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69|回复: 1

阳明腑实证(1)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1-31 20: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们上节课主要讲的是阳明的热证。阳明的热证包括了热在上焦,热在中焦和热在下焦,这些证候的成因都是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使余热入里所造成的。如果余热留扰上焦,出现心中懊憹,出现心烦,出现但头汗出,那就是热郁胸膈证,我们治疗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的,就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汤主之。”这叫胃热弥漫证。同时我们又在上次课介绍到了白虎汤的另外一个适应证,就是治疗三阳合病、阳明热盛,出现腹满身重、难以转侧、谵语、遗尿等等这些临床表现。对于三阳合病来说,阳明热盛当然就可以清解阳明之热为主,也是白虎汤的适应证。如果热在中焦,胃热弥漫,热盛耗气,热盛伤津而造成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这是我们上次课所谈到的。

在《伤寒论》中涉及到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一共有5 条,这5 条原文提示了四大症状。

首先是身大热,原文说“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提示了热邪处于一种弥散周身,充斥内外的的状态。大汗出,是在第26 条提出的“大汗出后”,脉洪大,也是在第26 条提出来的“脉洪大”。这5 条中最突出的一个症状是大烦渴不解,舌上干燥而烦,欲得饮水数升,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特别突出了一个口渴的证候。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中,出现大烦渴不解的病机是什么,一方面是因为热盛伤津,内有所缺,必外有所求,津液不足了,人的本能就要引水自救,所以有口渴,可是热盛耗气,气不化津,渴了水之后又不能气化成津液,所以仍然不能够解渴,所以《伤寒论》中才提出来“大烦渴不解,欲饮水数升”的这样突出的口渴的症状。

除了上述的这四大症状之外,在《伤寒论》的原文中关于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证候还提到了两个类似于虚像的证候,这就是“时时恶风,或者背微恶风寒”。这一方面是由于大汗出的过程中,腠理开泄,汗孔开张,经受不起外来风寒邪气的吹袭,这叫不胜风袭,同时也是因为热盛耗气、气不固表的表现,治疗用白虎加人参汤,辛寒折热兼以益气生津,这是我们上次课讲到的最后的内容。

我们说白虎加人参汤这张方子,在临床上,在外感热病的病程中,凡是病程进入胃热弥漫、津气两伤的时候,可以经常用得到它。就是在杂病中,或者是糖尿病,或者是尿崩证,或者是神经性多饮多尿证,或者是甲状腺机能亢进,或者是高血压等等,这些病证只要见到病机是阳明胃热盛而津气两伤的,我们都可以用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我们把它加减化裁治疗过糖尿病,改善某些症状,降低血糖有一定的疗效。但是辩证一定有个前提,是胃热胜的津气两伤,用它治疗神经性多饮多尿证,我们上次课的最后谈到了那个病例,用它治疗过神经性多食证。

现在有些小女孩减肥,减着减着就越来越瘦,然后瘦到闭经的程度,她的能量不能够支持她的精神状态,产生了生理上的障碍,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学习能力下降,胆子小,然后心理上出现了种种的多疑,甚至精神忧郁。

这些精神症状怎么产生的,就是她的能量不足,连她的形体都养不过来,“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形体不能养,精神也不能养。所以我常常给这些减肥减得过度,造成了体重下降、闭经的这些孩子说,我说有体才能有魄,体魄体魄,你有健康的体魄,你才能有健康的精神状态。你之所以出现这样精神、心理上的障碍,是因为你的身体体质太差了,不能够提供身体基本的需要,更不能够营养你的精神。然后给她治疗了一段时间以后呢,就出现了神经性多食证,吃得很多很多的,当然要迅速胖起来也是不行,这个时候也需要治疗,我一看是胃火太盛了,舌红口渴,吃得很多,她叫暴食,这种孩子说我过去是厌食,现在成了暴食了,两个极端。对于这些暴食的孩子,有时候她确实是舌红、口渴、舌上有小红点,我就开始给她用白虎加人参汤了,这是有效的。我也用过它治疗尿崩证,应当说治疗尿崩证在某一个阶段,可能暂时的稍稍的改善一点症状,但是不能够达到理想的疗效。

所以有些病证,有时候中药也不能够完全解决问题,这个也是我们应当客观注意的。

这是我们谈到的阳明热证热在中焦的。

下面我们谈阳明热证热在下焦的证候,讲义的第107 页,原文的223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芩汤主之。”223 条是接着222 条来的,“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而222 条是接着我们103 页的221 条来的,连如三个“若”字,221 条大家还记得,“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这样一个阳明经脉有热的证候,若下之,第一个症状是“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第二个就是222 条,“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第三个就是223 条的“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芩汤主之”。连用了三个“若”字,提示了阳明经脉有热,误下以后,造成的上中下三焦的热证。

上焦的讲完了,中焦的讲完了,我们就谈下焦。

这里的脉浮发热,不是主表,而是主里热,里有热,这是阳明经热误下以后,使热邪进入下焦,这个脉浮主热,我们已经是多次遇到了,“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那个浮脉主热;“伤寒,脉浮滑,此表无寒,里有热,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那个浮脉主热;“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那个浮脉主热;我们现在谈到的“脉浮,发热”,这正是热入下焦里有热的表现。下焦是水液代谢重要的场所,热入下焦必然要和水邪相结,因此形成了水热互结的证候,水热互结,津液不化,津液不能化生,水液不能变成津液,结果就出现了渴欲饮水。渴欲饮水除了水热互结,津液不能化生的因素之外,也有误下伤阴的这种因素在内。因为这个病的来路,是个阳明经脉有热,误下容易伤下焦的阴液,误下伤阴,阴液被伤,津液不足也会有口渴,所以这个口渴的病机是双重的,既是水热互结,津液不化所造成的,也是误下以后下焦阴伤,津液不足的反应。小便不利,这是水热互结,气化失司,排除废水的功能发生了障碍。

