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回复: 0

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重用细辛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顽痹、风湿疼痛

[复制链接]

6396

主题

1886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3208
发表于 2024-3-4 10: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细辛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其性温,味辛,有小毒;归肺、心、肾经;

其基本功效有发散风寒、止痛、通鼻窍、温肺止咳,多用于风寒表证、风湿痹痛、咳喘、鼻塞、鼻渊等,临床常用量为1~3g·

张鸣鹤重用细辛治痹证

张鸣鹤老中医治疗痹证善用细辛。

张氏认为,细辛为驱寒胜湿之良药,且有较好的止痛作用,适用于风寒痹证,但与寒凉药配伍亦可用于寒热错杂的痹证。

细辛用量要大,不能拘泥于“细辛不过钱”的陈规,古人所定这一戒律只是指服用粉剂不能过1钱之量,并非指服用汤剂。

张氏认为,如欲发挥细辛的有效作用,据辛必须过钱,他常用的剂量少则6g,多则达 20g,从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只要认证确切,就应大胆使用。

罗少锋重用细辛治痛症

罗氏体会,临床只要辨证准确,适当选方用药,细辛较大剂量(10~20g)每每能使剧痛缓解,沉疴顿起。

如治李某,女,61 岁,于1998年1月5日初诊。有咳嗽、哮喘病史 20 年,近2年来伴发心悸、气促、浮肿等症,加剧2个月。西医诊为肺源性心脏病,用强心、利尿和抗炎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察患者面色觥白,全身浮肿,咳喘倚息。胸闷心悸,四肢厥冷,烦躁不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口唇发绀,舌淡,苔白。

脉沉细数,证属真阳不足,治宜回阳救逆。处方:细辛、炮附子、干姜各15g茯苓、人参、白芍、炙甘草、五味子各10g,嘱其浓煎半小时顿服,连服2剂。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汗止阳回,四肢转温,咳喘减轻。

继予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10剂调理,以巩固疗效。

肺心病后期多属心阳虚衰,极易产生阳气外越、阴阳高决的严重后果。

"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故果断而较大剂量地使用峻温回阳的细辛、附子,往往力挽危亡于顷刻。临床上遇肺源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等属心阳虚衰类型的患者,只要辨证准确,均可予较大剂量的细辛、附子回阳救逆,确可收效。

又如治刘某,女,42岁。1995年以来经常头两侧颞部胀痛,两耳有闭塞感,近几个月来每受风寒即发,屡治少效,于1997年 3 月 25 日来院就诊。

经颅超声检查:示脑血管痉挛,诊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注射氢化麦角碱等无效。见患者痛

连眉梢,头不能举,夜不能寝,舌淡,苔薄白,脉濡细。诊为风寒入脑,脉络痹阻。治以祛风散寒,通络和营。

处方:细辛、白芷各 15g,蝉蜕、葛根、钩藤、白芍、川芎各10g,甘草5g,水煎 30分钟,连服4剂,头痛减,两耳闭塞感消失。

继进4 剂,头痛消失,且能伸举,入睡安静。转用天麻丸调理,诸症亦平。随访1 年未见复发。欢迎关注行之医话微信公众号

从以上病例不难看出,细辛不过“钱”之说,恐指散剂而言,并非包括煎剂。

近几年来大剂量使用细辛,除个别患者出现口干咽燥外,从未发生过严重毒副反应,罗氏体会,较大剂量使用细辛,在顽固的寒湿痹痛、头痛、腹痛及危急阳虚病人中,往往能力挽狂澜,较大剂量的细辛用于临床,只要注意两点,其毒性及副作用完全可避免。

一是久煎(指煎药半小时以上);二是注意配伍,如可配芍药甘草。罗氏体会白芍滋阴之品可中和细辛之辛烈,配甘草可调和诸药而解百毒。

王自立重用细辛治顽痹

甘肃名老中医王自立承家传之经验,并结合自己40余年的临床实践,对细辛的应用有独到的认识。王氏常常运用大剂量细辛治疗痹证,剂量均在15~40g最大量曾达60g。

少数人有轻微舌麻、咽干,但不影响继续治疗,多数人无明显不适或毒副反应,对伴有明显疼痛的风寒湿痹,采用大剂量的细辛,配伍于王氏自创的羌防通痹汤中,具有显著的止痛效果。细辛所含毒性多由挥发油所致,考虑可能在细辛煎煮过程中,由于其所含挥发油的散逸而降低了毒副反应。

故每用细辛时必嘱患者久煎。但细辛入散剂吞服时当慎用,最大不超过3g,以防中毒。

如治王某,女,34 岁,1998 年10 月就诊。患者四肢关节疼痛数年,以小关节为甚,曾服消炎药、阿司匹林等无明显疗效。

每逢受寒或气候变化时,四肢关节疼痛难忍,近年来日渐加重,伴有肢体麻木、恶寒之症,舌体胖,质淡,苔白,脉沉迟。实验室检查;抗“O”833,血沉 34mm/h,类风湿因子阳性。

