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4|回复: 6

当归四逆汤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1-31 20: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351)

当归四逆汤方:当归三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大枣二十五个  通草二两  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这条论述了血虚寒厥的当归四逆汤的方证。

手足厥寒是证候,如果脉微欲绝属于阳虚,用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加葱白都可以,是四逆汤证。因为微为阳微,微脉主于阳气微。脉细欲绝者,“细脉萦萦血气衰”,就像摸着一个细线,甚至就像蜘蛛丝。细主血虚、阴虚,和脉微主于阳虚就不一样,所以这种手足厥寒属于血虚。血虚脉细,同时受风寒之邪,经脉血虚受寒,阴阳气不相顺接而出现寒厥,叫血虚寒厥。

“当归四逆汤主之”。四逆汤主手足厥逆,冠以当归是与四逆汤相区别,这个方子不但以附子扶阳,而且用当归补血。“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把关键的问题点出来了,脉细、手足厥寒用当归四逆汤治疗。方中有当归、桂枝、芍药、细辛、大枣、甘草、通草,实际上这个方子就是桂枝汤去了生姜,加上了当归、细辛、通草组成的,一共七味药。

“细脉萦萦血气衰,诸虚劳损七情乖。”当归辛温而润,还有点儿甜味,是补血药,当归、芍药补血,也体现桂枝汤加当归的意思,加当归以补血通脉。肝脉血虚受寒,寒滞肝脉,所以必须加桂枝、细辛、通草通阳以散寒,与当归、芍药相配还有调和营卫、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个方子大枣用得最多,用二十五枚,赵本作十二枚;细辛祛寒止疼,能治骨节疼,能开痹气。脉细欲绝,所以用细辛以祛其寒邪,同时又怕它伤血,所以多用大枣补津液,补脾胃,使细辛不会发生流弊。

当归四逆就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的吗?现代医学称为雷诺病,女性多见,就是手指头特凉,颜色变青了,有的还变紫色,特难受,到夏天还带大手套。这个病不好治,当归四逆汤是有效的,至少能减轻症状。还有冻疮病,在暴露部位紫色发青,又痒又破,当归四逆汤的疗效就很好。一方面吃药,一方面药渣子就趁热敷在外面。当归四逆汤也可以治疗年轻妇女月经期的时候感受风寒。

我在余家庄,看过一个妇女小肚子疼得很严重,怎么得的?就是劳动的时候,出了一身汗,解个小便,正赶上例假的时候,风也大,她就觉得小肚子冰凉冰凉的,肚子疼,腰也疼,什么小茴香、益母草吃了以后好一点儿,不解决问题,脉细还有点儿弦。我就给她当归四逆汤,你可不要轻看,这里面有细辛,细辛通经活络止疼的效果是很好的,她吃了几付就好了。

下部受寒和肝脉有关,女性小肚子疼痛,男性小肚子疼痛或疝气牵扯睾丸的,这个方子都管用,因为它既能补血,又能温通经络。当归四逆汤还治头疼,因为厥阴肝经和督脉会于巅顶,血虚有寒也会头疼,尤其连着眼睛目眶都疼,脉弦而细,舌质淡。还治痹证,血虚有寒的关节疼痛、全身疼痛,当归四逆汤效果是很好的。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煌教你用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汤

当归三两(15g)桂枝三两(15g)芍药三两(15g)细辛三两(5~15g)甘草二两(10g)通草二两(10g)大枣二十五枚(30~50g)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前面介绍了擅治腹痛、胃痛的小建中汤以及擅治肌肉痉挛性疼痛的芍药甘草汤,这里还要介绍一张擅治四肢冷痛、头痛的方剂——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可以看作是桂枝汤的加味方。所加药物的功效如下: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植物当归的根,主产于四川、陕西、甘肃、云南等省,具特殊芳香,性味甘辛温,是传统的妇人调经药,有镇静、镇痛、补血、强壮、润肠等功效。《本草纲目》记载道:“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治痈疽,排脓止痛,和血补血。”当归常与芍药相配,用于妇人腹痛、月经不调等。

