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律失常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厥证”“虚劳”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病,治疗不当则难以控制。笔者从事心血管内科25年,近年来对83例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辨证论治,系统观察,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83例病人中,男40例,女43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2岁。心律失常发生于冠心病者30例、心肌炎22例,病窦综合症6例、肺心病5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20例;其中室性早搏41例,房性早搏26例,窦性心律不齐11例,房颤5例。
2 辨证原则
从心律失常的病因病机看,本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主,如气血不足、气阴两虚、心阳不振、肾阳虚衰,故当以固本为要;兼有标实,如气滞血瘀、痰热内生、肝阳上扰、则宜治标为急。临床上以补养气血、调和阴阳,兼化痰清热,祛痰导滞为大法。具体应用时还要分清缓急,必要时结合西医急救。
3 辨证分析
3.1气滞血瘀型:23例气血瘀滞,心失血养,神不守舍,传导异常。症见胸闷憋气、心悸怔忡、舌质红降或暗红,舌苔白,脉弦结。治宜活血化瘀、养心安神。方药:丹参15g,元胡10g,红花10g,鸡血藤15g,党参15g,寸冬10g,五味子10g,云苓12g,甘草6g。
3.2心阳不足型:19例心阳虚、气不足,血脉不能正常衔接,搏动失常。症见胸闷气短,心悸怔忡,畏寒肢冷,面色少华,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沉迟结代。治宜温阳养气,活血养心。方药:桂枝6g,人参6g,丹参6g,熟地10g,寸冬15g,云苓12g,五味子10g,灸甘草6g。
3.3气血两虚型:16例气血两虚,阴阳失调,不能相互濡养维系。症见心慌气短,心悸肢冷,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结代。治宜补血养气。方药:人参10g,寸冬15g,五味子10g,当归12g,白芍15g,川苓10g,丹参15g,云苓12g,陈皮12g,炒枣仁15g,元肉10g,甘草6g。
3.4情志所伤:七情所致11例,情绪紧张,神失安宁,血不养心。症见心悸不宁,善恐易悸,失眠多梦,舌质红,舌苔白,脉弦结代。治宜补血养心,安神宁心。方药:当归12g,白芍12g,柴胡10g,云苓12g,远志10g,磁石15g,小麦20g,朱砂15g(冲服),甘草6g。
3.5外邪侵袭型:14例外邪内犯于心,耗伤气阴。症见胸闷,心悸,心烦意乱,少眠多梦,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数。治宜益气养心,通脉解毒。方药:太子参15g,寸冬15g,五味子10g,生地12g,当归12g,云苓12g,苦参15g,黄莲6g,百合15g,菖蒲10g,桂枝6g,甘草6g。
4 治疗结果
心律失常半年未复发者为治愈,半年以内有反复者为有效,3个月不能控制者为无效。83例中治愈49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无效者中室性早搏1例,房性早搏2例,房颤2例,窦性心律不齐3例。
5 典型病例
例1:黎某,男,72岁,退休干部,2009年7月10日初诊。患冠心病5年,时感胸闷憋气,心悸怔忡,舌质暗红,苔白,脉弦结。心电图提示:①房颤;②ST-T改变。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服用中药15剂,房颤消失。为巩固疗效,再进10剂,半年后随访正常,未再复发。
例2:王某,女,46岁。因生气出现心悸不宁,善恐易惊,失眠多梦,舌质红,苔白,脉弦结代。心电图示:频发室早。中医辨证属七情所致型,服用中药10剂,症状消失。继进5剂,随访1年未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