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湿最好的方子,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廿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公认的治疗痰饮之基础方,化气行水的袓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几乎都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减而来。
方证所主,概要有四:
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
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
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肿、寒湿脚气;
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临证时,判断平时是否具有水饮内停的指征,如眩晕、动悸、小便不利、胃内振水声咳嗽、痰多清稀、浮肿倾向、胸胁支满、苔滑等。
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与二陈汤合用;
如头眩较重的,加泽泻;
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加白薇;
若血压偏高的,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
若脉见结代,则去白术,加五味子;
若湿痰作咳,则去白术,加薏苡仁;
若见惊悸不安,伴失眠者,加龙骨、牡蛎。
若呕吐重者,加陈皮、半夏。
日本汉方医家常用加味或合方:
本方合四物汤(当归、芍药、川芎、地黄),名连珠饮(本间枣轩之家方),治贫血所致之动悸、呼吸困难、颜面浮肿等。
本方加川芎、大黄,东洞翁称为应钟散,治血压亢进引起之气上冲、肩疫痛、眩晕、头痛、动悸、便秘等。
本方加针砂、牡蛎、人参,原南阳氏称为针砂汤,用于心脏瓣膜症、贫血、神经症引起之心动悸、眩晕、呼吸困难等。
本方加吴茱萸、牡蛎、李根皮,名为定悸饮,用于因胃肠虚弱所致之神经质,表现为阵发性心悸亢进症者。
本方加车前子、细辛、黄连,名为明朗饮,用于眼科一般疾患、视力障碍、纲膜炎等效佳。
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湿。
茯苓利湿,几乎所有药书上都写有茯苓利湿,可以自上往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神农本草经》载:“茯苓,味甘平,主胸肋逆气”。也就是说,茯苓不仅祛湿,它还是行气的,茯苓性子很平和,不温不燥,不寒不热,以舒缓磅礴的药力推动体内的气机。茯苓祛湿比较缓慢,不像薏米那么猛烈,但力量韧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个“温”字,一个“和”字,“温”是用辛温之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和”是温而不刚烈过燥,从而达到温中宣降,消痰涤饮的治疗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渗湿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渗到土内,就是补脾。
化湿之法,要在健脾,白术性温,健脾燥湿。《医学启源》也这样记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脾胃之气充足,就可以像烘干机一样,把湿气化成水蒸汽,通过体表毛孔散发出来,所以是起到燥湿利水的作用。
甘草性缓,补中虽佳,温通不足;
桂枝辛温,既可温中,又可通阳。《绛雪园古方选注》有:“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桂、草搭配,“辛甘相合,阳气乃生”,温中补中,是著名的经方药对。二药合用,培土以制水,其温而不燥,培而不壅,化而不泄,痰饮自然消散,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踪。
四药合用,共凑化湿、渗湿、利水之功。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饮内停的许多种病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