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8|回复: 3

益母草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4-18 09:4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注音 Yì Mǔ Cǎo

别名 益母蒿、益母艾、红花艾、坤草、茺蔚、三角胡麻、四楞子棵

来源 本品为唇形科植物益母草Leonurus japonicus Houtt. 的新鲜或干燥地上部分。鲜品春季幼苗期至初夏花前期采割;干品夏季茎叶茂盛、花未开或初开时采割,晒干,或切段晒干。

归经 归肝、心包经。

性味 苦、辛,微寒。

注意 孕妇禁用。

功能主治 活血调经,利尿消肿。用于月经不调,
功能主治 活血,祛瘀,调经,消水。治月经不调,胎漏难产,胞衣不下,产后血晕,瘀血腹痛,崩中漏下,尿血,泻血,痈肿疮疡,痛经,经闭,恶露不尽,水肿尿少;急性肾炎水肿。

各家论述

1.《纲目》: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并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撅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妇人经脉,则单用竞蔚于为良。若治肿毒店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请病,则宜并用为良。盖其根、茎、花、叶专于行,而其子则行中有补故也。

2.《本草汇言》:益母草,行血养血,行血而不伤新血,养血而不滞疯血,诚为血家之圣药也。妇久临产之时,气有不顺,而迫血妄行,或逆于上,或崩于下,或横生不顺,或子死腹中,或胞衣不落,或恶露攻心,血胀血晕,或沥浆难生,暇涩不下,或呕逆恶心,烦乱眩晕,是皆临产危急之症,惟益母草统能治之。又疮肿科以之消诸毒,解疗HP痈疽,以功能行血而解毒也。眼目科以之治血贸瞳人,及头风眼病,以功能行血而去风也。 习俗以益母草有益于妇人,专一血分,故屡用之。然性善行走,能行血通经,消滚逐滞甚捷,观其治疗肿痈疽,眼目血障,则行血活血可知矣。产后诸疾,因血滞气脉不和者,用之相宜,若执益母之名,施于胎前之证,血虚形怯,营阴不足者,肝虚血少,瞳人散大者,血脱血崩,阳竭阴定者,概而与之,未尝不取咎也。

3.《本草正》:益母草,性滑而利,善调女人胎产诸证.故有益母之号。然不得以其益母之名,谓妇人所必用也。盖用其滑利之性则可,求其补益之功则未也。《本草》言其久服益精轻身,诚不足信。此外如退浮肿,下水气及打扑疯血,通大小便之类,皆以其能利也。

4.《本经逢原》:丹方以益母之嫩叶阴干,拌童便、陈酒,九蒸九晒,入四物汤料为丸,治产后诺证。但功专行血,故崩漏下血,若脾胃不实,大肠不固者勿用,为其性下行也。近世治番痧腹痛呕逆,用以浓煎,少加生蜜,放温憋试有效,取其能散恶血也。

5.《本草求真》:益母草,消水行血,去疯生新,调经解毒,为胎前胎后要剂。是以无胎而见血淋、血闭、血崩,带下血痛,既胎而见胎漏,临产而见产难,已产而见血晕,疗痈、乳肿等症,服此皆能去瘀生新。盖味李则于风可散,血可活,味苦则于疯可消,结可除,加以气寒,则于热可疗,并能临症酌施,则于母自有益耳。

6.《本草正义》: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尤其确据,故宜于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糖浓调,若在三伏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腻苦燥之药,耗血恋邪,蛮生不测,更可虑也。

7.《本经》:"主瘾疹痒。"

8.《唐本草》:"敷丁肿,服汁使丁肿毒内消;又下子死腹中,主产后胀闷;诸杂毒肿,丹游等肿;取汁如豆滴耳中,主聤耳;中虺蛇毒,敷之。"

9.《本草拾遗》:"捣苗,敷乳痈恶肿痛者;又捣苗绞汁服,主浮肿下水,兼恶毒肿。"

10《本草衍义》:"治产前产后诸疾,行血养血;难产作膏服。"

