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6|回复: 2

名老中医蔡福养教授治疗鼻科病经验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6-12 08: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蔡福养,男,生于1917年4月27日,2006年2月10日逝世,河南省南乐县人,16岁习医,拜名医石汝章为师,1940年悬壶业医,1958年入河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河南中医学院前身)深造,毕业后留校任教。历任全国中医耳鼻喉科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河南省卫生专业技术职务高级评审委员会委员,《河南中医》编委,河南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卫生部第一批认定的中国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本草专家学术经验带徒导师。卫生部批准全国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带徒导师,桃李满天下,一代泰斗级大医。

全国中医耳鼻喉科教授四大天王之一

蔡福养从医60余年。根据活血化瘀思想创制“会厌逐瘀汤”随证加减治疗声带小结、息肉和声带麻痹;根据五行生克和脏腑辩证理论创制的“补阳疗嚏汤”治疗过敏性鼻炎;善用外治法治疗耳鼻喉科疾病,并研制出系列外用制剂,如清咽利喉丹、聪耳熄鸣片、滴鼻乐、通鼻散等,疗效显著。20世纪80年代后期,蔡福养对耳鼻喉科疾病导引按摩及相关手法康复又进行了系统研究,并摸索出一套简捷、实用的康复措施,临床收到明显效果,深受广大患者好评。其研制开发“鼻复康”、“利咽护喉茶”分别获河南省科委科技成果奖,并同时获保健品批号。他多次编撰全国大中专医学院校《中医耳鼻咽喉学》教材,编写《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耳鼻喉分卷》一书并任副主编,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

学术思想:

对于耳病的治疗,他认为:“耳者,肾之窍,足少阴经之所主”(《张氏医通》),“肾主耳……在窍为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耳窍为肾所主,若肾中精气盈盛,髓海充足,耳受精髓之养,始能听觉聪敏。倘若肾精亏损,髓海不足,耳失滋养,则可致听觉不聪;若精亏日久,损及肾阴致肾阴不足,虚火内生,上扰于耳,则耳失清静而鸣响不止;若虚火上炎,热结耳部,燔灼气血,腐蚀骨肉可致耳内肿痛,耳膜穿孔,流脓不止等。见是症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之,多能获效。

耳鸣、耳聋,耳渐鸣、渐聋,鸣声如蝉,昼夜不止,尤以夜间为甚,听力渐减,以至失聪,常伴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等,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细小。治用六味地黄汤,益精补肾,滋阴降火。加磁石、五味子(名耳聋左慈丸)潜降息鸣,益肾开聋;若呜重聋轻加生龙牡、鳖甲育阴潜阳,降逆止鸣;若聋重鸣轻加制首乌、杞果、女贞子益精补髓,健脑聪耳;若耳鸣、耳聋久不愈者加丝瓜络、路路通疏通经络,开闭透窍;若耳鸣夜甚加栀子、酸枣仁,或交泰丸(黄连、肉桂),清心安神,交通心肾。

脓耳,耳内流脓时发时止,缠绵不愈,脓液秽浊不清,状如污水,或脓稠如豆腐渣样,臭味明显,量少,耳膜微红飞微肿,有中央性或边缘性穿孔,听力不聪,时发耳鸣,可伴有腰膝酸软,下肢无力,五心烦热,或午后潮热,小便黄少,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知母、黄柏、苦参、蒲公英,滋阴降火,补虚托脓;若脓耳久治不愈,加黄芪、金银花、川芎、没药益气托毒,化瘀排脓;若脓净而耳膜穿孔不愈,听力不聪,加制首乌、杞果、补骨脂益精补肾,敛愈耳膜。