但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的是,猪苓汤适应证中的小便不利和五苓散适应证的小便不利是不一样的,五苓散证的小便不利就是尿少,而猪苓汤证的小便不利,因为它是水热互结,所以它是小便短赤、尿道涩痛,甚至有尿频、尿急、尿痛这样的泌尿道刺激症状,这是因为它有热的缘故。猪苓汤的适应证,在少阴病篇还有一条,在少阴病的那条,除了提供了“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这两大主证之外,还提到一个主证,就是“心烦不得眠”,我们把少阴病篇那一条和我们现在所学的223 条结合起来,猪苓汤适应证的主证是三大主证,水热互结,气化不利,主出现小便不利;水热互结,津液不化,又有阴伤津液不足,所以就出现了渴欲饮水;有阴虚就有火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所以就出现了心烦不得眠,治疗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

猪苓汤这张方子,用了猪苓、茯苓、泽泻来淡渗利水,用了滑石来滑窍清热袪湿,它特别有改善泌尿道刺激症状的功效,滑窍清热袪湿,它有利窍的作用,阿胶来养阴,养肾中之水,养肾中之阴,所以针对阴虚而水热互结的证候,应当有很好的疗效,我到少阴病篇的时候,还会提到猪苓汤的适应证,到时候关于猪苓汤的临床应用,我们和少阴病篇的那条相结合起来,再综合讨论它的主证、副证、临床应用,在这里我们只是这样简单提一提就可以了。

下面224 条谈的是猪苓汤的使用禁忌证以及和中焦胃阴不足,胃中津液不足的口渴相鉴别。“阳明病,汗出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汗出多是里热盛,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所以这个热是胃热弥漫,这个口渴是胃热津伤,应当用白虎汤或者是白虎加人参汤来治疗,这是热在中焦。热在中焦当然不可与猪苓汤。为什么?“以汗多胃中燥”,汗多以后,伤了津液,胃中津液就不足,这就叫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而猪苓汤是利小便的一个方子,如果热在下焦,热和水相结的话,用猪苓汤是可以的。热在中焦,而热伤津液的口渴,它没有水结,而只有热结,那是不能够用猪苓汤的,你用猪苓汤再一利小便,就更伤津液。所以这一条,一方面提示中焦胃热津伤的口渴要和下焦水热互结的口渴相区别,另一方面提示猪苓汤是个利尿的药。

这样的话关于阳明热证的三个证候,我们就谈完了。热在上焦的用清宣郁热法,热在中焦的用辛寒折热法,热在下焦的用清热利水育阴法。

柯韵柏把这个方法叫做阳明病的“起手三法”,就是治疗阳明病最开头开始入手的时候就有三种方法。这个问题我在前面多次提到过,上焦的离表近,所以用清宣法,让它从上走,中焦的离上面也不近,离下面也不近,只能用辛寒折热法,直接在体内给它清除掉,而在下焦的用利尿清热法,使热从小便走。

这就是中医给出路的方法,也是中医因势利导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阳明热证,我们就谈完了,下面我们就谈阳明的实证。

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津伤了之后,当然就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当然就干燥了,这叫津伤化燥,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的内容物已经非常干燥了,就容易形成有形邪气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它的证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条件是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所以这两组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阳明腑实证。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内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我在这里用了一个毒,也可以不用这个毒字,或者说全身热盛,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你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如果没有第一组证候,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所以只有这两组症状同时存在,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谓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汤是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三个承气汤。

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是小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可是到了临床上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运用。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么区分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盛的,单有热盛,充其量用白虎汤,单纯腹部的实证表现就不是外感病,更不是阳明病,那是杂病的腹满,可以用承气汤,但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可以说这是杂病的腹满的实证,这个概念要清楚。只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既然是由两个因素构成的阳明腑实证,那我们区别这三个方子就非常容易了。以热为主的那就用调胃承气汤,以实为主的那就用小承气汤,热和实兼具备的那就用大承气。

我把《伤寒论》中所涉及到的三个承气汤的这种症状表现列了一张表,我们来讲这张表。

表格 1 三承气汤证治比较表

调胃承气汤

小承气汤

大承气汤

全身证状

发热

蒸蒸发热

发热、发潮热

日晡所发潮热汗出

-

其人多汗

汗多、手足濈然, 汗出手足漐漐然恶热

不恶寒、但热

-
不恶寒精神神志

谵语、心烦、郁郁微烦

谵语、微烦、烦燥

谵语、微烦、心中懊憹而烦、烦不解、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其它症状

-身重、短气而喘、微喘直视、喘冒不能卧、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腹部症状腹微满、腹胀满

腹大满不通腹胀、腹满、绕脐痛、腹满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

大便不吐不下

大便硬、下利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不大便、大便乍难乍易、自利清水、色纯青

小便小便利

小便数小便利或小便不利

饮食 -

能食不能食

脉象阴脉微、尺脉实

脉滑而疾脉实、脉迟、脉滑而数

病机燥热内盛、里实初成

实邪痞结、腑气不畅燥热内盛、腑气壅滞

治法泄下燥热、调畅胃气

破滞除满、通便泻热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用药:大黄四两,清酒洗与甘草同煮四两,清酒洗与枳、朴同煮四两,清酒洗,后煮厚朴二两,炙去皮与大黄同煮半斤,炙去皮,先煮枳实三枚,大者,炙,与大黄同煮五枚,炙,先煮甘草

炙,二两

-- 首先,我们说第一组症状。在《伤寒论》的原文中说“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实际上这个外证就是阳明里热里实表现于外的征兆,它所讲的正是我们刚才所谈到的阳明腑实证的第一组症状,全身热盛的症状,我这里写的是全身热盛的症状,所以我们也以发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来谈它的外证,我们现从发热的角度来谈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伤寒论》的原文说是“蒸蒸发热”。

蒸蒸是什么意思,蒸蒸者,盛也,蒸蒸是兴盛的意思,如果蒸蒸是形容发热的话,那就是形容里热炽盛的样子。如果蒸蒸是修饰寒战的话,蒸蒸而振,那就是寒战兴盛的样子。如果蒸蒸是形容我们的建设事业,说我们的建设事业蒸蒸向上,也就是说我们的建设事业兴旺发达的样子,所以这个蒸蒸就是兴也,而不要把它理解成蒸笼。

大承气汤中适应证的热型,是典型的日晡所发潮热。日晡就是申时,日晡所,“所”是一个不定代词,它的意思是前后左右,每天下午3 点到5 点,就是申时前后左右,定时发热,或者定时发热偏高,这正是阳明腑实的表现,因为阳明经的阳气旺于日晡所,当阳明有实邪的时候,在阳明经的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正邪斗争激烈,因此表现的热势比较高。

我们把白虎汤的适应证、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和大承气汤的适应证这几个方证的热型作一个比较,我们会发现一个什么问题呢?

