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8|回复: 8

麻黄升麻汤 验案集锦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5-11 16:57: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一作菖蒲)、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去心)、 桂枝六铢(去皮)、 茯苓六铢、 甘草六铢(炙)、 石膏六铢(碎,绵裹)、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令尽。汗出愈。

<方药功效> 发越郁阳,清上温下。

<适应证候> 手足厥逆,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

本证以邪陷阳郁,上热下寒为病机关键,以邪陷而阳郁不达之手足厥冷、热甚于上而灼伤津液之咽喉不利、唾脓血、脾虚而寒甚于下之下部脉不至、泄利不止为审证要点。

<方药诠解>

第一、药物配伍 本方主治邪陷阳郁,寒热错杂之证。故方中重用麻黄以宣内郁之邪,配升麻则宣透之功更著,且升麻又能升举下陷之阳气;知母、石膏、黄芩,苦寒以清在上肺胃之热;天冬、萎蕤、养阴生津;当归、芍药养血和阴;桂枝、干姜温中通阳;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中,交通上下之阴阳。诸药合补、泻、寒、温、宣、散于一体,补而不敛邪,散而不伤阴,药效互补,充分发挥清上温下、滋阴和阳,发越郁阳之功。本方用药特点有二:其一,药味多。集宣、散、清、温、补、泻之品于一方,以适应复杂之病情;其二,剂量小而重点突出。其中麻黄用量最大,为二两半,以寓宣散为主之义,余药量小,又利于发散阳郁而防伤阴液之弊。故服药后,宣散而致“汗出”,从而达到交通表里上下,既济阴阳水火之效,则其病可愈矣。

第二、名家方论

王晋三:麻黄升麻汤,方中升散、寒润、收缓、渗泄诸法具备,推其所重,在阴中升阳,故以麻黄升麻名其汤。膏、芩、知母苦寒,清降上焦之津,芍药、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苓、草甘淡,以生胃津液,归、术、萎蕤缓脾,以致津液。独是十味之药,虽有调和之致,不能提出阴分热邪,故以麻黄、升麻、桂枝、干姜开入阴分,与寒凉药从化其热,庶几在上之燥气除,在下之阴气坚,而厥阴错杂之邪可解。(《绛雪园古方选注·汗剂》)

张令韶:伤寒六七日,乃由阴出阳之期也。粗工以内在热不解而大下之,虚其阳气,故寸脉沉迟,手足厥逆也。下为阴,下部脉不至,阴虚不能上通于阳也。咽喉不利吐脓血,阳热在上也,泄利不止,阴寒在下也。阴阳两不相结,故为难治。与升麻、麻黄、桂枝以升阳,而复以茯苓、白术、干姜调其下利;与当归、白芍、天冬、萎蕤以止脓血;与知母、黄芩、甘草以利咽喉;石膏性重,引麻黄、升麻、桂枝直从里阴而透达于肌表,则阳气下行,阴气上升,阴阳和而汗出矣。此方药中驳杂,意义深长,学者宜潜心细玩可也。(《伤寒论直解·厥阴病篇》)

方有执:邪深入而阳内陷,寸脉沉而迟也,故用麻黄、升麻升举以发之;手足厥逆而下部脉不至也,故用当归、语录、桂温润以达之。然芍药敛津液,而甘草以和之,咽喉可利也,萎蕤、门冬以润肺,而黄芩、知母以除热,脓血可止也,术能燥土,茯苓渗湿,泄利可愈也。石膏有彻热之功,所以为斡旋诸佐使而妙其用焉。(《伤寒论条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

曹颖甫:厥阴伤寒,原有表寒里热当下之证,所谓厥应下之者是也。若大下之后,热出而脉和,则其病当愈;若夫寒湿因大下而陷,阳气不达,手太阴动脉沉迟,至于手足厥冷,寒湿在下,血分之热度益低,甚至下部趺阳、太冲脉不至。寒湿甚矣。然全系寒湿而不见他证,其病尤易治也,乃按其病情,亦既水寒血改,又因肝藏阴虚而胆火上逆,胃底胆汗生燥,上冲肺部,以至咽喉不利而吐脓血,加以在下寒湿为病而泄利不止,是为上热下寒。此时欲清上热,则增下寒,欲温下寒,则增上热。故曰难治。麻黄升麻汤,君麻黄、升麻,以升提下陷之阳寒湿而处散之,所以止下利也;当归以补血,黄芩以清胆火,知母、石膏以清胃热,所以止吐脓血也,萎蕤、天冬以润肺,所以利咽喉不利也,白术、干姜、芍药、桂枝、茯苓、甘草所以解水分之寒湿,增营分之热度,而通利血脉也。但令水寒去而营热拉,手足之厥冷血解矣。(《曹氏伤寒金匮发微合刊·伤寒发微·厥阴篇》)

