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78|回复: 4

心悸医案集锦

[复制链接]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发表于 2024-1-17 08: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翘楚治疗心悸验案

心脑血管病是临床最常见疾病之一,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的第一杀手,故预防治疗尤为重要。据近年临床报道,中医从瘀论治心病者,逐年增多。王翘楚教授治心病主张从脏腑入手,调和气血,平肝益气。中医的一脏,涉及西医多脏器,而西医一脏之病,也涉及中医五脏之气血。故从平肝、柔肝、补肾着手,兼益气活血,以提高整体功能。现举心悸病案述之。

医案一:王××,男,57岁。初诊:1998年3月4日。主诉:心慌1年。现病史:时常心慌已1年。去年12月20日,曾发快速房颤,窦性早搏,常胸闷、胸痛,有高血压史10余年,并有糖尿病史。常服倍他乐克、麝香保心丸、硝酸甘油等。刻下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血压:150/90mmHg,苔薄、舌质红,脉细弦数。诊断:心悸、胸痹(冠心病、高血压病)。证属肝肾两亏,瘀血痹阻。治宜养肝补肾,活血通痹。处方:制首乌15g,山萸肉15g,女贞子15g,菟丝子15g,桑寄生15g,杜仲15g,郁金15g,菖蒲15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龙牡各30g(先煎),葛根15g,川芎15g,赤白芍各15g,怀山药30g,丹参30g,夜交藤30g,白僵蚕10g,14剂。

二诊:药后胸背闷感减轻,背部稍有发冷感,血压:140/90mmHg,苔薄,脉同前,方病相应,再遵原方出入。原方去怀山药,加黄芪30g,14剂,以加强益气活血之功。

三诊:近日春雨连绵,咽痛,胸闷不适,稍怕冷,无骨节酸痛,本周服过克感敏,先锋6号,ABOB等抗感染药物。苔薄、舌质微暗红,脉细微弦。拟疏风清热,平肝活血,更方调治。处方:桑叶15g,菊花15g,银翘各15g,焦山栀15g,天麻10g,钩藤15g(后下),葛根15g,川芎15g,柴胡10g,龙牡各30g(先煎),桂枝6g,赤白芍各15g,全瓜蒌15g,郁金15g,菖蒲15g,黄芪30g,怀山药15g,14剂。

四诊:服上药后,胸闷、心慌好转,夜眠尚可,能睡6~7小时,但时腹(肠)鸣,大便溏,血压:150/100mmHg,(停服降压药),舌苔微黄腻、舌质暗红,脉细微弦。上方去银翘、焦山栀,加淡干姜6g,青陈皮各10g,温中理气,14剂。

五诊:肠鸣、便溏明显好转,但这几天头晕无力,有时心慌,睡眠尚可,能睡4~5小时,夜醒2~3次,血压:130/90mmHg,原方去全瓜蒌,桂枝改为9g,加夜交藤30g,14剂。

六诊:本周因工作稍辛苦,出现头晕、心慌,有时手抖,大便成形,肠鸣明显减轻,夜眠4~5小时,能午睡片刻,血压:120/90mmHg,,故再予原方加蝉衣6g,白僵蚕10g,以平肝熄风,14剂。

七诊:夜眠尚安,纳便自调,心慌、手抖已解。守方14剂。八诊:胸闷心慌明显减轻,纳便自调,予以守方14剂巩固。

按:患者心慌胸闷1年求诊,属心悸、胸痹范畴,西医诊断为:冠心病、高血压病。患者随访八诊,计服药112剂,心慌、胸闷明显缓解,工作生活正常,血压得到控制(偶服少量西药)。在本案中,王师着重平肝益气以扶正,重用黄芪30g,桂枝6~9g,以益气温阳,振奋心阳,遵循“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原则,主张“肝以平为补”,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整体调整,方能抗病祛邪,竟获良效。

