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36|回复: 1

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下瘀血汤类方

[复制链接]

7886

主题

270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965
发表于 2024-1-31 16: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下瘀血汤方:(方剂组成)大黄27克,桃仁20枚,蛰虫20枚,(熬,去足)

(用法)研末,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杯煎一丸,取半杯,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按:新血当是干血,若新血如何能像豚肝?条文亦谓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可能传抄有误。

(方解)蛰虫咸寒,《神农本草经》谓治血积症瘕,破坚下血闭,可见为一有力的驱瘀药,并有治瘀血性的腹痛作用。合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腹痛而大便不通者。

《妇人产后病》第5条: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注解:产后腹痛,多属于气血郁滞,一般与枳实芍药散即治,如果服后不愈者,此为干瘀血固著于脐下不去的关系,宜以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血不利者,谓本方亦主经闭而腹痛者。

按:本方所主腹痛在脐下,而且非常敏感,甚则手不可近,宜注意。

(辨证要点)少腹痛、硬满,大便干结者。

(验案)杨某,女性,30岁。时在北京解放前夕,因久病卧床不起,家中一贫如洗,邻人伶之,请义诊之。望其骨瘦如柴,面色灰黑,少腹硬满而痛,大便一周未行,舌紫暗,苔黄褐、脉沉弦,知其为干血停聚少腹,治当急下其瘀血,与下瘀血汤加味:大黄15克,桃仁10克,蛰虫6克,麝香少许

结果:因其家境贫寒,麝香只找来一点,令其用纱布包裹,汤药煎成,把布包在汤中一蘸,仍留下次用。服一剂,大便泻下黑紫粪便及黑水一大盆,继服血腑逐瘀汤加减、桂枝茯苓丸加减,一月后面色变白变胖,如换一人。

2、桃核承气汤方:(方剂组成)桃仁9克,大黄12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芒硝6克(分二煎)

(用法)以水煮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更上火上微沸,温服。

(方解)此于调胃承气汤加驱瘀血的桃仁、和治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方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者。

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注解:热结膀胱,即指热和血结于膀胱所在的部位。“急”即胀满之意。“结”即结实之意,少腹急结,谓小腹有自他觉的硬满证候。太阳病不解,常传里为胃家实的里实证,然亦有热结于膀胱部位的瘀血证,瘀恶之气上犯头脑,故其人如狂,若其血自下则亦常自解,故谓下者愈。假如血不自下,或虽下而不尽,势须以本方攻之。不过太阳证不罢者,还不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后,但小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按:据本条其人如狂的说明,则精神病、神经系统疾患有由于瘀血所致者,宜注意。又据证合用柴胡剂效果更好。

(辨证要点)调胃承气汤证,见腹痛有定处、气上冲者。

(验案)段某,女性,14岁,病历号173651,1965年10月4日初诊。于64年3月月经初潮,但后来未再来潮。今年4月23日发四肢抽搐、昏厥,近来发作频繁。每发作前厌食,右上腹痛、胸闷,当有气自腹向上冲时即发抽搐及昏厥,时伴呼吸急迫、大声喧喊,口苦便干,苔腻,脉弦细。证属血阻滞、郁久化热,治以祛瘀清热,与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柴胡12克,白芍10克,枳实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半夏12克,大黄6克,桃仁10克,桂枝1Q克,炙甘草6克,黄芩10克,芒硝10克(分冲)

结果:上药服三剂,右上腹痛、胸闷未作,抽搐也来发,据证改服小柴胡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调理三月诸证已,月经来潮。

3、大黄牡丹皮汤方:(方剂组成)大黄12克,桃仁9克,丹皮11克,冬瓜子12克,芒硝12克(分二煎)

(用法)水煎四味,汤成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方解)大黄、芒硝伍以祛瘀的桃仁、丹皮,和治痈肿有特能的冬瓜子,故治里实有瘀血或痛肿之病变者。

《疮痈肠痈浸淫病》第4条: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注解:肠痈的患者,若小腹部有肿块,按之则感痛引尿道,如淋病的样子,但小便正常,而时时发热自汗出,其非淋病可知。以热实于里,故常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者,即洒渐而恶寒,亦里有痈疮的特征。其脉迟紧者。为脓还未成,即可以本方下之,下后大便当有血。若脉洪数者,为脓已成,则不可以本方下之,言外当适证选用排脓的方药治之。

按:本条似述阑尾炎的证治。不过依据经验,对于急性阑尾炎,以用本方合用大柴胡汤的机会为多,而单用本方的机会较少。又据方后语有脓当下,无脓当下血观之,则本条所谓脓未成,当指脓未成熟,不定是无脓。脓已成,即脓已成熟,亦即全部化脓之意,此时宜与附子败酱散、排脓汤或散等以排脓,而不可与本方以下之。

