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起寒热错杂,许多人心里恐怕都有些茫然,究竟什么是寒热错杂,又该如何去改善寒热错杂?
寒热错杂,包括“上寒下热”、“上热下寒”、“外寒内热”、“外热内寒”、“此热彼寒”、整体热局部寒、整体寒局部热等等情况。
1、半夏泻心汤
条文:《伤寒论》149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也,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应用:心下(即胃脘)痞塞为第一目标,其次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常伴有胃内停水、肠鸣、下利。白苔多见。
2、黄连汤
条文: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应用:改善心烦、心下痞满、腹痛或干呕下利者。胃部有停滞沉重感,恶心、呕吐、腹痛、食欲不振、口臭、舌苔白厚等急性胃炎引起的综合征。
桂枝有降冲逆的作用,故长于治心烦悸,故此治半夏泻心汤证心烦悸、腹中痛而气上冲者。
3、附子泻心汤
条文:《伤寒论》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应用:三黄泻心汤证有恶寒者。三黄泻心汤用于心烦吐衄、头晕眼花、颜面潮红、情绪高涨,处于兴奋状态者,多有充血、炎症表现。
附子泻心汤为上证有恶寒者,也可用于上证而嗜睡、边吃边打瞌睡、手足微冷者。一般讲本方针对上热下寒者,但能否用于“上寒下热者”(如心阳虚兼实热秘)?
4、乌梅丸
条文:《伤寒论》338条:“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应用:厥逆,烦躁,或腹痛、呕吐时缓时作,或虚寒久利者。本方证常见于胆囊炎、胆道蛔虫症、慢性肠炎等病。一般讲本方治“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之证。
观本方组成,虽寒热并用,但温药偏多,又得乌梅酸收敛固,因而可改善寒热滑脱之久利。
5、麻黄升麻汤
条文:《伤寒论》357条: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应用:刘渡舟老认为本方“寒热兼治,外宣阳郁之邪,内滋肺胃之阴,既清上而又温下,务使阴阳自和则病愈。”如症见咽喉不利、腹泻,可具体审查选用本方。
此方药味较多、剂量较轻,在《伤寒论》中有“格格不入”之感,对本方是否属于仲景方有争论。
6、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条文:《伤寒论》359条:伤寒,本自寒下,医复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主之。
应用:本方为半夏泻心汤的减味方,去半夏、大枣、甘草。刘渡舟老言本方治“上热下寒的寒热格拒而发生的食入口即吐,以下利为甚的吐利交作之证。”依据冯世纶老经验,以本方治胸中烦热、吐逆不受食而下利者,确有验。
7、柴胡桂枝干姜汤
条文:《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金匮》中附方:治疟寒多,微有热。
应用:辨证要点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汗出,口渴,便溏,心烦者。传统认为治疗“胆热脾寒证”。本方由小柴胡汤去生姜、人参,加入了干姜、桂枝,使方剂整体重于驱寒逐饮,温下寒而清上热。
黄煌教授总结其有“恢复身心疲劳的功效,适用于以疾病迁延不愈、胸腹动悸、口渴而食欲不振、腹泻等为特征的疾病。”
以下为《金匮要略》中比较“冷僻”的经方,暂时不作详论,但值得挖掘。
8、六物黄芩汤(附方,治干呕下利。)
组成:黄芩,人参,干姜,大枣,桂枝,半夏。
9、鳖甲煎丸
药物组成最复杂的一首仲景方。方歌背得出么?
鳖甲煎丸疟母方,蛰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瞿麦柴芩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癥消积化保安康。
10、侯氏黑散
组成: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川芎,桂枝。
中风历节篇: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外台》治风癫。
对于寒热错杂,你除了上面这10个办法,还能想出哪些办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