医案二:杨××,女,34岁。初诊:1998年2月9日。主诉:失眠加重1个月,伴有心慌。现病史:患者1个月前因头痛、手足发麻,服尼莫地平后出现头顶痛,头晕加重,后出现失眠,常通宵不眠,服舒乐安定2片,仅睡1~2小时,静滴脉络宁,心情稍平静。但多思多虑,人体消瘦,乏力,面色无华,由人搀扶来求诊。患者身体虚弱多病,1985年始有室性早搏,有三联律,1989年发现高血压,常服心律平、抑平舒。脑血流图示:全脑平均血流下降,双顶叶平均血流量明显下降。颅内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动脉痉挛或狭窄存在。血粘度低切:9(偏高),心率:98次/分,早搏1~2次/分,血压:175/110mmHg,,苔薄微黄、舌质暗红,脉细微弦。辨证属肝郁阳亢。治拟平肝潜阳解郁,活血安神。诊断:心悸、不寐(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处方:羚羊角粉(吞)0.6g,净蝉衣6g,白僵蚕10g,桑菊各15g,天麻10g,夜交藤18g,柴胡10g,龙牡各30g(先煎),葛根15g,川芎15g,菖蒲15g,焦山栀15g,赤白芍各15g,丹参30g,合欢皮30g,远志肉10,灯心3g,7剂。另:“落花安神合剂”5盒,早服1支,夜服2支。

二诊:药后1周,心情稍平,睡眠稍有缓解,能睡6小时,但腰酸,尿频,时有嗳气,易汗,咽稍痛,血压:155/90mmHg。方病相应,予原方续进。

三诊:药后3周,能睡7小时,但仍心慌,头痛,纳呆。

五诊:药后1个半月,舒乐安定减至1片。经行淋漓不尽,咽红(+),咽痛,右颌下淋巴肿大,头痛减轻,但尿频,便溏,面色少华,乏力。予原方去羚羊角粉,加生蒲黄10g,黄芪30g,芡实30g,紫花地丁30g,牛蒡子15g,以益气活血,清热利咽。

七诊:药后2个半月,舒乐安定减至3/4片。

八诊。已停舒乐安定,能睡5~6小时,头晕、耳鸣减轻。

九诊:月经渐调,但带多,腰酸,故原方加椿根皮15g,以清利化湿止带。

十三诊:服药已半年,病休4个月,现上班,精神渐好转,但睡眠时好时差,右少腹时痛,带多稍黄,B超示:子宫内膜息肉;右卵巢巧克力囊肿。苔微黄腻、舌质淡暗红,脉细弦。须更方治疗,以疏肝理气,活血安神为主。处方:柴胡10g,龙牡各30g(先煎),天麻10g,福泽泻15g,银翘各15g,焦山栀15g,麦冬10g,赤白芍各15g,夜交藤30g,合欢花15g,远志肉10g,灯心草3g,延胡索15g,椿根皮15g,黄柏10g,14剂。

十五诊:上班1个月,工作较忙,一般能睡6~7小时,有时易紧张,心慌,有时自服慢心律控制心律,时有手足发麻,头晕。患者仍坚持服药,以求巩固。

十九诊:已停西药5个月,恢复工作已2个月,常外出,讲话较多,夜眠有时不实,能睡6小时,面色转华,声音易哑,咽红痛,偶有黄痰,无头晕头痛,体重增加2斤(90斤),血压:130/98mmHg,舌质偏暗红,脉细,守方巩固。处方:板蓝根30g,牛蒡子30g,玄参15g,射干10g,玉蝴蝶10g,麦冬15g,净蝉衣6g,葛根15g,川芎15g,天麻10g,黄芪30g,党参15g,苍白术各15g,川连6g,广木香6g,夜交藤30g,甘草6g,14剂。

按:本案患者体弱多病,原有高血压病,大脑供血不足,心律失常,脑血管痉挛,时常头痛,又有新恙失眠症,心悸(早搏),抑郁症,人体日渐消瘦,肠胃功能有紊乱,一派属中医“虚损不寐”之象。王师根据杂病从肝论治,兼以益气活血等辨证方法,随证加减,使患者服药半月后失眠、郁证稍有稳定,初见成效,3个月后停西药,4个月后恢复体力上班,前后持续治疗9个月,面色明显好转,精神转振,体质增强,工作、生活质量提高。