白虎汤的适应证的热型是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具体地来说,在《伤寒论》的原文说见于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它的热型是弥散周身的,充斥内外的。

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的热型是蒸蒸发热,24 小时发热,里热炽盛的样子。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平时热势不高,到了日晡前后就热度明显增高,大家想一想,这反映了热邪由弥散到内剑的过程。由白虎加人参汤证,到调胃承气汤证,到大承气汤证,它的热型由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到蒸蒸发热,到日晡所发潮热,是热邪由弥散周身,充斥内外,到热邪完全和阳明的糟粕相结,内收、内敛、内聚,就这样的一个症状,所以你不要觉得大承气的适应证怎么平时热势不高,或者平常不发热,只到了日晡所发潮热,是不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热不盛呀,不是这个意思,而是说热邪内收、内敛、内聚、内闭,它向里收缩了,所以在外,平常情况下它发不出来。

我们并没有强调,小承气汤适应证的热型,因为小承气汤本身不是用于泄热,它主要用于通便,所以小承气汤适应证的热型,可以是发热,像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一样,也可以是接近于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发潮热,这是我们从热型的角度来区别。

从汗出的角度来讲,《伤寒论》原文有“阳明病,法多汗”,都谈到了多汗,不过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中没有提到过汗出的问题,那是仲景省略了,实际仲景有一句话叫做“阳明病,法多汗”,“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只要是阳明病,热证也罢,腑实证也罢,都有多汗的问题,这是里热盛逼迫津液外越的表现,可是等病机发展到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时候,热邪内收、内敛、内闭、内郁,和糟粕相结,全身的津液已经耗伤了,所以常常也可以表现身上没有汗,身上汗少,这不是因为里热不盛,而是因为津液缺乏,化源不足的缘故,但是明显地可以感觉到手足濈然汗出,手脚汗出如流水不断或者手足漐漐然汗出,也就是手脚出小汗,出微汗。阳明主四肢,脾主四肢,所以当阳明里热内收内敛的时候,它逼迫津液外越,可以表现出手脚出汗。遇到一个手脚出汗的证候,你就要想到脾胃有异常,手脚出热汗,汗出连绵不断,这是阳明胃家有热,手脚出冷汗,汗出漐漐,这是脾阳虚而不能摄阴。

但是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就是有些人是一种生理性的手脚的汗腺分泌旺盛,一拿笔就手脚都是汗,有时候你按阳明胃热辨,按脾阳虚而不能摄阴来辨,然后给他用药以后并没有什么效果,实际上这本身就是一种生理范围内的汗腺分泌的异常。

当然这种证候,也可以用一种方法来治疗,比方说用枯矾洗手,枯矾煮水洗手,那么就使他汗腺分泌减少,但是有个后遗证,到了中老年以后,两手干干的,那还不如出点汗好。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不一定去治疗,所以到了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时候,它所表现由于全身津液不足了,全身汗出就减少了,但是我们看到手脚汗出连续不断如流水,或者手脚小汗出,这提示了阳明里实已成。

阳明腑实证外表无寒,所以它不恶寒,而里有实热,所以它恶热。内有所伤必外有所恶嘛,所以在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中说“不恶寒,但热”,在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的原文中提到了不恶寒。全身症状还可以包括精神神志症状和其它的一些症状,正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当阳明燥热内盛的时候,燥热邪气循经上扰心神,就出现了心烦、谵语,调胃承气汤有谵语、有心烦、有郁郁微烦,因为热已经和糟粕相结了,热郁在体内,所以有郁郁微烦的这种表现,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同样也有谵语、有心烦,也有烦燥。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精神神志症状最重,有谵语、有烦躁,有心中懊憹而烦,有烦不解,严重的时候热胜神昏,独语如见鬼状,以致使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这已经接近了热盛神昏的这种阶段,所以大承气汤的适应证精神神志症状最重。

那么这样的话,心中懊憹,这个症状作为一个心烦的重证,我们在哪些方证中曾经见到过呢,我们在栀子豉汤适应证中曾经见到过。我们在大陷胸汤的适应证中曾经见到过,现在在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中见到过。

栀子豉汤证是无形热邪留扰胸膈,蕴郁心胸,郁热扰心,因为是郁热,所以才心中那么烦。

大陷胸汤的适应证是水热互结于胸膈脘腹,水热互结,这个热也是郁热,郁热扰心,所以才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是热邪和阳明的糟粕相结,热邪和有形的邪气相结以后,这个热也是郁热,郁热扰心,所以才出现了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等我们讲到阳明病篇的最后,谈到阳明湿热发黄的时候,阳明湿热发黄是湿热互结,郁热扰心,同样也可以出现心烦的重证,心中懊憹。

所以在《伤寒论》中,出现心中懊憹的一共有4 个方证,这就是栀子豉汤证、大陷胸汤证、大承气汤证和阳明湿热发黄证。

因此在临床上,当你遇到一个心烦的重证,反复颠倒,心中懊憹的这种病人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到它是属于栀子豉汤证呢,还属于大陷胸汤证呢,还是大承气汤证,还是属于湿热发黄证,那你要辨证区别。

其它症状,在《伤寒论》原文中,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中没有提到,小承气汤的适应证也没有提到,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提到了不少,这主要是阳明燥热内结,影响了其它脏器功能的失调,阳明燥热内盛,肺和大肠相表里,所以阳明实热迫肺,可以出现微喘。

这里你看,短气而喘,微喘直视,喘冒,出现了喘,那是阳明燥热迫肺所造成的,迫是压迫的迫,阳明燥热迫肺所造成的。

那么出现了头晕目眩,冒就是喘冒的冒,这个冒是怎么回事呢?这是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的表现,这个冒就是头晕目眩,冒字我们在前

面曾经讲过,引《说文解字》:“冒,蒙而前也”,就是头上戴一个头巾,把眼睛都蒙上,摸着黑往前走,那摸着摸着,转上两圈他不就头晕了嘛,所以在这里引申为头晕。这个头晕,是阳明浊热循经上扰清窍所造成的。直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这是下焦肝肾阴精被伤,目睛失养的表现,这个直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一个什么样的症状表现呢?一会儿我们还要学习这个原文,在学习原文的时候我详细给大家谈,就是这个人眼睛没有神,两个眼睛呆滞凝视而无神,那是下焦肝肾阴伤,阴精不能上养清窍的表现。

