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6-11 15: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如何运用麻黄
麻黄:主要作用在祛寒,温通经络。
麻黄:发汗要根据体质需求,很多六小时后发汗 气血亏损者加黄芪 当归 山药等,麻黄发汗最好 喝粥或者热水。
麻黄 煎热服 下气平喘作用强大
麻黄 煎冷服 不至于发汗 利水作用强大麻黄根可以止汗
体会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麻黄汤在治疗风寒表证重症时, 麻黄与桂枝的用量配比分为 3种情况。
1.麻黄用至 10g、桂枝用至 10g 时,取得疗效作用是微汗解表。
2.麻黄用至 20 克、桂枝用至 10 克时,取得疗效作用是中汗解表。
3.麻黄用至 30 克、桂枝用至 10 克时,取得作用是大汗解表。
麻黄的功效重在发汗,发体表的汗,其所以发汗是因为其能打开体表被闭塞的窍道,刺激兴奋汗腺的分泌,汗乃身体正当排泄的水分, 若因外寒闭塞当排泄不排泄,则此水分必改道而自寻出路,所以受寒之人无汗者则小便必多,故夏天汗多小便小,冬天汗少小便多,若既无汗又无小便,则水分之过剩者,无路可去,轻者聚于皮下而为水肿, 重者聚于体内或为腹水。
麻黄治疗无汗,只针对水气因外寒聚于体表,或为寒,与桂枝同用;或为寒郁生热,与石膏同用,若水气本少,用麻黄则反而更加消耗,所谓竭阴;若水气畅通,说明汗腺分泌正常,还用麻黄发汗则漏汗不止,为误治;若水气聚于体内, 由表到里, 由实变虚,则脱离麻黄的治疗范围治疗区域了。
麻黄的使用原则:
1.病位在体表。
2.病机在水气运行不利
3.病性为实,正气强,邪气亦盛。
麻黄发汗作用的强弱,可用石膏来调节。越婢汤主治“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汗出而肿,故用石膏, 麻黄 石膏的比例为 6:8,石膏量大于麻黄,则麻黄就没有发汗作用, 而仅取其退肿的效果。大青龙汤主治“不汗出而烦躁”,烦躁需用石 膏,但又需要用麻黄发汗,大青龙汤中麻黄 石膏的比例为6:4,麻黄大于石膏,则其发汗作用依然十分 强烈。可见石膏有制约麻黄发汗的效果。在需要发汗的时候,配伍石膏的量不宜超过麻黄。古代石膏一枚 鸡子大 30--50克。
《伤寒论》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要点: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喘无汗 ,无汗要点,加任何一条都可以用麻黄汤。
“心主全身血脉,肝为藏血之脏,血行不利,瘀血为患, 自与心肝两系相关。由于心主之脉是由肝系之筋膜组成,血行不利与脉络弛张变态休戚相关,所以瘀血阻滞当从肝治。”《本经》言麻黄可“破坚癥积聚”,桂枝可温通血脉,“杏仁入气分而通血脉”,《名医别录》言甘草“通经脉,利血气”,四药配伍而成的麻黄汤可活血通脉、化瘀消癥。《伤寒论》55 条乃因寒邪入侵,血因
寒凝,血不循经而致衄,麻黄汤可散寒通脉解衄,体现了通因通用的治法。正是由于麻黄汤有活血通脉、化瘀消癥之功,故理论上麻黄汤加味可广泛用来治疗包括恶性肿瘤在内的各种内伤杂病。《千金要方》“还魂汤”, 由麻黄三两,桂心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粒组成,与麻黄汤比较,只有桂心与桂枝之名异,因《伤寒论》桂枝要去皮,故仲师所用桂枝与孙思邈所用桂心当属同品,故两方异名而同方,麻黄色青入肝,味辛招魂,魂归则神安,有神则生,故“还魂”与“续命”可直接划等号。肝藏魂, 为魂之居也,故从还魂汤之命名可知,麻黄汤必与肝相关。
麻黄汤既能治外感病,从肺论之;也能治内伤杂病,从肝论之。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出将入相”的麻黄汤在临床上也有广阔的用武之地。
空调病:
麻黄 12 桂枝 10 杏仁20 甘草 10 苍术 10 羌活 10 经验方:风寒外感 无汗
发烧
麻黄 12 桂枝 12 杏仁 10 甘草 6 茵陈蒿 45 麻黄发汗最猛在大青龙汤,
