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7|回复: 0

​张琼林五十年临证验方枳术升陷汤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10-9 08: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功效:健脾行滞,理气举陷。

主治:胃下垂气滞者(伴胃肠胀气)。

方药:枳壳15~20g、炒白术12~15g、升麻8g、柴胡8g。

歌诀:枳术汤加升麻、柴胡。

按:胃下垂患者,脘腹作胀,饭后更胀,叩之如鼓,频频嗳气,痞滞不除,清气难升,先服此方,待气行胀平后,再服补

中益气类,方有举陷升提之效。

胀甚者加莱菔子15~20g、砂仁5g;

便秘者加火麻仁30g、元明粉10~15g(冲)。

枳术升陷汤

功效:健脾行滞,理气举陷。
主治:胃下垂气滞者(伴胃肠胀气)。
方药:枳壳15~20g、炒白术12~15g、升麻8g、柴胡8g。胀甚者加莱菔子15~20g、砂仁5g;便秘者加火麻仁30g、元明粉10~15g(冲)。

高建忠:明了王道法,学用枳术丸

一个小小的枳术丸,枳实、白术。

你会想到,它和中医临床中的王道法有什么关系吗?

《丹溪心法》在内伤五十三下的附方中,除了补中益气汤之外,既没有选用清暑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也没有选用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升阳散火汤等方,而单单选用了枳术丸。

在《明医杂著》中更是提到:“……故洁古制枳术之丸,东垣发脾胃之论,使人常以调理脾胃为主,后人称为医中王道,厥有旨哉!”

产生这些观点的根源在哪里呢?

高建忠老师在课程中,详细介绍了枳术丸的来源、药物作用、配伍变化、临床运用。并由此及彼,分析了中医面对虚症时应该具备的高度,点出了临床中的王道法。

学会枳术丸、掌握枳术法,进而学习中医临床的王道法,是高老师讲授本节课程的目的。

【精彩观点】

虚则补之是没有错的。但是补虚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气虚补气、血虚补血这种直接的补。而另一种治虚的办法是解决引起虚证的原因,促使人体自身恢复正常。后一种治法是远高于前一种的,是治病求本。

仲景的枳术汤治饮、治气、治积;易老的枳术丸治食、治虚、治痞。

补中益气汤侧重于治疗劳倦内伤,枳术丸侧重于治疗饮食内伤。

在《立足脾与胃,活用枳术丸》课程中,高老师突破枳术丸、运用枳术法,在老年病、儿科病,甚至危急重症上都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病案选编】

刘某,男,74岁。10月5日初诊。“肺癌”术后1月,气短声低,动则喘息,不饥纳少,脘腹痞满,大便多日不行,体瘦,面黄白少泽,双下肢浮肿。舌质淡暗,舌苔薄滑,脉沉细无力。

【分析】大病术后,气血阴阳俱显不足,机体呈衰败之象。死执“虚则补之”,勉为进服各种补品、补药,以及静脉滴注各种营养剂,往往成事少而败事多。

人赖水谷以生,改善胃纳脾运是当下治疗之急务。治以建中汤开胃运脾,佐以五苓散化饮利水。

【处方】生白术30g,鸡内金15g,茯苓12g,猪苓12g,泽泻12g,肉桂(后下)3g。7剂,水煎服。嘱每日1剂,分4次服用。

10月12日二诊:纳食稍增,脘腹痞满好转,双下肢浮肿减轻。上方加红参6g,7剂水煎服。

10月19日三诊:诸症明显好转,纳增便畅,双下肢已不浮肿。舌质淡暗,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首方去猪苓、泽泻,加红参9g,炙甘草3g,7剂水煎服。

以上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连续治疗3月余,诸症已无,生活自理。

【按语】本案辨证较易,虚证无疑。但选方有难度。大虚之证,如何补?补阴阳,补气血,补脏腑,似乎都可以补,都应该补。从后天之本入手,当属正道。但起手不补先运,先不用四君子汤补气健脾,而是用建中汤运脾开胃,是取效关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