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0-18 07:43:58
|
显示全部楼层
肠梗阻经方辨治医案总结及思考
肠梗阻,为急腹症,是临床内外科常见病,且多为疑难重症,其治疗需多学科密切协作,严密监护病情,积极的采取系统完善的诊疗措施,以快速通畅肠道,解除梗阻状态。
肠梗阻属于中医学“肠结”、“关格”等范畴,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疼吐胀闭,即腹痛、呕吐、腹胀、停止自肛门排气排便。一旦考虑肠梗阻,需尽快明确患者的整体机能状态,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同时经过完善的影像学检查,明确患者的梗阻病因,以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肠梗阻的治疗,中西医并重,无疑是最优化的,但应做到“宜中则中,宜西则西”,非手术等保守治疗有其指征,而手术治疗对某些类型肠梗阻也是不可避免,切不可思维局限、优柔寡断,而延误治疗时机。
笔者在临床中,专注于将胡希恕经方医学与现代医学技术相结合,高度聚焦于消化系统疑难重症的诊治,如肠梗阻、重症胰腺炎、胆道结石、消化道出血、消化道瘘等,本篇为肠梗阻医案的总结及思考,为中医经方联合现代医学在急腹症肠梗阻的临证践行。
一、多次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案
患者程某某,男,52岁,2022年8月24日就诊收入院。
主诉:腹痛3天,加重伴腹胀1天,入院前外院CT提示肠梗阻。
既往史:“2型糖尿病”病史10年余,11年前于行“胃转流”手术,后曾行右侧腹股沟疝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肠粘连松解术。
诊断:急性肠梗阻(粘连性、单纯性)
刻下脉证:口苦、口干、腹痛、腹胀、恶心、不排气、不排便,脉弦,舌淡红苔白腻,腹诊:腹力中等偏实,心下硬满,双侧胸胁苦满。
辨证:少阳阳明合病;方证:大柴胡汤加厚朴。
方药:柴胡15g 黄芩10g 枳实15g 白芍30g 厚朴15g 姜半夏15g 生大黄9g 生姜3片 大枣4枚,5剂,水煎服,日1剂。
针灸:双侧公孙、太白、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
当日针灸后,患者腹痛缓解,服药后患者排出较多坚硬粪块。
后血糖问题内分泌科会诊处理应用胰岛素泵,积极治疗后各项指标可,无腹痛及腹胀、进食可,排气排便可,于2022年8月30日治愈出院。
二、宫外孕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案
黄某某,女,29岁,2022年4月18日晚,余受邀至郑州某三甲医院会诊。
主诉:宫外孕术后3天疼吐胀闭
刻下脉证:术后持续三天,腹痛腹胀,喝啥吐啥,喝水吐水,喝药吐药,食入即吐,始终无排气排便,口干口渴,汗出多,无畏寒怕冷,心悸,眠差,夜尿2-3次,口服厚朴排气合剂效差,喝了即吐,用开塞露通便亦无排气排便反应;舌质淡暗边有齿痕,苔腻偏黄,舌下脉络略显青淤;脉沉细数;腹诊:腹力弱,全腹压痛,以中上腹剑突下、脐周及左右髂窝压痛为主,听诊肠鸣音弱。
诊断:宫外孕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辨证:少阳阳明太阴合病,方证:四逆散合橘皮竹茹汤、五苓散、桂枝茯苓丸加莱菔子。
方药:柴胡15g 枳实15g 白芍18g 炙甘草6g 陈皮30g 竹茹15g 姜半夏15g 党参15g桂枝15g 茯苓20g 桃仁10g 牡丹皮15g 炒苍术15g 泽泻15g 猪苓15g 炒莱菔子30g 生姜6g 大枣12g,颗粒剂3剂,沸水溶服,日1剂,分两次温服。
针灸:主要选取脾经、胃经、胆经、三焦经穴,承浆、支沟、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公孙、太白,针刺同时配合腹部按揉,以使气至病所。针刺后,观察半小时,未再呕吐,腹痛腹胀缓解,腹部压痛缓解,肠蠕动恢复,听诊肠鸣音活跃;脉象变为和缓有力。自觉症状缓解,拔针下床活动。
患者次日晨,开始排气排便,进食后无不适,于2022年4月20日出院,后随访一切状态良好。
三、直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案
王某某,男,66岁,2022年4月10日,余受邀至郑州某三甲医院会诊。