复方

①治痛经:益母草五钱,元胡索二钱。水煎服。

⑦治闭经:益母草、乌豆,红糖、老酒各一两,炖服,连服一周。

④治瘀血块结:益母草一两,水,酒各半煎服。(①方以下出《闽东本草》)

④治难产:益母草捣汁七大合,煎减半,顿服,无新者,以干者一大握,水七合煎服。(《独行方》)

⑤治胎死腹中:益母草捣熟,以暖水少许和,铰取汁,顿服之。(《独行方》)

⑥治产后血运,心气绝:益母草,研,绞汁,服一盏。(《子母秘录》)

⑦治产后恶露不下:益母草,捣,绞取汁,每服一小盏,入酒一合,暖过搅匀服之。(《圣惠方》)

⑧妇人分娩后服之,助子宫之整复:益母草九钱,当归三钱。水煎,去渣,一日三回分服。(《现代实用中药》)

⑨治尿血:益母草汁(服)一升。(《外台秘要方》)

⑩治肾炎水肿:益母草一两。水煎服。(《福建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⑾治小儿疳痢,痔疾:益母草叶煮粥食之,取汁饮之亦妙。(《食医心镜》)

⑿治折伤内损有痪血,每天阴则疼痛,兼疗产妇产后诸疾:三月采益母草一重担,以新水净洗,晒令水尽,用手捩断,可长五寸,勿用刀切,即置镬中,量水两石,令水高草三、二寸,纵火煎,候益母草糜烂,水三分减二,漉去草,以绵滤取清汁,于小釜中慢火煎,取一斗如稀饧。每取梨许大,暖酒和服之,日再服,和羹粥吃并得。如远行不能,将稀煎去,即更炼令稠硬,停作小丸服之。或有产妇恶露不尽及血运,一两服即瘥。其药辣疗风益力。无所忌。(《近效方》)

⒀治疔肿至甚:益母草茎叶,烂捣敷疮上,又绞取汁五合服之,即内消。(《圣惠方》)

⒁治妇人勒乳后疼闷,乳结成痈:益母草,捣细末,以新汲水调涂于奶上,以物抹之,生者捣烂用之。(《圣惠方》)

⒂治疖子已破:益母捣敷疮。(《斗门方》)

⒃治喉闭肿痛:益母草捣烂,新汲水一碗,绞浓汁顿饮;随吐愈,冬月用根。(《卫生易简方》)

⒄治马咬:益母草细切,和醋炒,封之。(孙思邈)

临床应用

①治疗急性肾小球性肾炎

职干益母草(全草)3~4两,或鲜草6~8两,加水700毫升,文火煎至800毫升,分2~3次温服。小儿酌减。同时结合常规处理,如禁盐、限制蛋白质的摄入,有高血压脑病征象者辅以50%葡萄糖溶液静注,有炎症感染者兼用抗菌素等。观察80例,均治愈。治愈日期最快5天,最长者36天。愈后随访半年至5年,未见复发病例。另有报告治疗急性肾炎4例,经6~26天亦完全治愈;慢性9例结合温补脾肾的中药治疗,亦取得不同程度效果。实践证明,益母草利尿消肿作用显着,对急性肾炎的疗效较满意。

②用于产褥期

益母草煎剂或益母草膏有收缩子宫作用,与麦角流浸膏相比,从产褥期子宫底下降水平及恶露情况来看,其作用基本相同。益母草制剂收缩子宫的作用发生很慢,服药后1小时宫缩加强者占16.4%,服药后2小时宫缩加强者占25%。煎剂是用干益母草1斤,加水煎成1000毫升,日服3次,每次20毫升,产后连服3日;益母草膏(新鲜益母草1斤加糖4两收膏)每日约服1.3两。

③治疗中心性视网膜脉络膜炎

取益母草全草干品4两,加水1000毫升,暴火煎30分钟取头汁;药渣再加水500~700毫升,煎30分钟,两次煎液混合,分早晚两次空腹服,一股15天左右见效,治疗24例,均有不间程度的疗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5-23 07: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益母草治疗左心衰很霸道