医案三:陈××,男,43岁。初诊:1996年12月26日。主诉:失眠、心慌1年。病史:1年前因工作不顺,情志不悦而致失眠。同时又有感冒发热而患病毒性心肌炎,出现胸闷心慌,早搏频作,曾住院治疗,Holter示24小时14000次早搏(室性、房性)。经静滴丹参注射液,口服慢心律、莫雷西嗪治疗。1个月后出院,Holter复查示:24小时1500次早搏。而失眠加重,卧床难眠,又早醒,一夜仅睡4小时,或通宵不眠,心烦不安,急躁易怒,并出现脱发现象,胃脘不适、泛酸、嗳气频作。曾服安定、三唑仑等效果不稳定。体检:面色无华,眼眶黧黑,心率:84次/分,早搏每分钟10次,咽红(+),血压:100/70mmHg,苔燥少津、舌质暗红,脉细微弦伴结代。服心律平100mg,每日3次,莫雷西嗪200mg,每日3次。有肝内囊肿、胃溃疡病史4年,肝功能正常。参合脉象,证属肝郁气滞,瘀阻心脉,胃失和降。先予平肝解郁,理气活血,和胃安神治之。处方:软柴胡10g,煅龙牡各30g(先煎),明天麻10g,双钩藤15g(后下),广郁金15g,石菖蒲10g,粉葛根15g,抚川芎15g,赤白芍各15g,紫丹参30g,麦冬15g。上方随证加减,服药3个月,心平眠安,身体康复,心电图正常。

按:患者以失眠心慌为主症求治。初因情志不悦而失眠,再加病发心肌炎,失眠加重,其临床表现既有新病,又有旧恙复发,症状多样复杂,辨证、立法、处方、用药从何入手?王师认为失眠症,病位在脑,表现在“肝”,常波及五脏。本例症状表现虽然复杂多样,但首当溯源于脑,以从“肝”论治为法,并统顾五脏实体病症,分清主次、标本先后兼治,方能奏效。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7 08: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蒲辅周心悸医案

舒XX,48岁,女性,已婚,演员,于1963年2月12日初诊。

主诉1948年开始在工作劳累后不能平卧,1949年冬季劳累后有气短、咳嗽欲吐,不能行动,经医院检查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经用毛地黄治疗而症状逐渐消失,后每年冬天易犯感冒,而喘咳不能平卧,有时天热亦发作,以后西医检查发现肝大,未作彻底治疗。1953年起又喘咳而痰内有小血块,经中西医治疗,将近一年才好转。1956年起又因心脏功能差而常服毛地黄渐好转。1957至1959年间,未发过病而能演出,1960年起又常犯病,有时低热、咳血。去年得过肺炎,后慢性心力衰竭,常有下肢肿胀,现夜间失眠较重,往往彻夜不寐,并有心慌气短,常服西药利尿剂后小便才多,食欲尚佳,自觉胃空、嗳气吐酸,去年十月起胃部隆起,以午后及夜间较甚,按之不痛,舌有麻木感,口干不敢饮,不知咸味,而对甘、辛、苦、酸均能辨别,头晕、疲乏、个性急躁,大便尚佳,月经尚准,本次月经量少而刚过,经期不舒,但不知所苦,面黄,脉寸尺沉细,两关弦大而急,舌质深暗,苔黄腻乏津,由于心肺早有损伤,因之血瘀气滞,目前肝胃火盛,治宜先调肝胃,方宗温胆汤加味:

茯苓三钱 法半夏二钱 广陈皮一钱 炙甘草五分 炒枳实八分 竹茹一钱 玉竹三钱 核桃肉二枚 服三剂。

同月15日二诊:服第一剂药后胸部舒畅而入睡佳,第二剂后尚失眠,昨夜服第三剂后,睡眠很好,心慌见轻,多说话后有咳嗽,稍有白沫痰,食纳欠佳,二便正常,口干喜热饮,尚不知咸味,下肢有轻度浮肿,血压100/70毫米汞柱,脉两关弦急已稍缓,舌苔同前,原方加泽泻一钱。服三剂。

18日三诊:药后口渴见轻,仍失眠易醒,尚感舌麻不能辨咸味,食纳及二便正常,脉转沉弦细数,舌质仍暗,黄苔见退,改用疏肝活血化瘀之剂,方宗血府逐瘀汤:

赤芍一钱五分 干生地三钱 当归一钱五分 川芎一钱 桃仁一钱五分(去皮) 红花一钱五分 柴胡一钱 炒枳壳一钱 桔梗一钱 川牛膝二钱 服三剂,隔天一剂。

25日四诊:药后已稍知咸味,睡眠转佳,易咳嗽,鼻唇微干,近日腿肿明显,小便黄,大便正常,脉较初诊缓和,舌质转略暗,舌苔见退,原方再进三剂,隔天服一剂。

1963年3月4日五诊:药后口渐知咸味,近日月经来潮,距上次23天,小腹微胀,量稍多,色红,足仍浮肿,昨天稍有气喘,咳嗽无痰,食欲及二便正常,睡眠尚差,脉右沉濡,左沉微弦,舌暗中心微有黄腻苔,根据脉象改用调和营卫、温阳利水,用桂枝八分(去皮),白芍一钱,炙甘草八分,生姜二片,大枣二枚,川熟附子八分,白术一钱,茯苓三钱,煅龙骨三钱,煅牡蛎二钱。三剂,隔天服一剂。

3月18日七诊:药后胃痛见减,尚嗳气,胃部稍隆起,按之软而不痛,偶咳嗽,微有白沫痰,口舌及咽部发凉感,腿肿已基本消失,食纳佳,口已知五味,睡眠转佳,二便正常,脉缓有力,舌质转红,中心有薄白苔,仍宜调心气,和胃气,兼和络消瘀,原方加厚朴一钱五分,红花一钱,血竭一钱。四剂,隔天服一剂。

3月底八诊:药后胃部已不胀,局部不隆起,睡眠转佳,偶有失眠,腿已不肿,食欲、二便正常,脉同前,舌正无苔,拟用丸剂缓调之,以善其后:

白人参五钱 茯神五钱 茯苓五钱 白术五钱 广陈皮三钱 法半夏五钱 炒枳实三钱 枣仁一两 远志三钱(甘草水制) 菖蒲三钱 柏子仁五钱 丹参五钱 川牛膝(酒制)五钱 杜仲(盐水炒)五钱 炮狗脊五钱 泽泻(盐水炒)五钱 川断五钱 炙甘草三钱 破故纸五钱 胡桃肉二两 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二钱,早晚各服一丸,食前白开水送下,感冒时停服。以后一切症状消失而停药。

按:患者西医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有慢性心力衰竭,血循环障碍,而临床上表现为舌质暗紫,心慌气短、胃脘部隆起、不知咸味、失眠、浮肿、腹满。开始以温胆汤加味,肺胃得和而气短心悸渐平稳。继则用疏肝、化瘀、活血法,使血运畅顺,脘隆平、口知咸、气血调和,舌暗转红,诸症渐消,再以桂枝、附子、龙牡、白术等温阳镇逆,使营卫调和,脾胃健运、而水湿消,最后以益心神,和胃补血而症状逐渐消失,恢复健康。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45:00 | 显示全部楼层

辨证治疗心悸

鲁某,男,86岁。患者心悸、气短、胸闷、头晕、心动过缓加重2个月,多次出现眼前黑蒙而就诊。

现病史:患者曾在当地某医院就诊,经心电图检查,心室率41次~32次/分,期前收缩3次~5次/分,阿托品试验,即刻心率54次/分,8分钟后心率递降至41次/分,诊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曾用阿托品、复方丹参片等治疗无效,建议安装人工起搏器,患者拒绝安装而来笔者处就诊。

诊见:头晕、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畏寒肢冷。血压102/6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心率42次/分,期前收缩2次~4次/分,体质瘦弱,面色少华,精神欠佳,说话语言断续而清晰,四肢欠温,舌质暗,苔白腻,脉迟缓而结代。

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并期前收缩。

中医辨证:心阳不振,气虚血瘀。

治法:温通心阳,益气活血。

处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三参汤加减。麻黄10克,制附片10克,细辛6克,黄芪30克,红参12克,丹参30克,玄参12克,桂枝10克,麦门冬15克,川芎10克。共12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两次温服。

二诊:8月18日,患者服药12剂后,症状有所改善,心悸、气短、头晕减轻,心率增加至52次~38次/分,期前收缩2次~4次/分,四肢有些温感,前方既合,当进治之。考虑药量略显不足,故麻黄增至12克,制附片15克,细辛8克。共10剂。

三诊:进温阳通脉之品,心阳略振,心悸、头晕、气短有改善,心率52次~41次/分,心律失常,脉仍结代,心电图检查显示频发期前收缩,上方加甘松10克,炙甘草10克。共10剂。

