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2|回复: 1

心绞痛的中医辨治(上)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1-17 18:0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探讨现代中医药治疗冠心病的方法,无疑要与中医基础理论密切联系起来。各种治疗方法都来源于临床实践,各有其具体的适应范围。这些不同的方法,主要都是以中医的“证”为特点,灵活运用。

临床上运用的各种方法,主要由于“证”的差异性所决定。从冠心病的概念上看,有统一性;从不同的个体上来看,各有不同的证候特点,这是它们的矛盾特殊性。抓住这一特点,采用相应方法进行治疗,就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优越性。

为什么各种不同的治疗方法,甚至相反的方法,都能治疗冠心病呢?从冠心病心绞痛这个相对固定概念上去理解,当然有差异,有矛盾。其实正是这些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方法中,具有统一性或称之谓同一性。这是因为它们从根本上讲,归根到底还是“直接”改善了心肌供血,之所以不同的是从不同的兼证入手罢了。所以,中医治疗冠心病,从多数情形上看,是对心绞痛以外的“第二级”证候进行归类,按中医的“审证求因”原则,进行诊治。由此可见,各种方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一点,被近年的药理实验所证实。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复杂的采用很多不同方法呢?这是由中药成分复杂性所决定。它们除了能缓解心绞痛的共同病理学机理以外,很多中药还具有各种兼证的适应性。这样看来,每种方法都有双重性。在单味中药提炼、合成以前,以中医方法治疗冠心病,采用各种不同方法进行“证”的治疗。

从表面上看,这是很麻烦的事情。但是这又是麻烦之中合理的途径。试想,若统统提炼出具有抗心绞痛的有效成分来缓解心绞痛,那么,患者的第二级症候(心绞痛以外的临床表现),可能依然存在,尤其重要的是第二级症候,在某种意义上讲,恰好具有“体质特点”,不给予纠正,就违背了具体病人的体质特征。

笔者在总结辨证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时,从实践中归纳成“十法”。此十法,虽属常用,但未必尽合情理。人的个体差异很大,需根据发作时所出现的种种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下面仅就所归纳的十法,逐一论述。

第一法 补气养血

本法适应于气血两虚一般性的病例。其特点大都与“脾”有关,多为脾阳不振或脾气下陷。临床症状为:疲乏无力,畏冷,四肢不温,便溏或溏而爽,并伴见血虚阴损现象,脉象细数,舌尖偏红,似与《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的“重虚”(重音从)提法相符合。原文有:“帝曰:何谓重虚?岐伯曰:脉气上虚,尺虚,是为重虚。”又有:“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恇然。脉虚者,不象阴也。”对于这几句话,清代高士宗在《黄帝素问直释》中解释说:“阴阳气血皆虚,是谓重虚。”甚为中肯。

此类患者在其心绞痛发作时,多不典型。在相当多病例中,以胸闷憋气感觉为其主要特征,心绞痛时,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以上所列各症,较符合气虚阴血亦虚。在中医看来,气血关系以气为主,气为血。《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即气,故气虚为主;虽气阴两虚,但以阳气无力主为,定位在“脾”,可见补气养血一法,重在扶脾。与肾之阴阳虚损,显然有区别。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或当归补血汤。在阴血亏损中,还可配用《普济本事方》之白薇汤。

病例1:

夏女士,60岁,有7年心绞痛史,每每略劳辄发心绞痛。初诊时,每日可发作7~8次,其中有3~4次需含用硝酸甘油酯片方可缓解。其中医证候特点有:胸闷,头痛,肢麻,气短,心悸,躁而难眠;EKG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并伴有其它高脂血症之生化指标及高血压8年病史,因而被诊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在中医看来,胸闷、气短、乏力,每因过劳而发,皆为脾虚之证;其心悸、躁而难眠;舌尖略赤、舌边黯,脉小弦且细,又符合血虚阴亏之证。取补气养血法。处方如下:

常用方:党参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红花12克,鸡血藤30克,郁金10克,赤芍10克,葛根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治疗结果:3个月后,心绞痛明显减轻,由原每日发作7~8次,减少为每周发作3~4次,且停用硝酸甘油酯片。EKG复查结果,显示冠状动脉供血有所改善。

