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回复: 0

老中医米伯让:上眼睑下垂、胃下垂、痿证重症肌无力

[复制链接]

7873

主题

2701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58
发表于 2024-1-31 22:2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在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聊到“气虚”,它轻则会使人感到乏力疲倦、短气头晕、容易出汗,还可能影响食欲,让人吃不下饭;

气虚重时就可能导致脏器或肌肤位置的下垂,比如眼睑下垂、胃下垂等,进而产生相应不同的症状表现。

下面就通过3则医案,跟随著名中医临床家米伯让先生学习如何治疗此类病。

案一上胞下垂案(上眼睑下垂)

徐某,男,50岁。
初诊(1986年9月26日):患者因注射预防针(不详)后出现视力模糊,曾在外院诊为“上眼睑下垂”,经服中西药未见好转,病期已14年。现症:视力模糊,流泪,手心发热,易出汗,眼球直视,活动受限。舌淡苔白略厚,脉缓细。

中医诊断:上胞下垂。辨证属脾气亏虚,肝血不足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肝明目。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沙菀蒺藜。

处方:炙黄芪35g,当归10.5g,党参17.5g,白术10.5g,陈皮10.5g,升麻7g,柴胡7g,茯苓14g,炙甘草10.5g,生姜10.5g,大枣2枚,沙菀蒺藜14g。每日1剂,连服30剂。

二诊(1986年10月27日):服药后出汗、手心发热、流泪消失,视力由0.6增至0.9,眼球活动较前灵活,舌质淡,苔白,脉缓。继用上方30剂。

三诊(1986年11月28日):眼球活动较前好转,余症消失。患者工作、劳动、学习、生活一切正常,舌质淡,苔薄白,脉缓。继用原方30剂。

按语

本例即上睑升举无力,失其正常位置而下垂,乃因外邪侵袭,久伤气血,气虚下陷所致。轻则视物困难,重则遮盖瞳神。西医分为先天性与后天性两大类。

本例治以健脾益气,补肝明目,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获效,关键在于“效不更方”。

案二胃缓案(胃下垂)

高某,男,38岁,工人。

初诊(1986年9月26日):纳呆,乏力,消瘦2年余。曾在外院诊为“胃下垂”。现症:纳呆,四肢乏力,形体消瘦,口干欲饮,胃胀,腰背酸困,畏寒,舌淡,苔色白,脉虚细。

中医诊断:胃缓,中气下陷证。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桂枝、枳实。

处方:炙黄芪35g,当归10.5g,党参17.5g,白术10.5g,陈皮10.5g,升麻7g,柴胡7g,茯苓14g,炙甘草10.5g,桂枝10.5g,枳实10.5g,生姜10.5g,大枣2枚。每日1剂,服7剂。

二诊(1987年10月6日):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舌淡,苔色白,脉虚细。继用上方配制丸剂,每服10g,每日3次。连服3个月为一疗程。

三诊(1987年1月7日):诸症消失。钡餐检查正常。

按语

患者纳呆、乏力、胃胀不适,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所致。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有升提、固脏之能,中气下陷,则脏腑下垂,气虚纳化失司,津液输布异常,故口干欲饮;气虚日久损阳,阳虚失温,则出现畏寒。

本例治疗以补益中焦脾胃之气为主,方以调补脾胃、升阳益气之补中益气汤化裁而获效,使下陷之气得以提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案三痿证案(重症肌无力)

李某,女,14岁,学生。

初诊(1986年9月26日):患重症肌无力1年余,经服中西药未见好转。现症:四肢肌肉萎缩,右手无力举动,全身活动不便,眼睑下垂,头痛,纳差,腰背酸痛,言语不利,形体消瘦,舌质淡体胖,苔色白,脉虚细。

中医诊断:痿证,肝脾气血两虚证。治宜健脾益气,补血养肝。

处方:

①补中益气汤加牛膝、附子。
炙黄芪35g,当归10.5g,党参17.5g,白术35g,陈皮10.5g,柴胡7g,升麻7g,炙甘草35g,茯苓14g,川牛膝10.5g,附子10.5g(先煎),生姜10.5g,大枣2枚。每日1剂,加水煎2次,共量400mL。每日服2次,早晚各服200mL,服6剂。

②健步虎潜丸。每服10g,每日2次,早晚饭前温水送服。

二诊(1986年10月4日):头痛,纳差,四肢活动较前好转,舌淡苔色白,脉沉细。继服上方14剂。

三诊(1986年10月20日):诸症减轻,精神好转。舌质淡色白,脉沉细。继服上方1个月。

四诊(1986年11月11日):右手举动有力,活动灵便,四肢肌肉较前丰满,腰背痛消失,舌质淡,苔白厚,脉细缓。改用补中益气丸、健步虎潜丸连服半年。

五诊(1987年8月12日):四肢举动、活动基本正常,肌肉未见萎缩,余症消失。舌淡,苔白,脉细。继服上方3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语

本例属中医痿证之范畴,主要因精血不足,不能濡养肌肉筋骨而成。因脾主肌肉四肢,为气血生化之源;

肝主筋、藏血,故用补中益气汤,配服健步虎潜丸以健脾益气,滋养气血。方中通过加牛膝引药下行,加附子温肾而达健脾,紧抓以治脾为其核心,是本例获效之关键。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米伯让医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米烈汉主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