可见大承气汤适应证中的这些其它症状都是阳明燥热损伤,或者影响到其他脏器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迫肺造成喘,浊热上扰清窍见到头晕,燥热下伤肝肾之阴,目睛失养,见到直视,目中不了了,睛不和,而不是阳明的热邪传到了其它经了,只是阳明燥热影响到其它脏腑功能的失调。

以上这组症状,我们充其量说它是阳明里热盛,我们不能够断然的使用下法,所以只有结合腹部的实证表现我们才可以判断这是里实证,才可以用下法。下面的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部症状,包括大便,包括小便,包括饮食,这些都属于腹部实证的表现。

从腹胀满的角度来说,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腹满的程度最轻,原文说它“腹微满、腹胀满”。三个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证之所以出现腹满,那是燥热阻滞,腑气不畅的一种表现,调胃承气汤讲的是“腹微满、腹胀满”,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呢,“腹大满不通”,显然它提出的腹满的程度要比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腹满的程度要重得多,而大承气汤适应证它不仅有气滞的问题,它也有血脉不和的问题,所以它说“腹胀,腹满”。气不利则满,血不和则痛,所以下面谈到了“绕脐痛、腹满痛”。它有了腹痛,更有“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这样明显的实证表现,肚子胀,二十四小时持续存在。即使有减轻的话,这种减轻也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典型的阳明腑气壅滞的一种实证的特征,所以我们用腹满、腹痛这一组相比较,最重的腹部的实证表现是大承气汤证,其次腹胀满的程度比较重的,是小承气汤证,腹胀满的程度最轻的,是调胃承气汤证。可是从热的角度来看呢,调胃承气汤适应证蒸蒸发热,24 小时持续发热,里热炽盛的状态,而小承气汤适应证的状态并不是特别重的,或者是可以是发热,或者可以是接近于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所以根据这些症状,我们就可以推断出来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热为主,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腑气不畅为主。

大便的情况,调胃承气汤提到了“不吐不下”,不吐,是没有承气汤使用的禁忌证,以后我们会尝到“阳明病,其人呕多不可下,下之则死”, 阳明病呕多的不可以下,那言外之意阳明病本身没有呕吐,这一点我以后会强调,阳明腑实证本身没有呕吐,如果有呕吐的话,你不能够冒然用承气汤泻下,所以不吐是没有承气汤的禁忌证,不下是说它没有大便。

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它的大便情况提到了大便硬,这是燥热阻结所造成的,也有的地方提到了下利,这是燥热下迫所造成的,关于下利一会儿我还要专门谈燥热下迫的问题。

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提到了大便难,大便硬,有燥屎,最多的条文中提到的是有燥屎,还提到了不大便,大便乍难乍易,还提到了自利清水、色纯青。自利清水、色纯青,古人把它叫做热结旁流,我觉得叫热结旁流不好理解,容易让人误解为这是个肠梗阻,实际上阳明腑实证不是个肠梗阻。为什么会有出现这种下利清水、色纯青呢?是燥热太盛。

阳明热燥伤津有三种途径,一种途径是逼迫津液外越,逼迫津液外越,我们所熟知的多汗,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越,大家都知道这是多汗,这是阳明燥热伤津的第一种途径,也是最常见的一种途径。

阳明燥热内盛还可以逼迫津液下泄,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下利清水、色纯青。下是个动词,就是拉,利得就是稀,拉的是稀;清就是便、排,排的是什么呢?水,排的是水,所以这个清字不是个形容词。这个水是什么颜色呢,色纯青,是一种青绿色的,所以我觉得这个病人,或者是肠液的大量的丢失,或者是胆汁排到肠道以后,和肠液混和起来排出体外,所以这不应当是燥屎阻结在肠管,旁边有个小孔,从旁边流下来的水,而是体内燥热内盛,机体就要逼迫津液外越,逼迫津液外越就表现为多汗,逼迫肠液下泄就表现为下利清水、色纯青。

我以前曾经提到过半透膜这个概念,发汗的方法就是利用我们皮肤这个半透膜,通过发汗把肌肤的毒素排出体外,其实肠壁也是个半透膜,人体自身就有一种排除邪气的功能。当毒热、燥热内盛的时候,通过肠壁分泌大量的肠液,把一些毒热带出体外,所以下利清水、色纯青,是机体排热的一种表现,和那个自汗出是一样的,和多汗是一样的,只不过这种下利清水、色纯青丢失了大量的肠液,特别容易导致电解质的紊乱,因此它的预后,亡阴失水是显然易见的。所以在《伤寒论》中,把它当作一个下焦阴伤、亡阴失水的重证,后世医家把它叫做热结旁流,有的老师把它叫做上结下流。我想这个结字我们不用,而是燥热内盛,逼迫津液下泄,它就会表现了下利清水、色纯青,或者表现了下利,像小承气汤这个下利,也是燥热逼迫津液下泄,迫使肠液分泌增加把这些东西排出去,那么这就是下利。

有的人说调胃承气汤适应证就是没有大便,小承气汤适应证就是大便成硬条,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就是大便成屎球。你粗的一听,好像有道理,从大便的性状来描述,三个承气汤适应证中燥结的不同程度,可是仔细一想,大便没有排出来的时候,你怎么知道是屡屎条呀还是屎球呀,你用了承气汤泻下,排出来之后,那干稀夹杂一块下来了,病人拉的全是稀的东西,你怎么判断它是屎球还是屎条呀?所以这个方法,不是鉴别临床使用三个承气汤的方法,而仲景这里提到不大便也罢,大便硬也罢,有燥屎也罢,不应当是批是具体的大便的性状,而应当是指的燥热的程度,燥结的程度,我们就是根据全身的症状来判断它。

《伤寒论》中的大便硬,有燥屎,不大便,只是讲它燥结的程度,有轻重的差别。

三承气汤的鉴别,我们还没有讲完,我们休息一会儿继续讲。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明腑实证(2)
大家好,我们上课。

