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5|回复: 2

茵陈五苓散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1-30 09:43: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匮要略》

【原文用法与原方用量】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金匮黄疸:18)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上二物和,先食饮方寸匕,日三服。

【功效配伍】茵陈五苓散清利湿热退黄。本方即五苓散加茵陈组成。方中重用茵陈苦寒清热利湿退黄;五苓散淡渗水湿,并能通调营卫,兼以解表。诸药合用,重在利湿退黄。

上方共研细末为散,每次空腹服方寸匕,一日三次;或水煎服。

【方证论治辨析】
主证:形寒发热,目睛微黄,恶心呕吐,口苦不渴,小便不利,大便溏泄,苔微黄而腻,脉弦滑或濡数。

副证:食欲不振,神疲乏力。

(临证加减)

    1.治疗湿重于热之黄疽,本方加藿香,蔻仁,佩兰等芳香化浊之品,以宣利气机而化湿浊.

    2.若兼表证者,宜先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以解表清热利湿。

    3.若湿热交蒸较甚,可合栀子柏皮汤,以增强泄热利湿之功。

    4.若兼呕逆者,乃因胃浊上逆,宜酌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呕。

    5.若兼食滞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实,神曲等消食和胃。

    6.若腹胀较甚,加大腹皮、香附、莱菔子、木香行气消胀。

    7。本方加减治疗心源性黄疸:基本方为茵陈、焦白术、赤茯苓、丹参各30g,制附子工0—30g,葶苈子10—20g,泽泻15g,党参、桂枝、炙甘草各10g。肝区痛甚加元胡索、川楝子;

     上肢肿甚加五加皮、防己;咳喘重者加苏子、大贝母;发热加黄芩、板蓝根;纳呆加焦山楂、炒麦芽;唇面发绀加当归、红花;

      心衰重者加人参。总胆红素3mg%以下者每日服工剂,以上者每曰服两剂。西药用强心、保肝、利尿剂.结果;显效(心衰完全控制,总胆红素正常)28例,好转(心衰基本控制,总胆红素正常)12例,无效3例,死亡3例。[刚c中医杂志,1988,《6,:17]

    8。本方治疗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主证为精神倦怠,发热,黄疽,饮食不振,恶心,肝肿大,肝区压痛等。药用茵陈五苓散去桂枝,加郁金、银花。服药后临床症状消失,肝功能改善,疗效满:意。[江西中医药,1959,c7,:Z1]

    9。茵陈玉器饮:茵陈、玉竹、石斛、天花粉、茯苓、萆藓、葛根、栀子、陈皮、半夏、薏苡仁.水煎服。治平日嗜饮,湿火熏蒸而致之酒疸,面目发黄,黄甚则黑,心中嘈杂,小便赤涩。

本证为湿热相互搏结,而湿邪偏胜。湿热遏阻脾胃,熏蒸于肌肤,故可见全身面目皆黄等症。水湿内郁,营卫不利,兼有表证,故有形寒发热等症。治宜清热利湿退黄,兼以解表,方用茵陈五苓散。

【用方思路】茵陈五苓散治黄疸,利湿作用较强,若脘腹胀满,纳呆,小便不利,舌淡苔滑,脉沉缓或细缓,用之较适宜。临证湿邪甚者,重用茵陈,加金钱草、虎杖、垂盆草等。临床用本方治疗心源性黄疸、病毒性肝炎、肝炎后胆红素增高、代谢综合征、高脂血症、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等疾病。

【医案举例】刘渡舟医案:姜某,男,26岁。久居山洼之地,又值秋雨连绵,雨渍衣湿,劳而汗出,内外交杂,遂成黄疸。前医用清热利湿退黄之剂,经治月余,毫无功效,几欲不支。就诊时,黄疸指数85单位,转氨酶高达500U/L。察其全身色黄而暗,面色晦滞如垢。问其二便,大便溏,日二三次,小便甚少。全身虚浮似肿,神疲短气,无汗而身凉。视舌质淡,苔白而腻,诊脉沉迟。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治宜温阳化湿退黄。疏方:茵陈30g,茯苓15g,泽泻10g,白术15g,桂枝10g,猪苓10g,附子10g,干姜10g。

初服日进2剂,3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1剂,3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刘渡舟.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1996:63.]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0 14:34:04 | 显示全部楼层
尿味道浓臭、有泡沫为什么用茵陈五苓散治?