(辨证要点)右腹痛拒按、里实者。

(验案)齐某,男性,19岁,病历号14296,1965年6月25日初诊,右下腹痛4个月。在某医院诊断为“亚急性阑尾炎”,治疗一月后,症状减轻,但不久复发,继服中药治疗两个多月仍未痊愈,经人介绍而来求治。主诉:右下腹疼,按之痛剧,苔白根腻,脉弦滑。证属瘀血挟脓在少府,治以祛瘀排脓,与大黄牡丹皮汤加减:丹皮15克,桃仁12克,冬瓜仁10克,白芍12克,生苡仁24克,炙甘草6克,大黄6克,芒硝6克。结果:二日后自感一切良好。但阑尾部位按之仍痛,继服三剂而安。

4、抵当汤方:(方剂组成)水蛭(熬)6克,虻虫(熬)6克,桃仁6克,大黄9克。(用法l四味锉如麻豆,水煎温服,不下更服。

(方解)水蛭、虻虫均为有力的祛瘀药,合于桃仁、大黄,故治较顽固的瘀血证而大便难者。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注解:表证仍在后应有“而反下之”四字,前后文义始相属。

太阳病六七日,常为传里而发阳明病的时期。但太阳病不罢者,不可下,今表证仍在,而反下之,阳气内陷,脉微而沉,法当结胸,今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与瘀血结在下焦故也。若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其为瘀血无疑,故须下血乃愈。其所以病此,由于太阳病邪热内陷,与旧有的瘀血相结合于里所致,宜抵当汤主之。

按:“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故本条“表证仍在”后须有“而反下之”四字,不然则“反不结胸”句便无法解释,定是传抄有误。

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注解:身黄,指遍身俱黄的黄疸证。病在里则脉沉。血受阻则脉结。少腹硬为蓄水、蓄血的共有证,故小便不利者,当然为水而无血也。若小便自利,则肯定为无水,尤以其人如狂,更是蓄血的确证,因以抵当汤主之。

按:本条是述血性的黄疸证治,据脉沉结的说明,可见结脉亦有因瘀血所致者。

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注解:里实的阳明证,若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蓄血所以忘者,以本有久瘀血的关系,故令喜忘。热结于里则大便硬。血与屎并故排出反易而色必黑,宜以抵当汤下其久瘀血。

按:其人如狂、喜忘,为瘀血的要征,即《内经》所渭“血并于下则乱而喜忘”是也。久瘀血其来也渐,故令喜忘;新瘀血其来也暴,故令如狂。但新者易攻,桃仁承气汤辈即能治之;久者难拔,势须抵当丸,方可克之。忘与狂均属神经症,以是可知,诸神经症,多有瘀血为患,临床常用祛瘀药而治愈。由此也悟出,疯狂、癫痛等脑系病变,用祛瘀法治疗,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注解:无表里证,指无表证和半表半里证言,此和无太阳柴胡证同意。但发热、七八日不已,明是里有热,虽脉浮数,当是里热外迫之候,故可以适方下之。假令已下,脉浮解而脉数不解,热合于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又不大便,故肯定有瘀血也,宜抵当汤下之。

按:下后脉数不解,明是热有所据而不去。消谷善饥,即嗜食证,为热合瘀血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复不大便,因肯定其有瘀血。

《妇人杂病》第14条: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

注解:妇人经闭,服其他通经药而仍不利下者,则以抵当汤主之,

(辨证要点)少腹硬满、小便利、或喜忘、或狂躁不安者。

(验案)李某,男性,17岁。在颐和园游泳时发现下腿有紫癜点点,继之腹疼、腹泄,紫斑延及遍身,入道济医院,予止血针、止疼针,人渐消瘦,以至骨瘦如柴,但仍残存紫斑,大便干结,予蓖麻油,下大量血便,而腹痛止,人亦渐胖。出院后半年紫癜又复发,又入道济医院,再用蓖麻油则毫无效,无奈接回家拖延时日,后请胡老诊治,查身有紫斑,少腹疼、便干、烦躁、苔黄舌紫、脉沉弦等,认为是瘀血阻络,证属抵当汤合大柴胡汤证:水蛭6克,虻虫6克,桃仁6克,大黄10克,柴胡12克,生姜10克,半夏12克,枳壳10克,白芍10克,黄芩10克,大枣4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泄下大便及黑血数升,腹疼止,紫斑随之好转。身体健康,追访10年未见复发。

