根治。3个月前症状加剧,腹部疼痛,下利每日五大次,甚至10余次,不能劳动。到某医院内科住院,注射吐根素30余针及静脉注射痢特灵溶液50余次,未见大效。近3日来全身倍加酸软,下利每日14~18次,黏液血便,腹部疼痛,尤以脐部及左侧下腹部为甚,里急后重,食欲减少,后由内科转中医科治疗。现症:营养不良,颜貌憔悴,皮肤干燥,每日下利14次,呈血色黏液便,恶心呕吐,食欲不好,大便检查有阿米巴变形虫,滋养体运动活泼,乃予白头翁汤治之。辨证:湿热相搏,壅滞肠道。治法:清热燥湿,解毒止利。处方:白头翁10克,黄柏10克,黄连10克,秦皮10克,生山药15克,炒白术10克。

因其脉象细弱,所以在用白头翁汤时,加白术、山药以扶中气。服食3剂后,下利减至5次,腹痛减轻。服食7剂,大便转为正常,食欲增进。后连服15剂,便中原虫消失,以后每隔1日检查1次,4次均为阴性,并培养1次亦为阴性。可见白头翁对阿米巴痢疾亦有效。

按:白头翁汤以白头翁为主要药物,苦寒善清肠热,治毒痢,并能凉血疏肝,为治毒热赤痢的要药。黄连、黄柏清热燥湿,最能厚肠止利;秦皮苦寒,能清肝胆及大肠湿热,并可坚阴以止利。

本方治疗热利下重。热利是因热邪而发生之下利,不但可以治疗痢疾,亦可治疗泄泻。下重是里急后重,为痢疾的特征。在临床上用以治疗因热邪而发生的赤痢或阿米巴痢疾,都有很好的疗效。《刑锡波医案集》

论:里急后重,此为下厥,恶心呕吐,此为上厥。脉象细弱,是因便血而下亡之脉。

白头翁汤,必清厥热,和于厥阴,则阴阳和,则病解。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0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风热眼病——何斯恂医案

陈某,男,11岁。其父代诉:患儿眼睑肿胀,目睛赤痛,眵泪多已十多天,近日逐渐肿大。西医诊为“急性结膜炎”,服西药、打针、滴眼药,并服祛风清热之中药多剂未效。

现症:眼睑高度红肿,形如荔枝。球结膜亦极度充血。视物模糊。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证系肝肺(应是胆)之火俱盛。乃予白头翁汤:

白头翁30克黄连4.5克黄柏6克秦皮9克,服药三剂,肿痛随即消除而愈。何斯恂:白头翁汤治疗风热眼病,新中医4123,1973《伤寒论方医案选编》

按:本方治疗眼疾,文献曾有记载。如《类聚方广义》谓“治眼目郁热,赤肿阵痛,风泪不止,又为洗蒸剂亦效。”系取白头翁清热凉血,黄连泻心火,疗目痛,黄柏泻肝火,清湿热,秦皮能治目赤肿痛,合之共奏清热凉血解毒之效。《经方应用》

论:脉弦数者,弦为木气下陷,数为火升上热。白头翁汤,泻火清热。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06: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行赤眼——王荷营医案

李某,男,33岁,1989年7月11日就诊。两天来双侧眼睑结膜赤肿,涩痛羞明,眵多并伴大量水样分泌物,脉弦实,舌红苔黄腻。治予白头翁汤加木贼,服1剂,睑结膜红肿消退,仅有少量分泌物和昏涩感,又守方1剂瘥。[国医论坛1991,(2):43]

按语:本案病在目窍,又见脉弦实,苔黄腻,据此可断为肝经湿热为病。肝经湿热,上攻目窍,至双眼赤肿,眵多羞明,白头翁汤能清肝经湿热,理肝经气机,故用于本病有良效。《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弦为肝木郁陷,实为积热内盛也。舌红黄腻者,此为火气升炎,胃热薰蒸也。白头翁汤,泻其积热也。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急性眼结膜炎——承忠委医案

郭某,男,19岁。四天前晨起后突感眼睑红肿,继即热痛、涩胀羞明,某医院诊为“传染性急性眼结膜炎”。内服消炎片,外滴眼药水,但3日未见显效。眼睑结膜红肿,涩痛羞明,眵多粘结,并有水样分泌物外溢,询知平素性情躁急,嗜食辛辣,病前曾有冒暑远行及饮酒致醉史,近10天常小溲短赤,便溏欠爽,夹粘冻,察舌偏红、苔黄腻,脉弦数。知系暴涨之肝阳与外触之暑热火毒相合作祟,故投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白菊花、银花各20克,枳实、丹皮、生赤白芍各12克,炒黄柏、秦皮、焦山楂、木贼草各10克,黄连、防风、甘草各6克。3剂获效,9剂全瘳。

按:《日华子本草》云白头翁可“治一切风气…明目”,而《纲目拾遗》则曰其“去肠垢,消积滞”。故对郭男因外袭之风热暑毒与内里食滞所化之火相合而导致的眼疾,白头翁汤诚为首选之方(因方中其它三药,亦可解毒消滞,清热明目),加菊花、银花、木贼草,协同散热解毒明目,丹皮、赤芍清凉血热,枳实,山楂消滞止泻,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调补气血,尤妙者独用一味辛温之防风以反佐。考《本草正义》云其“疗风眼”,“治风邪而目盲无所见”,而近贤眼科大家韦文贵则根据“目为上窍,用药非轻则难直达病所”之理。在自拟57个经验方和69个他常用的前贤方中,有30方用防风,为入选率最高之品。故以其引领诸药直达目窍,并中和白头翁汤苦寒之性,实为一箭双雕,非对药性了如指掌,选药难得如此贴切。《当代医家论经方》

