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74|回复: 1

白芥子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2-23 11:2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拼音注音 Bái Jiè Zǐ

归经 入肺、胃经。

性味 辛,温。

功能主治 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各家论述

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复方

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风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临床应用

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149例患者经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9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29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9%。另据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效率为75.8%,显效率为35%。本药对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消减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见效的快慢和好转的程度来看,以平喘作用较好,多数患者治疗后痰易吐出,随之气喘明显减轻,以后咳嗽逐步减轻,但无明显消炎作用。

②治疗膝部肿痛

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两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治疗两例,均有效。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2-23 1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朱良春运用白芥子经验

何绍奇

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而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用 于咳嗽气喘,痰多不利,胸胁咳唾引痛;外而走经络,消痰结, 止痹痛,除麻木。诚如《本草经疏》曰:“搜剔内外痰结及胸 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 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如三子养 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 朱老曾用白芥子、甘遂、大戟组成的古方控涎丹(又名子龙 丸)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 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疬、流注有较好疗效。近20 余年, 又用白芥子为主药,治疗各种结节病取得良效,足证吾师对白 芥子一药,知之甚深,此即前人所谓“屡用达药”也。

1 渗出性胸膜炎

渗出性(湿性)胸膜炎多为结核性,也有由风湿病、红斑 狼疮等其它疾病引起者,以胸腔积液伴见发热、胸胁胀闷、 咳嗽、气急、咳唾引痛等症状为主要表现。与中医文献中的 “悬饮”近似。朱老对此病常用控涎丹配合对证汤剂,每收 捷效。方用甘遂(去心制)、大戟(煮透去骨晒干)、白芥子(炒) 各等分,研极细末,面糊为丸如捂子大,每服2~3g, 每 日 1 次。服后当畅泻稀水,如服后隔半日仍未泄下者,可加服1 次。剧泻者,可酌减其量,虚弱者慎用,孕妇禁用。

病案举例:徐某,男,32岁,工人。发热,胸痛,咳逆气促, 已两周,经X线透视确诊为左侧渗出性胸膜炎,经用抗生素尚  未控制,体温38.5℃,脉弦数(102次/min)。听诊左肺中野以 下呼吸音减弱,叩诊呈浊音。此悬饮也,当予肃肺蠲饮,以平  咳逆。①控涎丹3g×3  包,每日服1包:②桑白皮10g, 甜莩 苈子12g, 杏仁、薏苡仁各15g, 鱼腥草30g, 金荞麦30g, 炙僵  蚕10g, 车前子10g, 甘草4g 。3剂,每日1剂。药后每日泄泻 2~3次,气逆显减,胸痛亦缓,热势顿挫,此佳象也,控涎丹2g,   间日服1包,汤剂续服3剂。三诊:症情平稳,B 超检查,已 无胸水,调理而安。

控涎丹为十枣汤之变方,方中甘遂、大戟为逐水峻剂,而 白芥子有搜剔停痰伏饮之长,如朱丹溪说:“痰在胁下及皮里 膜外,非白芥子莫能达,古方控涎丹用白芥子,正此义也”。张 介宾说:“白芥子消痰癖疟痞,除胀满极速”。本方不及十枣 汤之猛峻,用量又较小,而其功用不在十枣汤之下,故临床运 用较十枣汤多。应注意;控涎丹对促进湿性胸膜炎的吸收虽 有捷效,但不能以之代替中西药物的抗结核治疗。

2 结节病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的非干酪性上皮样慢性肉芽病变,可发生在淋巴结、肺、肝、脾、眼、 皮肤等处。朱老经实践认为:此当属“痰核”、“痰注”范畴, 如朱丹溪说:“人身中有结核,不痛不红,不作脓,痰注也”。  故其治疗当以化痰软坚散结为主,常用白芥子、生半夏、紫  背天葵、僵蚕、薏苡仁、海藻、昆布、夏枯草、生牡蛎、蕉  草等。夹瘀者加赤芍、炮山甲、当归、地鳖虫、蜂房;夹气  滞者加青陈皮、姜黄:阴虚者加麦冬、天冬、百合、功劳叶; 肾阳虚者加鹿角、淫羊藿、熟地黄、巴戟天。因此病病程较 长,非短期内所能见功,故医患均须识“坚持”两字。

病案举例:李某,女,46 岁,工人。近年来,周身出现皮 下结节,有时呈对称、串珠状,逐渐增多达100 多枚,推之可  移,按之坚硬,皮色不变,无特殊疼痛。病理检查证实病变属 肉芽肿性质的病损,诊为结节病。已服中药100余剂,罔效。  舌苔薄,脉缓。综合证情,属痰注无疑,予化痰软坚之品以消之。炒白芥子10g, 生半夏6g, 炙僵蚕、制海藻、昆布各12g,   生姜2片,紫背天葵12g, 生牡蛎30g(先煎),夏枯草12g,红  枣5枚,6剂。二诊:药后自觉乏力,有时口千,苔薄白少津, 脉象细软,为气阴两伤之证,上方加入益气养阴之品。原方加 党参10g, 炙黄芪12g, 麦冬10g,10剂。三诊:痰核稍有缩小, 仍感神疲乏力,口微干,舌苔薄,质微红,脉象细软。效不更方, 继进之。上方加蜂房、地鳖虫、石斛各10g,5 剂。四诊:腿  部结节缩小,其质已软,余未见增多。有肩关节酸痛,艰于高 举,曾诊为“冻结肩”。舌质紫,脉细。此乃痰瘀凝聚,而成结  节,导致经脉痹阻,关节不利。仍宗前法,以丸剂继进之。生  半夏60g,白芥子、紫背天葵、僵蚕、蜂房、地鳖虫、生黄 芪各120g,淫羊薰、当归、石斛、炮山甲各100g, 鹿角霜80g,    陈皮60g, 甘草30g, 共研细末,另用制海藻、昆布各240g, 煎  浓汁,加蜂蜜为丸,为梧桐子大,早晚各服8g, 食后服。因制  丸尚需时日,仍续服汤剂,五诊:服药未停,两腿结节消失,腰  部结节逐渐缩小。舌苔薄,质微红,脉细弦。以丸剂缓图之。  5个月后随访,全身结节消失,病已痊愈。

3 痹证

《开宝本草》谓白芥子主“湿痹不仁……骨节疼痛”, 《本草纲目》亦谓白芥子可治“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朱老认为:久痹疼痛,未有不因停痰留瘀阻于经隧者,因此所  谓治“骨节疼痛”“不仁”云云,皆指其辛散温通,入经络,搜  剔痰结之功。故常在痹证方中加白芥子。如与姜黄、制南星、 桂枝、蜂房、赤芍、海桐皮、淫羊蠢、鹿角、制附片、当归  相伍,治疗肩周炎;与生熟地黄、  淫羊盘、鹿角、麻黄、桂枝、制川草乌、乌梢蛇、炮 山甲、骨碎补、续断、威灵仙、木瓜等相伍,配服益肾蠲痹丸,治 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慢性腰腿痛.疗效均较为满意。

朱老用白芥子, 一般为10~15g(汤剂),最大量用至18g, 无任何不良反应。阴虚火旺或无痰湿水饮者忌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