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7|回复: 1

牛蒡子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3-21 21: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注音 Niú Bànɡ Zǐ

别名 大力子、恶实

归经 归肺、胃经。

性味 辛、苦,寒。

功能主治 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用于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痄腮丹毒,痈肿疮毒。

备注

(1)本品疏散风热,且能利咽,临床应用以风热表症兼有咽喉肿痛者为宜,常配合桔梗、银花、连翘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而透疹,对麻疹初起、疹出不畅者,往往配升麻、葛根、蝉蜕、薄荷等同用。牛蒡子散风热,宣肺气,祛痰而止咳,故外感风热,咳嗽不畅痰多者,往往用为要药,可配荆芥、桔梗、甘草等同用。牛蒡子配黄连、板蓝根等又能清解热毒,对热毒疮痈有一定疗效。

(2)牛蒡子辛苦而寒,主要有透发与清泄两种功效,既能疏散风热,又能清解热毒。但本品透发的力量较弱,并无发汗作用,故在用于感风热或透发麻疹时,须与薄荷同用,始能收透发之效。至于它的清泄热毒的作用,则较显著,无论咽喉红肿,痄腮肿痛,疮痈肿毒以及痰热咳嗽等症,都可适用,常与银花、连窍等配伍。牛蒡子疏散风热的作用,与薄荷相似,常配合同用,唯牛蒡清热解毒之功较优,薄荷解表发汗之力较强。由于它性寒滑利,能滑肠通便,故脾虚腹泻者忌用;痈疽已溃、脓水清稀者也不宜应用。

各家论述

1.《别录》:明目补中,除风伤。

2.《药性论》:除诸风,利腰脚,又散诸结节筋骨烦热毒。

3.《食疗本草》:炒过末之,如茶煎三匕,通利小便。

4.《本草拾遗》:主风毒肿,诸痿。

5.《医学启源》:消利咽膈。《主治秘要》:润肺散气。

6.李杲:治风湿瘾疹,咽喉风热,散诸肿疮疡之毒,利凝滞腰膝之气。

7.《纲目》:消斑疹毒。

8.《本草经疏》:恶实,为散风除热解毒之要药。辛能散结,苦能泄热,热结散则脏气清明,故明目而补中。风之所伤,卫气必壅,壅则发热,辛凉解散则表气和,风无所留矣。藏器主风毒肿诸痿;元素主润肺、散结气、利咽膈、去皮肤风、通十二经络者,悉此意耳。故用以治瘾疹、痘疮,尤获奇验。

9.《药品化义》:牛蒡子能升能降,力解热毒。味苦能清火,带辛能疏风,主治上部风痰,面目浮肿,咽喉不利,诸毒热壅,马刀瘰疬,颈项痰核,血热痘,时行疹子,皮肤瘾疹,凡肺经郁火,肺经风热,悉宜用此。

10.《本草求真》:牛蒡子,今人止言解毒,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然犹未绎其义。凡人毒气之结,多缘外感风寒,营气不从,逆于肉里,故生痈毒。牛蒡味辛且苦,既能降气下行,复能散风除热,是以感受风邪热毒而见面目浮肿,咳嗽痰壅,咽间肿痛,疮疡斑疹,及一切臭毒、痧闭、痘疮紫黑、便闭等症,无不借此表解里清。但性冷滑利,多服则中气有损,且更令表益虚矣。至于脾虚泄泻为尤忌焉。

11.《本草正义》:牛蒡之用,能疏散风热,起发痘疹,而善通大便,苟非热盛,或脾气不坚实者,投之辄有泄泻,则辛泄苦降,下行之力为多。洁古作温,景岳又谓其降中有升,皆非真谛。《别录》称其明目,则风热泄而目自明。补中者,亦邢热去而正自安。除风伤者,以风热言之也。其根茎,则濒湖《纲目》谓之苦寒,《别录》主治,皆除热通利之意。盖其功力,本与子相近,而寒凉疏泄之性过之,皆以清热泄导为治,凡非实火,未可妄投。凡肺邪之宜于透达,而不宜于抑降者,如麻疹初起,犹未发泄,早投清降,则恒有遏抑气机,反致内陷之虞。惟牛蒡则清泄之中,自能透发,且温热之病,大便自通,亦可少杀其势,故牛蒡最为麻疹之专药。

复方

①疏风壅涎唾多,咽膈不利:牛蒡子(微炒)、荆芥穗各一两,甘草(炙)半两。并为末,食后夜卧,汤点二钱服,当缓取效。(《本草衍义》)

②治喉痹:牛蒡子六分,马蔺子八分.上二味捣为散,每空腹以暖水服方寸匕,渐加至一匕半,日再。(《广济方》)

③治风热闭塞咽喉,遍身浮肿:牛蒡子一合,半生半熟,杵为末,热酒调下一钱匕。(《经验方》)

④治风热客搏上焦,悬痈肿痛:恶实(炒)、甘草(生)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匕,水一盏,煎六分,旋含之,良久咽下。(《普济方》启关散)

⑤治瘄疹不起透:牛蒡子(研细)五钱,柽柳煎汤,调下立透。(《本草汇言》)

⑥治皮肤风热,遍身生瘾疹:牛蒡子、浮萍等分。以薄荷汤调下二钱,日二服。(《养生必用方》)