诊断:类风湿关节炎。该患者证属风寒并重,流着经络,痹阻不通。治以疏风散寒,宣痹通络。

方用王师自创的羌防通痹汤:羌活10g,防风10g白术30g,细辛15g:川芎10g,牛膝30g,制附片6g,豨莶草30g。水煎分服,每日2次,1日1剂。

方中细辛量自15g起逐渐加大,最后用至40g附子量自6g起,逐渐加至20g以后诸药略有加减,但细辛、附子不变。

患者连续服用3个月后,麻木消失,关节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发作次数减少。服药过程中查心电图、肝肾功能均无异常。3个月后复查抗“O”、血沉、类风湿因子均恢复正常。嘱其继续服药1个月以巩固疗效。随访2年,无反复,疼痛消失。

又如治赵某,男,42岁,1999年5月12日就诊。患者四肢关节疼痛3月余,以双膝关节为著,经中西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今来就诊,症见:恶寒肢冷,关节疼痛,下肢尤甚,疼痛时活动受限,行走不便,但局部无红肿之象,舌质淡、舌体胖,脉沉细。查血沉45mm/h。诊断: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痛痹)。

该患者病因为风寒湿三邪痹阻经脉而成,经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正此之谓也。治法:温通经脉,祛风除湿。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附片、细辛、豨莶草、牛膝治之。

方中细辛由 20g逐渐加至30g,服药1个月,疼痛若失。随访1年,疼痛再未发作。

附:关于细辛剂量问题细辛是临床常用中药,且如上述有诸多功效,但是其毒性剂量一直是限制临床使用和疗效的关键所在。下面就有关细辛毒性及剂量问题略谈管见。

细辛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书中没有注明细辛的用药剂量辛剂量的本草著作是宋·陈承的《本草别说》,书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即气闷塞不通者死”。所谓“半钱匕”相当于今之1g。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书中记载,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李时珍将《本草别说》“半钱匕”提升到一钱,“一钱”相当于今之3g。其间,尽管历代不少医药学家对陈、李之说提出了质疑,甚至持反对意见,但“细辛不过钱”仍然得到了普遍的认同而被传承下来。诚如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例言》中所说:“细辛有服不过钱之说,后世医者,恒多非之,不知其说原不可废。”其主要的原因是细辛为“味辛兼能麻口之药……盖麻口者,即能麻肺,肺麻则其呼吸即停矣”。

提示细辛有呼吸毒性作用。正是由于往昔“细辛不过钱”之说,特别是国家药典和《中药学》教材中,均将剂量规定在 1~3g,这就使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尽管近年来重剂细辛的临床应用取得捷效及挽救沉疴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在临床仍存在着需要解决和亟待明确的问题。其实,“细辛不过钱”之说是一种误传,从以上论述不难看出,无论是(本草别说》还是《本草纲目》,都是针对“单用末”的散剂型而言。

然而,在长期师徒口耳相传及传抄过程中,竟将“单用末”这个重要前提无端删去,以致后学者对之都未加重视。

实际上剂型与剂量的关系问题是中医学历来都很重视的内容。陈承、李时珍所定的量并不包括汤剂。因此,在复方汤剂中,“1钱”并非是不可逾越的。“细辛不过钱”之说,应亟待予以更正。即使从古方来看,细辛的用量就远远超过“1钱”。先于陈承的汉代张仲景,

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细辛用量一般在2~3两。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用细辛2两,小青龙汤中用细辛3两。

根据目前古今度量换算制的研究结果,可有3种折算方法:一是1两折合15.6g:一是1两折合为13.92g;一是1两折合为3g。然而,无论怎样折算,古方细辛之用量均超过“1钱’之限。尤其是有两种折算量,实可谓超大剂量,晚于陈承的清代陈士铎,在《石室秘录·光治法》中,分别用细辛5钱和1两,治疗头痛。综上述可见古圣今贤之共识。

近年来大剂量细辛用于临床,入汤剂时,20g 以上者屡见不鲜,有重用 30~40g者,更有超大剂量达90g,河北刘沛然老中医则以善用、单剂量使用细辛而闻名,并且多后下使用,非但未发生不良反应,反而取得良效。

关于细辛的有效安全量问题,从收集到的资料看,认为入汤剂时,10g左右为比较安全有效量,对于一些特殊疾病如寒痹疼痛等可酌情加大剂量。大剂量细辛临床应用,可以说古有根、今有据。

纵观其用药经验,归纳为四点。

①寒证选用:绝大多数情况下,用于寒证,若有热证用细辛时,须与寒凉药同用,而且药量要轻。

②汤剂煎服:一般应煎煮 15~30 分钟,亦有主张久煎达 40 分钟者。

③注意配伍使用:以辨证为依据,宜伍以酸寒或咸寒之品。有报告伍用白芍、甘草为宜,白芍激阴以和细辛之辛烈,甘草“调和诸药而解百毒”。

④小量渐增:此法符合有毒药物疗病的传统服药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