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75|回复: 1

痰饮祖方苓桂术甘汤:祛寒湿、温阳化饮第一方

[复制链接]

7886

主题

270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965
发表于 2024-1-31 16: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寒湿最好的方子,苓桂术甘汤

《伤寒论》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廿草汤主之。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苓桂术甘汤: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二两、甘草二两。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桂术甘汤:是公认的治疗痰饮之基础方,化气行水的袓方,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几乎都是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减而来。

方证所主,概要有四:

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

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

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肿、寒湿脚气;

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

望色:多见面色黧黑,此为“水色。病重者,在颧、颊、鼻柱、唇围、下颏等处,或皮里肉外出现类似色素之黑斑,名为“水斑。

察舌:舌质淡嫩,苔水滑欲滴。

切脉:或弦或沉或沉弦并见。病重者见结代或沉弦不起。

辨证:临证时,判断平时是否具有水饮内停的指征,如眩晕、动悸、小便不利、胃内振水声咳嗽、痰多清稀、浮肿倾向、胸胁支满、苔滑等。

用于临床时,可以随证加减:

如痰多脉滑的,与二陈汤合用;

如头眩较重的,加泽泻;

若头面有烘热之象的,加白薇;

若血压偏高的,加红花、茜草、益母草、牛膝;

若脉见结代,则去白术,加五味子;

若湿痰作咳,则去白术,加薏苡仁;

若见惊悸不安,伴失眠者,加龙骨、牡蛎。

若呕吐重者,加陈皮、半夏。

日本汉方医家常用加味或合方:

本方合四物汤(当归、芍药、川芎、地黄),名连珠饮(本间枣轩之家方),治贫血所致之动悸、呼吸困难、颜面浮肿等。

本方加川芎、大黄,东洞翁称为应钟散,治血压亢进引起之气上冲、肩疫痛、眩晕、头痛、动悸、便秘等。

本方加针砂、牡蛎、人参,原南阳氏称为针砂汤,用于心脏瓣膜症、贫血、神经症引起之心动悸、眩晕、呼吸困难等。

本方加吴茱萸、牡蛎、李根皮,名为定悸饮,用于因胃肠虚弱所致之神经质,表现为阵发性心悸亢进症者。

本方加车前子、细辛、黄连,名为明朗饮,用于眼科一般疾患、视力障碍、纲膜炎等效佳。

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利湿。
茯苓利湿,几乎所有药书上都写有茯苓利湿,可以自上往下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下焦以二便排出,使水液不再停留。《神农本草经》载:“茯苓,味甘平,主胸肋逆气”。也就是说,茯苓不仅祛湿,它还是行气的,茯苓性子很平和,不温不燥,不寒不热,以舒缓磅礴的药力推动体内的气机。茯苓祛湿比较缓慢,不像薏米那么猛烈,但力量韧性却是不可忽视的。

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一个“温”字,一个“和”字,“温”是用辛温之药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调水道;“和”是温而不刚烈过燥,从而达到温中宣降,消痰涤饮的治疗作用。

简单来说就是燥湿、渗湿。燥湿就是用干燥的药物祛湿;渗湿就是用土填坑,使水渗到土内,就是补脾。

化湿之法,要在健脾,白术性温,健脾燥湿。《医学启源》也这样记载白术:“除湿益燥,和中益气,温中,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强脾胃,进饮食,安胎。”脾胃之气充足,就可以像烘干机一样,把湿气化成水蒸汽,通过体表毛孔散发出来,所以是起到燥湿利水的作用。

甘草性缓,补中虽佳,温通不足;

桂枝辛温,既可温中,又可通阳。《绛雪园古方选注》有:“桂枝轻扬走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载还阳气”。桂、草搭配,“辛甘相合,阳气乃生”,温中补中,是著名的经方药对。二药合用,培土以制水,其温而不燥,培而不壅,化而不泄,痰饮自然消散,就好比天空中的太阳,太阳一出来,地上的湿气很快就会去无踪。

四药合用,共凑化湿、渗湿、利水之功。治疗因脾虚导致的水饮内停的许多种病症。

7886

主题

2704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965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苓桂术甘汤治疗寒湿痛证举隅