⑦治风肿斑毒作痒:牛蒡子、玄参、僵蚕、薄荷各五钱。为末,每服三钱,白汤调下。(《方脉正宗》)

⑧治痰厥头痛:旋覆花一两,牛蒡子一两(微炒)。上药捣细罗为散,不计时侯,以腊面茶清调下一钱。(《圣惠方》)

⑨治头痛连睛,并目昏涩不明:牛蒡子、苍耳子、甘菊花各三钱。水煎服。(《方脉正宗》)

⑩治风热成历节,攻手指作赤肿麻木,甚则攻肩背两膝,遇暑热或大便秘即作:牛蒡子三两(隔纸炒),新豆豉(炒),羌活(去芦)各一两,干生地黄二两半,黄耆一两半(蜜炙)。上为细末,汤调二钱服,空心食前,日三服。(《本事方》牛蒡子散)

⑾治头面风热,或颈项痰毒,风热牙痈:牛蒡子、薄荷、荆芥、山栀、丹皮、石斛、元参、夏枯草,水煎服。(《疡科心得集》牛蒡解肌汤)

⑿治风龋牙痛:牛蒡子炒,煎水含漱吐之。(《延年方》)

⒀治吹乳:鼠粘子加麝、酒吞下。(《袖珍方》)

⒁治便痈:鼠粘子三钱炒,细末,入蜜一匙,净朴硝一匙,温酒空心服。(《袖珍方》)

临床应用

预防猩红热:取牛蒡子炒研成粉,过筛储存备用。2~5岁每次1克,5~9岁每次1.5克,10~15岁每次2克,成人每次3克,每天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共服2天。流行期间,除服药预防外,仍应注意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临床观察344例,发病者7名;服药后12天内未发病者,计327例,占98%。一般在接触后3日内服药预防效果较佳,6日后服药的预防效果不佳。如再次接触需重新再服1次。服药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7-20 20:49:59 | 显示全部楼层

牛蒡子习用心得

翻阅近代皮肤科专书,发现牛蒡子被用于火热咽喉肿痛者居多,甚至有些医者把它作为疗咽喉肿痛之专属药。余以为,牛蒡子利咽喉之功毋庸置疑,但如果仅仅把牛蒡子之功限定在这一功效上乃小视其用也。

关于对牛蒡子功效的记载,《药类法象》曰:“主风毒肿。”《药性赋》曰:“散诸肿疮疡之毒。”《本草纲目》曰:“消斑疹毒。”《本草备要》曰:“消斑疹……散诸肿疮疡之毒。捣和猪脂,贴疮肿及翻花疮。肉反出如花状。”《本经逢原》曰:“散诸肿疮疡之毒,痘疹之仙药也。”《本草崇原》曰:“凡遇疮疡痈肿痘疹等症,无不用此投治。”《外科精义》中记载“葛根牛蒡子”治大头病。在《外科正宗》中,陈实功的疔疮主治方和时毒主治方中多用牛蒡子。可见牛蒡子有治热毒或温毒所致疮疡肿痛之功,而且效果明显。

2009年夏,余一好友因面部痤疮而苦闷,当时余习岐黄之术未满一年,仅略涉中药,听闻少许方剂而已,却也是初生牛犊无所畏惧,竟大胆为其诊治:其面部痤疮红肿且痛,大便干少,口干,饮水多,消谷善饥。脉数,右寸有涌动之感。行之医话公众号整理编辑  余认为其肺胃火盛,故处方:麦冬10克,石膏20克,牛蒡子12克,连翘10克,槟榔10克,生地10克,天花粉12克,桔梗8克,薄荷 8克,败酱草10克。

方中以麦冬、生地滋其肺胃之阴;石膏清其肺胃之热;花粉生津缓其口渴;败酱草、槟榔推荡其肠中腐秽;以桔梗、薄荷引牛蒡子上行,疗面部赤肿;连翘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因并无把握,嘱其先服两剂。出乎意料,服药后吾友自述红肿大消,痛大减。余甚欢喜。故觉得牛蒡子、桔梗之类相配伍治疗面部红肿热痛功效显著,方悟普济消毒饮中牛蒡子是佐以桔梗、升麻之类上行以治头面赤肿的。

今年3月初,余季节性过敏2个星期,面部有白色片状瘾疹,后误用某种外用膏剂致两颊红肿热痛,且头颅内热涨难耐。询问西医,告之皮肤受刺激后毛细血管扩张充血。余为自己诊脉:脉浮弦数,加之季节性过敏,想到重用牛蒡子应该能收到解毒消肿之效。遂处方:黄芩10克,蒲公英10克,丹皮12克,茯苓15克,牛蒡子15克,僵蚕8克,玄参10克,甘草6克,桔梗10克,薄荷8克,黄芪10克,白芷10克。

以黄芩清肝经之热,牛蒡、桔梗上行头面清热消肿,薄荷既疏肝清透又能引诸药上达。蒲公英助牛蒡清热消肿之功,丹皮、玄参凉血活血,以黄芪、白芷托毒生肌。余素来脾虚,故用茯苓、甘草护脾胃,恐众寒凉之药更伤其气。余内服加之外敷,一剂后红肿便消,头胀热症状完全消除。

细思之,牛蒡子解毒消肿之功岂止于温病时毒,凡火热之毒而致疮痈者,无论咽喉肿痛、面赤热痛皆可用之,发于面部上焦之疮疡则加桔梗、升麻之类引之,其效甚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