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2-23 13:52:31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

【原文】   

1.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伤寒论》

2.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

3.干吐,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

4.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5.干呕,吐涎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组成与用法】   

吴茱萸 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温中补虚,降逆止呕。

【医案】

1、经期过长

初诊:2005年8月9日。杜某,28岁,患者因原发不孕就诊,月经史:15岁初潮,周期先后不定,经量较多,9~15天净,5月份经行13天不净,使用妇康片后月经方止,6月份月经不潮用黄体酮针注射后,月经于8月1日来潮,经量中等,至8月9日经量未减,经色鲜红,吃冰西瓜后胃脘疼痛3天,昨又水泻一次,恶心。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温中健脾,止血。

方剂:吴茱萸汤合桃花汤加减。

吴茱萸5g党参12g炮姜6g大枣6个赤石脂20g阿胶(烊冲)10g荆芥炭10g,3剂。

二诊:2005年8月12日。进药一剂,腹泻未作,阴道出血今净,咳痰,纳可,舌脉如上。

治法:化痰止咳。

方剂:温胆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加浙贝10g、蒌皮10g、桔梗6g,3剂。

2、妊娠恶阻

初诊:2006年11月16日。章某,21岁,妊娠64天,B超提示宫内活胎,约9周大小。恶心,口淡,唾多频吐,纳可,大便稍结。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胃散寒降逆。

方剂: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合小半夏汤。

桂枝6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6个淡附片3g半夏10g,4剂。

二诊:2006年11月22日。症如上,舌脉如上。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剂:吴茱萸汤合附子粳米汤。

吴茱萸5g党参10g生姜6片大枣5个淡附片5g半夏12g炙甘草5g炒粳米30g,4剂。

三诊:2006年11月28日。症如上,大便已经正常,舌脉如上。

治法:治法: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方剂:吴茱萸汤合小半夏汤、橘皮汤加味。

吴茱萸8g党参10g生姜6片大枣5个半夏15g陈皮10g砂仁(冲)5g,4剂。

四诊:2006年12月5日。恶心已除,已不吐口水,口中微淡,纳可,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吴茱萸至9g,4剂。

五诊:2006年12月13日。上述一切症状均消失,食欲增加,无不适。

2006年12月25日随访,一切正常。

3、妊娠呕吐

初诊:1982年4月20日。黄某,28岁,妊娠8个多月,几天之前腹泻,自服川连后泻止,出现口淡恶心,呕吐清水,胃纳不舒,前额疼痛,腰酸腹坠,咳嗽痰稠。舌质黯滞有紫斑,苔薄白润,二脉滑。

治法:暖胃清肝。                  

方剂:吴茱萸汤合左金丸(《丹溪心法》)。

吴茱萸2g太子参12g红枣5个生姜4片川连1.5g,2剂。

药后呕吐即止,头痛瘥。

4、妊娠头痛

初诊:2004年11月1日。吴某,女,27岁,妊娠3个月,近1月来恶心呕吐较明显,常吐酸水,口中痰涎多,嗳气,食后即吐,后脑疼痛,心烦,寐可,大便4~5天一解,质溏软,下腹隐痛偶作。生育史:1-0-0-1。舌质红,苔薄白,脉细。西医诊断:妊娠极吐。

治法:清肝和胃。

方剂:黄连温胆汤(《六因条辨》)加味。

黄连3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0g枳壳5g竹茹10g炙甘草5g吴茱萸3g苏梗10g佛手10g煅瓦楞子30g甘松10g,3剂。

二诊:2004年11月4日。恶心呕吐,嗳气消失,口水已少,舌脉如上。

中药守上方加枇杷叶10g,5剂。

三诊:2004年11月10日。呕吐,泛酸,口淡,舌脉如上。

治法:调气降逆,健脾和胃。

方剂:香苏散(《和剂局方》)加味。

香附6g苏梗10g陈皮10g炙甘草5g吴茱萸2g海螵蛸20g煅瓦楞子20g白术10g茯苓10g炒薏苡仁20g,5剂。

四诊:2004年12月22日。头痛,胃脘不适,口淡,口渴不多饮。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治法:暖肝补虚,和胃降逆。