我们上次课讲到了阳明实证,阳明实证中的阳明腑实证,也就是三承气汤证。

构成三承气汤一定有两组证候,一组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一组是腹部的实证体征。如果只有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热证,如果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而没有全身热毒内盛这样的证候,我们充其量只能诊断为杂病的实证的腹满,而不能说它是阳明腑实证。所以要诊断为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热盛的症状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两组症状都存在。

三承气汤的适应证在《伤寒论》的书中条文非常散乱,涉及到的条文也非常多,我们学习的时候不便于归纳总结,所以我在这里给大家列了一张表。

上次课我们从全身热盛的证候和腹部的实证表现,一一把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作了对照。全身热盛的证候,包括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还有精神神志症状以及一些其他的症状。从发热来讲,由白虎汤适应证的,或者说白虎加人参汤适应证的热结在里、表里俱热,到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蒸蒸发热,到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这是热邪由弥散到内剑的不同阶段。所以你看到一个高热的病人,那你就琢磨琢磨他的热邪是弥散的呢还是内敛的,是弥散到内剑的中间阶段呢,还是完全已经内收内敛,已经出现了典型的大承气汤适应证的日晡所发潮热,然后你再决定用白虎汤清热,还是用调胃承气汤泻热,还是用大承气汤泻热通腑。这是从热的角度来说。

从汗出的角度来说,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有多汗,只不过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已经到了阳明腑实证的后期,全身津液有所耗伤,化源不足,所以他全身的多汗的症状可能表现得不特别突出,但是有明显的手足漐漐然汗出,或者手足濈然汗出。这是阳明燥热逼迫津液外越的一种特别的表现。

三个承气汤证都是里有热而表无寒,所以它们都是但热而不寒的。

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都有精神神志症状,这是由于阳明经别上通于心,当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阳明浊热循经上扰心神就可以出现心烦和心中懊憹,使心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心主语言的功能失常,就可以出现谵语。而在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中,精神神志症状最重,以致到了独语如见鬼状、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这已经是热盛神昏的一种表现了。

至于其它症状,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包含的其它症状还比较多,那是阳明燥热迫肺可以见到喘,阳明燥热循径上扰清窍,可以出现头晕目眩,阳明燥热下伤肝肾之阴,肝肾阴精不足,目睛失养可以出现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直视。上述的症状我们在上次课说了,这只是全身热盛的证候,如果要用承气汤的话,必须结合腹部的实证表现。

从腹部的实证表现来说,调胃承气汤适应证是最轻的,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是最重的,而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是腑气不畅、腑气不通的症状,要比调胃承气汤适应证要明显得多。因此我们觉得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热胜为主,而小承气汤的适应证是以腑气不畅为主,而大承气汤的适应证既有热盛又有腑气不畅,两者都重。这样我们在临床上用这三个方子,就容易区别得比较清楚,是泻热的就用调胃承气汤,是通便的就用小承气汤,是既泻热又通便的就用大承气汤。

张仲景非常清楚这三个方子的区别,所以我们在太阳病篇讲到桃核承气汤的适应证,它是治疗太阳蓄血证,血和热刚刚开始凝结,热重而且热势比较急,瘀血刚刚形成的证候,那我们用的治疗原则是什么呢?泻热为主,兼以化瘀。你看张仲景泻热用的什么方子啊?桃核承气汤里头的基础方是调味承气汤,加桃仁来化瘀,加桂枝来开结,所以仲景非常清楚桃核承气汤是泻热为主,兼以化瘀,必须用调胃承气汤泻热为主。

后面我们会提到一个麻子仁丸,实际上这个方子,大家在中药和方剂里都学过,麻子仁丸是通便的,那是治疗小便多,大便干燥的,全身的毒热症状非常不明显。通便为主的麻子仁丸它是什么药物组成的呢,二仁一芍小承气,麻子仁、杏仁两个仁,一个芍就是一个芍药,养血滋阴,再配合小承气,所以麻子仁丸是通便的。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张仲景用了调胃承气汤重在泻热,而小承气汤重在通便。

后世温病学家在调胃承气汤的基础上,有不少加减方,像增液承气、导赤承气等等,而温病学里用谓胃承气不在于通便,而在于泻热,泻毒热,所以温病学里用谓胃承气的机会是非常非常多的。

下面我们谈到了阳明腑实证三个承气汤证的大便的情况。调胃承气汤适应证提到了不大便,就是不下,小承气汤适应证提到了大便硬,大承气汤适应证提到了有燥屎。不大便、大便硬、有燥屎,应当说它不是指的大便的性状,因为大便没有排出体外的时候,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样的性状,而应当是指的燥结的程度。大承气汤有燥屎,大承气汤证有燥屎,它当然燥结的程度最重。小承气汤适应证中大便硬,代表燥结的程度已经不轻了,但是不如大承气汤适应证重,而调胃承气汤它只是说不吐、不下,没大便,它并没有说有燥屎啊,大便硬啊,说明它主要是热盛大便燥结的程度还不明显,所以以此来提示这个病的病性,而不要把它理解成具体的大便的性状。

过去有一位老师讲课,说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屎球啊,张仲景说五六枚,张仲景原文中确实有燥屎五六枚这样的话,到时我们看原文的时候再谈怎么理解它,说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大便就像屎球一样,就像粪球一样,粪蛋儿一样,解到便盆里叭叭有声,拿脚都踩不破的。

我想他是一种想像,他不可能去踩粪球能不能踩破,实际上用了大承气汤以后,不管是屎球还是屎条,都是干稀夹杂排出来了,你怎么能找得着屎球呢。因此这里我强调它不是指的大便的性状,而是指的燥热阻结的程度。

在小承气汤适应证中有下利,在大承气汤适应证中有自利清水、色纯青,或者大便乍难乍易。这个大便乍难乍易是什么回事呢?这个下利是怎么回事?