5、抵当丸方:(方剂组成)大黄27克,虻虫(熬)20个,水蛭(熬)20个,桃仁25个

(用法)捣分四丸,以水一杯煎一丸,取七分,温服,□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方解)此与抵当汤药味同,不过用量较轻,当治抵当汤证之轻者、或不宜猛攻者。

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注解:伤寒有热,暗示伤寒发汗后而仍脉浮有热之意,今少腹满,可能里有蓄水的关系。蓄水者,应小便不利,而今反利,为有瘀血甚明。当下其血。不可余药者。谓不可用其他药,而宜抵当丸。

按:里有蓄水或蓄血均可致表热不除而脉浮数,并且二者均有少腹满,其主要鉴别点则在小便不利或自利。本条所述的瘀血证,既不发狂亦不喜忘,故不宜抵当汤重剂猛攻,而宜本方轻剂缓下。不可余药亦暗示不宜用汤剂。

(辨证要点)抵当汤证较轻者。

6、大黄蛰虫丸方:(方剂组成)大黄(蒸)8克,黄芩6克,甘草9克,桃仁24克,杏仁24克,芍药12克,干地黄30,干漆3克,虻虫40克,水蛭60克,脐螬40克,蛰虫25克。(用法l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方解)此虽集四虫、干漆、桃仁等祛瘀群药,但大黄蒸用量小,合芍药、黄芩、甘草、杏仁则不过濡干润燥而已,尤其重用生地滋液、补虚,炼蜜为丸缓中养正,实治干血劳的良法。

《血痹虚劳病》第18条: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于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注解:五劳虚极之病,令人羸瘦腹满,不能饮食,为病之由多端。若食伤、优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均足致经络荣卫气伤、瘀为干血之变,肌肤甲错、面目黯黑,即其候也。瘀血当去,但以极虚,不宜猛攻,须以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辨证要点)虚劳证见面目黯黑、肌肤甲错者。

(验案)武某,男性,24岁,病历号13980,1961年4月6日初诊。去年7月确诊为慢性肝炎,经服中西药治疗效不明显。现仍肝脾肿大,两胁痛闷,左侧尤甚,倦怠乏力,四肢皮肤甲错色紫暗黑,二便如常,苔白,舌有瘀斑,脉弦细。证属虚劳挟瘀,治以缓中补虚。活血祛瘀,与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兼服大黄蛰虫丸:柴胡12克,白芍12克,枳实10克,炙甘草6克,桂枝10克,茯苓12克,丹皮10克,桃仁l0克,茵陈15克,丹参20克,王不留行10克

大黄魔虫丸每早一丸。

结果:上药加减服用约三个月,6月28日来诊,胁痛已,肌肤甲错消失,继用丸药调理巩固。

7、桂枝茯苓丸方:(方剂组成)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各等分

(用法)上五味,末之,炼蜜和丸,重一钱,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方解)桂枝、茯苓镇气冲而治心悸。桃仁、丹皮、芍药祛瘀血而治腹满痛,故此治瘀血证、气冲心悸而腹满痛者。

《妇女妊娠病》第2条: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血不)也。所以下血不止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解:症病,即由瘀血结成的病块。(血不),即蓄积的恶血。久有症病的妇人,经断还不到三月而下血不止,且自觉胎动在脐上,当是症痼为患。因为妊娠胎动于脐,即动亦不全在脐上,故肯定其为症痼害。至于是否怀胎,则可验之于三月前的经水利否,如果经断前三月经来均很正常,即可断定为胎;若前三月即不断下血,后虽断三月亦必非胎而为(血不)。无论怀胎与否,而所以下血不止者,概由于其症不去的缘故,故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按:本方不仅能治妇人症病下血,无论男女因瘀血而下血,或其他血证,不宜桃核承气汤的攻下者,大多宜本方。又此和下方本不应分类列于此,为便于祛瘀方药的对照研究,故并附之。

(辨证要点)久有瘀血、腹痛胁痛,或有肿块、或下血者。

(验案)陈某,女性,50岁,病历号192067,1966年3月2日初诊。一年来头晕心悸,气上冲胸闷或胸痛,时汗出,常失眠;服用安眠药,常身疲倦怠,心电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苔黄,脉弦迟。证属久有痰瘀阻滞,治以化痰祛瘀,与桂枝茯苓丸合大柴胡汤加减:桂枝10克,桃仁10克,茯苓15克,丹皮10克,白芍10克,柴胡12克,半夏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枳实10克,大枣4枚,大黄6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6克。结果:3月20日来诊,上药服三剂后诸症均减,睡眠好转,胸痛也好转,上方加赤芍10克,继服,今自感无不适,以前不敢走路,现走路如常人。