第二法 活血化瘀

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研究冠心病,很重视活血化瘀疗法。其理论根据是血脉不通则痛,以活血化瘀治疗,变不通为通。大量实践证明,本法确有疗效。但选用本法,须有中医所谓瘀血指征。

1.疼痛明显,部位固定。

2.舌有瘀斑,舌质紫黯或面色黯无光泽,或面有明显色素沉着。

3.脉见涩象。

凡具其中一项者,即可采用活血化瘀方法。以患者无明显气虚之证者,效果较佳。倘气虚为主挟有瘀血者,常可导致出血倾向,或乏力不适,当与补气之品配伍。

代表方剂,我常选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之活络效灵丹。其书解说:“治气血凝滞,痃癖徵瘕,心腹疼痛,腿痉臂痛,内外疮疡,一切脏腑积聚,经络湮瘀。”药味组成: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是我们作为活血化瘀法的代表方剂之一。

病例2:

刘女士,家庭妇女,有5年心绞痛病史,每因情绪躁急而发心绞痛,其痛固定于左乳下,疼痛难忍,伴汗出,肢体发凉,平均每日发作一次,未含硝酸甘油片。发作后15分钟自行缓解。患者10年前被诊断有胃下垂。平日证候:脘腹胀闷,伴有凉感,烦躁易怒。舌薄苔白,质略黯并有细碎瘀点,脉弦紧而涩。每晨起时,肢体有麻木之感。EKG显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中医据脉舌参证诊断为:血凝气滞,寒邪内闭。取活络效灵丹方随证变化,加减出入,经6个月治疗,患者心绞痛长达6个月未见发作。

第三法 宣阳通痹

明代张景岳《类经》说:“阴寒之气,客于肌肉筋骨之间,则凝结不散,阳气不行,故痛不可当。”又说:“寒则血凝涩,凝则脉不通,不通则痛矣。”这个提法,对于理解心绞痛的病因有临床指导意义。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又有“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所谓痹,是闭塞之意。胸痹,是胸中闭塞不通;认为本病的形成是由阳之虚,阴之盛。正如原文所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这段经文,是以“阳微阴弦”来论述胸痹的发病机理。阳微,是指寸口脉象的“微”,寸口属上焦,寸口脉微,就是阳虚于上。所谓阴弦,与上相反,在于阐述阴盛于下,正由于下焦之阴盛,乘上焦的阳气不足,而形成了寒邪结居胸中的局面。据此理,当宣通胸中不振之阳气,兼驱下焦阴寒之邪气,其胸痹心痛可解。

宣痹通阳之通用方:瓜蒌薤白白酒汤。痛证较著者,当取薏苡附子散或乌头赤石脂丸;痛而不重,以憋闷为主者,当取枳实薤白桂枝汤。

病例3:

崔先生,55岁。患者因心痛彻背而就诊,EKG证实为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伴广泛性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平素经常有胸前区堵闷不适感,常无明显诱因而发作心绞痛,痛时胸中如有冰块,其痛难忍,不敢移动,冷汗涔涔。诊其脉,弦紧而实。观其舌,苔白质淡。为胸阳不振,寒邪内闭之证。取《金匮要略》薏苡附子散法。处方如下:

薏米30克,附子(制)15克,川楝子10克,薤白15克,干姜3克,巴戟天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前方曾配用过川芎、红花、没药等。连用1个月,胸前区疼痛已有明显好转,每日所发作之心绞痛,已不伴有冰块感。2个月后,心绞痛未见发作(治疗第4个月时,曾有反复,有过数次较剧烈之心绞痛,曾用过川芎、红花、没药等)。8个月后,病情稳定,连续3个月未见心绞痛发作,自觉较前有气力。查心电图:陈旧性心肌梗塞心电图形未有变化,而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却有明显改善。

第四法 平肝育阴

本法适用于冠心病伴有高血压病,而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者。冠心病之阴阳失调,通常先有阴虚,尔后阳亢,终则导致阴阳两虚。

临床证候特点为:少部分有肝经实火,多数为阴虚。其共性,除有心绞痛、胸闷而外,另有头晕耳鸣,目弦目涩,肢体麻木,性急善怒,心烦不安,面红若醉。或见燥热,心肾不交所致失眠健忘,手足心热,汗出,常喜冷恶热。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有力。

从调整阴阳的角度观之,“阳亢”之症状(多有高血压)常难控制,故选用较大剂量钩藤、黄芩则属必要。通常黄芩可用30克,致轻微腹泻为度,钩藤量用至30~45克,不宜久煎。