益母草,说文解字,就是对母性有益处,以前大家可能知道益母草对女性的身体调理是有好处的,能调理月经,能够能祛除宫寒,能够缓解痛经。

但是,益母草运用太局限了。

益母草,性味微寒,活血调经,清热利尿,这大家都比较熟悉, 治疗月经不调、痛经、恶露不净 效果不错。

但是,益母草还对心脑血管,对于水肿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那今天,就讲益母草在治疗心衰方面的运用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分为左心衰,右心衰,还有全心衰。

慢性左心衰竭, 往往是有几个症状:一运动起来 或者走快了,走远了,上下楼了,拿点重的东西了就呼吸困难,上不来气儿,还会出现肺水肿,还会出现端坐呼吸困难,包括夜间的阵发性呼吸困难,这都是左心衰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

  心衰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刚开始往往就是干点儿体力活儿,爬楼,走快了,拿重东西就感觉疲乏,累;但这个事儿往下发展,就出现了夜里边儿睡觉,突然憋醒了,得坐起来,要不然气儿顺不下去甚至还会发生这个睡觉的时候,一口气上不来,就憋着。

  心力衰竭西医治法:

  而西医认为左心衰不就有这水肿,上不来气儿,这水多了不好, 用利尿药治疗左心衰, 就是西医的常用方法,因为这个大家都知道来得快,哗哗哗,尿下去,这个水肿就消了,也不会出现上不来气,呼吸困难了,就感觉很舒服,虽然过后还得出现这个症状,但是起码当时管用。但是长期服用利尿药呢就会导致电解质紊乱。

  中医对心力衰竭辩证

  中医讲心脏虚弱,行血无力而血不利化为水,水饮凌心射 肺发为左心衰竭,就是左心衰

  益母草治疗左心衰

  益母草具有活血调经的作用,还有祛瘀生新,利尿消肿作用。益母草,针对这个左心衰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这益母草能化血中之水,用益母草200克有的情况下还需要配桂枝30克左右的桂枝,这效果就更好。

运动性的呼吸困难,有肺水肿端坐呼吸,有夜间的阵发性呼吸困难,一般用益母草一味药用到200克,这效果就特别好了。

如果说,同时还有肺水肿、有运动性呼吸困难 也叫劳力性呼吸困难,这个时候,一般就加上桂枝30克,这效果非常好。

  治疗原理分析:

  左心衰的病理产物就是水,益母草通过利尿的方式来减轻心脏的负荷,来缓解症状。

  益母草活血祛瘀,让过多的回心肺的血量重新去分布一下, 让他们不能成为病理性的产物,不能变成病理性的水。

  用法用量:

  益母草200克,桂枝30克。

放上三斤左右的水,在煎的过程中,先大火给 他 煮开了,然后改小火慢煎三十分钟,三斤的水变成一斤水就行了。

然后没事喝两口,一天把它喝完。

第一天喝完,感觉呼吸舒服点;第二天喝完,症状基本上就没什么了。

所以说这个方法相对于利尿药治疗左心衰安全得多,副作用要小得多。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1 08: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良春先生应用益母草经验举隅(医案)

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微寒,入心、肝二经,长于活血祛瘀,为妇女经事不凋、产后瘀阻腹痛诸疾之要药。其子名茺蔚子,又名小胡麻、三角胡麻,主治略同,尤擅解郁平肝、活血祛风之长。

至于两者区别,李东垣谓“根茎花叶专于行,子则行中有补也”。朱老则认为:“二味活血祛瘀之功近似,若论利水,则益母草为胜。”

一、消风止痒

《本经》早有“瘾疹痒,可作浴汤”的记载,内服之功亦相近似。朱老认为: “益母草的消风止痒作用,全在其能人血行血,盖血活风自散也。”风疹之疾,初起当侧重宣肺,盖肺主皮毛,肺气开,风气去,痒遂止耳。若久发营虚,风热相搏,郁结不解,则痒疹此起彼伏。顽固者痦癳硬结难消,令人奇痒难忍,甚或心烦不寐。此时当宗“久病多虚”、“久病多瘀”之旨,以营虚为本,以瘀热不散、风气不去为标,采用养营、活血、清风之品,方可奏功。朱老恒以四物汤为主方(重用生地至30克),伍入益母草、紫草、红花、白鲜皮、白蒺藜、徐长卿等,奏效较捷。