8、土瓜根散方:(方剂组成)土瓜根、芍药、桂枝、蛰虫各9克。(用法)柞为散,酒服3~6克,日三服。阴(_颓)肿亦主之。

(方解)土瓜根为一寒性祛瘀利尿药,而有治痈肿作用。与蛰虫合用祛瘀消肿,复以桂枝芍药调荣卫,并治腹满痛,故本方为治瘀血有热而腹满痛者。(_颓))同(_贵),阴(_颓))即阴囊肿大,妇人阴肿痛亦属之。

《妇人杂病》第1O条: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注解:经水不利,宜作经水不调解。瘀血结少腹,故少腹满且痛。带下经水不利而少腹满痛者,当知有瘀血。经一月再见者为多热,故宜土瓜根散主之。

按:妇人经血不调,多热者提前,多寒者延后,宜注意。

(辨证要点)腹满痛、痛有定处而有热者。

7886

主题

270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965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15: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下瘀血汤验案三则

【方药】大黄二两(6克)桃仁二十枚(9克)鳖虫二十枚(熬,去足)(9克)

【用法】上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现代用法:研末,炼蜜为丸,每服10~15克,日服1次黄酒一 两送服。或作汤剂:水煎顿服)。

【原文】师曰:产后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著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六)

【解说】本方主治瘀血内结之腹痛。本证为干血留著于脐下所致,其特点是少腹刺痛,固定不移,拒按,按之有硬块,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弦或涩。下瘀血汤用大黄荡逐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廑虫逐瘀破结,以酒为引,可以直入血分。然毕竟药力峻猛,故以蜜为丸,使药力缓而持久。本方为破瘀逐结基本方,凡瘀血内结之证,皆可使用。

痛经

姜春华医案:何某某,女,26岁。月经常衍期,经来量少,腹痛拒按,色紫黑成块,有血块排出后,痛即缓解。舌边瘀紫苔薄白,脉沉涩。证属瘕瘕积聚,瘀血阻滞。用下瘀血汤加减。桃仁6克,大黄6克,鳖虫3克,桂枝9克,芍药24克,甘草6克,香附9克。7剂。(辽宁中医杂志1986;(7):2)


按语:姜老经验,下瘀血汤活血化瘀,专治月经瘀滞不爽。桂枝与大黄同用,治月经衍期。芍药甘草汤加香附治经行腹痛。药后经来正常。

崩漏

陈果然医案:姚某,女,45岁,患者从1982年开始出现月经过多,虽经中西医多种药物治疗效果均不明显,每次月经要用卫生纸5包以上。1986年9月底月经突然如崩,持续不断,B超探查示子宫略增大,月经一直持续到10月24日方尽。自诉经期小腹部有坠痛感觉,血块多,疲乏无力,大便干结而5—6日一解,诊见舌质淡苔薄,脉沉细而数。

患者经血过多,气阴两虚,但刻下经血多,有血块,伴小腹部疼痛,血瘀现象显见,虚实兼有,当以治实为主,投下瘀血汤加减:地鳖虫、桃仁(打)、白术、女贞子、全当归、木香各10g,莪术15g,太子参30g,大黄3g,甘草5g。服上方15剂,月经再临时小腹坠痛已除,精神转佳,月经量较前减少。上方隔日服1剂,服至1987年1月9日,月经量明显减少,但经期仍较长。续服至1987年2月底,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巩固治疗2个月,上述症状未再复发。(国医论坛1993;<5>:14)

按语:《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妇人……经血忽然大下不止,名日经崩,若其色紫黑成块,腹胁胀痛者,属热瘀。……瘀者消之,热者清之。”患者经血如崩,有血块,大便干,热、瘀现象兼有,因此,用仲景下瘀血汤加减,以破血、逐瘀、通下,瘀血渐去,新血资生,则崩漏向愈,而贫血亦得纠正。

产后胞衣不下

张谷才医案:石姓,女,37岁。产后两日,胞衣不下,腹中冷痛,形寒怕冷。脉象弦迟,舌淡苔白。一医认为瘀血内阻,用抵当汤破血泻衣,胞衣不下;一医认为气血亏虚,用八珍汤扶正下衣,少腹胀痛更重。殊不知病因乃客寒外侵,血凝瘀阻,单用破瘀或纯用扶正,都不能下其胞衣。

因为寒凝瘀阻,非温阳寒不解,非下瘀胞不下。所以用四逆汤温阳祛寒,下瘀血汤活血化瘀。处方:大黄10克,桃仁10克,鳖虫8克,附子6克,干姜3克,甘草4克,艾叶5克。1日服两剂,胞衣即下,诸证消失。后用生化汤调治。(辽宁中医杂志1980;(8>:13)

按语:产后胞衣久不下,前医治疗效果差,只因破瘀不温阳,合上四逆病自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