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61岁。12月17日初诊。主诉:下肢水肿一年。一年前发现下肢水肿,按之凹陷明显,下午明显,曾服五苓散10余服无效。时有头晕头痛,胃纳可,睡眠尚好,大便容易干结,小便无力,有分叉,夜间小便3次。查:血压150/100mmHg,患者体格壮实,腹部实大,腹肌紧张有力;面红,午后尤甚,唇暗红,舌苔薄白,脉弦有力。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在服卡托普利片,血压控制情况不详,有下肢静脉曲张病史多年,具体不详。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
中医诊断:水肿、眩晕;
西医诊断:高血压病、下肢静脉曲张。
证属水瘀热内阻,拟桂枝茯苓丸原方。
处方:桂枝15g,茯苓30g,桃仁15g,赤芍20g,丹皮15g。3服,水煎服。
患者药后大便通畅,头晕头痛减少,水肿变化不大,无咽痛、小便黄。拟原方茯苓加至60g,继续服用。患者坚持服药30服,电话告知下肢水肿基本消失,颜面不红,头痛头晕未作,血压维持在136/86mmHg左右,随访至今,患者病情一直平稳。
按:该患者下肢水肿与静脉曲张和高血压病均有关联。从药物运用指征角度来看,患者也是一例典型的“瘀热”体质,故用桂枝茯苓丸方治疗。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共服用桂枝近500g,并未出现“桂枝下咽,阳盛则闭”之弊,提示我们只要遵循“有是证用是药”的原则,临证放大药物剂量很可能会加速疾病痊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