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96|回复: 1

乌梅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2-26 17: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注音 Wū Méi

别名 酸梅、黄仔、合汉梅、干枝梅

归经 归肝、脾、肺、大肠经。

性味 酸、涩,平。

功能主治 敛肺,涩肠,生津,安蛔。用于肺虚久咳,久痢滑肠,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胆道蛔虫症,呕吐,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钩虫病,牛皮癣,胬肉。

各家论述

①《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②《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③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④孟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⑤《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⑥《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⑦《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羸,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⑧《用药心法》:"收肺气。"

⑨《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⑩《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复方

①治久咳不已:乌梅肉(微炒)、罂粟壳(去筋膜,蜜炒)等分,为末。每服二钱,睡时蜜汤调下。(《纲目》)

②治久痢不止,肠垢已出:乌梅肉二十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服。(《肘后方》)

③治天行下痢不能食者:黄连一升,乌梅二十枚(炙燥)。并得捣末,蜡如棋子大,蜜一升,合于微火上,令可丸,丸如梧子大。一服二丸,日三。(《补缺肘后方》,即《圣惠方》乌梅丸)

④治痢兼渴:麦门冬三两(去心),乌梅二大枚。上二味,以水一大升煮取强半,绞去滓,待冷,细细咽之,即定,仍含之。(孟诜(必效方》)

⑤治便痢脓血:乌梅一两,去核,烧过为末。每服二钱,米饮下。(《圣济总录》)

⑥治大便下血不止:乌梅三两(烧存性),为末,用好醋打米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米饮下。(《济生方》)

⑦治小便尿血:乌梅烧存性,研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四十丸,酒下。(《纲目》)

⑧治妇人血崩:乌梅烧灰,为末,以乌梅汤调下。(《妇人良方》)

⑨治消渴,止烦闷:乌梅肉二两(微炒),为末。每服二钱,水二盏,煎取一盏,去滓,入豉二百粒,煎至半盏,去滓,临卧时服。(《简要济众方》)

⑩治伤寒四、五日,头痛壮热,胸中烦痛:乌梅十四个,辣五合。水一升,煎取一半服,吐之。(《梅师集验方》)

⑾治伤寒蛔厥及久痢: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炮,去皮),蜀椒四两(出汗),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伤寒论》乌梅丸)

⑿治蛔虫上行口鼻:乌梅肉噙之,或煎汤饮自下。(《日用本草》)

⒀治伤寒下部生匿疮:乌梅肉二两,炒令燥,捣细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石榴根皮汤下十丸。(《圣惠方》)

⒁治劳疟劣弱者:乌梅十四枚,豆豉二合,桃、柳枝各一虎口握,甘草三寸长,生姜一块。以童子小便二升,煎七合,温服。(《本草图经》)

⒂治一切疮肉出:乌梅烧为灰,杵末敷上,恶肉立尽。(《刘涓子鬼遗方》)

⒃治咽喉肿痛:乌梅一两,双花二两,雄黄四钱。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一钱。一次一丸,含化徐徐咽下,日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⒄治化脓性指头炎:乌梅肉加适量的食醋研烂,或用乌梅二份,凡士林一份,制成乌梅软膏外敷,每日上药一次。此方对脉管炎所引起的指(趾)头溃疡也有效。(《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⒅治小儿头疮,积年不差:乌梅肉,烧灰细研,以生油调涂之。(《圣惠方》)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乌梅18克压碎,配合香附12克,加水150毫升文火煎熬,俟药液浓缩至50毫升时过滤,早晚分2次服。治疗50人,治愈48人。服药后大便恢复正常最短1天,最长5天;发热、恶心呕吐、腹痛,里急后重等症都在1~3天内消失;服药最短者2天,最长6天。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毒性反应,早期治疗效果较好。对个别病人加大剂量(乌梅、香附各1两)可以缩短疗程。

②治疗钩虫病

取乌梅0.5~1两,加水500毫升,煎成120毫升,早晨空腹1次服完;二煎在午餐前1次服下。或用乌梅去核,文火焙干研末,水泛为丸,每服1~2钱,每日3次,食前服。治疗20例,服药天数最少5天,最多23天,14例大便检查钩虫卵阴性,6例阳性。据临床观察,乌梅煎剂疗效似高于丸剂。

③治疗牛皮癣

取乌梅5斤水煎,去核浓缩成膏约1斤,每服半汤匙(约3钱),每日3次,治疗12例,服药12~37天不等,基本治愈5例,显著好转4例。

④其他

乌梅对胆囊有收缩作用,能促进胆汁排泄,其复方可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5-1-14 11:4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味药,治好了她的口干舌燥!

大概是5年前,有一天我去夏成锡那里,他问我一个问题:“娄老师啊,假如一个病证可以用一味中药就能够治愈的话,你开方的时候会不会就开一味药?”

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考虑过。我说:“我们追求的是方证相对,假如这个方子只有一味药,当然就会开一味药。”

“嗨,你这个是空话,哪有一个方子只有一味药的?除非是单方。我看你们搞经方的人,都是方、方、方,一味药你们可能会轻视了吧?!"

我听出他话中有话,肯定有什么要跟我讲。我说:“你有什么想法?"