案例:

一王姓女,34岁,痒疹已起二月余,曾经强的松、扑尔敏等治疗,尚可控制,但停药复作,又服祛风止痒之中药多剂,收效不著。就诊时痦瘟布于周身,其色或白或赤,并可见多处搔破之指痕,每逢外出吹风则疹出尤多。

脉浮弦,苔薄。此因久发体虚,卫外不固,兼之营中郁热未清,风邪留着。亟宜益气固表,活血消风。乃予:

生黄芪20克,防风6克,生地30克,当归、赤芍各10克,川芎5克,益母草、稀莶草、徐长卿各15克。

连进5剂,瘙痒锐减,疹块渐消。继服10剂,顽疾得瘥。

二、平肝降压

益母草之降压作用,已为现代药理实验所证实,但决非泛泛使用,它主要适用于肝阳偏亢之高血压症。《杂病证治新义》之“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朱茯神)有乎肝阳、降血压之作用。分析此方,除用潜阳、泻火、平肝诸晶外,尤妙用牛膝、益母草之活血和血、降逆下行,使肝木柔顺,妄动之风阳得以戢敛,其“新义”殆在于斯。

朱老指出: “益母草有显著的清肝降逆作用,对产后高血压症尤验,但用量必须增至60克,药效始宏。”当肝阳肆虐,化风上翔,出现血压增高、头晕肢麻时,或久病夹有痰湿、瘀血,伴见面浮肢肿、身痛拘急者,均可适用。

朱老曾制“益母降压汤”,药用益母草60克、杜仲12克、桑寄生20克、甘草5克。头痛甚者加夏枯草、生白芍各12克,钩藤20克,生牡蛎30克;阴伤较著者加女贞子12克,川石斛、大生地各15克。

病案:

一周姓女,93岁,夙患高血压,长期服用降压片。今测血压为23.7/14.1千帕(178/106毫米汞柱),经常头晕且胀,肢麻身痛。近半月来,又增腹中隐痛,腹泻、日三四行,更觉疲乏难支。脉弦劲,苔薄。缘风阳偏亢,脾土受戢。治予潜阳熄风,抑木安中。药用:

益母草、生牡蛎(先煎)各30克,桑寄生、钩藤各20克(后下),白芍12克,乌梅肉6克,木瓜10克,甘草5克。

连进8剂。血压下降至20/11.7千帕(150/88毫米汞柱),腹泻已止。仍从原方出入,调理而安。

三、利水消肿

用益母草利水消肿,必须大剂量。曾验证:若每日用30~45克时,利尿作用尚不明显,用至60~120克时(儿童酌减),始见佳效。鉴于其具有活血、利水之双重作用,故对于水、血同病,或血瘀水阻所致之肿胀,堪称的对之佳晶。应用概况是:

1、用于肝硬化腹水:此症与肝脾肾关系最为密切,乃气血水相因为患,其病位在肝,恒多“瘀积化水”之候。朱老治疗腹大如鼓、腹壁青筋显露之鼓胀,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恒以益母草120克(煎汤代水煎药)加入辨证方药中,常可减缓胀势,消退腹水。

2、用于急、慢性肾炎:急性肾炎多系外感风邪水湿,或疮疡湿毒内攻等,致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而成。益母草除能利水外,尚可清热解毒,《新修本草》载:“能消恶毒疔肿、乳痈丹游等毒”,不失为治疗急性肾炎之要药。

常用处方:益母草90克,泽兰叶、白槿花各15克,生甘草5克。风邪未罢,肺气不宣加生麻黄5克;内热较甚加生大黄5克、生黄柏10克;气血虚弱加当归10克、生黄芪15克。至于慢性肾炎,则要从久病肾气亏虚,络脉瘀滞,以致气化不行,水湿潴留着眼,补肾、活血兼进,藉以扩张肾脏血管,提高肾脏血流量和增强肾小管排泄功能。常在组方时选加益母草。

