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起源、组成、功效、主治
天麻钩藤饮是平熄内风的方剂,载于胡光慈《杂病证治新义》一书。本方由天麻、栀子、黄芩、桑寄生、杜仲、益母草、夜交藤、朱获神各9克,钩藤(后下)、川牛膝各12克组成,具有平肝熄风、清热泻火、益肾活血的功用,主要治疗因肝阳偏亢、肝风上扰所引起的头痛眩晕、失眠多梦、耳鸣失聪、烦热口苦、脉弦舌红等症状。
在本方的证治中,涉及到了中医所说“肝”的三个病理概念,为帮助理解本方的治疗作用,有必要做简单介绍。首先是“肝火”。中医认为,就肝脏的生理而言,是以血为体,以气为用,血属阴,气属阳,因此称为“体阴用阳”。用,就是功用、作用、机能。机能亢进就会出现热象。一般而言,热还是比较平静稳定的,如果热的积累太过而表现为动扰冲逆的,便称之为“火”。所以说“热静火动”。而肝火便是指肝脏能亢进,出现热象并有冲逆之势的病理状态。引起肝火的原因,有的是由于生活方面的诸多因素,如嗜食辛辣上火之物等;有的则是由于肝气的转化所致(往往与精神因素有关),即所谓“气有余便是火”。又因火的特性是向上的,所谓“火性炎上”,故而肝火上炎时就会出现头胀痛、面潮红、耳鸣、口苦等症状。肝火多表现为实证,但病程日久也会伤阴。肝阳的实质就是肝气。从生理角度而言,气是机能、动力,阳则是气的表现;从病理方面而言,阳的作用出现浮动时,便称为肝阳上亢,此时肝阳便属于病理现象。引起肝阳上亢的原因,一是由于肝热上升,一是由于阴血虚而阳不能潜降。前者属实,后者属虚。但是肝热引起的肝阳可兼阴(血)虚,阴虚引起的肝阳亦可兼见内热,两者往往不能绝对分开。肝阳所见的症状,主要是头晕微痛、目眩畏光、喜静恶烦、恶心口干等。
肝风也是肝脏的一种病理状态,又是一个病名。中医称肝是“风木之脏”,血虚则生燥生风,故称肝风,亦称“内风”。习惯上又认为肝风由肝阳所化,所谓“肝阳化风”但二者亦有区别。肝阳是血虚内热而阳浮,多数是虚实兼夹的症候,而肝风则主要表现为虚证,乃是由于阴血虚甚,不能濡养肢体空窍所引起。因此,肝风的主要症状是眩晕欲扑、耳鸣、肢麻、抽搐等,亦常有呕恶、心悸的症状。
大体来说,肝火证要用泻肝泻热的治法方药;肝阳证者需用平肝潜阳的治法方药;肝风证则用镇肝熄风的治法方药。天麻钩藤饮所用的是因肝经火热引起肝阳偏亢,进而肝风上扰的的症候,重点在火热上升,肝阳偏盛。故方中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生石决明平肝潜阳,以上三味是本方主药。又以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寄生、杜仲滋补肝肾,可使肝阳得以潜藏,不再浮越;夜交藤、朱获神安神定志,以解失眠多梦之症;牛膝引药下行,与寄生、杜仲配伍可以加强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益母草的主要作用是活血利水,入心、肝二经,其与牛膝配伍既可引血下行,又可使火热之邪从尿道而出。故《本章汇言》说它能治“血贯瞳仁,及头风眼痛”。益母草之种子名茺蔚子,作用与益母草近似,但兼能明目益精,行中有补,常用于肝热引起的目赤肿痛、头痛眩晕、心烦等症,故临床亦可用茺蔚子代替益母草。
据近代药理研究,本方中的钩藤、杜仲、寄生、黄芩、栀子、牛膝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且具有调节高级神经活动的作用,所以临床常用于治疗高血压早期或中青年患者,表现为肝火上升、肝阳偏亢症候者。另外,本方在妇科亦可用于治疗先兆子的患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子痫的主要病机大致有三个方面,即阴虚阳亢,心肝风热,痰蒙心窍。先兆子痫尚未有子痫发作,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烦热少寐、心悸、水肿等症,应用本方时可减去牛膝、益母草,以起到平肝泻火,宁神养心的作用,并适当加味僵蚕、菊花、羚羊角等。
本方与以往介绍的镇肝熄风汤均属于平熄内风的方剂,但本方重在清热泻火,益肾安神,平肝熄风;而镇肝熄风汤重在滋阴柔肝,重镇熄风。前者用于火热偏胜者,后者用于阴虚为甚者。
二、歌诀:
天麻钩藤石决明,
杜仲牛膝桑寄生,
栀子黄芩益母草,
再加茯神夜交藤。
三、临床应用:
赵承爱用采用辨证分型的方法治疗偏头痛,其中肝阳上亢型用天麻钩藤饮,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石满成按照中医辨证对眩晕――肝阳上亢证采用天麻钩藤饮进行治疗,疗效显著。临床随证加减如下:肝阳上亢型:眩晕耳鸣,每因烦躁脑怒而加重,头痛且胀,急躁易怒,面红耳赤,少寐多梦,口苦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治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之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石决明30g(先煎),天麻12g,钩藤、云苓、杜仲、夜交藤各1 0g,牛膝、夏枯草各15g,黄芩、山栀各1 0g。头痛目赤加龙胆草、丹皮、菊花各1 0g,便秘加大黄1 0g。