前代的医家说这叫热结旁流,现在有人说这叫上结下流,我过去讲课的时候就讲到过上结下流,我今天不用这样的词汇,我只是觉得燥热逼迫津液可以外越,使皮肤这个半透膜通过出汗的方式,来散热来排毒,燥热逼迫津液也可以通过下泄,利用肠道的半透膜分泌大量的肠液,来达到排热,来达到泄毒的效果,应当说这是机体自己排泄毒热的一种方式。

我们热了,吃刷羊肉,吃水煮鱼,又热又辣,那是体内热量增多了,那你这个热怎么散呀,我们每个人自个会出汗,出汗本身就是散热,就知道他体内代谢旺盛了,产热增多了。

同样的道理,体内热盛的时候它就可能使肠壁的半透膜来通过分泌大量的肠液排泄体内的毒热,因此排出来以后,就是下利清水、色纯青。但是这种伤津耗液的程度比出汗更严重,因为肠液含有大量的电解质啊,很快会导致亡阴失水,导致电解质的紊乱,所以到了少阴病篇,由下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急下之,要大承气汤,要急下阳明以救少阴。所以下利清水、色纯青的这种证候是伤阴最严重的。

好,我们接着往下谈。

阳明燥热伤津,逼迫津液外越,逼迫津液下泄是下利,它还可以逼迫津液偏渗。逼迫津液偏渗它表现是什么呢?表现了多尿。这是我们通常想不到的事情,我们通常说阳明里热里实,当然是小便短赤了,我们在太阳病篇还提到了头痛有热,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我们提出了一个发烧的病人,一个头痛的病人,一个不大便的病人,你知道这是阳明里热所造成的呢,还是太阳表邪所造成的呢,所以要看看小便。小便短赤的,这是阳明里实热,如果小便清长的,那就是太阳有表邪,太阳有表邪,有头痛,有发热。太阳有表邪,正气抗邪,阳明里气升降失调了,胃肠蠕动缓慢了,所以有好几天不大便,有的人得了感冒经常好几天不大便,这个时候阳明里有热结呢,还是太阳有表邪啊?看看小便,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所以给我们通常的印象是,阳明腑实证应当是小便短赤,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也确实如此,可是在《伤寒论》原文中,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中提到了小便利,就是小便还要多,小承气汤适应证中居然提到了小便数,大承气汤适应证中提到了小便利或小便不利,这是怎么回事?大承气汤适应证中提到了小便不利,就是尿少,就是小便短赤,这显然是内热盛,全身津液已经损伤,化源不足的表现,我们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可以出现尿多呢,小便利呢?这是因为燥热逼迫津液偏渗所造成的。体内有热,机体就要给热寻找一种出路,逼迫津液下渗的是下利清水、色纯青,它也可以逼迫津液偏渗,然后就导致小便多,短赤,所以尿多也罢,汗多也罢,下利清水、色纯青也罢,都是机体排泄毒热的一种自我排毒方式。

什么样的人表现为多汗,什么样的人表现为多尿,什么样的人表现为下利清水、色纯青,这可能和他的身体素质有关。当然热盛的时候,如果这种人热一盛,他就表现了周围血管扩张为主,汗腺分泌旺盛为主,那就是多汗。多汗的人一般不多尿,多汗的人肯定不多尿。《伤寒论》原文里没有把多汗和多尿写在一个条文里的。有的人里热盛的时候,他表现为内脏血管扩张为主,也就是他热在里,内脏血管扩张为主,这就使肾的灌流量增加,肾的灌流量增加,他就可以表现为多尿。多汗也罢,多尿也罢,都是阳明燥热,损伤津液的一种方式,一种途径,而我们通过多汗知道里热盛,通过多尿也知道在里的燥热盛,所以多尿和多汗的诊断是一样的。

所以《医宗金鉴》里有一句话,“小便数多知便硬”,这个从没有其他特别特殊的证候,好几天不大便,这个大便是不是已经结硬了呢,你就观察观察他的小便,如果小便多,那就知道他的大便已经结硬了。我们讲原文的时候还会讲大便和小便之间的关系。

关于饮食,在《伤寒论》原文中,小承气汤适应证和大承气汤适应证相比较,因为这两个适应证都有腑气不畅的比较重的证候。那在什么情况下选小承气汤,什么时候下选大承气汤呢?那就是说大承气汤汤适应证腑气不畅更严重一些,由于腑气不畅,胃气难降,不能受纳,因此他不能食,小承气汤的适应证相对来说虽然也是腑气不畅为主的,但是相对来说,胃气不能受纳的这种功能的损失还不太严重,所以他能食。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为什么不说饮食呢?因为腑气不畅的症状并不严重,所以调胃承气汤适应证并不影响饮食,它主要是热盛。

关于脉象都提出了里实的证候,这个我们一看就知道。

关于舌像,我们这个表上没有写,而给大家打印的表上有了,舌像,《伤寒论》里没有提到,但是我们根据临床观察,给大家补充进去的。

这样的话,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的病机都谈过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强调了燥热内盛,里实初成,它必须有实,没有实的话,不能泻下。小承气汤的适应证强调了实邪痞结、腑气不畅,没有强调热。大承气汤适应证既强调了燥热内盛,又强调了腑气壅滞,热和腑气不利两者俱重,两者都比较重。这样的话,病机都辨出来了,实际上辨证也就辨出来了。

治法,调胃承气汤是泻热为主,辅以调畅胃气;小承气汤是破滞除满、通便泻热,就是强调了通便,而把泻热放到了次要的地位。大承气汤是攻下实热、荡涤燥结,两个功能兼备。

药物组成大家都非常清楚,调胃承气汤只用大黄、芒硝和甘草。芒硝这个药是咸寒软坚润下的,我们在中药学里头都学过;大黄是泻热通便的,它有化瘀、凉血、止血等等功能。大黄和芒硝相配,确实泻下力量很强,既泻下又通便,直下肠胃,作用很迅速,可是我们用这个方子的作用是什么,芒硝这个药,它是溶于水而不被肠壁所吸收的,冲服以后,它在肠道之内形成一个高渗状态,形成高渗状态以后就促使我们的肠壁大量的分泌肠液,于是就在肠壁分泌肠液的过程中,把体内的热邪,体内的毒素,通过肠壁这个半透膜排入肠道,通过大便排出体外,这就是用芒硝的目的。

所以我们在上课的时候,我曾经说,中医是一个很仁慈的医学,它从来都是给邪气以出路的。邪气在体表,我用发汗的方式把你带出去,还要给发点路费。路费是什么啊,我们要出汗的话,不是要损伤一点津液吗,汗是津液变的吗,所以我们付出一点津液的代价,把邪气给你送出去,用发汗的方式。那么热毒在体内,我们又通过肠壁的分泌,我说芒硝是发肠管的“汗”,这个话大家不要写在书上,也不要写在笔记上,这个意思大家能够明白,我们用是通过肠壁的半透膜,通过肠壁发汗,这个话能够明白意思,千万别笑话我说这句话,然后使体内的扫毒就近的通过肠壁分泌出去,排出体外。用芒硝的作用在于泻热,就是这个意思。