用于其他原因之水肿。临床可见一种浮肿,尿常规检查无异常发现,一般肿势不剧,以面部和下肢较为明显,常伴见面色少华、头晕乏力等症状。朱老认为,此种浮肿基因于气血亏虚,肝脾失和。盖气虚则鼓荡无力,血涩运迟,络脉瘀滞,以致水湿留着。故此类浮肿,乃虚中夹瘀之候也。朱老习用生黄芪(30克)与益母草(60克)相伍,以扶正气、化瘀滞、行水湿。配合茯苓、白术健脾,当归、白芍养肝;天仙藤、木瓜舒筋化湿,收效较著。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5-2-23 11:4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调月经,怎么配药用好益母草?

导读:妇科用益母草非常多,根、茎、花、实都可入药,本文就是介绍益母草不同部位的药用心得,用法用量都说清楚了,临床切实际,故而分享给大家。

益母草味辛微苦、性微寒;开白花的入气分,开紫花的入血分。主治月经不调、胎产、一切气分血分之疾。果实名茺蔚子,辛甘微寒、无毒。能明目益精,除水气,为行血有力之药;疗血热头痛、心烦、血滞目病等。若瞳子散大,血不养睛者禁用。

益母草的根、茎、花、实、叶皆入药,可单用也可合用。若治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经,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消水,疮疡,胎产,宜根、茎、花、叶并用。因根、茎、花、叶专于利水行血,而行中有补也。

月经不调属血虚者,证见月经提前,经量或多或少,经来小腹滞痛,头晕目眩,睡眠梦多,手足心热,舌质偏红,苔少乏津,脉弦细或细弱等。用益母草配当归、白芍(当归12克,白芍12克、益母草30克),若经期腹痛加制香附12克,陈艾叶6克,胃纳差加鸡矢藤30克,口干苦加柴胡12克,黄芩9克。

月经不调属气虚者,证见月经衍期,倦怠乏力,纳差量少,大便溏稀,舌淡苔白滑,脉微弱。用益母草配党参、干姜(党参12克,干姜9克,益母草30克)若胃纳差加炒麦芽30克,或鸡矢藤30克;经期腹痛加制香附12克,泽兰叶12克。

月经不调属气血两虚者,证见头晕目眩,颜面苍白,睡眠差,胃纳欠佳,四肢倦怠,舌淡苔腻,脉微细。用益母草配黄芪、当归、鸡矢藤(黄芪30克,当归12克,鸡矢藤30克,益母草30克)。

益母草还可治肝经风热瘀滞之高血压病,证见头昏痛,失眠,舌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症,用茺蔚子15克,川芎12克,菊花24克,钩藤12克,夏枯草30克,夜交藤30克水轻煎。

湿热发疹,或上或下、或全身,疹如米粒大、或成片状,色红,流黄水,奇痒异常,用益母草(全草)30克,苦参10克,夏枯草30克,律草30克,水煎服3~5剂;外用益母草(全草)30克,苦参60克,百部30克,蛇床子30克,牛耳大黄30克,水煎薰洗湿疹,每剂可煎2~3次,日熏洗二次,连续熏洗一周左右。若严冬用熏洗法须防感冒。

益母草膏主治新产后恶露不尽,小腹疼痛,每次一汤匙,开水冲服,每日3~4次。

又治月经量多,或经期腰腹滞痛。可常服益母草膏,每日早晚各服一汤匙,开水调下,1~2个月为1个疗程。

妇女带下微黄粘稠,偏于湿热者,可服益母草膏,每天早晚各一汤匙,开水冲服,连服一月为1个疗程。若有效而病未愈者,可再服1个疗程。

益母草膏制法:用鲜益母草(全草)10斤,洗净切碎,清水适量浓煎三次,去渣取汁浓缩,加入红糖二斤,煎如饴状,用磁缸或玻璃瓶装好备用。

文源    《龚志贤论杂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