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11 16:3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脾俞(脾之背俞穴)
(一)基础知识
【穴名释义】穴平第11胸椎棘突下,为脾脏之气输注之处,是诊断和治疗脾脏疾病的重要穴位。
【定位】在脊柱区,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主治】①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纳呆,食不化,怠惰嗜卧;②水肿,黄疸;③咳嗽痰多,背痛。
【操作】斜刺0.5~0.8寸。可灸。
【古代文献摘录】
《医宗金鉴》:脾俞主灸肠脾胃,吐泻疟痢疸瘕癥,喘急吐血诸般证,更治婴儿慢脾风。
《百症赋》: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
《成方便谈》:凡人身之血,皆赖脾土以为主持,方能统御一身,周行百脉,若脾土一虚,则失其统摄之权,于是得热则妄行,得寒则凝涩,皆可离经而下,血为之不守也。
(二)验案举隅
贺普仁医案一
王某,女,32岁。
午后低热3个月,体温37.5℃。3个月来,午后低热,颧红、体倦,心悸,夜不成寐,不思饮食,面色无华,月经不调,带下、二便正常。舌体胖,苔薄白,脉细弦。
辨证:思虑劳倦伤脾,气血无生化之源,以致阴虚发热。
治则:健脾胃,退劳热。
取穴:大椎、胆俞、膈俞、脾俞。
刺法:以1寸毫针,刺入穴位5~6分深,均用补法。针后饮食稍增,体温由37.5℃降至37℃,继用前穴治疗,共针刺治疗10次,低烧退至36.5℃,饮食正常,心悸除,体倦消失,痊愈,恢复工作。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语】
此案亦为气阴两虚之发热,故仍取大椎、胆俞、膈俞滋阴清热。前案病机为元气大伤,故用气海。此案低热得之于思虑劳倦伤脾,病位在脾,故取脾俞以健脾益气,以助气血之化生。
贺普仁医案二
于某,女,40岁。
低热两月余。
无明显诱因出现低热,午后和夜间为甚,腋下体温在37.2℃~37.6℃之间。曾入院检查2周,未发现发热原因。伴有面色晦暗,头晕乏力,自汗懒言,口干咽燥而不欲饮,食欲差,二便尚可。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涩。
证属气虚血瘀之内伤发热。
取底座直径约2cm的艾炷,置于膈俞、脾俞施灸,膈俞用泻法,脾俞用补法,各灸7壮。灸7日后,患者热退,诸症明显减轻,又灸5日以巩固疗效。
半年后随访,低热未复发。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贺普仁》
【按语】此案为气虚血瘀之发热,故取脾俞健脾益气,以退虚热;膈俞活血化瘀,并清血分之热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