五苓散的构成是:猪苓十八铢[18g]去皮、 泽泻一两六株[30g]、 白术十八铢[18g] 、茯苓十八铢[18g]、 桂枝半两[12g]去皮,功能是温阳化气,利湿行水。用于膀胱化气不利,水湿内聚引起的小便不利,水肿腹胀,呕逆泄泻,渴不思饮;显然这是一条治太阳里证的主方。因为温阳利水,对部分因阳虚所致的虚胖也要很好的效果,有人服用五苓散减肥也获得成功。

但为什么一个治疗太阳膀胱里证的方,加了一味茵陈蒿就可以治疗显然是少阳病的黄疸重症呢?您看除轻度的结膜黄染外,甚至全身性的黄疸也可以用茵陈五苓散治愈,现代对应的病名是传染性肝炎。

茵陈蒿无疑是清少阳热的主药,无论在手还是在足的少阳热均可清,但问题来了,为什么黄疸会导致小便也变成金黄色?按传统中医的说法,整个泌尿系统没少阳什么事啊?当然您也可以说手少阳不是有一个“下焦如渎”吗?怎么能说没关系呢?结合现代解剖,如果没有明确所指,这个“如渎”总有指代不明的感觉!

如果结合丹易医派明确的手少阳三焦经的下焦,指的就是泌尿系统的“输尿管”,(如下图中绿圈部分),那一切就简单多。

当我们明确了这一点,象轻度的少阳经证所致的蛋白尿,为什么可以用少阳的归经方小柴胡汤治好就一目了然了。少阳所致的腰痛也就有了出处,原来是少阳下焦做怪呢!而不至于少阳腰痛的解释非要用少阳胆经有一个穴位分布在腰部来解释。那么输尿管问题所致的腰部改变和二侧腹股沟胀痛等反应也就顺理成章了。这部分出的问题如果用其他方法治疗效果不彰,就要用到少阳来处理,至于是按经证还是里证就要辨证了。(相信有过输尿管结石引发腰、腹痛不欲生的人不会怀疑我的说法,自然这段的结石或者狭窄等病变也就从少阳治)

我们回到主题,为什么尿味道很臭(也可以是其他味道,总之味道很大,那怕是尿骚味很重也算),尿起小泡沫用茵陈五苓散可治好,原因就是这种情况的发生是因为少阳下焦湿热所致,那怕是中焦引发的下焦问题,因为同一经即少阳所主,所以,治法用药是一样的。起泡就是因中焦影响所致,我们看到糖尿病人或者临界期的糖尿病准患者都会有这种起泡沫的现象,就是中焦胰腺出的问题。这种情况因没有到黄疸的程度,人们多不重视,可能十年、八年都这样也不当一回事,事实上重大疾病正在蕴酿中而不自知。

这时候,其实只需要服用一段时间的茵陈五苓散就可预防重大疾病的产生,在疾病造成器质性改变之前处理,省心又省力,真正到已确诊重大疾病,只怕您的心志未必有那么坚强,结果人死在混沌中,命运交给人去宰割!

注意:茵陈五苓散如果没有散的话就用汤剂,茵陈蒿的量最少在五苓散最大药量泽泻的1.5倍以上,最好是二倍以上,才可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茵陈蒿的量最少在45克以上,理想的是60克以上。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31 16:33: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黄疸

刘渡舟医案:姜某某,男,26岁,久居山洼之地,又值秋雨连绵,雨渍衣湿,劳而汗出,内外交杂,遂成黄疸,前医用清热利湿退黄之剂,经治月余,毫无功效,几欲不支,就诊时,黄疸指数85 单位,转氨酶高达500 单位,查其全身色黄而暗,面色晦滞如垢。问其二便,大便溏,日行二、三次小便甚少。全身虚浮似肿,神疲短气,无汗而身凉。视舌质淡,苔白而腻, 诊脉沉迟。

脉证合参,辨为寒湿阴黄之证,治宜温阳化湿退黄。

菌陈30 克,茯苓15 克,泽泻10 克,白术15 克,桂枝10 克,猪苓10 克,附子10 克,干姜6 克.