四诊:患者服药后心悸、气短、头晕又有改善,心率52次~43次/分,心律齐,脉迟缓,早排为偶发。在上方基础上增加黄精10克,仙灵脾10克。共7剂。

五诊:患者心率54.62次/分,脉迟,心悸,气短消失,四肢感温。效不更方,继续增减服药,共计3个月余。

半年后,患者女儿告知未复发。

按语:该患者为86岁老年人,基本病机为心肾阳气虚衰。阴寒凝结,兼有血瘀。因阳气虚而无力温煦血脉,阴寒凝结又必致血脉瘀滞而阳气不能通达,从而产生心悸,气短,头晕,黑蒙,脉迟缓。治疗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三参汤加减。

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之方,用以温补心肾之阳方。

方中附子为心热之品,补命门之火,振奋阳气,助阳补火之要药,上助心阳以通脉,中运脾阳,下补肾阳以益火,走窜十二经脉,既温阳又通阳,行气分又入血分,具有温经驱寒,回阳救逆,温补脾肾,助心阳之力;

麻黄味辛、性温,散表寒而通阳,宣发布散阳气于血脉肌肤腠理之间,善开腠理,透毛窍,使表里内外之寒邪从表而出;

细辛味辛、性温,辛散通经,其辛香走窜之力大于而散发之力,善通关窍,散寒凝,无论实寒虚寒皆能温通散寒,合用黄芪、红参、桂枝,以助升阳气,大补元气,补气升阳,培固根本,回阳气于垂绝,挽救气虚欲脱;

丹参、川芎,活血祛瘀,通血脉,散瘀血;

玄参、麦门冬,苦甘而气寒,苦寒相合则清热泻火,甘寒相合则滋水养阴,麦门冬可润燥泽枯,玄参养阴,清热,润燥,两药取其以阴制阳。

方中大辛大热药过多,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以制阳药久服致燥伤阴。苦参苦寒,为纯阴纯降之品,甘松其性辛甘温,辛香行散,温能祛寒,善行气散寒,理气开郁。苦参、甘松和炙甘草是经由实验和临床证实的抗心律失常药,可治疗心悸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期前收缩。

该患者虽病位在心,但有肾元不足,故在补气温阳的同时,应佐以补益肾气,《景岳全书》记载:“凡治怔忡惊恐者,虽有心脾肝肾之分,然阳统乎阴,心本乎肾,所以上不宁者,未有不由乎下。”认为心悸的发生与肾关系密切,故方增用黄精、仙灵脾,均入肾经,补命门,滋补肾阴肾阳,以达补肾强心之效。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附子主含消旋去甲乌药碱,与异丙肾上腺素相似,可通过激动β2受体加快心率,并能有效恢复窦房结功能,增强心脏传导系统作用,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麻黄内含麻黄碱,麻黄碱的结构与肾上腺素的化学结构类似,能直接与肾上腺及α、β受体结合,产生拟肾上腺素作用,加快心率、增加心搏出量。细辛有提高窦房结频率及交界区频率作用,并加快房室传导功能。炙甘草有类似异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从而提高窦房结的自律性,使心率加快。苦参所含苦参碱、苦参总黄酮等均对氯仿—肾上腺素、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有预防和对抗作用。苦参总碱对毒毛花苷诱发的豚鼠室颤有明显的对抗作用;苦参生物碱的抗心律失常机制与阻止Na+(血清钠)内流、非特异性抗肾上腺素神经和对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有关,与中枢也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甘松对氯化钡、氯仿—肾上腺素引起的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甘松所含成分能抑制异位性室性节律、损伤性心房扑动及乌头碱性心房颤动。

临床体会:凡缓慢型心律失常,经辨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者,均可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其附子、细辛用量可加至常用量的数倍。对于辨证为阳虚阴寒盛者,为防止附子的毒副作用,应强调附子先煎,且不少于2小时,或用颗粒剂。临床经验表明,只要辨证准确,煎煮方法合理,便可突破常规用量。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4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平抑方治疗早搏心悸,特病专方,屡收佳效

主方:黄芪150g,生地黄120g,桂枝12g,炙甘草12g,甘松15g。

主治:期前收缩(早搏),属中医“心悸”范畴。

方解:方取炙甘草汤意。黄芪与生地黄同用,黄芪甘温,益气升阳,如雨时上升之阳气,生地黄甘寒滋阴,如将雨时四合之阴云,二药并用,阳升阴应,云行雨施,气充阴足,脉道通利,期前收缩安存矣;桂枝、甘草名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通阳复脉;本病患者多精神紧张,思虑过度,佐甘松芳香以开郁结。现代药理研究也证实生地黄、甘松皆有调整心律的作用。