傅慧强使用参麦饮合天麻钩藤饮治疗低钾血症,取得较好的疗效。傅氏认为钾离子在人体内的摄入不足,跨细胞分布异常,或丢失过多,都可引发低血钾症,发病原因虽然多样,但其症候群的共同表现为倦怠,四肢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反应迟钝,甚至出现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等症状。本病与肾虚有关,病机为水亏木旺,心肝之火无制。肾虚则钾离子不断丢失,致腰膝酸软,倦怠乏力,肾虚日久,阴阳俱虚,乙癸同源,水不涵木,则肝阳乏肾水之制而亢逆,故头晕目眩,烦躁不安,木旺乘土则脾胃之气被遇,故纳减吐泛恶心。水亏则心火失于制约,上扰清阳则神志不清,心肾不交则失寐。治以滋肾壮水,方用参麦饮以滋水制阳;病程日久,阴损及阳,故佐巴戟天、甜从蓉助肾阳;再以天麻钩藤饮配合绿梅花平肝阳之横逆。丹参一味,四物同功,丹参擅长活血,以增疗效。内经云:“心病者宜食麦”,用淮小麦、甘草以养心,用药合理,疗效显著。
石英秀使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型慢性肾炎取得较好疗效:治以滋阴补肾,平肝潜阳兼利湿活血解毒。方药:天麻10 g,钩藤15 g,生石决明30 g,怀牛膝15g,黄芩10 g,生地30 g,丹皮10 g,泽泻10 g,赤芍10g,炒枣仁30 g,苡米30 g,旱莲草10 g,虎杖30 g,获神10 g,水煎服。认为:该病患者因邪毒久羁,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上扰清空,故时有头晕。阳升则面色红,阴虚则五心烦热,虚火扰动心神则失眠多梦。日久肾虚络损,气血癖滞,故舌苔黄腻。因此治疗时一方面需滋阴补肾,平肝潜镇;另一方面还须清泄湿浊癖热之毒。故方中用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平肝潜阳,生地、女贞子、泽泻滋补肾阴,丹皮、赤芍、牛膝凉血活血,枣仁、获神养心安神,重用该米、半边莲、虎杖清热利湿泄浊解毒,寓攻于补,攻补兼施。
陆新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味治疗50例高脂血症患者,对其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取得了较满意的结果。陆氏认为:高脂血症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结果常发展成冠心病。近年来应用降脂西药能有效地调节血脂,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特别是肝肾功能方面,而降脂药物多服用较长时间,因此寻找中药治疗成了临床医师的一种选择。研究表明,多种中药能够通过抑制脂质吸收、合成及促进脂质的转运、清除,达到调节血脂的作用。本研究表明,加味天麻钩藤饮连续服用10周后CHO、TG较治疗前下降,HDL-C上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 0.05),说明加味天麻钩藤饮具有较好的调脂作用。
康景华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收到较好效果。治疗方法:平肝潜阳为主,兼以滋肾清火化瘀熄风,以天麻钩藤饮为基本方。处方:天麻9,钩藤25(后下),石决明24,山山栀子9,黄芩9、川牛膝9,杜仲9、桑寄生15,夜交藤15,赤芍10,川芎15,丹参30。每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2次服。连续服药2周为1个疗程。
张苍等使用天麻钩藤饮治疗脂溢性脱发取得较好的疗效,以本方治疗脂溢性脱发须具以下指征:1.头发生长不牢,稍加外力即大量脱落。2.脉象弦或细弱。3.头皮油脂多,2-3日不洗即油腻不堪。若能准确把握,必获良效。临床遇脉以弦为主者,可加大祛风之力,如天麻、钩藤等品。以细弱为主者可加大填精之力,如杜仲、寄生、狗脊之类。对头皮油脂过多者必用川芍、白芷,二者为臣使之药,一入气分,一入血分,川芍气雄,行血中郁结之风,白芷气香,散血中蕴郁之湿。二药均上行头面,直达颠顶,故又可引诸药直达病所而起效。其余药物如除湿、清热、凉血、和胃等品均可随证加减,以收全功。张氏认为:从中医理论看,脂溢性脱发的发病原因不外内湿外风二端:内则饮食不节,四体不勤,思虑忧愁,气机结滞,局部湿热淖泽,导致头发生长无所依;外则起居不慎,寒温不能避之有节而受风,导致头发松脱有其原。内外合邪,而发本病。故虽见头面油腻多脂表现,也不能但知脾虚失运;虽有发落不足之象,亦不能唯责精血之亏。