细辛,为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细辛的全草,因根细而味辛得名。细辛辛温,最能发散风寒而止痛。《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中医临床主要用细辛:①发汗散寒,治伤寒无汗、发热、脉沉,如麻黄附子细辛汤;②止痛,治感冒风寒所致的头痛、身痛、齿痛;③温肺祛痰,治风寒型的咳喘痰多。本方用细辛主要取其发散风寒、温通止痛的功效。而且与桂枝相配,这种作用更为显著。

与桂枝汤相比较,当归四逆汤的温经止痛作用大大增强了,临床常用于虚寒性的疼痛。这种疼痛主要出现在多种神经血管病变及血液循环障碍,特别是末梢循环障碍性疾患,一些局部炎症性疼痛及痉挛性疼痛也可以见到。当归四逆汤的经典方证为的条文:“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根据的记载与后世医家的实践经验,当归逆汤证可以归纳为:

1、手足厥寒、麻木、冷痛,甚至青紫;

2、脉细;

3、腹痛、头痛,或腰痛、腿痛、脚痛;

4、舌淡苔白。

本方证的手足冷,以指尖为甚,虽夏天亦阴冷异常,四肢逆冷,故方名“四逆”。脉细为血管收缩的缘故,并非心脏功能衰弱,故全身情况比较好。疼痛是必见症状,大多遇冷更剧。女性可见月经期间症状加重。舌淡苔白表示寒证的存在,是临床的重要鉴别点。

当归四逆汤证多见于以下病症:

——雷诺氏病、冻疮、红斑性肢痛等。雷诺氏病是肢端血管痉挛性疾患,主要临床表现为间歇性肢端苍白、紫绀、疼痛,与本方证颇多相似之处。本方可加吴茱萸、生姜、桃仁、红花。冻疮多见肢冷,局部红紫肿胀,本方对此有效,既可治疗,也可预防,用法既可内服,也可熏洗。红斑性肢痛以下肢远端血管扩张发生烧灼样剧痛为主要症状,也可出现当归四逆汤证。

——头痛。本方对偏头痛、丛集性头痛及辨证属血虚肝寒的其他头痛有效。偏头痛系颅内外血管舒缩障碍引起的周期性发作性头痛,发作时多呈虚寒证。游氏曾三度报告本方加川芎治疗70例,一般服药15~20剂,平均18.6剂,观察期限均为最长发作间歇期的5~10倍以上,平均为40.2月。

结果症状被控制达27例(38.6%),显效19例(27.1%),有效16例(22.9%),无效8例,有效率为88.6%(13,14)。丛集性头痛以眶周为主,游氏报告用本方治疗30例,结果控制症状11例,显效7例,有效11例,无效1例。笔者观察,用当归四逆汤有效的头痛,常伴见四肢厥冷,且舌质淡、脉细。

金银花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病亦表现为患肢剧烈的疼痛,有些患者对寒冷敏感,可见四肢厥冷。恶寒脉迟者,可加附子、细辛;局部感染者加金银花、连翘、大黄。另外,传统治疗足膝无力的牛膝、石斛也可加入。

——坐骨神经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等。吴氏报告本方治疗坐骨神经痛20例,经治6~20天,结果治愈18例,症状显著减轻2例。

——齿痛。张氏报告用本方加吴茱萸、生姜治疗老年体弱的虚寒性齿痛颇有疗效,并认为不用吴茱萸、生姜便疗效不显著。此外,女性的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等也可以见到本方证。大多月经期四肢冰冷、腹痛、腰痛、头痛,带下病见白带多而稀薄如水而气腥。据笔者观察,本方证可见于体瘦、面青白的女性,若体型肥胖者的肢冷体痛,应注意其他方证的存在。

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名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治“内有久寒”。吴茱萸是芸香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的果实。因有小毒,一般经甘草水浸泡后使用。吴茱萸性热,有良好的止痛、止呕作用。对于寒性的头痛、胃痛、腹痛等尤为常用。

一般剂量为2~5g。在当归四逆汤的基础上加吴茱萸与生姜,使本方的镇痛、止呕作用优于当归四逆汤,伴呕吐、恶心、头痛,尤其是巅顶痛者比较适合。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谋 女 27岁

