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黄蛰虫丸出自《金匮要略·虚劳》言:“五劳虚极赢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暗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从条文看,此虚劳病人主要的症状是腹满不能饮食、肌肤甲错、两目黯黑。但病人感到最痛苦的症状亦即其主诉症状—腹满不能饮食,此腹满为瘀血所引起,病机为虚中夹实,是在长期的虚劳病发展过程中,阴津亏虚,血脉失却濡润和滋养,而逐渐形成干血劳。此时瘀血作为一种病理产物阻滞体内,瘀血不去,新血难生,治疗当以急下里实,攻逐瘀血。而此病虚实夹杂,虚劳为本,瘀血为标。虽急则治其标,但又不能用骤泻法,故提出“缓中”二字。即缓其瘀血在里之急。一个“缓”字体现了四个方面的意义:一是言治法,要缓而图之;二是言组方,攻逐瘀血而不可太过;三是言剂型,丸者缓也;四是言服药方法,小剂量服用。此时在以活血祛瘀为主的同时,不能忘记补虚,故大黄蛰虫丸中,又以干地黄、芍药、甘草等养血补血,虚实并治,不像下瘀血汤、抵挡汤、抵挡丸等纯以攻下逐瘀。
引起虚劳病的原因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调,或大病久病,耗气伤血所致。叶天士讲:“久虚不复谓之损,损极不复谓之劳,此虚、损、劳三者,相继而成也”。所以虚劳病是指脏腑元气虚损、阴阳气血俱虚的一类慢性衰弱性疾患,现代医学的许多疾病如尿毒症、慢性肝硬化、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结核病、恶性肿瘤后期等皆可表现虚劳现象。根据《金匮要略》条文,后世将其称为“干血劳”。
现代临证,本方应用广泛,内科疾病中:1.有抗心肌缺血,改善微循环,降低血粘度,降血脂和消退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心绞痛、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2.治疗慢性病毒性乙肝、丙肝,急、慢性胆囊炎,肝硬化,食道静脉曲张、脂肪肝等肝胆疾患;3.对肾间质纤维化、糖尿病肾病和尿毒症多种肾科病有治疗作用;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 血液病,以本方配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原发型血小板增多症和真性红细胞增多症;6. 原发性肺癌、晚期胃癌;7慢性胃炎。外科疾病中:以本方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肛裂。妇科疾病最为常用:如乳腺增生症、治疗盆腔包块(其中陈旧性宫外孕、子宫肌瘤、盆腔脓肿、盆腔炎性包块),结核性盆腔炎、腹膜炎、原发性闭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卵巢囊肿、席汉氏综合征均有满意疗效。包括皮肤科疑难病证亦有效验:如痤疮、多发性咖啡斑、鱼鳞病及重证黄褐斑;还有斑秃、脓肿性穿掘性头皮毛囊周围炎、局限性硬皮病也效果明显。符合中医异病同治的理念,以辨证为选方的依据。
故临症时,注意把握大黄蛰虫丸的辨证要点,治疗疑难病症颇有效验,举例如下:
【案1】
马**, 男,75岁
初诊日期:2001年8月9日
患者主诉乏力神疲,不自主头摇动,大便不畅,可见其面色黧黑,两目暗褐,脉沉细短,苔白腻质紫,血压120/70mmHg。既往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前列腺肥大、腔隙性脑梗塞等病史。拟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 6克,每日二次。
2001年8月30日:
面色黧黑显著改善,大便亦较前通畅,夜尿3-4次,脉弦滑,苔黄腻。继用大黄蛰虫丸,原服法,疗程三个月,配合降脂、降压治疗。
12月3日复诊:面色黧黑及两目黯褐均已消失,乏力神疲亦明显减轻,言语行动悉如常人。随访四年至今,面色正常,且血脂、血压正常。
【按】
本例以面色黧黑及两目黯褐证为使用大黄蛰虫丸的要点,加之老年多病体虚,辨证为瘀血内阻伴虚、损、劳无疑,虚中加实为病机特点。必得缓中补虚方切合病机。并对原有疾病亦有良好的巩固治疗作用。
【案2】
汤**,女,30岁
初诊日期:2004-4-22
现主诉头晕乏力,嗜睡,心悸饥饿感,腿软,手抖,心率60次/分钟,反复口腔溃疡,口唇溃疡刚刚愈合,大便时干时稀,胃部胀满,小腹胀满,腰胯膝腿时有酸痛,气候变化加重,舌略红苔薄白。 ECG:窦性心动过缓。诊断为白塞氏综合征三年。予大黄蛰虫丸与血府逐瘀口服液轮流服,再与诺迪康(红景天制剂)同用。随访两年,口腔溃疡复发明显减少,劳累时偶有出现,其他不适主诉均已消失,现工作、生活一如健康人。
【按】
白塞氏综合征是一组症候群,基本临床特征为眼、口腔、阴部反复发作的溃疡性病变,故有“口、眼、生殖器三联综合征”之称。白塞氏病好发于轻壮年,以男性为多见。该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有关研究表明本病与免疫、遗传等因素,纤溶系统、微循环系统障碍有关。
常见症状:1.口腔:反复发作的轻重不等的口腔黏膜溃疡,或疱疹样病变。2.生殖器:主要为外生殖器溃疡,常反复发作。3.皮肤:主要表现有反复发作的结节性红斑、面部毛囊炎、痤疮样皮疹、皮下血栓性静脉炎和皮肤针刺反应。4.眼:病变主要是虹膜结状体炎、前房积脓、结膜炎和角膜炎、脉络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西药治疗本病可选用免疫抑制剂、免疫刺激剂及促纤维蛋白溶解药物等,但仍以皮质激素的应用比较普遍。
本例以小腹胀满,腰膝酸痛,随气候变化为血瘀证之辨证要点,久病多虚,久病多瘀,辨病辨证结合,以缓中补虚之大黄蛰虫丸可建功。疗程两年,因组方中有大黄,故脾虚易泻体质者可适当调整剂量,以大便正常为度。
【案3】
患者家属,男性,80岁
主诉双下肢皮肤如鱼鳞状,有痒感,肌肤甲错十余年。用大黄蛰虫丸,6克,每日二次,服药两周后,肌肤甲错明显好转。
【按】
本例以肌肤甲错为辨证要点,方证对应,大黄蛰虫丸虽言缓图,收效亦捷。
【案4】
王**,男,19岁
皮肤烧伤后形成瘢痕疙瘩,曾在哈尔滨行手术后切除,瘢痕疙瘩复发加重,委托亲属代诊。与大黄蛰虫丸3个月后,电话回报瘢痕已平复。随访至今无再发。
【按】
瘢痕疙瘩是继发于皮肤损伤如创伤、烧伤或手术后,以胶原过度沉积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为特征的皮肤胶原性疾病。与增生性瘢痕不同,表现为过度生长,超过原伤口界限,侵犯邻近组织,呈瘤样增生,造成功能障碍,有好发部位,多见于有色人种,不发生退行性变化和单纯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等特点。由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现代医学治疗方面尚无突破性进展。
中医药对瘢痕的防治有久远的历史,逐渐形成对瘢痕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瘢痕主要由气血壅滞,经络痹阻,痰湿搏结,或三者相辅相成所致。治疗上亦多采用活血化瘀,攻毒散结,通络止痛,酸涩收敛之品,近年主要治法有外治法、内外合治法和中西医结合疗法。
用大黄蛰虫丸治疗瘢痕疙瘩尚未见临床报道。本例依血瘀伴虚、损、劳辨证,能取得满意疗效,可引起借鉴,应在大量临床观察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其辨证及治疗规律,为中医中药治疗瘢痕疙瘩的寻找有效的途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