对于鼻病的治疗,他认为:鼻窍属肺,其病与肺关系密切。然肾为阴阳之宅,为一身阴阳之根。肾脉上行人肺,肾中阴精循经上注,以滋肺阴,肺中阴津充盛,濡养于鼻,则鼻润气利,嗅觉灵敏。若肾阴不足,肺虚津亏,或肺阴久虚,累及肾阴,肺肾两虚,则可致鼻窍失养而干燥不荣,甚则肌膜萎缩,嗅觉失灵等。若阴虚阳亢,虚火上炎,灼伤鼻络,可致鼻衄不止等。凡是症,治用六味地黄汤壮水滋源,裨使肾阴充而肺阴壮,鼻得阴津之养则其疾可愈矣。

鼻藁,鼻内肌膜干燥不荣,鼻甲萎缩,鼻道宽大,涕液黄浊;或涕痂积留,嗅觉失灵,鼻气秽臭,自觉鼻干咽燥,痒痛不适,口舌少津,干咳少痰,腰膝酸软,颧红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沙参、贝母,滋养养肺肾,润养鼻窍;外用蜂蜜涂鼻以滋荣肌膜。若鼻不闻香臭,加丝瓜络、辛夷花、鹅不食草通络散结,透窍聪鼻;若鼻甲、肌膜萎缩甚者,加当归、阿胶、制首乌、鹿角霜益精养血,生肌复萎。

鼻衄,鼻内干燥,时常衄血,发无定时,或午后夜间易发,屡衄不愈,出血量少色鲜,鼻气灼热,口咽干燥,夜间尤甚,手足心热,午后颧红,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六味地黄汤滋阴降火,加怀牛膝、旱莲草、茜草炭、生地榆凉血止衄;若鼻咽干燥,口渴,加沙参、玉竹、鲜茅根生津润燥;屡衄不愈加丹参、花蕊石、血余炭化瘀通络,活血止衄。

对于咽喉病的治疗,他认为:咽喉乃肺胃之门户,纳饮食发声音之器官。然“肾主五液”,其脉上行而循喉过咽,肾中阴液上承,供养肺胃,滋润咽喉使之常润,通利畅达而行发音纳食之功。若肾阴亏虚,肺胃失养,咽喉失润,可致咽干喉燥,痛涩不利,声嘶音哑而发为喉痹、音哑等证。治用六味地黄丸滋肾水而养肺胃,补阴津而润咽喉则疾愈矣。
​喉痹,咽喉部微红微肿干痛不适,夜间尤甚,咽部发涩,吞咽不利,或咽痒干咳,痰少或带血丝,咽后壁有点状帘珠滤泡,或咽壁肌膜萎缩干燥等。常伴有口干口渴,腰膝酸软,午后身热,或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弦细或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玄参、沙参:石斛、乌梅、桔梗,滋肾补阴,润肺养胃,生津利咽;若咽部肿痛明显,加怀牛膝、赤芍、生地引火下行,凉血消肿;若咽后壁帘珠多而成片,加白僵蚕、瘰疬丸(玄参、浙贝母、生牡蛎)清火化痰,散结利咽。

喉喑,声音嘶哑,发声不畅,或初语发音不变,话长则喉干音嘎,经久不愈,喉门微红微肿,或有灼热感,声带增厚,闭合不良,口咽干燥,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等。治用六味地黄汤加怀牛膝、贝母、蝉衣、凤凰衣滋肾降火,润肺疗哑;若阴虚火旺,燔血成瘀,瘀阻喉门而见声带肥厚,暗红,久喑不愈者,加赤芍、丹参、桃仁、红花以清血分之热,化瘀开音。

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精髓之所在。蔡福养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他认为耳鼻咽喉乃人体上部的几个器官,与肾脏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故肾的病理变化亦是导致耳鼻咽喉发病的重要内因之一,尤肾中阴精的变化,对其影响更为重要。六味地黄汤乃滋阴补肾之良剂,故用六味地黄汤加减治疗由此而致之耳鼻咽喉疾病,每多奏效。然其治必以肾阴亏虚为辨证之根本,方能治之中肯。