可是大黄、芒硝一块儿用,直下肠胃,半个小时就拉出去了,那肠壁还没有分泌多少液体,就拉出去了,它不能够把体内的毒热排出体外,怎么办?加一个甘草,使药效温和,使药物作用持续时间延长,所以调胃承气汤妙就妙在甘草这味药,不用甘草驾驭这两个药,大黄是将军,它攻城陷阵,泻下逐热有很好的作用,作用猛烈,你要不用甘草来驾驭它,那就大黄、芒硝两个药同用,直下肠胃,它不能把体内的毒热邪气缓缓地渗入肠胃排出体外,所以调胃承气汤之所以泻热,就是这三个药的很巧妙的配合。

小承气汤就不同了,它有的枳实、厚朴配大黄,它不加芒硝,为什么。它不需要发肠管的“汗”来清泻体内的毒热,我跟你们好像可以这么说,可以发肠管的“汗”,可这话都录在盘上了是不是,那么多人就都知道了,我想能够看到盘的朋友,你们理解我的意思,不要笑话,怎么中医学院的郝老师,居然说发肠管的“汗”,实际上就是用芒硝,在肠道形成高渗状态,使肠壁分泌增多以后,把体内的毒热、毒素渗入肠道,这个意思不是发肠管的“汗”,就这么个意思。而小承气汤呢,它显然不是要排泄毒热,不必要用芒硝,它只是通便,所以用枳实、厚朴来促进肠蠕动,来增加肠道的张力,加上大黄,也是起一点泻热的作用,这样的话就很好的起到了通腑、通便的效果。大承气汤既泻热又通便,把大黄、芒硝同用,再加上枳实、厚朴来促进肠蠕动,增加肠道的张力,所以泻热通便同用。那么大家又说了,我想提高大承气汤的泻热的力量,体内的毒热很盛,我想提高大承气汤的泻热的力量,能不能加甘草让它作用慢一些,然后使体内的毒热邪气缓缓地通过肠道排出体外,能不能加甘草?

完全能!!!这就是后世温病学家的三一承气汤,就是大承气汤枳实、厚朴、大黄、芒硝,再加一味甘草,这就更好的起到了泻热的作用。你不要以为加上一味甘草甘缓了,这个甘缓,却是使它的药物作用时间延长,药效温和,能更好的起到了泻热的作用。

温病学中为什么要用三一承气汤,把三个承气汤合在一起了,三个承气汤不就一共用了五个药吗,合在一起,不就叫三一承气汤吗?它就是为了泻热为主。

好,三个承气汤的适应证,我们用画表的方式,跟大家归纳完了。通过归纳的结果,我想我们今后在临床上,再用这三个承气汤的时候,就可以不必要用痞满的用小承气,,燥实的用谓胃承气,痞、满、燥、实、坚俱重的用大承气,可以不用这样的话来描述了。那就是热盛的我要泄热,用调胃承气汤,大便不通为主的,我要通腑,用小承气汤。而热盛和腑气不畅两者都重的,我要用大承气汤。

如果是在温病病程中既有热盛又有大便不畅,而你又特别想增强这个方子的泻热效果的,那你用三一承气汤。

这样的话,我们看看讲义的原文。

278 条,讲义的108 页,“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在太阳病的病程中,这个病人过了三天之后,用过发汗的方法,病情没有解除,这个时候热型发生了变化,蒸蒸发热,就是里热盛炽的样子,我们讲义上把它解释为“发热如热气蒸腾,从内外达之象”,这是没有脱离蒸蒸这个词的这个字义。其实蒸蒸这个字,怎么写都可以,联绵字无定字,你也可以写成这个字,不加草字头。蒸蒸发热是里热炽盛的样子,这么解释就可以了,这正是热邪由弥散到内剑的的过程中,由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发展到热邪和阳明的糟粕相结之后,热邪已经收敛的一种热型,但是里热还是很盛的,叫做里热炽盛,24 小时都在发热,所以这个时候他说“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强调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的热。

249 条,“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这个强调了调胃承气汤适应证中应当有腹满这样腑气不畅的症状,尽管它腑气不畅的证候在三承气汤中比较,不是最严重的,但是你要用调胃承气汤的话,也一定要有腹满。

207 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不吐是说明没有泻下的禁忌证,因为我们后面会提到“阳明病,其人呕多不可下”,有呕吐的禁用承气汤泻下,现在不吐,就是没有使用承气汤的禁忌证。不下,就是没有大便,提示了阳明腑气不畅。心烦提示了里热。这三条综合起来,蒸蒸发热、心烦是里热盛的表现,不大便、腹胀满是腑气不畅的特征,我们在这个表里头把这些情况都包括进去了,辨证的结论是阳明燥热内盛,所以以调胃承气汤,泻热为主,兼以通腑。

调胃承气汤在这里我们就谈完了,下面我们看小承气汤的适应证。

213 条,“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这一条所描述的过程,就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的过程,阳明病是指的里有热的阳明病,其人多汗,是热迫津液外越,所以仲景说,“以”就是因为,为什么多汗呢,是因为津液被热邪逼迫外越,所以他多汗,津液外越就导致了胃中燥,这就是汗出伤津,或者说是热盛伤津。胃中燥,热与胃肠中糟粕相结,大便必硬,大便硬。阳明燥热循经上扰心神,使心主言的功能失常,硬则谵语,这就出现了谵语的证候,所以大便硬、燥热内结是谵语的原因。“小承气汤主之”,用小承气汤来治疗阳明燥热阻结的大便硬。“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吃了一次药,谵语已经消失了,就不要再吃了。

214 条,“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谵语发潮热应当是典型的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因为发潮热本身提示了阳明热邪和糟粕相结,热邪内收、内敛、内聚,所以它才日晡所发潮热,但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应该是脉沉实,现在脉滑而疾,脉滑而疾说明热邪敛结的程度并不重,因此这一条症状像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但脉不像,仲景为了慎重起见,就用小承气汤来试试,“因与承气汤一升”,“因”就是“就”,就给他用一升小承气汤,为什么在这里提出一升呢,我们看看前面小承气汤一次量吃多少。

