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23|回复: 2

鼻子两年“不闻味”,一张方子治好!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9-24 10:05: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这篇文字,我来给您聊一个有意思的事儿,这就是鼻子闻不着味儿,香臭不闻。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还不明白吗?是鼻炎呗!

但是按照鼻炎治疗,真的管用吗?

来,我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案例故事,可有意思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女子,年22岁,姓陈。

这个人啊,从20岁那年开始,鼻子就香臭不闻了。别管是啥味道,好的或者坏的,人家都闻不出来。

怎么回事呢?有人怀疑是鼻炎。毕竟,患者还伴随鼻窍不通的问题,而且眉额之间胀痛。

但是,也有人说了,患者虽然鼻塞,但是没鼻涕。清稀的鼻涕没有,黄浊的鼻涕也不见。而且,就算按照萎缩性鼻炎的诊断标准来看,也不够。所以,还可能不是鼻炎这么简单。

再检查,是不是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鼻息肉之类的病?事实证明,也不是。

查不出毛病,患者就心急。于是,把能吃的药都吃了,管它什么病呢,有药吃就行。结果,全都无效。

这咋整?后来经人介绍,家人陪患者就看中医。

谁承想,到了中医那里,医家看了看,就说:“你这个是鼻聋”!

鼻聋?啥叫鼻聋?难道鼻子也能聋?

医家没说啥,只是仔细辩证。刻诊,见舌红,苔黄,脉数,患者长期以来口苦咽干,心怀郁闷。于是,一张方子就开出来了。但见——

桑白皮24克,地骨皮12克,藿香叶(猪胆汁拌)16克,炙甘草10克,粳米1撮,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用药之后,发现眉毛额头之间的胀痛感消失了,嗅觉有所好转,效不更方,继续投用。患者到最后诸证悉平,随访三年未曾复发。

这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于业内很有影响的一张医案。我读了以后,爱不释手,今天拿出来和你分享。

这里头怎么回事呢?我先得给你解释,到底啥叫鼻聋。

鼻聋这个词儿,最早应该出现在《外科大成》里头。顾名思义,耳朵聋了,人听不见声音。鼻子聋了,人就闻不到气味。所以这个病,专指嗅觉丧失和减退。

这个病怎么来的呢?我们都知道,肺开窍于鼻。鼻子和肺气的关系最密切。如果肺气宣降有序,通利自如,则鼻窍功能正常。如果肺气失和,则鼻窍就容易发生病变。

那么,上文中医案里的患者,她的肺到底怎么了?

我告诉你啊,是胆火伏于肺。

啥意思?你看,此人长期以来心怀郁闷,而且口苦咽干。这个就是肝胆有火,胆气上逆的表现啊。尤其是这个口苦的现象,我们多次讲到了,和肝胆有关系。胆火上来以后,它埋伏在肺里。患者舌红、苔黄、脉数,这都是有火的表现。肺气为胆火所扰,宣降失常,所以鼻子就香臭不闻呗。

所以说,这个病,表面在于肺热,实际在于胆火。

怎么办?清肺热、去胆火。来,你看看上文医案里的配伍——

桑白皮24克,地骨皮12克,藿香叶(猪胆汁拌)16克,炙甘草10克,粳米1撮。

这配伍,其实是古方泻白散的变化。

泻白散,是中医里头的清热剂,它可以清泻肺热,本来是用于止咳平喘的。它的基本组成,就是地骨皮、桑白皮、甘草和粳米。其中,地骨皮和桑白皮都是清肺热的。甘草和粳米,固护脾胃之气。脾土,可以生肺金啊。健脾有助于恢复肺气。

所以说,上头医案里,就是把清肺热、补肺气的事儿,交给了泻白散。在这个基础上,加了一个藿香叶。

藿香叶,用猪胆汁拌,这个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叫做奇授藿香丸。原方就是用藿香细末,和猪胆汁一起拌匀而成的。它有很好的清胆火、开窍的作用。中医常用它来开窍通鼻。也就是说,清胆火的事儿,医案里交给了奇授藿香丸。

如此一来,患者肺热得解,胆热得散,肺气恢复正常,鼻子当然也就通利了。

这就是全部经过,说起来非常浅显。

我把这个写出来,供您参考借鉴吧。

其实,对于鼻子香臭不闻这个事儿,主要的因由,还应该考虑是鼻炎,或者其他鼻子里的相关疾病。不过,胆热上伏于肺,使得肺气宣降不利,这个中医理论下的病因病机,倒是也给了我们一条思路。它不见得百用百灵,但的确源于临床,因此就值得我们重视。长期受此类疾病,困扰的人,如果也伴随口苦、郁怒、舌红,苔黄,咽干,眉额胀痛等现象,不妨也可以借鉴一下。当然,前提,还是需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进行。专业读者,你就拿它当个临床思路,以资借鉴吧。

按说,这人间的病啊,千奇百怪。有的时候,的确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摸不着头脑。但是,你仔细一琢磨,这里头往往暗藏一些道理,或者线索,可以让我们来捕捉。翻开中医浩瀚的史料,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文老师把这些东西一一挖出来,我们利用闲暇时间来学习,这多好啊。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4:5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薛氏祖传秘方(鼻不闻香臭)


处方:川芎3克、辛夷30克、茶叶1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疗效:经治12例,服药2-3天均痊愈。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6 15: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外伤造成鼻子不闻香臭两个中药方