<类方辨析> 麻黄升麻汤与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乌梅丸均用于治疗上寒下热之证。但黄连汤与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所治上寒下热,寒热分别明显,而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所治之寒热错杂则难分上下。麻黄升麻汤治疗正虚阳郁、虚实寒热混杂之手足厥冷、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等证,其效于清上温下之中偏散;乌梅丸治疗因脏寒蛔虫内扰,阴阳寒热错杂之肢厥腹痛,呕吐蛔虫,烦闷不安,时发时止等证,又可治疗久利,其效于滋阴泄热,温阳通降之中偏敛;黄连汤主治伤寒邪气传里,上下格拒,上焦胸中有热,中焦肠腑有寒之腹中痛,欲呕吐等证,其功于清上温中之效中而偏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治伤寒失治误治,邪热内陷,寒热格拒,脾胃气机失常而致呕吐或食入即吐、下利等证,其效于苦寒降泄,辛温通阳之中而偏降。故四者主治疾病之病机虽皆为寒热错杂,但其病因、病位、证候各异,四方之功效亦各有所偏,故临证之时,当细审其变。

<临床运用>

(1)传统运用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伤寒论》357条)

《伤寒论类方汇参》:仲景此汤,正以治冬温之误治,而变咽喉不利唾脓血者,即此而推,可用麻黄升麻汤去麻黄、升麻,去干姜、白术,而借以治温病,误发其汗之风温可也。并可悟黄芩汤加桂枝、石膏治温病,更遇于风之风温也。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6: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口疮——林士毅医案

张某,女,52岁,护士。2007年4月12日初诊。现已绝经1年。患者五六年前开始时出现口腔溃疡,近1年来加重。常常1个月内20余日长有口腔溃疡。服用维生素及中药清热解毒、滋阴泻火等品,未见疗效。现口中有数个溃疡点,最大者有3mm×3mm,在左侧舌边,中心已是白色脓点,边缘红肿、疼痛。心烦,睡眠不佳,口渴,不欲饮。平素大便略溏薄,纳食量尚可,但不能进食寒凉之物,否则腹痛下利。小便清,怕冷,腰酸,舌体瘦、边尖红,舌苔有裂纹,脉沉细数。证属上热下寒,阴阳俱不足。方用麻黄升麻汤原方去石膏加连翘、白芷。处方:麻黄6g,升麻10g,当归12g,知母12g,黄芩10g,玉竹15g,赤芍15g,天冬15g,肉桂末3g(冲),云茯苓12g,生甘草10g,炒白术12g,干姜10g,党参15g,连翘12g,白芷10g。6剂。另加漱口方:藿香12g,佩兰10g,茵陈30g,黄连10g,金银花30g,连翘12g。忌食辛辣之物。服药6剂,口中只剩3个较大之溃疡,且疮面明显缩小,已不疼痛。续进原方6剂,溃疡愈。遂以原方去连翘、白芷、麻黄、升麻,嘱其平时常服,或隔3天,或隔5天,扶阳养阴以改善体质。

原按:是案患者病机复杂,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口中生疮,红肿疼痛,是为上焦热毒郁结;热扰心神则有心烦失眠;热伤津液则见口渴;从舌体瘦、有裂纹,脉细数,更知平素阴水不足;阴虚不能制火,火毒更盛,口疮时发难愈,疼痛难忍。而另一方面,大便溏薄、不能进食寒凉、小便清、怕冷、腰酸、脉沉,是明显的脾肾阳虚。故用仲景麻黄升麻汤,少量麻黄发越郁火,升麻升散解毒,取“火郁发之”之意;知母、黄芩清上焦火热,玉竹、天冬、赤芍、当归滋阴凉血;参、术、姜、草、苓是为理中、四君,合肉桂助脾肾阳气,肉桂更能引虚火归源。去石膏者,恐其寒凉伤中也。连翘、白芷是笔者喜用治疮疡之对药,一凉一温,辛散开结,消肿疗疮止痛。更有漱口方,功能清热化湿解毒,改善口腔局部环境。尤其是茵陈一味,用治口疮有奇功。此法寒热并用,清上温下,补虚泻实,整体和局部合用,切合病机,故能取效。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患者体质因素是其口疮复发的土壤,欲断其根,必调其体质。故在口疮愈后给方让其常服,当然能制成丸药更好。(林士毅.经方治验三则[J].江西中医药,2008,39(11):51-52.)《网摘》