从症状看,脂溢性脱发以毛发变动为其特征。风主变动。伪经》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肝。”风与春气相应,主生长,主变化。毛发生长为风生万物之象;毛发脱落为风气致病之象。从病位看,风为阳邪,善袭人体阳位。发在颠顶,至阳之位,最易为风邪所伤,恰值头皮湿热淖泽,譬之自然,则类篙草生于泥中,复遇疾风劲吹,安有不落之理?风属肝,肝主颠顶,因此作者认为脂溢性脱发病位在肝,兼及心脾肾,病机为肝失疏泄,风邪上扰,风湿搏结,兼见脾湿内蕴,肾精不足。故当以祛风胜湿为大法。
脑血管意外:伍大华等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64例,神昏者加石菖蒲、郁金;高热或抽搐者加羚羊角;喉中痰鸣者加竹茹、胆南星;言语蹇涩者加炙远志、木蝴蝶;大便不通者加生大黄,并与西药常规处理作比较,结果治疗2周后病死率治疗组为4.7%,对照组23.1%,总有效率分别为治疗组87.5%,对照组68.5%,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周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2%,与对照组 (72.9%)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沈敬鸿采用天麻钩藤饮加僵蚕、地龙、水蛭治疗急性脑梗死60例(有脑水肿者予以20%甘露醇),结果总有效率93.3%。
强迫症:李富和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结合心理疗法治疗强迫症22例,基本方为天麻钩藤饮去杜仲、牛膝、桑寄生、获神、益母草,加白芍、甘草合欢花;兼有心肝火盛者加生地黄、龙胆草;兼有心脾两虚者加黄茂、当归;兼有心肾不交者加用黄连、阿胶,结果总有效率100%。
面神经麻痹:赵慈芳以天麻钩藤饮加减(原方去石决明、杜仲、牛膝、获神,加全蝎、川芎、白芍、地龙)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36例,结果治愈率97%,总有效率100%。
癫痫:陈绮娜以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小儿头痛型癫痫15例,显效8例,有效4例,效差3例,显效率53.3%。
神经性头痛:陈根芳等应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合灯盏花素治疗神经性头痛34例,在此基础上,兼有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柿蒂;伴头昏、面色苍白、舌质淡者去黄芩加党参、地龙;大便秘结者加大黄、枳实;夜睡不寐者加酸枣仁、珍珠母、夜交藤。治疗14天后总有效率91%。
临床作用机制探讨:
吴玉生等用天麻钩藤饮治疗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观察治疗前后的血浆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结果发现:ET.CGRP.ET/CGRP与血压呈相关性;与血压的改善同步。吴氏认为阴虚阳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统计年龄多在40岁以上,“人过四十,阴气自半”,构成了肝肾亏虚为本,肝阳上亢为标的病机局面。天麻钩藤饮是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的著名方剂,用杜仲、牛膝、桑寄生补肝肾,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合用有显著降压效果。本研究表明天麻钩藤饮提高了血浆CGRP水平,看来是促进了CGRP在神经组织、血管组织的释放,血管舒张,血压下降,ET合成减少,形成降压良性循环,这可能是方中益阴潜阳等药物共同发挥药理作用的结果。
刘保国等观察加味天麻钩藤饮对阴虚阳亢型高血压患者血浆血浆内皮素ET、肾素活性PRA, 血管紧张素AⅡ的影响,发现: (1)治疗组降压总有效率88.24,与对照组相当,对主要症状改善率优于对照组;(2)治疗后治疗组血浆ET.、AⅡ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均高于正常人。结论:加味天麻钩藤饮既能降低ET.、AⅡ含量,又能明显降低血压、改善症状。刘氏认为:加味天麻钩藤饮通过补肝肾、熄肝风等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阴平阳秘内稳态,从而使ET.、AⅡ等降低,血压下降,这可能是其改善症状、降低血压的部分机理。