伤寒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大青龙主之。
伤寒脉浮紧,身不疼,但重,咋轻有时,大青龙主之。身体不痛但重咋有轻时,水湿病 身重为突出,阴雨天加重。
大青龙适合:身体疼痛 发热恶寒 无汗烦躁 脉浮紧四肢沉重 不痛、不肿或者微浮肿,脉浮缓,全身明显沉重,轻微疼痛,脉浮缓, 身体濡胀,时轻时重,尤其在阴雨天加重,久雨不晴病情加重,脉沉迟,体结实无汗。
病案 47 岁 身体不明原因沉重 3 月,患者在洗碗房工作,体质好,平日精神饱满,近几个月全身濡重无力,持续数日后身体轻微疼痛, 时发生,气候变化加重,身体沉重如水肿 ,其实无水肿,舌苔白 久治疗无效
处方:大青龙加防己 苍术 米仁麻黄 18 桂枝 6 甘草 6 杏仁 10 生姜 10 大枣 10 个石膏 30
麻黄止咳平喘
一:寒热
小青龙汤 伤寒论:出处:《伤寒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要点:遇寒而咳嗽,遇冷饮则犯,可以是清晰痰 也可以是干咳嗽, 可以咳嗽不能躺下,也可以是咽喉 痒而咳嗽,咳嗽之后,如常人, 以咽喉痒和遇到冷为特点,多见于背部发冷,喜欢热饮,面部可以有轻 微浮肿,
病案:女 50 岁 咳嗽反复发作一年以咳嗽变异住院,用消炎 镇咳 脱敏都无效,干咳嗽不止,咽喉发痒,用滋阴润肺中药无效,后仔细询问 咳嗽因为游泳导致,用小青龙而治愈。
处方:麻黄1 2 白芍12 干姜12 五味子 12 甘草20 桂枝12 半夏 1 5细辛12 蜂房 12蝉蜕 1 2 3剂而愈
咽喉鸡鸣而咳喘:《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组成:射干三两,麻黄四两,生姜四两,细辛、紫菀、冬花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12克),半夏半升 (12克),大枣七枚。
咳而上气,是咳嗽与气逆而喘,此喘鸣声像是喉中有一种水鸡鸣叫的声音,如慢性喘息型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等较严重咳嗽气喘病人的喉中痰鸣声,是痰阻气道,痰气相击造成的。射干麻黄汤临床上 主要用于外寒内饮的“寒咳”,如咳嗽咳痰,色白清稀量多,背部寒冷等,特别适用于痰气互结,肺气上逆 所致咳嗽喘急,排痰困难,喉中痰鸣较为明显的病证,射干麻黄汤实际上就是小青龙汤去桂枝、芍 药、 甘草、干姜,加射干、紫菀、款冬花、生姜、大枣而成。方中射干消寒痰,散结气,降逆气而主咳逆 上气。射干配伍麻黄主要是温化寒痰所致的气逆咳喘,消除咳而上气,痰气互结而产生的喉中痰鸣如水 鸡声。小青龙汤 是外感寒邪 引起肺气堵塞,桂枝 白芍相配调和营为 营为和 则邪从表出。干姜行水 湿之气,使水饮不犯肺。
射干麻黄汤:
射干化痰通便 凉,所以此证治疗寒水化热 燥痰内结。紫苑 冬花 润燥化痰。
大枣 生姜 化饮不伤阴 。
临床可以便秘 咽喉痛 少痰而粘 气逆 痰鸣音为主。化热加石膏 阳虚加附子 饮重加茯苓。
而此方证则局限于呼吸道或者说是咽喉部位,其内饮的程度没有小青龙证的那么严重,所以去干姜 之温阳以化饮,此处之咳逆上气的程度要比小青龙汤证明显,而喉中水鸡声的描述正是为了点出其咳逆上气的严重程度了。
麻杏石甘汤 是仲景先师用来治疗风温的。原文是“发汗后,不可更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 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辩证要点是“汗出”,要有“汗出”才能用麻杏石甘汤。“无汗”不可
。
麻杏石甘汤这个喘顶厉害的,一方面有表证,有麻黄证,一方面热往上壅,就是石膏证了,无大热,就是确实有里热,但没有到阳明病那种蒸蒸发热的程度。
麻黄合桂枝则发汗,力专于表。麻黄合杏仁则治喘及疼痛。
麻黄合石膏能清热止汗,表无大热,力专于里矣。
《本经》:气味苦、温,无毒。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 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本证是肺热导致汗出, 所以表无大热,热在肺 所以宣肺 降气 清热 。所以这种热 只能通过宣肺气清热透邪 才能得以解决麻黄乃发散肺经郁火之要药,所以通过祛邪反而能止汗。
