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床诊治一得举隅(辨证施治心得)
作者/张灿玾
简介:张灿玾(1928年—2017年),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荣成人, 山东中医药大学主任医师、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1949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为山东省名中医药专家。2009年,被评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届“国医大师”。
湿困热炽用附子例
附子辛甘大热,属燥烈之品,易于伤津耗液,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寒证。凡属热证及阴虚患者就应忌用或慎用。但只要辨证明确,用药对症,亦可用于治疗湿遏热伏之证。
20世纪60年代初,在中医进修学校任教期间,褚某之子患风湿热,高烧不退,全身瘫软,卧床不能动,周身疼痛。
当时,在校的几个老师都去看过了,效果不十分明显。后邀我前去会诊。
大家在一起商讨治疗方案时,吾以为应该用《金匮要略》的桂枝芍药知母汤。但是原方中有附子,患者当时高烧不退,是否应该去掉附子呢?
有的认为附子不可用,但我主张要用附子。因为从病候上看,患者舌苔黄腻厚浊,说明湿热炽盛,乃湿遏热伏之象。此热为邪热,乃真阳不布,邪热炽盛所致。若真阳得以布化,则湿邪可祛,热邪得退。退热的关键,在于化湿。化湿则需要人体真阳的布达。附子辛甘大热,能温肾、助阳,可助真阳布达。
在第一剂药中,附子的用量较少,以试探之,服药后,患者平稳,未有不良反应。
第二剂药中,加重了附子的用量,服药后,患者舌苔松动,体温下降。以后附子用量逐剂加重,至八九钱。在加重附子用量的同时,加重了知母、白芍的用量。因为附子乃燥热之品,在助阳的同时,有劫阴之弊。加知母、白芍,以防附子劫阴。
连服数剂后,患者舌苔大片脱落,体温下降,疼痛减轻,肢体恢复了活动能力。
在诊治此例时,之所以敢于用附子,关键在于辨证准确,抓住了舌苔黄腻厚浊这一关键的证候,认定此例属湿邪很盛。湿性属阴,困阻了真阳的布化。用附子助其真阳布达,则邪热可除。
正如陈修园所云:
太阳一出,则爝火无光。
此例说明,只有抓住关键的证候,进行辨证施治,才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