方剂:吴茱萸汤合半夏天麻白术汤(《医学心悟》)。

吴茱萸3g党参12g生姜4片大枣6个半夏10g天麻10g白术10g,3剂。

五诊:2004年12月27日。服药之后症状好转,停药2天,头痛又反复,口苦又淡。舌质红,苔薄白,脉细滑。

中药守上方加炒川连3g,4剂。

六诊:2005年1月4日。头痛消失,舌脉如上。

中药守12月22日方,5剂。

七诊:2005年1月7日。因住宅周边噪音影响睡眠,又引发头痛,口淡,舌脉如上。

吴茱萸3g党参12g生姜4片大枣5个半夏10g天麻10g白术10g,5剂。

服药之后疼痛未再复发。

5、产后胃痛呕吐

参见“理中汤”条第9案。

【按语】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组成。以吴茱萸温中散寒,降逆下气,生姜散寒止呕,人参、大枣补虚和中。后人总结该方具有治疗“阳明寒呕、少阴利和厥阴头痛”的功效,是十分到位的。

案1 为经期过长,虽经色鲜红,但由于患者同时受寒胃痛,水泻,恶心,故温中散寒与止血并治,用吴茱萸汤加阿胶、荆芥炭、赤石脂温中健脾止血,一剂而罢。用吴茱萸汤治疗妇科血证的临床报导罕见,吴茱萸味辛、苦,性温,现代药理证实,其所含的去氢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和芸香胺可兴奋子宫,使子宫明显收缩,故《日华子本草》称其能“下产后余血”,余血下而血可止也。温经汤中也有吴茱萸一味,知茱萸能温而不知其能止血者甚众。我运用吴茱萸汤治疗经期过长,也是以此功效为用药依据的。

案2 为妊娠恶阻,该案属于恶阻轻症,仅见恶心口淡,唾多,虽则如此,不治必剧,证属脾胃虚寒。先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合小半夏汤不效,再用吴茱萸汤合附子粳米汤,未进寸功,再三思忖,不效之因并非辨证不确,而是用药份量存在问题,于是将吴茱萸由5g增至8g,合小半夏汤、橘皮汤加砂仁,恶心终除,不吐口水,口中微淡,守原方加吴茱萸至9g,以善后。中医向来有效不更方的说法,而此案则反其道而行之,无效仍不更方,如此做法,全在于识证,不更方剂,而变换用药剂量,依然成功。该案貌似轻症,然非此大量吴茱萸,则不能愈。

案3 为妊娠呕吐,其不称为妊娠恶阻者,妊娠已达8月有余,而此前并无恶心呕吐,实为误服川连,戕伐胃中阳气所致。原文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之说,故以吴茱萸汤温中健胃,降逆止呕,再少佐微量黄连,以泻遗留之肝热,亦防热药矫枉过正。由于药证相符,故呕吐止,头痛瘥。

案4为妊娠头痛,见泛酸、心烦、便秘,其证属肝热胃寒,用黄连温胆汤加味,头痛消失,四诊时头痛复发,症见胃脘不适,口淡,口渴不多饮,其证转为肝胃虚寒,痰湿阻滞,改用吴茱萸汤合半夏天麻白术汤暖肝补虚,和胃降逆,药后症状好转,但头痛反复,口苦又淡,舌质红,此为用药偏于温热之故,加炒川连而安。

案5 为产后胃痛呕吐,起因于误治而过食生冷瓜果,致使胃阳受伤,故用吴茱萸汤合理中汤加丁香、蔻仁以温中健脾,调气降逆,一诊胃痛便除,再加大吴茱萸份量,另加沉香、陈皮以治疗脘胀呕吐,用开塞露灌肠通下大便,二诊呕吐除,再用小建中汤加吴茱萸、半夏、丁香、檀香以温中补虚缓急,胃脘隐痛便消,最后用香砂六君子汤以善后。《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气寒气凉,治以寒凉,行水渍之;气温气热,治以温热,强其内守。”其意为气候寒凉的地方,多内热,可用寒凉药物治疗,可用汤液浸渍的方法。气候温热的地方,多内寒,可用温热的药物治疗,以加强内部的阳气。何以气候寒凉之地多内热,过食辛热故也;何以气候温热之地反内寒,亦过食寒凉之品故也。上案即为例证。

admin 发表于 2024-2-23 13:55:39

吴茱萸汤加味治咳嗽

刘某,女,33岁,2000年1月21日初诊。

患者1月前产后着凉咳嗽,咯少量白痰,未曾治疗。10天后咳嗽频作,干呕,吐涎沫,咳清稀痰。咳后则吐,吐物为痰涎,不能进食。某医院诊为“气管炎”,经口服抗生素、止咳化痰、调节植物神经、中药汤剂、肌注止吐药治疗均无见效。