论:口疮,烦渴,此是上热。怕冷,此是本虚。不能食寒,食则腹痛下利,此是中下之寒。脉沉细数,沉细为下寒,数为上热。此是上热下寒,也无外寒?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7:0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以本方治疗痰喘,证见频咳喘息不得卧,吐痰色白,质粘如胶,昼夜盈碗,畏寒背冷,口干不欲饮,纳差便干。舌质红,舌前无苔而根部黄腻,脉沉细数。辨为久病失治,气阴俱虚,伏饮内停为本,外邪郁陷,蕴痰化热,痰浊上泛为标,证属寒热错杂,虚实并见。当以宣肺疏郁散邪,温药和阳以化饮,养阴和营以固本。

予麻黄升麻汤:麻黄9g,升麻12g,当归12g,白芍12g,天冬20g,玉竹20g,黄芩10g,知母10g,石膏30g,茯苓20g,桂枝9g,白术30g,干姜9g,炙草6g。三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咳喘减,能平卧,痰白质稀易吐,量大减,舌脉同前。效不更方,原方服5剂。

三诊:咳喘平,夜卧安,身体舒适,口干欲饮,舌红润,满布薄白苔。为中阳渐复积饮欲化之征,复服5剂。

四诊:仅咳痰数口,上方加丹参、桃仁以活血化瘀。又服5剂,药尽病愈。

另治一例肺痿(自发性气胸)患者,由久咳劳嗽及肾,肾精不能上承,肺阴乏源,气无所纳,脾不散精,土不生金而致肺叶枯萎,金破气散且外邪郁陷,属虚实寒热错杂,阴阳上下并病。治以本方加减:麻黄9g,升麻9g,当归12g,白芍12g,天冬30g,玉竹30g,黄芩12g,知母12g,石膏30g,茯苓30g,桂枝9g,炙草15g,干姜9g,地龙20g,白术20g。服3剂症减,继服5剂,三诊病大减。带药10剂,院外治疗,半月后复诊,仅活动后微喘,无痰,能做家务,X线检查正常。

又治一例膨胀患者(结核性胸膜炎)因肝肾阴虚,阴损及阳,水湿瘀阻,蕴蓄不化,郁而化热,更伤其阴而致。涉及肺、脾、肝、肾。当理虚实、调寒热,宣郁疏肝,燮理阴阳。方以本方加附子:麻黄6g,升麻12g,当归12g,白芍20g,天冬20g,玉竹20g,黄芩12g,知母12g,石膏30g,茯苓20g,桂枝6g,干姜6g,炙草12g,熟附片12g,白术30g。经治疗症大减,二诊加百部30g,10剂为丸。1年后随访,身体健康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7:01:54 | 显示全部楼层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一女性患者,1981年6月1日初诊。自1974年因接近了化学药物,自觉气味异常,继之出现两目上视,神志不清,立即下车运送至医院,经抢救而治愈,自此以后常因直立而头眩不适,甚则两目上视,意识不清。多年来经多方治疗不效,时有心慌,睡眠不佳,后经某医院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经服用巴氏合剂等药不效。

目前主要症状为头眩口苦,易激动出汗,头后部有热感而手足怕冷,睡眠不佳,且常自服安眠镇静药物。月经14岁初潮,近二年来时间不准,每多错后,有时3—5个月来潮1次,观其舌苔薄黄稍腻,根部腻甚,舌质稍红,脉象数而弦,两尺脉偏弱。此上寒下热,寒热夹杂为患,遂取麻黄升麻汤加减:麻黄根、升麻、当归、知母、黄芩、附子、桂枝、玄参、茯苓、甘草各10g,生石膏、夜交藤各30g,厚朴5g,白芍15g,浮小麦60g,干姜6g,大枣10枚。

服用5剂后,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服30剂后诸症状全部消失,至1981年10月15日随访愈后未发。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7: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性肠炎

治疗一男性素有脾虚便溏患者(慢性肠炎),又患肺结核,今感冒,刻诊: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脉浮滑,关尺沉缓。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阳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配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