平肝育阴法,常用方剂一贯煎及滋水清肝饮。一贯煎偏于治疗肝肾阴虚,又挟气机不运者,而滋水清肝饮,则清补兼施。

一贯煎方有生地,可以用至20克,取其滋养肝肾阴分,配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补养血分,又有川楝子,疏肝解郁,以平其逆。

丹栀消遥散合六味地黄丸,即滋水清肝散。它既有滋阴养血之效,又有清热疏肝之功。鉴于本方证以阴虚阳亢为主要机理,遂不用白术。

药味剂量:生地25克,山药15克,山萸肉15克,丹皮10克,茯苓10克,当归15克,白芍20克,山栀10克,柴胡15克,大枣10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病例4:

张先生,65岁,工人,有15年高血压病史,心绞痛病史5年,有高血脂倾向。临床表现为:头晕脑胀,视物模糊(诊治前1个月,曾有眼底出血,眼底检查有点状出血点),烦躁难眠,多呈恶梦,腰酸,下肢乏力,腓肠肌部常有酸痛难忍之感,大便干结不畅,溲黄量少。舌红脉弦。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西医诊断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选用一贯煎、二圣丸加枯芩、夜交藤。药后1周,病人自觉大便略畅,入寝已易,恶梦减少,遂得心情开阔,烦躁好转,情绪稳定。又在前方基础上,重用黄芩量达30克;又1周后,病情仍不见明显改善,同时,还伴随大便稀溏,有轻微下坠之感。其后乃除黄芩,改马尾莲9克,连用2周,并无明显进展。但用药以来,未见有心绞痛发作,血压略有下降趋势,头晕头胀症候,亦有明显改善。此时,常规降压药已停用2周。

此例说明,尽管在控制高血压上并不理想,但是对改善自觉症状有所助益,且对心肌缺血亦有所改善,亦算难得的。

(未完待续)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18:0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心绞痛的中医辨治(下)
  
第五法 舒肝解郁

本法主要适用于肝气郁结,胸中不畅,叹息不止,胸胁苦满等症。临床常属于典型心绞痛(但心电图确提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表现为情绪抑郁,几乎每天都处在左心前不适(压闷感、憋气感、堵塞感)的状态。舌质偏暗,脉弦。选用之代表方剂为丹栀逍遥散加味汤(加甘松)。

在我国医药史上,向来视甘松为一味行气药。药用其根,为败酱科多年生植物。因其有芳香性,故有“甘松香”的处方用名。性味甘温,入脾胃二经。以理气止痛,强脾健胃而著称,多用在气郁、脾虚之心腹满痛,呕吐,胸脘痞闷,纳差,腹泄等症。即以肝脾不和为主要适应症。

病例5:

杨先生,70岁,教授。近15年来,患者常有无规律性的胸前区压闷不适之感,曾偶含硝酸甘油酯片,颇觉胸中畅然,但因不能适应该药所致头胀眩晕副作用而不敢常服。因其胸中之苦,诉说有如“热火炉”塞于胸中,脑血流图提示脑血管阻力增强。脉弦,舌黯。考虑胸苦灼热,肝郁不畅,郁久化热,遂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味汤。因药后胃纳减少,略感恶心,考虑与甘松之辛温性味不适,以及丹皮、栀子苦寒伤中有关,故丹皮、栀子用量各减其半,又佐半夏9克,和胃降逆。此方用后,颇觉平和,诸症也略有改善。但半年后复查心电图及脑血流图,均未见明显变化。

第六法 理气和胃

在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中,有人常在平日或心绞痛发作时,伴有胃肠道症状。中医辨证常认为属肝胃不和。症见胃脘胀满不适,嗳气,胃冷,纳差。舌苔薄白,脉弦。在中医看来,此类证候,多是肝气横逆所致。当以抑木扶脾为法,选用柴胡疏肝散或平胃散为宜。

病例6:

