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4|回复: 1

四逆三生饮方证治疗抑郁症

[复制链接]

7873

主题

270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58
发表于 2024-1-27 20: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娄绍昆

有一个星期天,阿骅表兄来了。我欣喜不已,充分体会到有朋友来,不亦乐乎的心情。给他泡上热茶以后,他就神采飞扬地给我讲述了他近期治愈一个妇女忧郁症的病例。

阿骅表兄青年时代受过严格的西医教育,头脑又比较冷静,近十来年虽然热心地学习中医,然而对于中医临床疗效一直保持极为谨慎的态度,而这次一反常态的兴奋,引起了我高度的注意。

一个三十五岁的妇女,青年时代患过肺结核病,两年前停经以后,渐渐地陷入了疾病的旋涡之中而难以自拔,屡经中西医治疗没有明显疗效。

现在的病况是面色青白,形寒肢冷,生趣全无,容易疲乏,动作迟滞,话语减少,注意力分散,浅睡易醒,性欲下降,时有痰涎呕出,反复出现轻生的想法与行为。

病人脉象沉滑,舌体淡红,舌苔白厚水滑,腹诊没有什么特殊征象。病症是少阴病四逆汤证,再考虑到“寒痰蒙蔽心窍为癫”的古训,就毅然投以四逆汤与《局方》三生饮合剂三帖。

处方如下:

制附片三钱,干姜二钱,甘草二钱,制南星二钱,木香二钱,制川乌一钱,生姜三片。

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守方一周,病人神清气爽,恢复正常,停药观察没有复发,至今已经三个月了。

阿骅表兄把这个病的以上脉症命名为“四逆三生饮方证”,要我在临床上注意观察与应用。

的确令人鼓舞,忧郁症是一个疑难病症,中西医都认为比较难治。我也遇见过几个类似的病人,使用种种方药都没有取效。病人临床表现和半夏白术天麻汤方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三黄泻心汤方证、黄连解毒汤方证、黄连阿胶汤方证、竹茹温胆汤方证、归脾汤方证、甘草泻心汤方证、猪苓汤方证、清心莲子饮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证都不一样,勉强用之也没有效果。

所以,虽然抑郁症病人还能够主动求医,然而患者的消极绝望与沉默寡言,往往使我望而却步,如果“四逆三生饮方证”在临床上能够重复取效,将给不少病人解除苦痛,可给多少陷入无望的家庭带来欢笑。

阿骅表兄用方的思路比较开阔,经常把仲景的方与后世的方适当地进行配合。把理法辨证中的病因病机作为方证辨证的跳板与桥梁,以达到扩展方证辨证诊治疾病的范围。

譬如这个妇女情志异常的忧郁症,病人的脉症和古代医学中的阴癫、卑惵、百合病基本相似。然而因为患者有自知力,所以和“阴癫”病又有所不同;患者没有心慌不安、痞塞不欲食等症状,所以又有别于卑惵;患者没有急性病的病史,又没有神情恍惚,行、卧、饮食等皆觉不适的症状,所以似与百合病距离较大。

然而从理法辨证的角度来看,“寒痰蒙蔽心窍”一说颇为相似,于是寻找到治疗中风的“三生饮”。

在此之前,对经方时方的接轨我一直持有保留意见,但是这一次的治验证明了这一条路值得进一步探索。阿骅表兄发现的“四逆三生饮方证”,我后来遇到过好多次,只要方证相对均能取效,这为我赢得了不少的声誉。如果方证相对应,就能取得覆杯而愈的疗效。

1994年秋天的一天晚上,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带他的妹夫来我家看病。

他的妹夫在上海的工厂工作,40岁,中等身材,偏于消瘦,脸色白净,五年来渐渐地出现自闭现象,除上班以外,不愿参加任何社交活动。近年来讲话的次数也越来越少,厌世情绪日益增加,有气无力的样子,喜欢独自一人紧闭门户,可以连续几个小时盯着看一张图片。

多梦易醒,性欲下降,恶风自汗,清晨空腹时经常呕出水样的痰涎,反复出现服药自杀的举动,这些都被家人及时发现。他对自己的想法与行为非常冷静,拒绝到医院就医。患者脉象滑大,舌体大而暗淡红色,舌苔白腻而厚,腹诊腹肌菲薄拘紧,心下与肚脐上下有悸动。

我认为患者是腺病质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证,依据阿骅表兄“四逆三生饮方证”诊治忧郁症的经验,取三生饮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合方,先投五帖。服药后疗效极为明显,精神状态大为恢复。

二诊时患者相当配合,原方再投五帖,就轻轻松松地回上海去了。回去后为改善体质,继续服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半个月后患者的妻子来电话说,一切都很正常,渐渐地也参与到社交活动中去了,和生病的时候相比恍如换了一个人。

