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象礼等《内科专家·李汉卿》
导读:著名伤寒学家、经方家李汉卿先生,详论肺心病的发病及传变机理,并将肺心病分为五种证型指导临床。
本虚标实寒热相间 病位心肺治从心肾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多发于地处寒冷的东北、华北、西北等北方地区。是由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肺胸疾病引起的心脏病。多因喘咳等肺系疾病迁延不愈,渐至肺、心、脾、肾等脏器功能失调,出现气喘、心悸、水肿、腹胀、唇青舌紫等表现。李老认为,肺心病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危重证候,中医学虽无“肺源性心脏病”这一名称,但历代文献对本病之诊治记载颇详,大致属于咳喘、心悸、痰饮、水肿等范畴。由于本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多表现为慢支→肺气肿→肺心病不可逆转的发展过程,且多为年老、久病、体衰患者,故临床表现以本虚为主,急性发作期以虚中夹实、痰热壅肺为特点,而血瘀见症,不论急性期、慢性期均普遍存在。本病迁延日久不愈,多伤及脾肾之阳,易造成下焦脾肾虚寒与上焦心肺郁热相间出现的虚实寒热错综复杂的危重证候。
从病的先后和传变来看,本病由肺而起,逐渐波及心,长期反复发作,进一步影响到脾、肾,后期则以心肾功能衰退为主要表现。具体来讲,肺主气,司呼吸,上通气道、咽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五脏之华盖,又属娇脏,不耐寒热,因此,外邪侵袭人体,首先犯肺,渐致肺失宜降,肺气逆乱,发为咳喘。咳喘既久,痰热内蕴,渐至肺气虚而短气、喘促,肺伤日久,必及于心。心与肺同居上焦,肺主气,朝百脉,辅心而行血脉。肺气虚、气滞,不能治理调节心血的运行,则心气虚衰,无力推动血脉,血流不畅,而致血瘀,出现心悸、唇甲紫绀、胁下痞块等血瘀之候。心血不足,血不养心,则更加重瘀滞及水肿。肾主水而肺为水之上源,《景岳全书》载:“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上,故其制在脾。今肺虚,则气不化精而化水,脾虚则上不制水而反克,肾虚则水无所制而妄行。”水液代谢失调,溢于肌肤,则为水肿;水液停积,则为痰饮;水邪泛滥,则面浮肢肿;水饮上凌心肺,故心悸喘咳。又肺失肃降,也可导致肾阳不升,肾不纳气,则气喘更为加剧。因此,本病虽曰肺心,实则以心血瘀积、肾不主水、阳虚水泛为病机之根本,故应着重从肾心论治。
发病脏腑虽然以心肾为主,但肺、肝、脾等脏往往多被涉及,痰饮、瘀血、气滞、气虚、阴虚、阳虚、寒象、热象常相夹在一起,只不过随着病情的变化,出现孰者为主,孰者为辅,孰多孰少而己。故在治疗用药上,也应随着证候的变化,在抓住主要原因进行治疗的同时,不忘辅以第二位、第三位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标本兼顾、综合治理、提高疗效的目的。基于上述思路,结合多年的治疗肺心病之经验。李老常将肺心病分为五种证型,详见下述:
一、心肾阳虚,痰饮阻滞型
【证候表现】气短咳喘不能平卧,吐泡沫痰,轻度浮肿,四肢厥冷,怯寒,舌苔白,脉沉细弱或沉细微而数。
【治则】宜阳化饮。
【方药】真武汤加减:附子3~6克茯苓5克白术6克白芍6克生姜3片杏仁3克人参3克
【加减】瘀血阻滞,轻度紫绀者,加丹参6克。
【案例】
刘某,男,55岁。门诊号:86274。
1964年1月21日初诊:咳嗽30多年.咳喘气短,上坡或用力、负重时加重20余年。近1年来日渐严重,尤其最近入冬以来,咳喘气短,不能平卧,心悸浮肿。经用氨茶喊、抗生素类药物无效,后改予中药止咳定喘治疗2个月亦无效。现症怯寒,四肢厥冷,脉沉微。治宜温肾化饮。方用真武汤加减:
附子5克党参3克杏仁3克陈皮6克茯苓5克白术6克白芍6克生姜3片
服药2剂后气短稍见好转,以后根据腹胀时加厚朴3克,咳嗽严重时加紫苑6克的加减法,治疗1个月,浮肿、气短、咳喘诸症大多消失。
按:本案证属心肾阳虚,痰饮上冲,故在温阳利水湿之真武汤基础上加杏仁、陈皮以温化寒痰,党参益气健脾,合苓、术以治生痰之源。
二、上实下虚,痰浊中阻型
【证候表现】咳喘而不能平卧,胃脘痞满,口苦口干,颜面或眼睑浮肿较重,头部时时汗出,足冷,或手足版冷,舌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
【治则】化痰降逆温肾。
【方药】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9克橘红6克半夏6克当归6克前胡6克厚朴6克肉桂5-6克黑锡丹3克人参3克
【案例】安某,女,46岁。门诊号:56972。
1962年11月22日初诊:咳嗽30余年,喘20多年,近三四年来加重,尤其今年入冬以来,病情更重,喘咳吐痰,不能平卧,颜面、四肢、腹部均浮肿,尤以食后咳喘更重,头汗出,足冷如冰,舌苔黄厚而腻,口唇、舌、面颊、手指均青紫,脉弦滑。证属上实下虚、痰饮不化之重症。治宜化痰降逆温肾。方用苏子降气汤加减:苏子9克橘红6克半夏9克当归9克前胡9克厚朴9克肉桂9克黑锡丹3克党参6克补骨脂9克