讲义的109 页,原文213 条的小承气汤方下“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那一升二合,分两次吃,一次是多少呢,是六合,所以通常情况下一次只吃六合,“初服当更衣”,吃了第一次应当有大便,“不尔者尽饮之”,如果吃了第一次没有大便的话,就把剩下的吃完,“若更衣者,勿服之”,如果已经大便了,那就不要再吃第二次了。所以通常情况下小承气汤一次只喝六合,可是我们接着说214条,它却说“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吃多少呢?一次要吃一升小承气汤,比通常的那个六合要接近多一倍,这叫一方二法。一个方子在服用量上有多少的区别,为什么要增加这个量呢,因为这个病,谵语发潮热像大承气汤证,只不过因为它脉滑而疾,而不是沉实的,就是脉象不像,仲景为了慎重起见,不用大承气汤,而用小承气汤,但是毕竟病情比较严重,就把小承气汤的量给增加了。

我们这次研究生入学考试,不知道谁出的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谈谈小承气汤一方二法的方法,好多考试的人就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意思,根本就没有理解这道题。所谓一方二法,就是小承气汤的一个方子在服用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常的剂量,一次服六合,一种是特殊的剂量,一次服一升。

我们接着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那么吃完这个药以后,听到肚子有咕噜咕噜响,甚至有排气,大便没有下来,那你再给他吃一升。“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要更与承气汤也。”如果大便通了以后,第二天又出现了不大便,这时候脉象出现了一些涩像,提示了这个继发性的不大便,它不是燥热阻结,而是阴液不足,所以张仲景说这是里虚。那么这种不大便,用通腑的方法是不能够解决问题的,用通腑的方法是比较难以解决问题的,“不可更与承气汤”,更就是再,不能够再给他用承气汤来攻下了。中间说的一句话,“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如果吃完小承气汤,什么动静也没有,那你不要再给他了。吃完小承气汤胃肠什么反应也没有,没有转气,那么古人或者说前代的注家是怎么解释这个问题的呢。前代的注家是这样说的,说吃完小承气汤以后,肠道得以运转,燥屎得以松动,他认为有燥屎,燥屎得以松动,所以旁边就有气下去了,有转气就说明有燥屎,有燥屎就可以有郁气,只不过呢,这个症状比较重,用上小承气汤以后呢,把燥屎推动,郁气得以排泻,出现了排气,如果燥屎没有下来的话,你接着再给他吃小承气汤,说不转屎气就说明他没有燥屎,说明他没有郁气,没有燥屎,那就当然不要用下法了。

可是我在想我们一个正常的人,吃完小承气汤会怎么样?会不会转气?肯定是连气带粪便一块下来了。一个正常的人有燥屎吗?因为它的前提是说有燥屎的才转气,没燥屎的不转气,我们正常的人没有燥屎,照样可以转气。所以我对这一点的解释一直感到不能够理解。

我在想仲景遇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病人呢?很可能他遇到的是一个肠麻痹的病人,只有肠麻痹的病人对泻下药才没有反应。肠麻痹很可能是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的,或者是在外感病的病程中,由于毒素,细菌毒素或者病毒毒素的刺激导致的肠麻痹,或者就是一个麻痹性肠梗阻,这个时候你用承气汤,当然他没有反应。如果你再硬性的攻下的话,也有可能造成肠穿孔,所以仲景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不转气,没有反应,然后硬攻造成了肠穿孔的严重后果,所以他才写下这么一条。我的这个意思只供大家参考,所以大家今后结合临床看看,因为我觉得一个正常的人并没有燥屎,吃了小承气汤以后同样可以转气。

250 条,“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则愈。”这就是,这个病是个太阳病,在治疗的过程中伤了津液,津伤化燥,邪气入里,燥热相结出现了阳明腑实证,里热盛不盛呢?不是特别盛,微烦,提示了有里热,但是这个热并不盛,只不过里热逼迫津液偏渗,导致了小便数,小便次数多,量也多,结果就造成了大便硬,所以“大便因硬者”,大便就造成了硬结,这个时候以通便为主,用小承气汤。

好了,小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我们在这里也就谈完了。

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比较多,先看222 条,“二阳并病,太阳证罢”, 他说得很清楚,什么叫并病呢,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了另一个阴经证候,现在是太阳的证候未罢,又出现了阳明的证候,它叫二阳并病,但是他看到这个病人太阳证已经罢了,太阳证已经消失了,“但发潮热”,只是发潮热,这是阳明里实热邪内敛之后,发热的特征,阳明里实,邪热和糟粕相结,热邪内收、内敛,所以它就不像白虎加人参汤的适应证热邪弥散,24 小时处于一个热结在里、表里俱热的状态;它也不像调胃承气汤适应证热邪刚刚和糟粕相结,那个热呢还是比较弥散的,所以24 小时里热炽盛,蒸蒸发热;而大承气汤适应证是热邪内收、内敛,所以只是出现了日晡所发潮热,“手足漐漐然汗出”就是手脚出微汗,出小汗,漐漐然汗出是小汗出,这是因为热盛伤津、津液不足,汗源不足,所以全身的汗出就减少,只不过阳明主四肢,阳明里热逼迫津液外越而见到了手脚出小汗,出微汗。“大便难而谵语者”,大便难是大便燥结的表现,求之不得谓之难,解不出来,谵语是阳明燥热上扰心神的表现。

这样一个证候,热和实都具备,“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可以考虑用大承气汤。大承气汤这张方子,“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 枳实、厚朴先煮,“去滓,内大黄”,大黄后下,“更煮取二升”,再去掉药渣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芒硝很容易溶解于水,不用多煮,放上去之后,在火上开上一两开就可以了。“分温再服”,就是分两次吃,“得下,余勿服”,如果大便通了,就不要再吃了。所以这张方子,大黄是后下的,起到泻热通便的作用。

大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我们这节课讲不完了,由于时间已经到了,我们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以后,大家结合三承气汤适应证鉴别比较表,再回去复习一下有关三承气汤适应证的原文,看看能不能够把这三个承气汤应用的关键问题抓住,今后学会使用它。

今天的课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