简要病情:患者为直肠癌放化疗后、直肠癌切除术后1月,直肠癌切除,小肠造瘘、结肠造瘘,术后腹腔重症感染,开腹清洗引流术,后持续肠麻痹,腹痛、腹胀,留置腹腔引流管,鼻肠管,禁食水。患者术后至今1月余,白细胞及血小板因术后重症感染一度低至“0”,行全静脉营养、积极抗感染,病情逐渐好转,但始终持续腹胀并腹部隐痛,行消化道造影,胃肠蠕动差,造影剂在胃腔内始终不排空。1月余以来,主管医生为救病人,殚精竭虑,曾5天4夜守护病人未回家,其心志诚。中医会诊,前医三次处方均为疏肝理气、益气滋阴之品,经鼻肠管给药,效差。患者既往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病史多年,多年前曾有开腹手术史。
诊断:直肠癌术后麻痹性肠梗阻
刻下脉证:苍白浮肿貌,烦躁、痛苦面容,心烦,燥热,汗出多,口干口渴并口苦,心悸,胸闷,腹胀满并腹部隐痛,中上腹部胀满为著,小肠造瘘口每日少量排气,造瘘口流出液为墨绿色,量少。小便时清时黄,夜尿9-10次。肢体酸软无力,双下肢指陷性水肿,眠差。舌质淡边溃疡,苔滑根白腻,舌下脉络略青淤。双侧脉沉滑数有力。腹诊:中上腹部硬满压痛。
患者有贫血、水肿、感染、直肠癌术后、长期禁食等基础情况,结合患者症状反应,邪气亢盛,正邪交争依然剧烈,机体并无机能沉衰的表现,为半表半里郁热并阳明里实热证,患者体内水饮停聚较重,同时又有瘀血为患。
六经辨证:少阳阳明合病夹饮夹瘀
方证辨证: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五苓散加厚朴、生石膏、炙甘草
方药:柴胡15g 黄芩9g 姜半夏15g 枳实15g 白芍18g 生大黄(后下)6g 桂枝15g 茯苓25g 桃仁10g 牡丹皮12g 炒苍术15g 猪苓15g 泽泻20g 炙甘草6g 厚朴20g 生石膏30g 生姜3片 大枣4枚,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温服。
即刻给予针灸处理,选取脾经、胃经及胆经穴位,双侧公孙、太白、阴陵泉、足三里、丘墟、阳陵泉,平补平泻,初进针,患者针刺得气感弱,留针催气后,针感逐渐增强,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5次,30分钟后,上腹部按压硬满感缓解,较针前明显转软,压痛明显减轻。
患者服1剂半药后,次日上午经小肠造瘘口1小时内排出1000毫升墨绿色肠液,同时排出大量胃肠积气,腹胀及胸闷缓解,消化道造影提示造影剂半小时即可经口排出至小肠造瘘口引流袋。患者夜尿次数明显较少,下肢水肿减轻,脉象较昨日缓和。2022年4月11日开始经鼻肠管肠内营养。
2022年4月12日,患者给予肠内营养1天后无腹胀及腹痛不适,小肠造瘘口引流通畅,开始经口进食少量流质饮食。原方减厚朴为15g,加薏苡仁30g,继续3剂煎汤口服。
2022年4月13日患者增加经口进食量,静脉营养逐步减量,开始下床活动,后患者病情稳定,饮食及体力渐增,康复后出院。
患者术后肠麻痹,为多种原因交织所致,糖尿病胃轻瘫、既往腹部手术肠粘连、直肠癌术后胃肠功能障碍等,中医经方思维考虑,患者为半表半里郁热并阳明里实热证,患者体内水饮停聚较重(尤其是胃肠停饮),同时又有瘀血致病,致胃肠肝胆脏器的功能障碍。
此患者肠梗阻重症,针灸联合经方治疗,一剂知二剂已,效如桴鼓,针灸联合经方对粘连性及麻痹性肠梗阻确有速效。
四、机械性并闭袢性肠梗阻案
80岁老年男性于某某,以“腹痛腹胀6小时”为主诉于2021年11月06日凌晨急诊就诊,急查站立位腹部正位片:腹部多个气液平面。急诊遂以“急性肠梗阻”收入外科。患者既往体健,无慢性病史及手术史,营养状态好。给予禁食水、静脉营养支持、抗感染、灌肠等综合治疗,于2021年11月6日晚行肠梗阻导管置入术,肠梗阻导管持续负压引流,引流液为暗褐色及黑绿色消化道内液体,积极治疗数日,患者腹胀无缓解,持续无肛门排气排便。
2021年11月12日下午5:30分笔者会诊,针灸及经方介入。刻下脉证:怕热,头汗出,额头潮湿,身上无汗出,无恶寒,无怕冷,口干口苦,无头晕,无心慌及胸闷,腹胀满,无明显腹部疼痛,大便不通1周,无排气及排便,前几天小便不利,近几天经全静脉营养,小便正常;舌质淡暗苔白厚,脉弦硬有力;腹诊:腹部膨隆,全腹部按压濡满,腹肌弹力弱, 深压腹痛不适,腹部底力充实,无明显反跳痛,无胸胁苦满,以脐上中上腹部胀满为主,肠鸣音活跃。患者追诉:平素腹部怕冷,进食寒凉则腹部隐痛腹胀满不适,温敷腹部可缓解。
六经八纲方证辨证思维如下:依据症状反应及腹证,无表证,也无明显半表半里证,考虑病位为里;患者抗邪无力,病性为阴;病情为寒热错杂、虚实夹杂之重证;整体考虑偏于太阴的里寒实证,考虑温脾汤的温下之法;方证辨证:四逆汤、四君子汤、小承气汤、橘枳姜汤加白芍,颗粒剂2剂。患者已7日无排气排便,不敢以温脾汤的大黄芒硝泻下,恐梗阻肠管坏死破裂,而成弥漫性腹膜炎。同时给予小茴香加热封包热敷腹部。针灸:太白、公孙、丘墟、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阳陵泉、内关。针灸后患者诉腹胀稍有减轻。