鼻不闻香臭

1、针驷马穴,特效。

2、先于正本穴放血,再针迎香穴、腑快穴、六快穴,效果显著。

3、针灵骨穴、大白穴,再配镇静穴 上里穴埋针。

《巢氏病源》曰︰肺開竅於鼻,熱乘於血,則氣亦熱也,血氣俱熱,血隨氣發出於鼻為鼻衄,甚則大衄而口耳皆出血也。又云︰肺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若邪乘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得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 也。至於生瘡變成 肉,或窒塞或流涕,皆是肺經之邪壅滯也。

脈候

右寸脈浮洪而數,為鼻衄、鼻 。

左寸脈浮緩,為傷風鼻塞,鼻流清涕。

通關散 治腦風鼻息不通,不聞香臭,或流清涕多嚏,肩項拘急,頭目昏痛,風府怯寒。

原蠶蛾(瓦上焙黃) 白附子(炮) 益智仁 白蒺藜 薄荷 苦參(各一兩)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調下。

(《和劑》)通頂散 治鼻塞不聞香臭。

胡黃連(研) 滑石(研,各一分) 瓜蒂(七枚,研) 麝香(一錢) 蟾酥(半錢,研)上研勾,每用少許吹入鼻內即瘥。

瓜蒂散 治鼻塞不聞香臭。

瓜蒂 藜蘆(各等分)為細末,每用一錢綿裹塞鼻中。

女性,55岁,外伤造成鼻子不闻香臭,半年前被车撞,脑出血止后却没了嗅觉。

丽泽通气汤--《兰室秘藏》卷上

【处方】黄芪12克,苍术、羌活 、防风、升麻、葛根各9克,炙甘草6克,麻黄、川椒、白芷各3克。

【功能主治】益气升阳,祛风散寒。治肺气不足,外感风寒,鼻塞不闻香臭。

【用法用量】加生姜4片(硬币厚度),枣5枚撕开,葱白10厘米,用3碗水煎取一碗半,去滓,分两次空腹时温服。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一切冷物,及风寒凉处坐,卧、行、立。

《内经》中论及:心脉系肺,鼻为肺窍,肺病而呼吸不利或鼻不闻香臭最为常见,但心有病也可引起鼻不利 所以心有病及肺而影响于鼻,“鼻不利”虽直接受肺影响,但其本则是心病。因此,治疗此类鼻不利之病,必当治心脏,始能获效。心主臭而口主味,鼻之知 五臭者,心也,口之知五味者,舌也。心为君火,胆与三焦为相火,三焦升则为清阳,胆木 降则为浊阴,三焦陷而胆木逆,清气降而浊气升,则鼻口滞塞而生烦热,臭味不知矣。

鼻不闻香臭
三小学教师张翠兰,47岁。1987年,因爱人车祸重伤受惊,闻讯当日突然鼻塞,不闻香臭7个月。五官科查见副鼻窦、额窦发炎,嗅神经麻痹,服中西药半年多无效。刻诊,头痛如破,鼻塞流清涕,月月感冒2、3次,腰膝酸软。脉沉细涩,右寸尤沉,舌淡苔白滑。此本麻黄汤证,正气本虚,大惊猝恐,惊则气乱,藩篱失固,寒邪深入少阴,正虚不能鼓邪外透。
辛夷、苍耳子、白芷、麻黄、附子、细辛,桂枝各10克,杏仁泥12克,炙草10克,麝香0.15克(冲),鲜生姜10片,葱白3节,3剂。
上药服1次,次晨已闻韭菜香味,连服3剂而愈。以上方治多例嗅觉失灵患者,均愈。病程长者加肾四味,李可老中医肾四味(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各30克)鼓舞肾气;中气虚则九窍不利,去附子,加生芪30克,柴胡、升麻、红参各10克;初病,邪未入里,去附子、细辛;重症鼻窦、额窦炎甜瓜蒂研粉,吸入少许,流尽黄水即愈。此法寓解表、解毒之意,对鼻息肉亦有效。急性黄疸型肝炎,加用此法,可大大缩短病程。

摘自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

方名:蒼耳子散

來源:濟生方

別名:蒼耳散

【製法用量】 蒼耳子15克 辛夷花30克 白芷60克 薄荷葉2克 ,為細末,1次服6克,1服3次,飯後用蔥、茶清調服;亦可以上藥1/3量,其中薄荷葉5克,水煎2次作2次服,1日服2劑。

【功效】

疏風邪、通鼻竅、止頭痛。

【主治】

風邪上攻所致之鼻淵、症見鼻流濁涕不止,前額頭痛,鼻塞,不聞香臭。

【方義】

本方具有祛風清熱之功,對於風熱引起之鼻病有一定的療效。方中蒼耳子、辛夷散風邪,通鼻竅,為君藥。白芷祛風通竅,散頭面風邪而止痛,為臣藥。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為佐藥。蔥白辛溫通陽,茶葉清利頭目,引熱下行,為使藥。

【辨證要點】

鼻流濁涕。

鼻塞。

前額頭痛。

不聞香臭。

【加減】

上焦風熱盛者:加菊花、銀花、連翹、黃芩。

肺熱盛:加石膏、知母、魚腥草。

鼻涕多:加桔梗、貝母。

風寒甚:加細辛、藁本、防風、羌活。

【現代應用】

本方局部收斂、麻醉、保護粘膜面(特別是鼻粘膜),消炎,鎮痛。用於急慢性鼻炎、鼻竇炎、副鼻竇炎、感冒、鼻塞、過敏性鼻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