吴沛田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茯苓健脾利水,桂枝通阳化气,白术健脾燥湿,甘草调和脾胃,四药合用,药少力专,共达健脾利湿、温化痰饮之功。
  本方所主,概要有四。一为虚,指中焦阳虚,脾失健运,见神疲乏力、头目眩晕;二为实,指因脾失健运,水气不化,聚湿成饮,或上凌心肺见胸闷心悸,短气而咳;或水渍大肠,腹痛泄泻;三是寒,指阳虚阴盛,湿从寒化,见身痛水肿、寒湿脚气;四为瘀,乃湿浊之羁,痰瘀胶结,痹阻血络,而见寒湿痹症。笔者体会,只要辨证精当,切中病机,每能应手取效。此举痛证医案数则,以窥一斑。
  一、头痛 李某,男,37岁,1999年10月11日诊。自诉半月前冷水淋浴后头顶疼痛,有束紧沉重感,服感冒药及去痛片等未效。现疼痛加重,身重恶寒,背部沉困,泛恶纳呆,乏力嗜睡,舌苔薄白微腻,脉弦,有饮酒史。辨证属脾虚湿困,外寒袭表,治宜健脾化湿、通阳解表,以苓桂术甘汤加防风9g,羌、独活各8g,细辛4g。服3剂症状减轻,再进3剂诸症消失,以剂量减半再服4剂巩固效果。
  按:寒湿内阻,膀胱经气不畅,故见巅顶头痛。身重恶寒,知其表邪犹在,故用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以安内,加防风、羌独活、细辛以攘外,使邪从表解而取效。
  二、胃脘痛 邹某,男,27岁,2001年12月7日诊。自诉两年来胃脘疼痛反复发作无定时,遇寒加重,偶有**样痛,外院胃镜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近因天气转寒,胃痛加重。刻下胃脘部冷痛胀闷不舒,呕恶少食,乏力嗜睡,喜热饮。舌苔薄白,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胃虚弱、寒湿内阻,治宜温脾化湿、调和肝脾,用苓桂术甘汤加土茯苓30g、生苡仁30g、吴萸6g、黄连6g、郁金10g。服3剂痛减,再进10剂诸症消失,去吴萸加红花9g、败酱草20g,服药月余,复查胃镜未见明显异常,追访2年未发。
  按:中焦虚寒,久则湿结血瘀,用苓桂术甘汤温脾化湿,加左金丸及郁金调肝胃、理气血,使脾胃升降相因,则邪去正复而病愈。
  三、腰痛 韩某,女,44岁,2000年12月19日诊。腰痛如折,伴下肢凹陷性水肿2年余,每于秋冬加重。刻下肢痛不可俯仰,下肢凹陷性水肿,晨轻暮重,嗜睡乏力,尿少腹胀,不思饮食,舌苔薄白腻,舌质淡暗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脾肾阳虚,拟温肾健脾、通阳利水,用苓桂术甘汤加黄芪30g、寄生30g、仙灵脾15g、制附片8g、泽泻20g。服5剂症状减轻,小便增多,再服16剂诸症悉除,唯有乏力,去泽泻,加太子参15g,再进15剂以巩固疗效。此后两年未再复发。
  按:本例寒湿腰痛,阳虚为主,因病势迁延,肾阳已衰,故脾肾俱补,阳气充则阴寒消,腰痛水肿皆去矣。
  四、痹证 麦某,男,49岁,2000年3月诊。诉下肢麻木关节疼痛历时4载,伴腰骶部及右肩及腕关节也时有酸沉疼痛,有时行走艰难。刻下疼痛发作,伴乏力头晕,大便溏泄,呕恶少食,舌苔白腻,舌质淡有齿痕,脉沉缓。证属寒湿痛痹,治宜温阳散寒、活络通痹,方用苓桂术甘汤加木瓜15g,羌、独活各10g,地龙9g,制附片15g,土鳖虫9g。服7剂痛大减,步履较前轻松,再加怀牛膝15g,服16剂诸症消失,仍以上方隔日1剂善后调理45天,行动自主,追访2年未复发。
  按:阳虚之体,寒湿痼滞,单用祛风除湿剂难以胜任。用温通和阳之方药,如日照当空,阴霾自散;配以地龙、土鳖虫通经活络,木瓜祛风胜湿,攻补兼施,阳气来复,湿浊皆去,病则痊愈。
  五、痛经 黄某,女,21岁,1999年9月13日诊。诉15岁月经初期,近3年来每次行经期间均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有时月经2~3个月一行。就诊时为经期第2天,症见月经量少,色暗红,夹有血块,下腹剧痛,恶心欲呕,腰部胀痛,手足欠温,面色苍白,舌苔薄白,舌质暗淡,脉弦细。证属脾肾阳虚、气滞血瘀,治宜温补脾肾,调冲任,通经行气,活血止痛。药用苓桂术甘汤,肉桂易桂枝,加补骨脂10g、仙灵脾12g、制附片8g、三棱10g、莪术10g、土鳖虫9g,连服3剂,疼痛消失,再进3剂诸症悉除。继以金匮肾气丸调理两周。此后1年内痛经未发。
  按:脾肾阳虚,冲任气血因寒而运行不畅,以苓桂术甘汤通阳化气,加补骨脂、制附片等补火生土,则冲任脉通,月事以时下而痛经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