辨证分型

风邪侵肺型:  蔡师认为该型为鼻病初发,临证又需辨风寒、风热、热毒之不同。鼻塞流清涕,鼻内粘膜淡白水肿,伴恶寒头痛,脉浮紧者为风寒袭肺,治当辛温通窍。方用苍耳子散加味:苍耳子15g,白芷9g,辛夷6g,薄荷10g,豆豉12g,苏叶10g,葱白3根。鼻塞流黄涕,鼻粘膜红肿明显,伴发热、恶风、口渴、汗出或咽痛,苔白微黄,脉浮数者,为风热犯肺,治当辛凉解表。方用苍耳子散加减:杭菊花12g,桑叶9g,桔梗10g,连翘6g,芦根10g,白芷9g,辛夷6g,薄荷6g,蔓荆子9g,水煎服。鼻塞流脓稠黄涕,鼻粘膜红肿较甚,发热恶寒,便秘溲黄,苔黄腻,脉滑数者,为热毒壅肺,治当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连、黄柏、黄芩各15g,栀子12g,花粉、银花、连翘各10g,生地20g,丹皮9g,每日1剂水煎服。

肝胆湿热型:  蔡师认为鼻渊(慢性鼻窦炎)多见此型。症见浊涕不止,口干口苦,头目眩晕,间歇鼻塞,鼻粘膜红肿较甚,浊涕黄稠量多,小便黄,舌质红,脉弦或滑数。治当清泻肝胆,利湿透窍。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20g,栀子、黄芩、柴胡各12g,生地、车前子各15g,泽泻、木通、当归各10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舌苔黄腻,额部胀痛者加生石膏、花粉、菊花;鼻塞甚,不知香臭者加白芷、薄荷、辛夷;浊涕量多者加双花、公英;鼻部干痛者加骨皮、桑皮、粳米。

肺阴亏虚型:  蔡师认为鼻槁(萎缩性鼻炎)多属此型。症见鼻腔干燥,涕痂积留,或少许血丝,鼻内粘膜萎缩,嗅觉失灵,舌红苔少,脉细数。症属肺阴亏虚,鼻失滋养,治当养阴润燥,宣肺开窍。方用养阴清肺汤加减:麦冬、丹皮、白芍各15g,生地30g,川贝10g,玄参12g,薄荷9g,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鼻腔干燥而痛或有血丝者加地骨皮、桑皮、粳米;鼻塞不闻香臭者加辛夷、白芷;咽痛口渴加石斛、乌梅;声音嘶哑加大海、蝉蜕;干咳少痰加沙参、杷叶。

肾阳不足型:  蔡师认为鼻鼽(过敏性鼻炎)多见此型。症见鼻流清涕,喷嚏频作,鼻内粘膜苍白,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小便频数,舌质淡嫩,苔白湿润,脉沉细。证属肾阳不足,温化失司,治当温补肾阳。方选桂附八味丸加减:熟地30g,山药、茯苓各20g,山茱萸、丹皮、泽泻各12g,附子9g,肉桂6g,甘草10g,每日1剂水煎服。鼻塞喷嚏频作者加苍耳子、白芷、辛夷;清涕量多者加鹿角霜;经常感冒诱发或加重病情者加黄芪、白术、防风。

外治疗法

蔡医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师古而不泥古,总结出一系列简便易行的外治疗法和外用制剂,验之临床,颇多效验。

滴鼻法:  蜂蜜30g,冰片研末适量,二者混匀后滴鼻,具有扶正祛邪、滋润肌肤、芳香开窍之功,对鼻腔干燥、鼻塞有良效。苍耳子60g,白芷100g,辛夷60g,细辛60g,皂角60g,鹅不食草60g,用小磨油浸泡1周后再用油煎炸,待药干枯后捞出药渣,收油瓶装。该滴鼻剂名为“鼻康复”,对各类鼻炎、慢性鼻病所致鼻塞、流涕均有佳效。

