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9|回复: 0

《金匮要略》三方辨治中风,病脉并治

[复制链接]

7873

主题

270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58
发表于 2024-5-10 18: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

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盛动风证;大续命汤用于气血不足,卒感风寒之邪,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痰浊瘀阻之证。

侯氏黑散

“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侯氏黑散主之。”——《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菊花120克,白术30克,细辛9克,茯苓9克,牡蛎9克,桔梗24克,防风30克,人参9克,矾石9克,黄芩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川芎9克,桂枝9克。温酒调服。

若夹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痰盛者,加瓜蒌、胆星、鲜竹沥;便秘者,加火麻仁、决明子;麻木重者,加蜈蚣、橘络、白芥子;肝阳上亢者,加天麻、钩藤、珍珠母。

本方以头晕头痛,中风卒倒,四肢烦重,半身不遂,心中恶寒为辨证要点。现常用本方加减辨治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角膜云翳等,尤适用于中风病心脾不足,风痰化热的患者。

陈修园说:“此方为逐风填窍之神剂。凡中风证初患,未经变热者宜之。病后尤赖以收功,免致再患为终身之废疾。”《赵锡武医疗经验·中风的证治》曰:“半身不遂善后方,选用侯氏黑散,宜冷服……病愈后还可用侯氏黑散加六味地黄丸以巩固疗效。”赵氏治疗中风每用风药,认为风药可以调节血管。

侯氏黑散用大量的祛风药以达到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目的。君药菊花、臣药防风均为祛风药,配伍祛风之川芎、细辛、桂枝、当归,《神农本草经》谓川芎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细辛善治喑风卒倒,不省人事;桂枝祛风更为仲景所推崇;当归补血活血,以达到血行风自灭之目的。

侯氏黑散作为张仲景治疗中风之首方,而《金匮要略选读》已经把它贬入附录,实际上侯氏黑散对于中风后遗症有着明显的疗效,历代医家多有报道。

此外,侯氏黑散还具有缓解血管痉挛、扩张外周血管等作用。应当注意的是,本方除热作用较弱,热象明显及阴虚阳亢者慎用。

病案举例

患者,男,66岁。自述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懵,左侧面部麻木,左上肢麻木,四肢酸沉,背部恶寒,晨起较重,活动后稍减。饮食睡眠可,小便正常,大便溏,日一行。舌淡红,舌下脉络紫黯,舌苔薄白腻,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查体:伸舌左歪,左上肢肌力5-级,左下肢肌力正常,左上肢感觉减退。CT检查示:右侧基底节及放射冠区腔隙性梗塞。诊为中风(中经络),证属心脾不足,风痰阻络。予侯氏黑散加减。

处方:菊花30克,白术12克,细辛3克 ,茯苓12克,牡蛎30克,桔梗10克,防风12克,人参10克,矾石15克,黄芩10克,酒当归15克,干姜10克,川芎10克,桂枝12克。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饭后半小时温服。

复诊:大便干结,头懵大减,左侧面部及左上肢麻木也减轻,原方生白术加至30克,并加火麻仁30克,继进14剂。

三诊:服上方后大便通畅,每日一次,头懵、脸麻、肢麻等症明显减轻,精神状态良好,故予上方加葛根30克,续服14剂以巩固疗效。

按 语

此案患者内虚邪中是中风发病的基本原因,风邪趁虚入中经络,与痰湿黏结,痹阻络脉,故出现脸麻、肢麻,四肢烦重;风邪直达于里,阳气郁而不宣,则见背部恶寒。证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风痰阻络,治宜补益心脾,化痰息风。

方选侯氏黑散原方治疗。侯氏黑散被认为是仲景治疗脑卒中的“第一方”,且对中风中经络的疗效较佳。复诊中生白术加量至30克,既保留白术健脾祛湿之功,又可润肠通便,加火麻仁以助通便之力,再加葛根以解肌祛风、疏通经络,起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风引汤

“风引汤,除热瘫痫。”——《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大黄12克,干姜12克,龙骨12克,桂枝9克,甘草6克,牡蛎6克,寒水石18克,滑石18克,赤石脂18克,白石脂18克,紫石英18克,石膏18克。