初服:日进2 剂,3天后诸症好转,继则日服1剂, 3 周痊愈。化验检查:各项指标均为正常。(《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63)

按语:黄疸见便溏、虚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来沉迟,一派寒湿之象,故辨为阴黄。刘老用茵陈蒿汤治疗,加附子、干姜以温阳除寒湿。临床上,刘老常用本方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黄疸性肝炎、肝硬化之属于湿盛于热,或寒湿内阻者,用之即效。

二、湿郁

叶天士医案:某,59岁。舌白目黄,口渴溺赤,脉象呆钝,此属湿郁。绵茵陈9克,生白术3克,寒水石9克,飞滑石9克,桂枝木3克,茯苓皮9克,木猪苓9克,泽泻3克。(《临证指南医案》)

按语:湿气盛而舌苔白腻,用一般燥湿、渗湿药不除者,加寒水石、飞滑石甚效。

三、手足心黄(叶红素皮病)

夏永潮医案:任某某,女,34岁,工人。患者于1974年5月30日来诊。自诉一年前起,原因不明地出现手足心色黄如橘,伴头晕口苦,腹胀欲呕,大便干结,小便色黄。检查:神志清楚,巩膜无黄染,手足心色黄甚深,其余内科检查未见异常。肝功化验正常。脉弦大,苔淡黄而腻。

予温胆汤合茵陈蒿汤三剂,证未减,6月2日复诊时,诉肠鸣便溏,手足心黄如故,遂更方如下:茵陈24克,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9克,白术9克,桂枝9克,白茅根30克,竹茹9克,半夏9克,防己9克,甘草5克。3剂。

6月4日复诊,手足心黄稍减,以后随证加减,于6月12日复查时,手足心黄完全消退,皮肤色泽如常人,头晕、恶心、便溏诸症悉除。(北京中医杂志1987;<5>:33)

按语:本症为叶红素皮病,大都因食用过量的含叶红素食物引起,如橘子、胡萝卜、蛋黄等。轻微者仅鼻唇皱襞及掌等处呈橘黄色;重者,除巩膜外,全身均可呈橘黄色。

与黄疸鉴别,有以下几点:

一、有食用过量含叶红素食物史;

二、皮肤虽黄不痒;

三、巩膜无黄染;

四、血内有过多的叶红素,而胆红素含量不增高;

五、尿化验胆红素阴性。

夏氏认为,手足心黄发生之病机,多为脾虚血亏,饮食不节,湿热蕴郁,交蒸于四末。治疗应用茵陈五苓散加自茅根方清热利湿。其中,茵陈用量宜大以清化湿热,桂枝用量宜小仅取其通阳。白茅根一味,我多年用为治疗黄疸,取效颇捷,今重用其治疗手足心黄,其效亦显。如经3~5剂药治疗后,退黄尚不满意者,则加丹参以化瘀消滞,加滑石以助清利湿热之功。

四、盗汗

陈兵跃医案:刘某某,男,20岁,工人,1987年8月23日初诊。盗汗三月。伴见四肢困倦,纳呆,小便黄等症。在县人民医院诊治,服药数十剂,疗效不佳,求医于我处。症见睡则汗出,寤则汗止,身体困倦,不思饮食,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

属湿热内蕴之盗汗,治以清热利湿为主,方用茵陈五苓散加减。处方:茵陈15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小蓟10克,车前子15克,焦栀子10克,滑石30克,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2剂,汗出竟止,原方去栀子、茵陈、滑石,加扁豆、陈皮、佩兰。服3剂后,其它症状亦除。(国医论坛1989;(4):17)

按语:湿热内蕴,迫津外泄,而致盗汗。据陈氏报道,湿热型盗汗,用茵陈五苓散治疗效佳。治疗62例,痊愈61例,好转1例,有效率100%。湿热伤阴者,加川断、五味子;湿盛、加佩兰、苡仁;热盛,以栀子、六一散、竹叶。忌食辛辣香燥、烟酒厚味。

五、带下

班秀文医案:马某某,女,30岁,已婚,农民。平时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稠秽,近日因田间劳动,复为暴雨淋湿,现腰脊酸胀欲折,肢节烦痛,带下量多,质如涕而有臭秽之气,小便短涩,脉缓,苔白黄厚腻,舌质如平,证属湿热下注,兼有外邪,仿太阳蓄水为治。绵茵陈20克,桂枝5克,土茯苓20克,白术9克,泽泻12克,猪苓12克,防风5克,独活5克。每日水煎服1剂,连服3剂。(《仲景学说讨论会论文汇编》1982)

按语:素有带下量多,内湿为重;复淋暴雨,外湿所侵。内外湿合,下注冲任,而致腰脊酸胀,带下加重,非去水湿不能愈此证也。故用茵陈五苓散以利内湿;加防风、独活,以去外湿也。内外合治,表里双解,湿无藏匿之所,则带下自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