加减:诸药配伍,酌情化裁,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加紫石英30g、茯苓18g;心动过缓加熟附子15g、红参9g。大剂量应用黄芪,有时可出现脉搏散乱,歇止无定,病情似有加剧之势,此乃气充阴足而脉道盈满通利之兆,无需过虑。《张志远临证七十年碎金录》

古道瘦马(王幸福)体悟:张志远先生这首方子治疗中医的“心悸”、“怔忡”症疗效很好。此方来源于张仲景的炙甘草汤方,张老经过化裁,提出其中的生地,加入黄芪,药简方效,运用临床不亚于炙甘草汤方,且好掌握,无副作用。

我在临床上治疗心悸一证过去习用炙甘草汤方,由于其中药味较多,且生地一味就达250克,用起来很不方便。自从学习了张志远先生的这首益气复脉汤,运用于临床屡收佳效。

曾治一妇女,年近50岁,胸闷气短,轰热汗出,心烦多梦,特别是心悸一证突出,舌淡苔薄白,脉浮濡结代,三五一停。饮食二便尚可。前医以冠心病治之,用大量活血行气通瘀之药,不效,且心悸一证越发突显,整天慌慌不可终日,以为患了什么大病,多处求医吃药。经人介绍求治于我,乃告之易治,此乃更年期综合证兼心悸。炙甘草汤合二仙汤证。处方:生黄芪150g,生地120g,桂枝15g,甘草15g,甘松15g,龟板15g,仙灵脾30g,仙矛15g,巴戟天15g,黄柏12g,知母12g,当归30g。七剂  水煎服。复诊,心悸消除,结代脉消失。轰热汗出减少,效不更方,上方加生龙牡、女贞子、旱莲草七剂诸证消失。《古道瘦马(王幸福)医案》

7867

主题

2699

回帖

2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29834
 楼主| 发表于 2024-8-16 20:48:44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医案

患者某,女性,时年45岁,2014年7月14初诊。自述自觉心慌20天,既往体质较好,近两月经常熬夜,出现心悸,3天前于哈医大就诊,血压:100/75 mmHg(1mmHg≈0.133kPa),心率:85次/分,心电图:偶发室上性早搏。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三支及分支均未见明显狭窄及斑块形成,余各项化验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心脏神经官能症,给予各种中西药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经介绍求治于门诊。患者现可见心慌时作,惊惕善恐,不眠少寐,倦怠乏力,食少纳呆,面色萎黄,舌苔薄白,脉细弱等症状。

诊断:(心胆虚怯型)心悸。

安神宁心汤加减:炙甘草10g,白芍15g,太子参20g,黄芪20g,黄连5g,甘松20g,琥珀15g,茯神15g,石菖蒲20g,远志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为2次服。

7月21日二诊:药后心慌减轻,少寐、多梦仍未好转,续上方化裁,拟方如下:玄参20g,苦参2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琥珀15g,伏神15g,石菖蒲20g,远志15g,合欢皮15g,夜交藤15g,柏子仁30g,五味子30g。7剂,水煎,每日1剂,分为2次服。

7月28日三诊:药后心慌、少寐、多梦诸症消除,继上方调治至愈。

按:此案心悸,辨为心胆虚怯,诚如《诸病源候论》所云:“心藏神而主血脉,虚劳损伤血脉,令心气不足,因而邪气所盛,则使惊而悸不定。”李冀认为本案久劳损伤心神脾气,脾气失运,气血化生乏源,心神失养而见心悸,故塞其源便可止其悸,故用太子参、黄芪补养脾气,炙甘草补养心气,甘松以激发脾脏运化功能,少量黄连可减缓心率,辅以琥珀、伏神、远志、菖蒲、合欢皮等以安神定志。纵观方药,补脾养心同用,有标本兼治之意,补脾与醒脾共施,又有补而不滞之思,可见遣方用药之精明。中医治疗心悸,以功能性因素最为常见,每每因劳累过度、饮食所伤而致脾运失健,心气不足,心脾失调者,皆可运用本方加减化裁,每收奇效,但对于器质性心脏病所致心悸者,切不可盲目自信,而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