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8 07:51:36
|
显示全部楼层
“胃三针”治疗胃痛(胃痉挛)
胃痉挛,简单的说就是胃运动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是由胃壁平滑肌收缩引起胃部肌肉抽搐,是继发于其它疾病(如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胆汁返流、饮食因素、受寒及胃神经官能症等)中的一个就像小腿肚子抽筋儿的道理一样的症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疾病。
主要表现为发作时上腹痛疼难忍,严重的可伴有恶心、呕吐等。一般治疗多采用如阿托品等解除痉挛的药物。临床须与感染性胃炎(由细菌和细菌的毒素引起的胃炎);腐蚀性胃炎(由强酸、强碱等不同的化学物引起的胃炎)及胆绞痛(胆结石因某种原因移动,引起了胆管或胆囊颈梗阻)相鉴别。
胃痉挛属中医学的“胃脘痛”;“胃脘暴痛”;“腹痛”范畴。祖国医学对于该病早有认识,在《素问·举痛论》中就有:“寒气客于胃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引急,故痛。”认为胃痉挛的发生多由饮食积滞、寒积胃肠引起。其病在胃和肠,属实或虚实夹杂之性。
患者素体阴虚,又有饮食不节(或不洁)、暴饮暴食,情志失调、肝气郁结之劣习,复感外寒,使寒邪客于胃府而致气机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而突发该症。
治疗方法:
临床上常选取“胃痛穴”、“鱼际”、“足三里”为主穴。
以脘腹疼痛势如刀绞、拒按,伴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红苔白腻,脉弦紧为主者多为饮食积滞所致,治宜消食化滞、和胃解痉、理气镇痛。加取中脘、天枢、梁丘、内关。
若脘腹疼痛如针刺刀绞,腹皮挛急,喜暖喜按,面色苍白,汗出肢冷,舌苔薄白,脉紧者多是寒客胃肠而致,治宜温中散寒、通调腑气。加取神阙、关元。
鱼际、内关毫针直刺各0.8寸施以提插泻法,内关穴有麻胀感沿前臂内侧中间向肘关节方向传导为佳;
足三里、中脘、天枢、梁丘毫针直刺各1.2寸施以小幅度、高频率捻转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梁丘有麻胀感沿下肢外侧向足部方向传导、中脘穴有憋胀感向左下腹部方向放散为佳;
严重者加艾灸:
术者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点燃端的艾头与皮肤的距离约一寸左右,以局部温热、泛红但不致烫伤为度于神阙、关元各温和灸30至60分钟,以患者自觉有温热感向穴位四周扩散及整个腹部内传导为佳。
按:
“胃痛穴”、“鱼际”、“足三里”是治疗胃痛的经验穴方,“胃痛穴”经过多年临床验证,疗效颇佳,“足三里”乃胃之下合穴,《四总穴歌》云:“肚腹三里留”,临床中胃肠有疾为首选要穴。中脘为胃募、腑会穴,取之可通调腑气、和胃止痛。天枢为大肠募穴,配中脘可增强通调腑气、解痉镇痛的作用。梁丘属胃经郄穴,专治胃肠道各种急性、发作性痛症。内关宽胸和胃、降逆止呕,与梁丘合用以和胃解痉。艾条温和灸神阙、关元温寒止痛。
特别提醒:
无论年龄、体质如何的胃痉挛患者,引起胃肠痉挛性疼痛的原因有许多,大多数是由于胃肠功能失调所致,部分是由胃肠道器质性病变所致。
因此在未排除器质性病变之前,千万不可随便使用如度冷丁、去痛片之类镇痛药,因这些中枢性镇痛药会抑制特异性的疼痛症状,从而掩盖了像胃穿孔、阑尾炎等疾病导致延误诊断,有危及生命的危险。
如果多次发生胃痉挛,应到医院进行腹部超声、胃镜或胃部x线钡餐检查,以排除是否为器质性疾病所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