高热抽搐者,加羚羊角、僵蚕、蝉蜕,或紫雪丹;神昏谵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或安宫牛黄丸;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者,加磁石、龟板、鳖甲、生铁落;痰气郁结者,加胆星,鲜竹沥、清半夏;神志不宁者,加辰砂、琥珀粉;瘀阻脑脉脑络者,可加三七粉、水蛭。

风引汤主“除热瘫痫”,以方测证属于太阳阳明合病症。本方具有镇降清热之功,适宜于中风半身不遂,病机以热盛者较为适宜。风引汤虽是辨治肝热动风证的重要代表方剂,但从方中用药用量及配伍分析得知,风引汤的应用并不局限于中风,还可用于辨治诸多杂病,如精神、神经、内分泌及代谢系疾病和感染性疾病等。

方中用石膏、寒水石、滑石,为有名的三石汤,其性寒凉以清火,辛凉以散风热。《神农本草经》谓石膏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配伍大黄,则泻火通腑,协同三石,可以直折风火之势。

龙骨、牡蛎,重镇潜阳。《神农本草经》谓龙骨治“小儿热气惊痫”,牡蛎治“惊恚怒气”,赤白石脂除烦、疗惊悸,壮筋骨。《名医别录》谓紫石英“补心气不足,定惊悸,安魂魄,填下焦”。诸石配合,共起“重以镇怯”,“涩以固脱”之功。能使风阳不再僭逆,而真气亦不至于随风邪以浮越。桂枝祛风,合于三石,能够祛风火。干姜温中,合于三石大黄,则是寓热于寒,使寒不伤胃。

古人用风引汤主治大人风引(风痫掣引)瘫痪,小儿惊痫、瘈疭,日数十发者。如《外台秘要》说:“永嘉二年,大人小儿频行风痫之病,得发例不能言;或发热半身掣缩,或五六日,或七八日死。张恩唯合此散,所疗皆愈。此本仲景《伤寒论》除热镇心紫石汤方。”

焦树德教授曾用此方治疗高血压、体盛便秘、头昏欲作中风者,可以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临床上此方对肝阳亢盛、肝火痰热、横窜经络、络脉不通所致的眩晕、头痛、中风、癫痫等病,均有着较好的疗效。

病案举例

患者,男,25岁,农民。一年春患中风,经住院治疗20天后病情好转。但遗有舌謇语涩,右半身偏瘫后遗症,又时吐痰涎,心烦,口渴喜热饮,不欲食,大便如常,小便时见黄浊,手足阵作痉挛,浑身有麻木感,时时自汗,舌质红,有黄白相兼之厚苔,左脉滑数有力,右脉较左脉略细。数月以来,针药并用,诸症未见明显好转,且表现心烦、口渴、自汗、小便黄、苔黄、脉滑数等热象。辨为热瘫,试以风引汤加僵蚕、全蝎、竹沥治之。

处方:生龙骨、生牡蛎、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竹沥(兑服)各30克,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各20克,僵蚕12克,大黄、干姜、桂枝、全蝎、甘草各6克。

复诊:服药10剂后,患者自觉舌赛语涩有所好转,心烦、口渴、自汗等症明显减轻,四肢痉挛及全身麻木感亦见缓解,唯大便稀溏,每天2~3次,舌红,舌苔薄,脉滑略数。药已见效,继进原方干姜增量至15克,并加大枣5枚,20剂。

共服上药一个月,患者自觉诸症渐渐平息,右侧肌力明显增加,说话语音也日趋正常,大便每日1~2次,遂将原方服至40剂,其病基本告愈。

按 语

本例起因不明,用风引汤治疗之所以能取效,是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与风引汤合拍,表现为一派热象,热甚则生风。名曰风引,谓风邪因热而引起,攻治不必用风药,清热即所以熄风。

寒水石、石膏、滑石清三焦之燥热;以大黄泻火,釜底抽薪;白芍、甘草缓急以舒筋;全蝎、僵蚕祛风止痉,竹沥清热化痰;少量桂枝、干姜在大量的寒凉药中以反佐、温通经络;龙骨、牡蛎、紫石英、赤白石脂重镇安神使诸脏百脉之气不受外风牵引而已;复诊时干姜加量至15克,并加大枣5枚,以防止久服过寒药伤及脾胃、引起腹泻。