吹药法:  苍耳子散、冰片适量共研末,二药混匀用以吹鼻有良好开窍、止涕、止痒作用。吹药时,令患者暂停呼吸,以免将药粉喷出或吸入咽喉,引起呛咳。

敷药法:  硇砂3g,轻粉、雄黄各9g、冰片0.9g,共为细末,装瓶备用。用时以棉签沾药粉少许,敷于鼻息肉根部或在鼻息肉摘除后,敷药于创面以减少复发。该制剂对治疗鼻息肉具有良好效果,一般1周左右即可使息肉消除,且不复发,无痛苦,明显优于手术疗法。

熏鼻法:  苍耳子12g,白芷30g,薄荷15g,辛夷15g水煎熏鼻,每晚睡前熏10~15min或将上药共研细末,取药粉30g加艾绒90g,卷成艾条,点燃后熏鼻,每晚睡前熏15~20min,有良好开窍、抗炎、活血、止痒作用,适用于鼻疔、鼻窒、伤风、鼻塞等多种鼻病。

鼻鼽患者张某,24岁,工人。遇风冷则鼻塞流清涕已3年,近又发作。发则鼻内酸胀,发痒窒塞,清涕不已,喷嚏频作,清晨尤甚。检查鼻黏膜淡白,鼻甲肿大,四肢乏力,劳而尤甚,食欲不佳,大便时溏,午前身困懒言,易感冒,舌淡,右关脉弱。证属脾肺气虚,鼻失温养。治宜健脾益气,补肺升阳,芳香通窍。方用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当归、陈皮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防风10克,辛夷9克,细辛4克,白芷12克,甘草6克。服3剂后鼻塞鼻痒大减,清涕已少,喷嚏消失。药中肯綮,继服6剂,诸症皆愈。为防止复发,嘱其服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蔡福养根据《寿世保元》“虚损白浊,鼽出清涕如泉涌者,补中益气汤”的理论,结合他多年临床经验,认为本病多由肺虚卫弱或肺脾气虚所致,用本方健脾益气,补虚升阳,使脾气健而肺气壮,鼻得气之温养,则鼽自愈矣。本例患者由于脾肺气虚,卫阳失固,清阳不升,鼻失温养而致。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健脾益肺,合玉屏风散固卫御寒,加辛夷、白芷、细辛芳香通窍,散寒除涕。全方标本兼顾,相得益彰,故收效甚佳。

补阳疗嚏汤

组成:苍耳子、辛夷、白芷、细辛、党参、桂枝、白芍、黄芪、白术、藁本、鹿角霜、巴戟天、炙甘草、徐长卿、制附子、生姜、大枣。

加减:

1、脐下隐疼有重坠感或妇女带下者加韭子、芡实;

2、头脑冷痛者加吴茱萸,重用细辛;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灵磁石;

3、鼻塞持续而重者加地龙、丝瓜络;鼻涕量多,连连不止者加苍术、茯苓、干地龙;

4、腰膝冷痛或脊背凉楚者加杜仲、鹿角胶、狗脊等。

用法:浸泡30分钟,先武火后文火煎10~15分钟,放凉温服。每日1剂,早晚各1次分服。

适应证:温阳补气,疗嚏止痒。用于阳虚鼻鼽。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08: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蔡福养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方

著名中医耳鼻咽喉科学专家、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蔡福养先生善治过敏性鼻炎

特效滴鼻方:苍耳子60克,白芷100克,辛夷60克,细辛60克,皂角60克,鹅不食草60克,用优质黑芝麻油浸泡1周,再用油煎炸,待药干枯后,捞出药渣,收药油装瓶备用。每日滴鼻2-3次。对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病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均有佳效。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6-12 08:51:06 | 显示全部楼层
蔡福养老中医治疗鼻息肉临床经验方

今天介绍蔡福养先生治疗鼻息肉的临床经验——苍耳子散及其加减。

鼻息肉是鼻科常见病之一。

在鼻的单侧或双侧均可见到一个或数个表面光滑,色灰白透明或色红,带蒂活动,质软的肉样赘生物。其致病因素,多因肺经湿热内蒸而成。

​苍耳子散来源于《景岳全书》,由苍耳子、白芷、辛夷、薄荷所组成,为治疗风热鼻渊病的主方,有疏散风邪、芳香开窍的功能。

苍耳子散:苍耳子6克,白芷、辛夷9克,薄荷6克。

鼻息肉色灰白或透明者,属湿郁血络,主方可加陈皮、茯苓、半夏、南星片等,以燥湿化痰;