服药2剂后咳喘好转,又继服4剂后,根据情况改予金匮肾气丸合黄芪鳌甲散加减治之,2月而安。
按:本例患者为上实下虚、痰饮不化之重症,故用苏子降气汤加重肉桂用量,另加补肾助阳之补骨脂,意在加强温肾助阳,益火之源,以救下虚。
三、肾阳不足,寒水上冲型
【证候表现】咳喘不能平卧,头汗如珠,腰腿疼痛,足冷如冰,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紧,尺大或两尺均微。
【治则】温肾纳气。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生地9克山药9克山萸肉9克五味子9克茯苓9克泽泻9克丹皮9克附子9克肉桂5~9克车前子9克怀牛膝9克
若无山萸肉,可改用补骨脂9克。
【案例】张某,女,40岁。门诊号:27898。
1960年3月18日初诊:咳喘数十年,近1月来连续喘嗽不止,不能平卧,心悸,腰酸背困,足冷如冰,7-8天来下肢出现浮肿,咳喘更加严重,头汗时出,但足趾更冷,经西药抗生素、氨茶碱,中药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射干麻黄汤、定喘汤等治疗半月余无效。口唇舌质微青紫,舌苔白,脉沉细,尺大而弦。治宜温肾纳气。方用金匮肾气九加减:
生地12克山药9克山萸9克茯苓9克五味子9克泽泻9克丹皮9克车前子9克附子9克肉桂9克怀牛膝9克
服药2剂,咳喘明显改善,浮肿亦大部分消失,继续原方治疗半月,症状大部分消失。
按:本例咳喘患者属肾阳虚,肾不纳气型,故用济生肾气丸温阳补肾而利水。方中五味子与六味地黄汤合用名都气丸,主治肾阴虚而气喘而逆者,五味子功擅纳气平喘,故本方能在温补肾阳之基础上增加利水消肿、纳气平喘之功效。
四、痰饮不化,气阴两虚,气滞血瘀型
【证候表现】咳嗽气短,不得平卧,全身浮肿,口苦口干,头晕头痛,心烦心悸,时而胸胁窜痛,烦躁易怒,舌苔白,质暗,口唇紫暗,脉弦滑。
【治则】治宜补气养阴以培本,理气化痰祛瘀治其标。
【方药】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6克半夏9克陈皮9克青皮9克党参9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当归9克白芍9克黄芩9克
【加减】咳嗽严重者,加紫菀9克。若无柴胡,可改用川芎9克。
【案例】柳某,女,54岁。门诊号:49051
1961年11月20日初诊:咳嗽30余年,气短10余年。最近入冬以来咳嗽气短严重,不能平卧,不能走路,心烦心悸,胸胁时而窜痛,头晕头痛,食欲很差,手足心热,口干苦,下肢高度浮肿,舌苔白,口唇舌质均紫暗,脉弦滑。治宜益气养阴以培本,理气化痰祛瘀治其标。方用咳嗽遗尿方加减:
柴胡9克当归9克白芍9克麦冬9克党参9克五味子9克半夏9克陈皮9克黄芩9克紫菀9克茯苓9克
服药2剂后,咳喘气短、浮肿均明显改善,继服40剂而症状基本消失。
五、气阴两虚,痰浊中阻,上热下寒型
【证候表现】喘咳气短不能平卧,或因精神极度疲惫而不能坐起,或不能翻身,全身浮肿,或下肢浮肿,全身极度消瘦,口苦干,夜间尤甚,腹胀而怕冷,烦躁易怒,心悸心烦,脉弦滑而大或虚大,舌苔薄白或光剥如镜,舌质紫暗。
【治则】益气养阴,理气化痰,清热温肾。
【方药】黄芪鳌甲散加减:
黄芪15克人参6克地骨皮9克紫菀9克茯苓9克柴胡9克半夏9克知母9克生地9克白芍9克麦冬9克肉桂9克陈皮9克甘草6克
【加减】心悸较重者,加五味子9克。
【案例】郭某,女,73岁。门诊号:68243。
1963年11月24日初诊:3年前曾因气胸而手术治疗,术后经常气短,疲乏无力。近7-8天来出现咳喘、浮肿、紫绀,西医诊断为肺心病。给予地高辛、氨茶碱及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抗生素而病情不见好转,并出现呕吐、神志朦胧、时而谵语等现象。患者家属要求中药配合治疗。查其舌质如猪腰子之状,喉中痰声辘辘,神志朦胧,时而谵语,轻度浮肿,脉弦滑大。证属气阴欲脱、痰浊中阻、上热下寒之重症。治宜益气滋阴温肾以固其脱,辅以理气化痰清热平喘以治其标。方用黄芪鳖甲散加减:
黄芪15克人参6克五味子9克紫菀9克茯苓9克柴胡9克半夏9克知母9克生地9克白芍9克麦冬9克肉桂9克陈皮9克甘草6克
2天1夜,连服3剂后,第2天夜晚神志完全清楚,精神好转,咳喘、气短、浮肿亦减轻。继服3剂后,咳喘气短大部分消失,浮肿亦减六七成。嘱其停用西药,单独服用中药36剂而基本痊愈。
按:本案属气阴两虚、痰浊壅盛、寒热错杂之危急重症,故重用黄芪合用人参益气固脱,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合生地、白芍重剂滋阴生津,上述两组药益气滋阴以治其本。二陈汤(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可祛壅阻中焦之痰浊;紫菀辛苦温,化痰止咳平喘;柴胡、知母清热;肉桂辛甘大热,温补脾肾之阳而散寒。诸药配伍,标本兼顾,寒热并用,故能使气阴复而正气得固,痰浊除而咳喘自止。
——摘自《内科专家·李翰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