2021年11月13日中午,外科查体发现有腹膜炎体征,反跳痛出现,考虑开腹探查,患者本人亦在此时要求开腹探查(患者父亲因肠梗阻肠破裂而不治)。术中可见粘连带压迫致小肠闭袢性肠梗阻,梗阻近端肠管严重扩张,离断粘连带予以复位后,将肠梗阻导管送入远端肠管,后进一步处理后,关腹。结合术中闭袢性肠梗阻所见,再回看患者2021年11月12日晚腹部CT,影像学已经能精准反应患者空肠处于闭袢性梗阻状态。
术后患者未再口服中药,继续小茴香加热封包热敷腹部,于2021年11月16日上午,患者排气并排便,消化道功能恢复。2021年11月19日复查腹部正位DR片后拔出肠梗阻导管,后于2021年11月23日治愈出院。
患者高龄,手术风险难测,初始医患双方均考虑保守治疗,尽量避免开腹手术,笔者对经方联合针灸处理消化病信心满满,但该例患者为完全性并机械性肠梗阻,且为闭袢性肠梗阻,显然非中医经方及针灸所能为,外科医生对手术时机的精准把握,避免肠管坏死破裂,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五、完全性并机械性肠梗阻案
患者女,52岁,2022年8月16日晚急诊入院。
主诉:间断腹痛及排便不畅数月,加重伴腹胀1天。
之前腹痛及便秘时,曾针灸推拿并用温下之法,症状可缓解。既往曾行剖宫产及宫外孕手术。入院后患者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气排便,进行性加重,腹部影像学提示低位肠梗阻,考虑完全性肠梗阻,当日即行肠梗阻导管置入。平素畏寒怕冷,口干口渴口苦,腹部冷痛,舌暗红苔腻,脉沉弱,全腹部硬满压痛。
患者症状反应,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病情危重,给予针灸及汤方,方药为四逆散、四君子汤、四逆汤合方,经口服药及肠梗阻导管给药后即出现腹痛腹胀加重,考虑患者为完全性并机械性肠梗阻,与外科沟通后,遂于8月19日晚,急诊手术探查。
术中可见小肠扭转并乙状结肠肿块,行经腹结肠癌根治术、肠粘连松解术、小肠扭转复位术、肠排列术、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病理:乙状结肠癌。术后患者肠蠕动渐回复,肠梗阻解除。
思考
肠梗阻临床病情复杂多变,按梗阻性原因分为:机械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及血运性肠梗阻。按肠壁血运有无障碍分为:单纯性肠梗阻与绞窄性肠梗阻;按梗阻部位分类:分为高位空肠梗阻,低位小肠回肠梗阻和结肠梗阻;按梗阻程度分为:完全性肠梗阻和不完全性肠梗阻;根据病程发展快慢分为:急性和慢性肠梗阻;还有特殊类型的闭袢性肠梗阻。
临床上,动力性肠梗阻、单纯性肠梗阻及不完全性肠梗阻常见,此类肠梗阻,采用中医经方联合针灸的治疗方法,多效果理想,短期内可通畅肠道,缓解痛苦,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肠梗阻属于中医学“肠结”范畴,大致又分为“阳结”及“阴结”,临床上急性起病的肠梗阻以“阳结”为多见,多为阳明里热实证或少阳阳明合病,同时病人有食积、粪石、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为致病因素,进一步促使疾病进展,治疗以《伤寒论》柴胡类方、承气类方的和解攻里之法为常用。另一种类型“阴结”的肠梗阻,太阴的里寒实证,也不少见,急性起病前多有慢性不完全性肠梗阻病史,治疗则为大黄附子汤、温脾汤的温下之法。
如果为完全性的机械性肠梗阻,多为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恶性肿瘤堵塞压迫或粘连带压迫等,非单纯经方及针灸可为,需尽早采取手术措施,延误治疗,则病情可急转直下,一旦病情进展出现绞窄性肠梗阻,则会出现肠管坏死穿孔、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灵枢》:“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经方对于急危重症的救治,需要早期介入,早辨证早施治,否则疾病进展到一定阶段,也难以尽愈诸病,对于肠梗阻等急危重症的救治,积极采取经方思维辨治的同时,必须与现代医学综合内科治疗、手术、介入、内镜、影像学等检查治疗手段密切结合,不能局限于单一思维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