麻黄15杏仁25 石膏60甘草 10 可以加升麻15鱼腥草重点 杏仁量大于麻黄10 克
掌握:高热不退 喘促气逆 咳嗽头痛 鼻塞煽动,舌黄偏干 一片热像,所以这个方子引起注意这个情况,2:1,加上其它的基本是 1:1。这是一个情况,那么我们现在来辨,如果是有汗而肺热甚,我们可以适当加重一些石膏;如果说是有汗,我们可以麻黄的量考虑不要过小,同时可以考虑用 桔梗配合起来开肺气,这样就可以减一些麻黄的用量,而取到相同的效果。这是一个变化方法。就是如果这个人它的脾胃素来不好或者小孩本来后天不好,特别是大便经常溏薄的孩子, 由于脾胃弱,那么在这样的情况,石膏就得减量,可是减量又不能解决里面的肺热,那怎么办,所以后来就有人改了叫五虎汤,五虎汤有几个方子,其中之一而比较通用有效的就是加炙桑皮,桑白皮炙一下,这就可以泻肺清肺。
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 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 ·肺萎肺痈咳嗽上气病脉症治第七》 麻黄六两姜三两 大枣十五枚 甘草二两半夏半斤,石膏半斤 。
功效:清肺开郁,消痰降逆。
越婢加半夏汤是治疗“咳而上气”,“其人喘, 目如脱状,脉浮大”的方剂。“外邪内饮填塞肺中, 为胀,为喘,为咳而上气。越婢汤散邪之力多,而蠲饮之力少,故以半夏辅其未逮。”其实,越婢加半夏 汤可以分解为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去杏仁,加生姜、大枣、半夏而成。
病案:妊娠外感咳嗽 32 岁,因月经稀发半年前来就诊,就诊时外感一周,咳嗽有痰,色黄难咯,咽微痛, 恶心呕吐,嗳气,泛酸,喜冷饮,大便稍结,小便频。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宣肺清热, 化痰和胃。 方剂:越婢加半夏汤加味。
炙麻黄6g,大枣5个,石膏20g,竹茹10g,生姜 10片,枇杷叶 12g,甘草5g,芦根15g,半夏15g
病案:男,58 岁。患有肺气肿病史五年多,病情逐年加重。现证: 胸闷气短,喘息头晕,项背恶风,寸脉浮,舌质红苔白。辨为“肺风” 挟饮之证。
麻黄6克 生姜10克 半夏 15克 生石膏20克 大枣 7 个,炙甘草6克
三剂,服药一剂后得微汗出,则觉胸中之满顿开而呼吸随之畅利,三剂后后背恶风亦消。又加石膏25克,服三剂,气喘已平“肺风”证的临床表现应该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症状:
(1) 多汗恶风;
(2) 咳喘短气;
(3) 头晕目眩;
(4) 肢体肿胀而重。
根据这些情况来看,本案似属“肺风”之例,但仲景并没有提出治疗肺风的方剂。我们发现越婢加半夏汤所治的”肺胀”,与肺风的证候近似,所以可补肺风治疗之不足。越婢加半夏汤,它不是治疗喘的,它是治疗水的,所以从这它加了生姜,麻黄,石膏量没动,加上了生姜,越婢汤 。越婢加半夏汤,原方不动加半升半夏,病名也叫肺胀,肺胀就是肺中气逆而胀, 由于肺胀满、气逆,那么可以知道咳嗽、喘、胸满,胸满到什么程度?,就是眼睛也觉得胀,它书上写的是“目如脱状”。
厚朴麻黄汤:《千金方 ·咳嗽门》厚朴麻黄汤,治咳而大逆上气, 胸满,喉中不利,如水鸡声,其脉浮者。”
咳嗽、上气、喘:厚朴麻黄汤 处理的咳嗽应该是比 小青龙加石膏汤 的严重,从麻黄的分量,煎服法,以及加下气的厚朴、杏仁可看出。《金匮要略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厚朴五两、麻黄四两、石膏如鸡子大、杏仁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二两、细辛二两、小麦一升、五味子半升 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麻黄:【厚朴麻黄汤】 的 麻黄 是四两,而且不先煎!
