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成:玳瑁10g,生槐花30g,生栀子12g,茵陈30g,葛根15g,珍珠母30g,白芍20g,夏枯草15g,佩兰叶15g,皂角刺15g,银杏叶20g,丹参30g,山楂15g,甘草3g。
功效:清热泻浊,祛湿化痰,潜阳平肝,化瘀通络。
主治: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糖尿病辨证属本虚标实,湿热内生,痰浊蒙窍,肝阳上冲,瘀血阻络。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注意:虚寒性体质忌服。服药期间忌食寒凉性刺激食物。
备注:玳瑁性味甘,寒。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心平肝。用于热病发狂,谵语,小儿惊风,痈肿疮毒。
用法用量1~3钱。多入丸、散剂用。
注意警告:捕捉动物必须遵守国家相关法律规定。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方解:君药玳瑁平肝宁心、清热解毒(经多年临床观察,本药有类似犀角的作用);槐花、栀子清热凉血,镇静降压;茵陈善除血中之瘀热;皂角刺搜剔经络之痰;丹参活血化瘀,疏通脉络;珍珠母、夏枯草镇潜平肝,明目祛风;银杏叶养心安神,祛湿化痰;葛根、白芍、佩兰、山楂、甘草生津止渴,缓急止痛,化浊清热。据现代药理研究:槐花、茵陈、栀子、银杏叶、山楂有明显降低血糖,软化血管,清除胆固醇,清除氧自由基作用;丹参、夏枯草扩张周围血管,缓解动脉痉挛,从而降低血管压力,改善微循环、镇静;葛根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并有良好的降糖效果;玳瑁、珍珠母均有良好的软化血管,防治动脉硬化,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脑血管痉挛的作用。全方共奏平肝潜阳、清热化浊、活血祛瘀之功效,达到降脂、降糖、疏通血管、稳定血压的目的。
验案:刘某,男,56岁,1996年6月20日初诊。患者形体肥胖,嗜食肥甘厚味,近日感头晕,头重如蒙,胸闷不畅,纳呆,轻度恶心,咳痰不爽,大便黏浊,舌淡胖、苔厚腻,脉滑。查血脂:三酰甘油2.36mmol/L,胆固醇7.82mmol/L。西医诊断为高血脂症。中医诊断为眩晕,证属痰湿中阻。予三降汤加味:玳瑁10g,生槐花30g,生栀子12g,夏枯草15g,茵陈30g,葛根15g,珍珠母30g,佩兰叶15g,皂角刺15g,丹参30g,银杏叶20g,山楂15g,甘草3g,赤芍15g,胆南星6g,竹茹10g。10剂,每日1剂,水煎服。7月26日二诊:头晕、头重胀、胸闷、恶心等症明显减轻,自感头目清晰,胸膈畅快,痰量减少,大便通利,守原方继服10剂。药后诸症消失,化验三酰甘油1.85mmol/L,胆固醇5.22mmol/L。
方源:张元振,王晓.王文敏三降汤临证应用拾零.山西中医,2001,17(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