色红者,属热郁血络,加生地、丹皮、当归、赤芍、川芎等,清热活血化瘀;

溃烂者,属湿热熏蒸,加黄柏、苦参、瓦松等清利湿热。

鼻黏膜充血者,属肺经伏热,加地骨皮、桑白皮、黄芩等,清泄肺热;

干燥者,属肺热伤津,加麦冬、生地、玄参等以清热养阴。

典型案例

例一

张某,女,24岁,学生。

主诉:患鼻息肉1年余。

检查:左侧鼻孔呈现花生米大息肉,表面光滑,其色红,鼻塞,右侧鼻孔黏膜充血,舌质红,苔薄黄,脉数,余无不适。

诊断:鼻息肉。

病机:鼻为肺之外窍,为气体出入之门户。肺经伏热,上蒸于鼻,热郁黏膜,则充血;热郁血络,气血凝滞,故成息肉;息肉堵塞鼻腔,故鼻塞。

诊为肺经伏热,热郁血络,气血凝滞所致。

治则:芳香透窍,佐以清热活瘀。

方药:苍耳子散加味。

苍耳子6克,辛夷、白芷各9克,薄荷6克,地骨皮、桑白皮、黄芩、当归、赤芍、川芎、山楂各9克,怀牛膝12克,水煎分两次服,连服10剂。

复诊:治疗10天,检查息肉明显缩小,上方又服10剂,息肉消失,痊愈。

例二

梁某,男,18岁,学生。

主诉:患鼻息肉半年余。检查:左侧鼻中道2/3处,有花生米大息肉,表面光滑,透明色白,鼻塞,呼吸不畅,胸闷,胃纳差,脉滑数,舌苔腻白。

诊断:鼻息肉。

病机:鼻属肺又为脾所主,脾失健运,湿痰上逆,停聚鼻窍,湿郁血络故息肉表面光滑,透明色白;因息肉堵塞,故呼吸不利;湿气上蒸则舌苔腻白;湿邪中阻故胸闷,胃纳差。

诊为脾失健运,湿痰上逆,湿郁血络所致。

治则:芳香开窍,佐以燥湿化痰。

方药:苍耳子散加味。

苍耳子6克,白芷、辛夷各9克,薄荷3克,加陈皮、茯苓、半夏、南星片、当归、川芎、赤芍、山楂各9克,细辛4.5克,水煎服。

复诊:服至15剂,息肉缩小2/3。因天热停服汤药,外用消息散涂20天,息肉全部消失转愈。

例三

钱某,女,24岁,干部。

主诉:患鼻息肉2年余。

检查:鼻内左右鼻孔各见黄豆大息肉1个,表面光滑,其色鲜红,鼻黏膜充血,鼻塞,嗅觉失灵,舌质紫暗,失眠多梦,舌苔薄黄,脉沉涩。

诊断:鼻息肉。

病机:肺开窍于鼻,心开窍于舌。肺主气,肺热上蒸,壅结于鼻,热郁血络,故黏膜充血;气血凝滞,故成息肉,色鲜红;肺气不利则鼻塞,嗅觉失灵;心主血,热郁血分,则舌质紫暗;热扰神明,故失眠多梦。

诊为心肺伏热,热郁血络,气血凝滞所致。

治则:芳香透窍,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苍耳子散加味。

苍耳子6克,白芷、辛夷9克,薄荷3克,加当归、川芎、生地、桃仁、红花、山楂、赤芍各9克,怀牛膝18克,水煎分两次服。服至18剂,息肉全部消失。

摘自《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蔡福养》,仝选甫、蔡纪堂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