一晃十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患者都没有复发的迹象,只是每逢春节的时候,他都打来电话问候,我心中也非常欣慰。

2009年10月,我的同学又带他的妹夫来求诊,说是近几个月因为家中事情烦心,又出现十五年前的类似症状,只是程度较轻而已。

我诊察时发现有一部分症状已经有所改变,如面色暗黄、口苦口臭、口干欲饮水,腹诊时发现有胸胁部满闷不适,难以名状,肚脐上下腹主动脉悸动应手。

考虑再三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三生饮合方五帖,真的如愿以偿,服药后依然是覆杯有大效。

再诊时,守方不变,他们就带了几包未服的中药回上海去了。一个月后其妻子来电话,高兴地告诉我,一切平安无事。我在电话中给她的丈夫开方,开的方子是调节体质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要求患者每周服五帖,连服三周后停药观察。至今一切无恙。

这个病案,前后相隔十多年,病还是这个病,然而人的体质状态却发生了变化,所以方证也发生了改变。医者只要知常达变,随证治之,就能取效。

7873

主题

270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5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7 20:3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生饮

  (助阳散寒,祛风化痰)

  宋·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南星生用,一两  木香二钱  川乌生,去皮  附子生,去皮,各五钱

  每服一两,加人参一两煎

  【主治】卒中

  【方论选萃】

  清·薛己:夫前饮(三生饮)乃行经络、治寒痰之药,有斩关夺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参两许,驾驱其邪,而补助真气。否则不惟无益,适足以取败矣。观先哲用芪附、参附等汤,其义可见(《内科摘要》)。

  清·柯韵伯:风为阳邪,风中无寒不甚伤人,惟风中挟寒,害始剧矣。寒轻而在表者宜发汗以避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温中补虚,终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热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刚至锐之气而用之,非以治风,实以治寒也。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知勇于攻邪,若正气虚而不支,能无倒戈之患乎?生用人参两许,以驾驭其邪,此立斋先生真知确见,立于不败之地,而收方全之效者也(《古今名医方论》)。

  清·汪讱庵:此足太阴、阳明、厥阴、手少阳药也。南星辛烈,散风除痰。附子猛峻,温脾逐寒;乌头轻疏,温脾逐风,二药通行经络,无所不至。皆生用者,取其力峻而行速也。重加人参,所以扶其正气少佐木香,所以行其逆气也(《医方集解》)。

  清·王晋三:三生者,一本而用其三,不炮不制,故名。即《肘后方》名三建汤者是也。《大明本草》云:大者为乌头,中者为附子,小而丛生者为虎掌,悉是天雄一裔,古方并用之,取其小者力锐,搜其隐曲;大者力雄,破其冲要;中者力缓,荡其余邪。佐以木香者,时珍云:苦辛泄肺,芳香悦脾,又能通大肠、膀胱之滞,为三焦气分药,复入三生饮中,乘其至刚至锐之气,直上直下,为斩关夺门之剂。苟非寒痰气厥,昏不知人,证偏于实者,不可轻用。但后人方中,虎掌皆用南星,以南星亦名虎掌,乃相沿之误,实非南星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近代·张山雷:痰涎壅塞而脉已沉,且身无热,则唇舌淡白,可想而知。是为寒痰上涌,胸中清阳之气已为浊阴蔽塞不通,非燥烈大温,不能开泄。此方三者,仅用其生,非仅为回阳计,正赖其雄烈刚燥,始能驱逐浊阴。苟得阴霾⑤一开,寒痰少减,即当随证用药,似此大燥大烈,非可多服频服也(《中风斠诠》)。

  【近代验证】

  例一  刘志明治中风脱证案(选自《中国名中医医案精华》)

  谈某某,女,50岁。

  初诊:1955年3月25日。

  主诉:白天赴田间途中,卒然昏仆于地,当即被村人发现抬回家中,并急邀余往诊。

  诊查:视之患者呈昏迷状态,不省人事,大汗淋漓,口微张,唇白舌淡而胖,体型肥胖;闻之喉中痰声漉漉,呼吸微弱;触其肌肤稍凉,切其脉细滑。家属告知患者有高血压病,常感头昏头痛。

  辨证:此属中风脱证,夹有痰浊闭阻,症情危笃。

  治法:急宜回阳固脱,稍佐化痰,取参附场合三生铁之方义。

  处方:人参15克  黄芪24克  制附子15克  生南星9克  生姜5片

  嘱家属浓煎徐徐喂服。

  服药一剂,候中痰声漉漉与出汗明显减轻,肌肤渐温。上方药服三剂后,息者逐渐苏醒,但不能言语,右侧肢体偏瘫。盖肥人多疾,故仍从疾论治,以十味温胆汤加减主之。服药二十余剂,虽然右侧肢体活动仍感不甚灵便,但已能扶杖独立行走,亦能料理自己日常生活,历十八年之中风未复,后因它病亡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