蔡昌龙等通过临床观察到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有肯定的疗效。该研究中发现用药4周后患者血中SOD、GsH-Px活性已有升高,而且患者病情越严重,血压越高,特别是2级以上高血压,天麻钩藤饮提高SOD,GsH-Px最明显(P< 0.01);在过氧化脂质LPO,MDA含量明显降低,而且患者病情越严重,血压越高,天麻钩藤饮降低LPO,MDA越明显。用药4周后SOD,GSH一Px的升高同LPO,MDA的降低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天麻钩藤饮在对抗氧自由基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方面是有作用的。蔡氏认为天麻钩藤饮的作用可能是对靶器官的保护,激活可溶性鸟核昔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cgmp水平,使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松弛因子(edrf)分泌量增多,抑制血管平滑肌收缩,起着保护性舒张作用。
药理研究
处方药理研究:陈玉兴等曾进行过天麻钩藤饮分煎与合煎的药理作用比较研究,对比分煎与合煎对大鼠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集、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自主活动、戊巴比妥钠睡眠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血瘀大鼠血浆比粘度影响分煎优于合煎,其余指标均无显著意义。
药效学研究:潘克英等曾进行过针刺足三里和灌服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大白鼠的实验治疗比较研究,他们用“两肾一夹”法制高血压模型,分别以上方治疗lod,测尾动脉血压及心率,计算P值,结果:治疗组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压有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推断其降压作用可能与扩张外周血管有关。
镇痛方面:天麻钩藤饮对酯酸所致小鼠抗体反应具一定抑制作用,且成明显量效关系,最低起效剂量为0.42g/kg,消退半衰期为0.51h,效应维持时间为4 .3h,体存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0.94h。
天麻钩藤饮对肝阳上亢证头痛患者具有镇痛与提高痛阈的作用,并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呈量效关系。实验表明:为维持有效血药浓度,提高该方镇痛疗效,应缩短给药间隔时间。
镇静方面:天麻钩藤饮对戊巴比妥钠致小鼠睡眠时间具协同作用,且成明显量效关系,最低起效量为0.26g/kg,消退半衰期为0.77h,效应维持时间为16.06h,体存血药浓度达峰值时间为2.l0h。
原文如下:
“肝厥头痛
定义 本证包括有中医临床所称之的肝风头痛、肝逆头痛、肝阳头痛等证。
病原 金匮翼云:肝厥头痛者,肝火厥逆,上攻头脑也。
张锡纯氏云:脑充血证即内经所谓厥证,亦后世之误中风证…而论此证者谓其猝发于一旦,似难为之预防,不知病之来,皆预有征兆。至脑充血证之发现,实较他证为尤显著且有在数月之前或数年之前,而征兆即发露者。
症候: 金匮翼云:其痛必在巅顶,以肝之脉与督脉会于巅故也。虽太阳之脉亦上额交巅,然太阳头痛,必恶风寒,而肝厥头痛,必多眩晕,或厥逆抽掣也。
张锡纯对于厥证之征兆有云:其脉必弦硬而长,或寸盛尺虚,或大于长脉数倍,而毫无缓和之意。其头目时常眩晕,或觉脑中昏聩多健忘,或常觉疼,或耳聋目胀。胃中时觉有气冲,阻塞饮食,不能下行,或有气起自上交,上行作呃逆。心中常觉烦躁不宁,或心中时发热,或睡中神魂飘荡。或舌胀语言不利,或口眼歪斜,或半身似有麻木不遂,或行动脚踏不稳,时欲眩扑,或自觉头重脚轻,脚底如踏棉絮。
疗法:本证致病原在于肝火之厥逆,故治疗当以平肝降逆为主法,宜天麻钩藤饮主之。若气实便结,肝火上盛者,宜平肝泻火,加减泻青丸治之:若下虚上实,脉寸盛尺虚者,宜滋水镇肝,建瓴汤主之。选方一:天麻钩藤饮:治高血压头痛,眩晕,失眠。天麻 钩藤 生决明 山栀 黄芩 川牛膝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制煎剂服
按:本方为平肝降逆之剂。以天麻、钩藤、生决明之平肝祛风降逆为主,辅以清降之山栀黄芩,活血之牛膝,滋肝肾之桑寄生杜仲等,滋肾以平肝之逆,并辅夜交藤朱茯神,以安神安眠,缓解其失眠,故为用肝厥头痛、眩晕、失眠之良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