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柴胡桂枝汤出自《伤寒论》第146条,本方为小柴胡汤和桂枝汤合方,属太少合病,主“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金匮要略》中谓其还主“心腹卒中痛”,临床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之关节疼痛,胃脘下疼痛或痛泻等。
柴胡桂枝汤方证
【方剂组成】柴胡四两,半夏(洗)二合半,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桂枝(去皮)一两半,芍药一两半,生姜(切)一两半,大枣(擘)六枚,甘草(炙)一两。
【用法】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参考处方】柴胡12g,姜半夏15g,黄芩10g,人参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5g,大枣4枚,炙甘草6g。上9味,先以冷水800ml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ml,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方解】此即柴胡桂枝各半汤,故治二方证的合并者。
【仲景对此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冯世纶教授注解:支节烦疼,即四肢关节痛甚的意思。心下支结,支为侧之意,即心下两侧有结滞不快感,为胸胁苦满的轻微者。伤寒六七日,以传少阳为常,又以治用柴胡汤为常,今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则太阳病证未已。但微呕、心下支结,则柴胡汤证已显。外证未去者,暗示伤寒已发汗而桂枝汤的外证还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转属少阳柴胡证,外证未去则与柴胡桂枝汤。假设表证未去,当然亦有用柴胡、麻黄合方的机会,不过依据经验则以柴胡与葛根汤合用的机会较多。外感重证往往于发病之初即常见柴胡葛根汤方证。可见太少并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的机会。无论柴胡桂枝汤或柴胡葛根汤,若口舌干燥者,均宜加石膏。又由于本条有支节烦疼之治,故本方可用于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汤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解: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
【辨证要点】小柴胡汤证与桂枝汤证同时并见者。
验案分享
胡希恕先生验案:
岩某,女性,34岁,1961年1月26日初诊。
3天前感冒经水适来,因致寒热往来,身体疼痛,口苦咽干,微呕,微恶风寒,在本国使馆以西药治疗不效而求中医会诊。苔薄白,脉弦细。证属太少合病,治以和解少阳兼以解表,与柴胡桂枝汤:
柴胡12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半夏10g,黄芩10g,大枣4枚,党参10g,炙甘草6g。
结果:上药服1剂诸症已,月经巳净。
关于本方治疗卒中痛,张立山教授认为本方证中桂枝汤既可外调营卫,又可内和脾胃,其变方小建中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都在《伤寒论》中明言治疗腹痛。小柴胡汤亦可治“邪高痛下”,因此《金匮要略》中言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认为该疼痛的特点是疼痛在腹部,以胃脘下为主,可伴有痛泻,且此疼痛常常是突然发作,有时与受凉有关,有时与情绪堵有关。分享张教授验案一则如下:
患者女,高中学生,初诊:2010年12月2日。
咳嗽数月余,服用西药及中为汤剂而咳嗽不减,经人介绍就诊。体胖形丰,面色偏黄,昼夜均咳,以遇风冷及跑步时为显,无痰,咳时咽痒,发作性阵咳,口和,饮食可,遇冷则腹痛作泻。舌胖,苔薄腻,脉弦。
该患者咳嗽阵发,脉弦,为少阳证也,遇风冷则咳,为太阳未解,遇冷则腹痛作泻,为太阴里虚。该患当属于太阳少阳太阴合病,思及《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引《外台》原文:柴胡桂枝汤治心腹卒中痛者。处以柴胡桂枝汤加厚朴、杏仁:
柴胡12g,黄芩10g,清半夏15g,生姜15g,大枣10g,炙甘草6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厚朴10g,杏仁10g。5剂水煎服。
二诊:2010年12月9日。
诉服约5剂后咳嗽明显减轻,频次明显减少,后停药,现跑步后咳嗽,遇风及夜间咳较白日为多,口和,无痰,舌胖暗,苔略腻,脉弦。仍守前方,加当归止咳。5剂水煎服。
三诊:2011年1月2日。
诉服药10剂后咳基本痊愈,且多年的腹痛未再发作。
讨论,日本汉方巨擘浅田宗伯就非常喜欢用葛根汤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命名为柴葛解肌汤。并且他认为自己的柴葛解肌汤优于陶节庵版本的柴葛解肌汤。
实际应用之后果然如此!经方合方的威力就是远远比后世药物替换之后的方子效果好。治疗流感的时候此方非常常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