【小青龙加石膏汤】的 麻黄 是三两,而且需要先煎,去上沫。
姜辛:【厚朴麻黄汤】干姜、细辛各二两,【小青龙加石膏汤】干姜 细辛 各三两。
石膏:【厚朴麻黄汤】石膏如鸡子大<30克,【小青龙加石膏汤】石膏二两 10 克。
不同:【厚朴麻黄汤】还有厚朴、杏仁、小麦;【小青龙加石膏汤】还有桂枝、 白芍、甘草。
咳嗽、上气、喘:【厚朴麻黄汤】处理的咳嗽应该是比【小青龙加石膏汤】的严重,从麻黄的分量,煎服法,以及加下气的厚朴、杏仁可看出。
【厚朴麻黄汤】“喉中不利,如水鸡声”,以方测证,【厚朴麻黄汤】暗含半夏厚朴汤,所以咽喉不利应该是 指咽喉的异物感,甚至是气道的高敏反应。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 杏仁 主之。
半夏厚朴汤
麻黄 12、石膏 30、北杏 10、细辛 10、干姜 10、五味子 12 小麦 30 厚朴 30 半夏 12、茯苓20
厚朴麻黄汤:临床上常用于“感冒后”遗留的过敏性咽喉炎、过敏性支气管炎 (咽喉、气道高敏反 应),疗效确切,咽喉痒甚者,加蝉蜕、薄荷,或者是 荆芥、防风。患者会有一个很典型的表现:“要么就不咳嗽,一咳嗽就是连续性咳嗽,咳个不停!特别是晚上睡觉,一躺下床,就来咳嗽了,连续咳咳咳,咳一个多小时才睡,没有痰能咯出 来,是干咳来的。有时候早上起来也会发咳嗽。”这类患者同时也有过敏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湿疹……过敏 体质的人群。“感冒”之后就准会这样咳嗽,有时候一个多月还是不能制止。
厚朴麻黄汤:则是基础方加厚朴 杏仁 石膏 小麦而成,主治'咳而脉浮者', (亦即小青龙加石膏汤去 桂芍加朴杏而成),去桂芍之偏于走表,加朴杏之善治喘满而偏于 走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该是此时的病变趋势渐由表而偏重于里的缘故,更辅以大量这浮小麦以养心 气而扶正气,和前二方一样,本方一样适应于外邪内饮所致之咳喘逆满。
麻黄治火与湿:麻杏石甘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热咳: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专为清肺热而设的,是治疗肺热“汗出而喘”的。肺主呼吸,若肺中有热,最常见的就是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导致咳嗽气喘,呼吸不利,喉中有痰,色黄而稠。咳喘多伴有痰, 中医治喘病,辨痰很重要。一般而言,痰黄粘稠的属于热证,可用本方。
寒咳:小青龙汤 麻黄汤也治喘,主要也是麻黄在起平喘作用。麻黄为平喘之圣药,只要不是虚喘,张仲景都要运用麻黄,关键是配伍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