另本方用大量的矿石类药物,矿石类药中含有大量的钙、铁、镁等物质,有增钙镇风之妙。

大续命汤

“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持,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第五》

麻黄9克,石膏9克,人参9克,当归9克,桂枝9克,甘草9克,川芎3克,杏仁9克,干姜9克。

气虚甚者,加黄芪、白术;血虚者,可合四物汤;血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神昏窍闭者,加石菖蒲、郁金、远志;热盛者,加水牛角、生地;下肢萎软者,加鹿角胶、龟甲胶。

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中风主要用大、小、西州续命诸汤,绵延数百年。如南宋医家许叔微云:“凡中风,用续命、排风、风引、竹沥诸汤及神精丹、茵芋酒之类,更加以灸,无不愈者。”《千金要方·诸风》云:“大续命汤治肝厉风,卒热喑废。通治五脏偏枯贼风。又治大风经脏,奄忽不能言,四肢垂曳,皮肉痛痒不自知。”说明续命汤为五脏偏枯中风之通治方。

可宋代之后多以内风立论,刘河间、李东垣、朱丹溪各持一家之说,视心火、气虚、痰热等为中风的主因。李时珍也说,小续命汤今人多用,不能随证加减,遂至危殆。其他医家相随者众,其原因在于江浙医生有畏用麻黄的习俗,因江浙医家近几百年来影响巨大,所以形成全国之势。

而沪上名医陈耀堂治中风偏瘫每赖麻桂(《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风卷》),程门雪在言及中风时,建议适当加入羌活、独活、防风之类祛风药,疗效较好。麻黄具有兴奋大脑,开窍醒神的作用,如古方还魂丹中应用麻黄大续命汤可看做麻黄汤加味而成,既可祛外风,又可治内风。

病案举例

患者,男性,70岁。2天前因外出受凉后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肢体麻木,于是急诊收入院,CT示:右侧基底节脑梗塞。现症见: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咳嗽咯痰,胸闷气急,发热恶寒,头痛头晕,乏力纳差,二便失禁,舌体左歪,舌淡苔白腻,脉浮紧。西医诊断为急性脑梗死,给予对症常规治疗。中医诊为中风(气虚受寒,瘀血阻络),治宜宣肺散寒,养血活血,健脾益气,方用大续命汤。

处方:麻黄12克,桂枝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10克,当归20克,川芎12克,人参12克,干姜6克,石膏30克。2剂,水煎服,每日2次。

二诊:服药2剂后左侧肢体无力仍有,发热恶寒明显减轻,咳嗽咯痰、肢体麻木也减轻,中药守上方麻黄加至15克,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服上方7剂后,发热恶寒已止,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减轻,咳嗽咯痰明显好转,略感乏力,无头痛头晕,舌淡舌白腻。中药守一诊方,加水蛭6克,全蝎6克以活血熄风通络,10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用10剂后随访,左侧肢体无力好转,肢体麻木减轻,咳嗽咯痰消失,乏力减轻,二便已能控制。

按 语

本例患者卒感风寒,邪气在肌表,正邪交争,则发热恶寒;风寒犯肺,水液失于输布,肺气失宣,则咳嗽咳痰;寒邪入里,直中脑脉、脑络,气血痹阻,肌肉筋脉失于濡养则见头痛头晕,左侧肢体麻木、无力和舌体歪斜等症;舌淡苔白腻,脉浮紧,为外感风寒,内有痰饮之征。故证属气虚受寒,瘀血阻络。

根据扶正祛邪的治则,予大续命汤加减治疗,方中以麻黄汤发散表邪,石膏退热,人参、干姜健脾益气,当归、川芍养血通络,此外麻黄还可破癥瘕积聚,故可活血行气,为治中风良药。后期治疗过程中,酌情加入全蝎、水蛭等虫类药破血活血、息风之品,随证加减,故获良效。


医圣张仲景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和证候分类做了精辟的描述,对当今临床防治中风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如今运用经方治疗中风的临床和实验报道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但是以小样本和个案报道者居多,缺乏大样本的临床观察,对于经方治疗中风的机制尚未能很好地阐明。建立大样本的临床研究方案,以探究经方治疗中风的方证辨治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