主诉:冻手冻脚20余年。

病史简介:

自幼年起,每年从秋天开始出现双手、双足冻疮,继而溃烂,直到次年春夏之交冻疮才能愈合,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曾经内服中药(当归四逆汤)外用冻疮膏等治疗,效果欠佳。

首诊

2017年11月4日

刻下症见:

今年入秋以来,手足冻疮如期而至,先是双手,继而双足,手足背面见数个紫斑,麻木、疼痛,见热则瘙痒难忍,皮肤尚未破溃,四肢发凉,畏寒怕冷,月经惯长,色暗,挟衃,腰酸,乳胀,不知饥,夜寐、二便尚可,舌薄腻,脉沉细。

辨证处方:

厥阴病,血虚血瘀,肝肾阳虚,肝气郁结,当归四逆汤加减

黄附块15先煎,当归12,肉桂3,仙茅30,桂枝9,柴胡9,熟地15,细辛3,菟丝子30,通草6,玉米须15,甘草3

嘱:勿食凉的食物水果,注意防寒保暖。

二诊

2017年12月16日

左手未冻,右手仍冻,月经较前顺畅,手脚渐暖,胃纳增加,二便、夜寐尚可,舌红苔薄腻,脉沉细。面部散发痤疮。

黄附块9,当归12,肉桂3,仙茅30,桂枝9,柴胡9,熟地15,细辛3,菟丝子30,通草6,玉米须15,甘草3,连翘9

三诊

2018年1月13日

未再冻手,脚亦未冻,再坚持坚持。

黄附块9,当归12,肉桂3,仙茅30,桂枝9,柴胡9,熟地15,细辛3,菟丝子30,通草6,玉米须15,甘草3,僵蚕12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1)陈某,女,50岁。双下肢发软,影响入眠8年。夜间醒来,下肢软而难受,难以再眠,夏季骨热(胫腓骨),心烦,倦怠,怕冷。舌淡,脉沉细弱。

此肝气血不足而倦怠,怕冷;脉细弱示筋失血濡而肢软,骨热。处方:

当归、桂枝各30 g,白芍、炙甘草各20 g,大枣35 g,北细辛15 g,吴茱萸25 g,生姜30 g,白酒70 g,山茱萸30 g。4剂。血虚不能敛阳而骨蒸,故加入山茱萸30 g。

药后明显好转,唯入夏仍骨蒸。(曾辅民治案)

点评:曾氏对当归四逆汤颇有研究,认为本方用于治疗血虚肝寒之厥。但须注意,本方虽用治手足厥寒,而本证之手足厥寒既不同于少阴寒厥,其鉴别在于并见症的不同。此例辨证要点在于:病在下肢,脉沉细弱;心烦、倦怠提示病涉厥阴。脉细欲绝也不同于脉微欲绝,脉微欲绝主真阳欲绝,此际当破阴回阳;脉细欲绝乃脉虽细但指下明显,将绝而不绝,为血虚寒厥所致。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2)李某,女,49岁。膝关节疼痛近半年,不受气候影响。上下楼梯受限,走平路较轻。面部较暗,少神,舌淡,脉沉细。此为关节失润之例,本着肝主筋,柔则养筋之理治之:

当归、白芍、炙甘草、桂枝各30 g,北细辛15 g,木蝴蝶20 g。4剂。

方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当归、桂枝一阴一阳入肝,直指筋府之地;桂甘化阳,使阳生阴长;桂芍调营卫之气,使阳气通畅,阴血不阻;阳虚则寒有湿,用桂辛温通;木蝴蝶润其燥。药后效显,未料到。守方出入,加肉桂3 g,巴戟肉30 g,2剂。2个月后,因他病来诊,称药后痛失。(曾辅民治案)

点评:此案膝关节疼痛,上下楼梯受限,脉沉细,认为关节失润,按肝主筋,柔以养筋之理治以当归四逆汤取效,可资取法。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3)坐骨神经痛:郝某,男,70岁。曾有风湿性关节痛史。1973年冬,臀部及右腿冷痛难忍,不能坚持工作。经某医院检查,诊为“坐骨神经痛”,1974年3月中旬来诊:

少腹及下肢发凉,膝关节以下微肿,行走困难,自右侧臀部沿腿至足抽掣冷痛。神疲,头昏,舌质淡红稍乌暗,苔白滑腻满布,脉细弱。显系邪入厥阴肝经,寒邪凝滞,气血受阻所致。欲续其脉,必益其血,欲益其血,必温其经。

故不以四逆回阳,而以当归四逆温经散寒,养血活络为治:

当归12 g,桂枝15 g,白芍12 g,辽细辛5 g,木通12 g,炙甘草6 g,大枣20 g,牛膝、木瓜各12 g,独活10 g。服上方3剂,肢痛减轻,原方续服4剂,可缓步而行,疼痛大减。仍守原方,加苏叶10 g,入血分散寒凝;加防风10 g,祛经络之风邪。再服10剂,疼痛基本消失,神疲、头晕显著好转,滑腻苔减。

唯下肢稍有轻微麻木感,时有微肿。寒邪虽衰,湿阻经络之象未全解,上方酌加除湿之品,以增强疗效:

当归12 g,桂枝10 g,白芍、木通、牛膝各12 g,茯苓、白术各15 g,苍术10 g,薏苡仁15 g,炙甘草6 g。1个月后病基本治愈,步履自如。追访7年病未复发。

(范中林治案).

点评:当归四逆汤主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其病机在于血虚寒滞,辨证要点在于脉细弱,加之病在下肢,“系邪入厥阴肝经”,选方思路在此。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20: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4)刘某,男,60岁。腰腿关节疼痛已10余年,痛有定处,遇寒痛增。

开始右膝关节较重,左腿及腰痛稍轻。1956年以后更加冷痛沉重,下肢伸屈不利,以致不能下地活动,当地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1960年6月来诊:下肢冷,骨痛,麻木,拘挛,沉重,右腿尤甚。伸屈行动困难,须靠拐杖或搀扶方能移步。面黄晦黑,舌质微乌,苔薄灰白,脉沉细。此为气血皆虚,寒湿内搏于骨节所致。法宜养血通络,温经散寒,以当归四逆汤加味主之:

当归、桂枝、白芍各10 g,辽细辛3 g,木通10 g,红枣30 g,生姜、苏叶各10 g,甘草6 g,防风、牛膝、木瓜各10 g。

二诊:上方连服6剂,右腿已能屈伸,开始着力缓缓而行。骨节冷痛、拘挛亦减。厥阴伤寒之外证初解,多年痼疾松动。患者年已花甲,六脉沉细无力,舌质仍暗淡无华,久病衰弱之象益显。法宜驱阴护阳,温补脾肾,以理中汤加味主之:党参15 g,白术12 g,炙甘草15 g,干姜12 g,肉桂3 g,制附片30 g(久煎)。上方服20余剂,行动自如,恢复正常工作。(范中林治案)

原按:《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既概括了引起痹证的3种外邪,又表明三痹不同的主证。根据风寒湿邪侵入之部位,进而分为骨、筋、脉、肌、皮五痹:“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可见三痹指病因,五痹言病位,并包括症状在内,互相联系而不可分割。以本例患者而言,临床表现下肢疼痛较剧,且关节重着,固定不移。寒为阴邪,侵入人体,阴经受之;客于筋骨肌肉之间,故迫使气血凝滞,遇冷则痛更增。参之面色青黄,舌质乌暗,苔现灰白,皆属寒主痛,可知寒凝痛痹,乃其主证。患者自觉右腿发凉,骨重难举。可见寒湿阴邪,已深侵入骨。《素问·长刺节论篇》所说:“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本例下肢冷痛,骨重难举,麻木拘挛,参之舌质暗淡,脉象沉细,实为风寒中于血脉,血为邪伤,则营气阻滞,故病属厥阴寒证。郑重光曾指出: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是厥阴伤寒之外证;当归四逆是厥阴伤寒之表药也”(《中国医药汇海·伤寒论卷十六》)。这里不仅说明厥阴风寒中血脉而逆与四逆证不同,而且点出为何用当归四逆汤之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