处方:麻黄、桂枝、白术、茯苓各8g,知母、黄芩、干姜、天冬、萎蕤、白芍、炙草各6g,升麻、当归各3g,生石膏20g。

水煎服,1剂后,全身微汗出,两剂后表证尽解,共服三剂,诸证悉平,再以金水六君煎善其后。

王氏<1>治疗一休息痢患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证属湿热粘滞而致邪留,以本方加减共服18剂而愈,随访未发。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7:04:28 | 显示全部楼层

泄泻

治疗一女性患者,患泄泻十余年,因久食糖渣而得之,虽经多方诊治,皆无效,已失去治疗信心,近来溏泄日五、六行,晨起必入厕,否则失控,腹不痛,无下坠感,便无脓血,纳尚可,咽痛,口微干,但饮水不多,时有烘热感,手足发冷,查体丰面潮红,苔白满布,质稍红,咽部轻度充血,脉象寸关滑,尺独沉,大便常规(-),细菌培养(-),西医诊为无菌性肠炎,中医诊断:脾弱胃强,上热下寒之久泄。治用麻黄升麻汤,干姜易炮姜炭20g,天冬易麦冬10g,三剂。药后,日泄3次,已见效,将炮姜增至30g,叠进近40剂,10余年沉疴痼疾竟举治愈,喜出望外,感激之至,3月随访,亦无复发。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7:05:31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性肾炎

时振声治一病人,因下肢浮肿,尿检不正常17个月,以慢性肾炎肾病入院,入院后经用健脾益肾之剂治疗4个多月,病情好转。后因两度外感发烧,致病情反复。证见胸闷气喘,咳嗽痰多,色黄而粘,偶挟痰丝,大便溏稀,手足欠温,下肢微肿,舌淡苔白腻,脉沉弦。予本方加减共进13剂病情好转出院。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7:3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肺热脾寒(肺结核、慢性肠炎)

张玉明医案:高某,男,38岁。患者素有脾虚便溏(慢性肠炎),去年10月曾因潮热盗汗,经拍片诊断为肺结核。今感冒十日。初发热恶寒,头痛无汗,后渐有胸闷,咳嗽,痰多色黄。刻下: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胸闷喘咳,痰稠黄,带血丝,口渴不欲多饮,咽痛烦躁,肠鸣腹痛,大便溏薄,舌苔薄白,舌尖稍红,脉寸浮滑,关尺迟缓,证属表里同病,宜表里同治,用麻黄升麻汤,外可解太阳寒邪,内可清阳明之热,下可温太阴之寒,又配有养肺阴之品,实为恰当,便处:

麻黄、桂枝、白术、茯苓各8克,知母、黄芩、干姜、天冬、葳蕤、白芍、炙草各6克,升麻、当归各3克,生石膏20克,水煎服。

1剂后,全身漐漐汗出,2剂后表证尽解,共服3剂后,诸证悉平,再以金水六君子汤善其后。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11 17: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断前后诸症(更年期综合征)

李寿山医案;韩某某,女,50岁。以往健康,生育一男二女健在,经水尚未断绝。近六年来,经常头昏脑胀,面部烘热汗出,口燥咽干,但不欲饮,口舌时有糜烂溃疡,胸闷烦热,心神不安,少寐多梦。半月前外感风寒,发冷热,头痛,身痛,服羚翘解毒丸等药表不解,且增咽痛,泛恶欲吐,大便溏薄日二三行,曾就诊于西医,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植物神经功能素乱。肌注青霉素,口服解热片、镇静剂等不愈,迁延三周不解。于1981年12月1日来诊。诊脉两寸弦大,关尺细弱,舌红尖赤、根部苔白腻,咽红而不肿,体温37.8℃,血压140/90毫米汞柱,白细胞总数12800/立方毫米,余无异常。脉证合参,证系素有阴虚火旺,复感风寒外闭,表邪郁久不解,内外合邪,以致虚实兼夹寒热错杂。治以外宣郁阳,内调寒热,益气养阴,清上温下兼顾之法,方用麻黄升麻汤加减。

炙麻黄、升麻各7.5克,干姜5克,桂枝、白芍、白术、茯苓、党参、天冬、玉竹各15克,生石膏25克,知母、甘草各10克。水煎服,2剂。

药后诸症减轻,继进清热和胃之竹叶石膏汤调理数剂而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