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太太是一名退休在家带孙子的家庭妇女。近几个月,她总是感觉右侧肩膀疼痛,手臂抬不起来,夜间疼痛明显,翻身肩膀受压时会被痛醒。开始时,她总想着可能是肩周炎,自行贴贴外用药膏,忍忍就好了,没想到疼痛越来越剧烈,连穿衣、梳头都困难了。于是,她来到市中医院疼痛门诊就诊,做检查后发现,原来是肱二头肌长头钙化性肌腱炎。
专家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钙化灶,做了捣碎抽吸术,并注射富血小板血浆。一周后,李太太复诊。她的疼痛基本得到了缓解,肩关节活动度也恢复正常。
常见肩关节疾病女性发病率更高
钙化性肩袖肌腱炎是一种常见的肩关节疾病,好发于40-60岁的运动人群和体力劳动者,有糖尿病、甲状旁腺疾病者发病率较高。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2.5倍。病因不是十分明确,可能是肩关节周围肌肉肌腱发生劳损或撕裂后,修复时出现钙盐沉积而形成的“结石”。
患者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肩痛,通常在钙盐沉积时会出现酸痛,当沉淀再吸收时,疼痛最为剧烈,以夜间为甚,惧怕肩关节任何方向的运动。所以,当李太太来就诊时,医生根据经验判断她的肩关节疼痛可能是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在作祟。在经过影像检查后,判断得到了佐证。
肩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困扰,而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常被当成肩周炎或肩袖损伤来治疗,疗效不佳,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钙化性肩袖肌腱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多采取保守治疗,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但对于经过保守治疗半年仍然效果不佳、遗留疼痛的患者,或者无法忍受保守治疗期间持续的肩关节疼痛的患者,中医院可以通过微创方式清除病灶,快速有效地解决困扰。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是引起肩部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之一,是一种发生在肩袖肌腱内的钙盐(羟基磷灰石晶体)沉积的自限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发病率在2.7%~22%,在有肩痛症状的病人中高达50%。大约有70%的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发生于冈上肌腱,其次为冈下肌腱。钙化之所以通常发生在冈上肌腱,是因为冈上肌是肩袖肌群中退变发生最早的肌肉。冈上肌腱在大结节止点近侧1cm范围是乏血管区,血供最差,受应力作用的影响最大,在退变的基础上,局部钙盐代谢异常导致钙盐沉着,形成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按病程可分为急性期(<6个月)或慢性期(>6个月)。并非所有存在肩袖钙化灶的个体都会出现临床症状。急性期表现为无诱因或轻微外伤及过劳后,出现肩关节剧烈疼痛、活动受限,夜间影响睡眠。在多数情况下,病人疼痛及钙化灶会在数周后自行消失。少数病人局部持续存在少量的钙盐沉积而无症状。但有些钙盐沉积会持续存在多年,导致慢性症状,可有间断的肩关节急性疼痛的发作史。
我们认为肩袖钙化性肌腱炎虽然是一种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能自动停止,并逐渐恢复痊愈的疾病,但这并不代表这个病就不需要治疗了。因为钙化性肌腱炎若不积极处理,通常会加重肩关节的功能障碍,导致肩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后遗症,如肌腱破裂、滑囊炎,以及退化性肩关节炎等。大部分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经保守治疗都会痊愈,保守治疗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针刺封闭治疗、体外冲击波治疗、中医药治疗、物理治疗等。如果疼痛持续加重,影响日常活动,或者保守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治疗。可在X线监视下针刺钙盐沉积块,抽吸沉积物、降低肌腱内压力。也可在关节镜下或开放式切口下切除钙盐沉积块。
中医称本病为“肩痛”、“肩不举”、“痹证”、“漏肩风”等,其中“肩不举”见于《灵枢》;“漏肩风”一词见于《绛囊撮要》中。
其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是年老体弱、肝肾不足、气血亏虚,兼有劳损损伤、风寒湿邪,导致筋失濡养、气血凝滞。
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所致,故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以及舒经通络为治疗痹证的基本原则。现将行、痛、着、热痹的主证、治则及方药分述如下:
(1)行痹
主证:肩部疼痛,肢体关节酸痛,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或有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
治则: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方药:疏风通络汤。
防风12克,荆芥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麻黄10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秦艽12克,寄生20克,肉桂10克,葛根30克,鸡血藤30克,茯苓12克,生姜6克,大枣10克,甘草6克,水煎服。颈腰丸、败毒丸口服。
(2)着痹
主证:肩膀疼痛,肢体关节重着,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手足繁重,活动不便,肌肤麻痹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则: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方药:除湿通络汤。
薏苡仁30克,芡实20克,黄芪30克,防己12克,萆薢12克,泽泻12克,绞股蓝20克,藤梨根30克,苍术12克,羌活12克,独活12克,防风12克,川乌6克,麻黄12克,桂枝12克,当归15克,川芎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寄生丸、清浊丸口服。
(3)痛痹
主证:肩膀疼痛,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则: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方药:温经散寒汤。
乌头6克,肉桂6克,姜黄12克,干姜12克,川椒12克,吴茱萸10克,麻黄12克,芍药30克,甘草6克,黄芪60克,细辛6克,桂枝12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绞股蓝20克,水煎服。附子丸、附桂丸口服。
(4)热痹
主证:肩膀疼痛,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或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苔黄燥,脉滑数。
治则: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方药:清热通络汤。
双花30克,连翘30克,菊花12克,桑叶12克,生石膏30克,络石藤15克,青风藤12克,知母12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忍冬藤30克,黄柏12克,海桐皮12克,姜黄12克,威灵仙15克,防己12克,桑枝12克,水煎服。通脉丸、盘龙丸口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