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防己茯苓汤
(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防己9g 茯苓18g 黄芪9g 桂枝9g 甘草6g上5味,以水1000ml,煮取200ml,分3次温服.
(功效)通阳化气,表里分消。
主证:皮水,外证肤肿,按之没指,四肢肿甚而聂聂困动,舌苔白滑,脉沉。
副证:肢体欠温,不恶风,口不渴。
(临证加减)
1。水肿重者,加大腹皮、生姜皮、桑白皮、车前子等,以行气利水。
2.下肢多肿,身重乏力,加大腹皮、.朱膝、木瓜,以行气消肿。
3.脾气虚水湿运化不利,加赤小豆、玉米须,以健脾利湿。
4。临证以《金匮》防己茯苓汤随证加减,治疗慢性肾炎、营养不良性水肿、冠心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收到了良好效果,体现了异病同治的特点。[江西医药,1981,t+,:423
6.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参二两,甘草三两。为粗末,苦酒和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服。治历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者,名防已汤。[千金要方]
7。论防己茯苓汤证的特点:本方证的特点是水肿病人四肢聂聂动,聂聂是形容肌肉轻微跳动的意思。这种动风征兆的出现,是因水气太盛,阴遏阳气流通所致。四肢为诸阳之本,阳气
郁极而动,所以出现动风现象。此与肝阳化风,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欲镇其风,必通其阳;欲通其阳,必利其水,故以防己、茯苓利水,桂枝、茯苓通阳。茯苓一身而兼二任,故其用量较其他药加倍。险匮诠释.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