患者苏女士,45岁,服务员。患者心绞痛5年,胃肠道植物神经功能失调5年。每次发作心绞痛,自觉胸中寒冷,尤为入冬发作频繁,每周约发作1~2次。平均每月有1次须用硝酸甘油片才可缓解。胸前区疼痛特点:心绞痛发作时,有如左侧胸前区部位,“似缺棉花”样感觉。平日,每晨起稀软便一次,但觉滞而不爽,脘腹亦有冷感,畏食冷饮,胃纳尚可。与中医理论所谓“中虚求食”之证恰似合拍。诊脉,弦而细。观舌,苔薄白、质淡。心电图所见,证实为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取理气和胃之法,选用平胃散配薤白、吴萸、升麻。服药后一周复诊,诉说“胃中暖和”,大便已成形,心绞痛未发作。但是,连用3周后,舌见溃疡,舌质亦转红。遂减量吴萸,改用肉桂末1.5克,冲服。所以,不改投苦寒之品,以证本属虚寒,虽口舌糜烂,亦为虚火上炎之象,用肉桂小量冲服者,是引火归元法。在没有服用维生素与抗菌素情况下,3天后,舌面溃疡消失,大便仍保持通畅。

第七法 养血安神

本法适用于心血不足,心神不宁为特点的冠心病。临床表现,因心血虚而致的心神不宁,难以成寐,以及烦躁不安,健忘等症。《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说:“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血脉”。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痹论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汪言庵解释说:“火扰故烦,血不足则心下鼓动。”故治法当养其心血,调其血脉,俾心血得复,神志得宁,宜四物安神汤加减。

病例7:

刘先生,62岁。患者因患冠心病心绞痛六年多,近一年来经常发作,且伴心悸而就诊。中医据其心悸,难眠,时时烦躁不安,胸前区闷痛,脉弦,舌黯等,认为属心脉不畅,血虚之证。

遂投予四物安神汤加减:当归15克,川芎12克,熟地15克,红花9克,合欢皮15克,酸枣仁15克,知母15克,白薇15克,菖蒲12克,远志12克,白芍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服上方2周后,心悸消失(听诊未发现期前收缩)。但是,胸闷依然,药后又有腹胀感。遂减熟地、芍药,加入陈皮15克,佛手9克。其后,胸中颇觉畅快,脘腹胀满亦减轻,心绞痛半年没见发作。

第八法 清热宣痹

本法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伴有胸中灼热感的患者。此种类型,在中医看来,有痰湿热化并阻于胸中的倾向。

临床特点为:平日有胸中烦热,或在心绞痛发作时呈“灼热”状。脉弦舌红。《伤寒论》记载有小结胸证,并以小陷胸汤主治;汪琥氏云:“小陷胸汤又治心下结痛,气喘而闷者。”因此,用该方治热痹者颇为适当。方内之黄连,可解除郁热在中,恶心烦躁,心下痞满;半夏有消胸腹痰结之功,更兼瓜蒌涤痰宽胸。三药相合,正与胸中痰结热化相符。若热象较重,或塞堵甚重者,则可于小陷胸汤方内加枳实、栀子,常可取得好效果。

病例8:

李女士,55岁。患者有5年余心前区不适感病史,2年的明确心绞痛病史。就诊时,平均每周发作心绞痛2次。痛时,心前区有如“通电样”灼热难忍感,常在7~8分钟内自行缓解。伴有头晕,烦躁。脉弦象,舌质黯红,稍有薄白腻苔,根部略腻。辨证属痰湿内蕴,热痹胸痛。

加味小陷胸汤:瓜蒌30克,黄连9克,半夏9克,枳实15克,山栀子15克,佩兰9克,焦三仙各9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服药后4周,始觉胸中爽适,已无烦热胸闷之苦。在观察治疗的5个月中,仅有2次短暂心绞痛发作(此2次发作,不伴有明显灼热感)。本例患者治疗前后,未服用硝酸甘油酯片。在治疗期间,停用了潘生丁、维生素C等西药。

服药后第12周时,舌苔已无痰湿之象,胃纳颇佳,大小便亦通畅。

第九法 调理冲任

中医理论认为“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失调,多与妇女更年期综合症有密切关系。临床实践中观察到,许多更年期女性患者,常表现为月经的失调,情绪的变异,或上盛下虚的病机。症见头痛,胸闷,以及崩漏不止。这类证据,常与祖国医学所说之冲任不调有关。治疗当调理冲任,酌情用化裁二仙汤。

病例9:

刘女士,47岁。患者有胸前不适感一年半,高血压半年,近2个月来有典型心绞痛两次而就诊。患者平素情绪极不稳定,烦躁易怒,甚至彻夜不眠,已连续服用2周西药安定剂。诊断为更年期症候群,非典型心绞痛。舌边红赤,舌体略小,舌苔薄黄。脉弦数。

方以二仙汤加减:仙茅9克,仙灵脾9克,知母15克,黄柏15克,益母草30克,当归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服药2周后,未再发现心绞痛及阵发性心动过速。当服中药1个月时,即觉病情逐渐好转,停用了西药安定剂,亦能安然入寐。药后第8周出现咽喉干燥,尤其夜间常需饮水方可缓解,遂减仙灵脾,易以黄精30克,玉竹15克,菟丝子15克。16周后,心电图正常,为窦性心律。

第十法 温阳滋肾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不通则痛,心受制于肾。《素问·五脏生成篇》云:“心之合脉也,其荣色民,其主肾也。”所以,许多心经之病证,又常从肾论治。本法主要适用于肾的阴阳平衡失调,或表现为肾阳不足,或表现为肾阴的亏损。肾阳不足,常表现为心与肾的阳气式微病证;肾阴不足者,常表现为心肾不交,水不济火。偏于阳气式微者,心悸怔忡,水湿泛溢,舌胖大,脉沉微。治当选张景岳之六味回阳饮(别直参、炮姜、附子、甘草、熟地、当归),取其回阳救逆之法,以心肾同治于一方。心肾不交,水不济火者,心悸怔忡,五心烦热,躁扰不安,舌红脉细,宜选二至丸及水陆二仙丹、交泰丸三方合用。

病例10:

石先生,59岁,工人。患者患冠心病心绞痛已5年。近1个月来,因劳累,心绞痛每日发作1~2次而就诊。EKG显示,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患者面目、四肢尽肿,每上二楼便心悸不安,喘促不宁,夜间常有恶梦,骇然惊醒,取半坐卧位,呼吸急促,憋气,并伴四肢麻木冰冷之感。舌边有齿痕,苔白腻。脉弦数无力、不匀。考虑心肾阳气不足,水湿泛溢,痰湿中阻,治以温补心肾,兼以健脾化湿,芳香祛浊。以六味回阳饮加补骨脂、佩兰、菖蒲。处方如下:

附片15克,太子参30克,炮姜15克,熟地9克,炙甘草3克,当归15克,补骨脂15克,佩兰15克,菖蒲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药后2周,小便量明显增多,浮肿消退。由心功能代偿不全转为心功能代偿期。药后第5周,舌苔白腻转为黄腻,咽部充血,轻度不适,遂于前方中,减附子为9克;去炮姜、补骨脂;加入薏仁30克,藿香9克,滑石30克;炙甘草改为生甘草。药后第6周,舌苔转正常,胃纳已佳,已有2周未出现胸闷胸痛之证,也未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第12周,复查心电图时,仍显示陈旧性前间壁心肌梗塞图形,伴有房纤颤。但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改善。

病例11:

陈先生,47岁,教师。患者因有冠心病心绞痛病史,近称有一次重度心绞痛发作而住院。患者平日有乏力,燥热,腰酸遗精之证。就诊前5天,曾出现过一次“窒息样”,心绞痛发作,时达10分钟未能缓解,伴有恐怖感,自觉胸前区总有隐隐压闷、阻塞之感,入寐不深,恶梦纷纭,甚至梦中每每重现心绞痛发作之情景。舌体小,质黯。脉细数。辨证为心肾阴损,心肾不交,水不济火之证。取二至丸、交泰丸和水陆二仙丹三方并用。处方如下:

女贞子30克,旱莲草30克,金樱子30克,黄连末1.5克(包冲),肉桂末1.5克(包冲),芡实15克,白薇15克,水煎服。1日1剂,连服7天为一疗程。

药后2周,未见明显改善,大便略溏,胃纳亦差。遂于前方中,减女贞子为15克;加入合欢皮15克,菖蒲9克,焦三仙各9克。又1周后,始见疗效,入寐已觉安定,恶梦减少,但胸闷阻塞之感仍时有之,又于前方中加入川楝子9克以畅通郁气。观察至第8周,病情已有明显好转,胸前区不适感已不明显。五心烦热有明显改善,胃纳及大小便已如常态,心绞痛近6个月未见发作。

(完)

欧阳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