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1 16:4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劳宫(荥穴)
(一)基础知识
【穴名释义】劳,劳作。宫,室也。穴在手掌中,劳动时把握之处。
【定位】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简便取穴法:握拳,中指尖下是穴。
【主治】①中风昏迷,中暑;②心痛,烦闷,癫狂痫;③口疮,口臭;④鹅掌风。
【操作】直刺0.3~0.5寸。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痰火胸痛刺劳官,小儿口疮针自轻,兼刺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
《圣惠方》:小儿口有疮蚀龈烂,臭秽气冲人,灸劳宫二穴,各一壮。《玉龙赋》:劳宫、大陵,可治心闷疮痍。
《百症赋》:治疸消黄,谐后溪劳宫而看。
(二)验案举隅
贺普仁医案一
王某,女,45岁。
主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7年。
病史:7年前,因为发热而出现口腔溃烂,经治疗后症状好转,但反复发作,且日渐加重。近来整个口腔呈黄白色溃疡面,因疼痛不能说话,不能进食,身体日渐消瘦,二便正常。望诊:面黄无华,舌质红,苔薄白。切诊:脉沉细无力。
辨证:素体虚弱、虚火上炎,耗损阴液。
治则:养阴清热,泻火祛腐。
取穴:劳宫、照海。
刺法:以毫针刺入穴位,刺入5分深,先补后泻,先针照海穴行九六之补法,后针劳宫穴行九六之泻法。留针30分钟。
针后4小时,病人疼痛大减,可进食水,次日,已能说话。2诊后,溃疡面缩小,疼痛轻微。6诊后,溃疡面痊愈。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语】
此案运用足少阴肾经之照海穴,补之可以滋养肾阴、清降虚火而利口舌,正所谓“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劳宫为心包经之荥穴,泻之可以清上焦心火而治疗口舌生疮。
贺普仁医案二
张某,男,59岁。
双手掌起疹16年,加重2个月。
16年来,手掌经常起小湿疱疹,奇痒难忍,时有溃烂流水,时好时发,近2月来加重。纳食可,二便正常。望诊:双手掌潮红,掌面起满小疱疹,流黄水。舌淡红,苔薄白。切诊:脉沉。
诊断:湿疹。
辨证:湿毒浸淫肌肤。
治则:化毒解肌。
取穴:劳宫。
刺法:以1寸毫针刺,刺入5分深,行泻法。
经16次治疗,湿疹消退,不痒,不流水,双手掌皮肤基本正常。3年后追访,一直未再发作。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语】
劳宫穴位于掌中,可以治疗掌中热,另外对于手掌的痛痒、皮疹亦有良效。
(三)靳瑞经验
靳瑞教授之“手智针”:劳宫、神门、内关。刺法:均为直刺。“手智针”多用于治疗小儿智力低下、多动症、癫痫、失眠。心藏神,心包代心受邪,故选心包经与心经的腧穴治疗心神的病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