论:目肿赤者,足少阳胆火之逆。小便短赤,是膀胱热。此热应是手少阳三焦之火,陷于太阳之腑。

茵陈五苓——治脾胃之湿热,肝胆郁迫,发为黄疸。

白头翁汤——泻肝胆之积热,风火合邪,上蒸下利。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痢疾脱肛——王本立医案

蒋某,男,15岁。患痢疾脱肛已月余,痢下虽有脓血,但较清稀,虽腹痛隐隐,喜热按,而窘迫较缓,舌质淡白苔,脉沉细弱。此痢久阳虚阴脱。先宜补益气血,调气行血,涩肠止痢,选八珍汤加减:党参、焦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黄、川芎、当归、生白芍、槟榔、肉苁蓉、冬瓜皮、升麻、罂粟壳。服2剂,脱肛等明显改善。继宜清热解毒,举陷涩肠,用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姜黄连、黄芩、秦皮、鸭跖草、生白芍、槟榔、肉苁蓉、麻仁、升麻、罂粟壳、甘草。连服2剂,痊愈。

按语:痢疾古称“肠癖”、“滞下”。好发于夏末初秋。多因饮食不洁、生冷伤于脾胃,湿热积滞壅塞肠中而发病。所以辨证论治要抓新久、表里、寒热、虚实以及湿热孰多孰少。《当代名医经方应用赏析》

论:升麻,升手阳明之经气,治脱肛很对证。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癃闭——张炳泉医案

林某某,男,71岁,1987年8月9日因小便闭胀而住院。患者入院前二便下血十数天,继而大便秘结,小便点滴不通,小腹胀痛,口不渴,舌质红,脉细数。拟诊:癃闭。治以清利湿热,投八正散(改汤剂)。日服二剂。大便得通,小便仍不利,复投二剂罔效。乃改滋肾通关散(改汤剂),日服二剂,服药二天,亦无疗效。细思此证乃因于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失司而成,遂试投白头翁加桔梗汤治之。处方:

白头翁、秦皮、黄柏各10克,黄连8克,桔梗15克。日服2剂,小便得通,再投2剂病愈出院。[新中医1990,(1):41]

按语:本案病属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故以白头翁汤清泻湿热,宣通气机。加桔梗在于宣通肺气,有提壶揭盖之妙。《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100首经方》

论:便血数十天,此白头翁证,积热伤阴也。而小便闭癃者,是膀胱热闭而满急也。三焦之火下陷,而膀胱热闭,则小便不通也(火泄而水闭也)。白头翁汤,清泄厥热,通达水道也。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遗精——承忠委医案

王某,男,27岁,未婚。梦遗近一载,每周2~3次,迭治鲜效。诊见面黎形实,纳差眩晕,口苦喜饮,膝软腰酸,肢重乏力,阴囊潮湿,尿黄混浊,便溏稠不爽,舌偏红胖,苔黄腻,脉濡滑。详询嗜酒喜辣,甘肥恣食,故知系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而病作。投白头翁汤加滋阴固涩之品:白头翁、玄参、山药、芡实、生牡蛎各20克,秦皮、川牛膝、炒黄柏、金樱子各10克,黄连、莲子心、生甘草各5克,砂仁3克。连进5剂,遗精减半,诸症随轻,继服7剂而廖。

按:《杂病源流犀烛》曰:遗精“有因饮酒厚味太过……有因脾胃湿热,气不化精,分而流注膀胱者,亦混浊稠厚,阴火一动,精随而出,“正符本病梦遗之因机也。白头翁汤四药均系苦寒坚肾阴、燥湿热之品,故移用治此种遗精恰合。然患者苔浊腻,纳极差,为恐苦寒败胃,佐入砂仁、甘草,而此二药合黄柏却组成降心火、益肾水,治遗精梦交的要方封髓丹(《奇效良方》)。玄参、山药可清退虚热,补肾脾二阴,莲子心、芡实、生壮蛎、金樱子清心止遗,尤妙者,在用大剂固涩药同时,独取一味川牛膝通滑以反佐,殆叶桂“阴虚体质常有梦泄之疾,养阴佐以湿剂,必参入通药可效”(《临证指南医案·遗精门验案》》之义也。《当代医家论经方》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9: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带下淋漓医案

杜某,34岁,带下淋漓三月余,黄白质黏,秽臭蚀痛,至夜阴痒,心烦难寐。小腹胀,腰痛神倦。食无味,口干苦,大便日一行,小便黄臭。舌边尖红赤,苔根黄腻。诊其脉,弦缓有力。触其腹,腹膨隆,无压痛。

余谓此湿热下注胞宫也。杜某云:“某医院亦谓湿热,奈何不效?”索视所服之方,乃傅氏易黄汤。易黄汤固然可治黄带,其病机则以肾虚为主,湿热次之。而本案湿热为主,山药、芡实、白果滋阴固敛,显属不宜。

拟白头翁汤加味:白头翁15g,黄柏10g,黄连10g,秦皮10g,土茯苓30g。五剂。

二诊:带益多,如注如崩,色白不黏。蚀痛、阴痒止,腹胀、腰痛亦轻。守方五剂。

三诊:带下大减,微腹胀,仍腰痛。舌苔已退,脉象弦缓。此湿热将尽,虚象为著,改易黄汤善后高。

国涛医药教学经典

《伤寒论》第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论》第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