“隔壁李老伯的媳妇,45岁,患口干舌燥多年,夜间舌头干燥得难以伸转,痛苦欲死,难以名状,虽然到处求医也没有丝毫好转。后来她来我家询问你的门诊地点,我就顺便问了她的病情。”

“她的具体脉症如何?体质如何?”我好奇地接过了他的话题。

“中等身材,一般体质,月经正常。”夏成锡一边回忆一边叙说,“虽然口干舌燥,但是口水多,不欲饮水,口水有时甚至会流出来。多年来大便一直不正常,偏于溏薄、黏滞,45岁小便就经常失禁,时有肢节疼痛。”

他这样讲,我脑子就在想是什么方。我说:“有没有口苦、口腔溃疡、小便黄?心下有没有痞硬?”假如有的话,这样的情况就类似甘草泻心汤证。

“没有,都没有。没有口疮,也没有小便黄,也没有口苦。"

“前面几个中医师给她服过黄芩汤、半夏泻心汤、麦门冬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方药,单方草药也吃了不少,都没有什么效果。她对服用中药已经极为厌恶了,就去试用针灸、推拿、刮痧疗法,但还是不见好转。”

“脉象如何?”我被这个病例吸引住了。

“这是一个假的问题。”夏成锡深思熟虑地跟我讲,“脉象的客观性是很少的。我认为每一个医生对同一个患者的感觉肯定是不一样的,我说脉象弦、滑,如何如何,你就会认可吗?你假如认可,说明你对脉象是不重视的。你就相信我讲的吗?你自己都没摸到,我说它滑,你就认为是滑,我摸得就那么准确吗?如果不认可,那我讲这个弦、滑又有什么意义?”

咦,真想不到他能提出这个问题。千百年来,可能还没有一个人敢于提出这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他紧接着说,现在医案里面,一讲这个患者脉是什么,大部分人都认为脉就是这个样子。我就不相信!医案里写的脉象就这么准确啊?特别有些初学者,看病的时候也说脉,大家就根据这个进行讨论,这有什么意义?

你还没有摸过脉,你怎么就知道他摸的脉跟你摸的一样?所以对脉不相信才是对的。比如舌象,有人说是红的,而我们自己去看时并不是红的,连舌象这个最简单、最直观的都有可能不同,更何况那么复杂的脉象?

我说:“那个患者怎么样呢?不要转移话题啦!"

“老李伯的媳妇小便失禁,但是没有小便不利的症状和腹部悸动的体征。”夏成锡笑眯眯地说。

“我想起来了,”我突然回忆起半年前夏成锡介绍的这个患者:“当时我在外地,记得我在电话里跟她聊了半天,但是方证的形象还是比较模糊。后来给她预约了门诊的时间,但是一直没有过来门诊后来患者怎么样了?”

“是啊,患者知道一时半会儿碰不到你,就向我讨教了。”夏成锡笑容可掬,“我思来想去最后告诉她一味药”。则“啊!那么复杂的病,怎么就一味药啊?"

“哈哈,你想不到吧?!”他直言不讳,一点不客气,但是说的也是事实。他说:“作为职业中医师,考虑那么复杂疾病的时候,是不会在处方上开一味药的吧?这就是你们的医生职业带来的局限性。”

也是,当医生面对那么复杂的病时,总是想要开一个方吧!谁会只用一味药!在《伤寒论》里,一味药的只有甘草汤。平时是讲用单方,但真正临证时,恐怕大家都想不到吧?

是啊,面对如此的疑难杂症,我是不会考虑使用一味中药的。“你给她开了一味什么药?”我迫不及待地问。

“你猜猜?”夏成锡故意不告诉我。

“我一时猜不着,”我甘拜下风,“你就直截了当地告诉我好了。”

“乌梅!”夏成锡举起右手的食指晃了晃说:“每次一个乌梅,空腹服用,含在嘴巴里,让它慢慢地融化,每天两到三枚。”

我呆住了,可仔细想想,觉得患者的病证和乌梅的药证的确相对应。

“患者反应如何?”我虽然已经预感到乌梅的疗效,然而还是一问到底。

“当天夜里嘴巴里就舒服起来了。”夏成锡得意洋洋地说,“一周以后,大便也开始成形,折磨她多年的小便失禁和夜间舌头干燥难以伸转的苦痛消失了。”

“后来呢?”

“为了巩固疗效,我嘱咐她再服用1周。”夏成锡志满意得地说,“治愈以后,半年来还没有复发。我告诉她,如果复发的话也不要害怕,还是1枚乌梅应该可以取效。”

我说:“你是怎样想到她是一个乌梅证的呢?”

“老李伯的媳妇久病厌药,对我也不信任。”夏成锡从患者能不能接受他的治疗的角度来回答我的问题,“乌梅是食品,即使无效,患者也不在意。其实乌梅是一味好药,它既能滋润,又能收敛,面面俱到,她的病还真是非它莫属。”

是啊,夏成锡一味乌梅口含治愈多年口干舌燥与大便溏薄、小便失禁一案,令人刮目相看之余,还有很多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我后来翻阅民间单方时,集中发现好几处都有以乌梅治疗小便失禁的。在《名医别录》中发现乌梅的主治目标是:“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对照老李伯媳妇一案除小便失禁一症之外,其他诸症竟然丝丝入扣,妙不可言。

而夏成锡是肯定没有看书的,《名医别录》这些书他找也找不到。

听了夏成锡的乌梅一说,其用药取证使我耳目一新,真可谓是一味药治愈沉疴痼疾,而且是很难治的病。然而在他口里却非常轻松,似乎很正常。

大概过了5年了吧,我去他那里还经常问他:“这个患者怎么样呢?好不好?”
他说:“都好,患者身体健康。蛮好的!”

文源    《一方一针解伤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