观患者面黄消瘦,精神疲惫,频繁咳嗽,咳吐涎液,舌苔薄白,脉滑细。

证属肝胃虚寒,浊气上逆,肺失宣肃。治宜暖肝温胃,降逆止咳。

方用吴茱萸汤加味:吴茱萸10克,党参15克,干姜10克,半夏12克,川厚朴15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炒苏子10克,大枣5枚。

服上方5剂后,呕咳等症已去大半,继上方再进5剂而愈。

按 本例患者现代医学诊为“支气管炎”,然咳呕与一般支气管炎不同,中医辨证呕咳吐涎液稀痰,属肝寒犯胃射肺,木叩金鸣之证,故用吴茱萸汤,吴茱萸辛苦温热,能达木郁,直入厥阴,降其盛阴之浊气,以泄其厥气之逆,而暖肝温胃。伍升降以宣散寒邪,降逆止呕。更以甘和补气之人参、大枣,以补呕吐虚损之胃气。配二陈汤燥湿化痰,理气和中。厚朴、炒苏子降逆化痰,宽中下气以止咳。

中医之特点就是辨证论治,临床要时刻把握病机动态变化,灵活运用经方。(魏文浩 河北省清苑县中医医院 李国臣 保定市第一中医医院)

admin 发表于 2024-5-6 10:56:21

黄煌讲经方——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是经典的止痛止呕方,传统的温胃方,具有止吐利、治吐涎、止头痛、除烦满等功效。吴茱萸汤证多见于以头痛、干呕、吐涎沫为特征的疾病,烦躁欲死与手足逆冷为其适用人群的特征。

一、经典配方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擘)。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伤寒论》《金匮要略》)


二、经典方证

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243)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方。(309)

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方。(378)

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十七)

1.头痛

头痛以头顶为主,痛时多伴有呕吐,痛势剧烈。经方中能治疗头痛的方颇多,如麻黄汤治头痛发热,无汗而喘;桂枝汤治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五苓散治头痛发热,欲饮水;小柴胡汤治头痛,四肢苦烦热。而本方证治头痛,干呕、吐涎沫、手足逆冷。提示本方的头痛,需要结合他证加以鉴别。

2.干呕、吐涎沫及呕而胸满

干呕,呕而无物,其声响亮。涎沫,黏饮白沫。呕吐但口中有清冷涎沫。柯韵伯说:“呕而无物,胃虚可知矣。吐惟涎沫,胃寒可知矣……干呕、吐涎沫是二症,不是并见。”“呕而胸满”,大塚敬节认为是“呕吐而上腹部膨满者”,其腹证也是腹部膨满相对有力,并非软弱无力(《金匮要略研究》)。莫枚士说:“此方辛甘相合,为治呕吐之专方,亦治久寒之专方。”(《经方例释》)提示吴茱萸汤能止吐,并抑制胃液的分泌。

3.手足逆冷、烦躁欲死

手足逆冷,同手足厥冷,即四肢冰冷。但与四逆汤证的四肢逆冷有别。本方证冷在末端,而四逆汤手冷过肘、足冷过膝,可见有轻重之别。此症多与吐利同见于少阴病中。如恶寒身蜷而利,手足冰冷者,多为病情严重,难治或不治。倘若烦躁欲死,提示病情尚有转机,吴茱萸汤可解。烦躁欲死,提示痛苦程度严重,或疼痛难忍如狂状,或坐卧不安,或烦闷异常,或不能安宁片刻。这种症状多与头痛、呕吐、胸闷等症状并见。头痛、干呕、吐涎沫是吴茱萸汤适用疾病的特征,而手足逆冷与烦躁欲死是吴茱萸汤适用人群的体征和精神心理特征。关于本方证的病理机制,传统解释有“厥阴之寒气上攻”(许宏)、“肝寒上逆”“阳明寒呕”

(《伤寒论译释》)、“寒饮冲逆”(胡希恕)、“胃虚寒凝,胃虚停饮夹肝气上逆”(《金匮要略》新世纪第四版)等。

三、适用人群

手足冰冷是本方适用人群的体征,精神症状明显,脉细多见。

1.手足冰冷

患者体力比较低下,面色苍白,或青白,或晦黯,缺乏红光。手足冰冷,或腰背冷痛,或自觉口鼻、牙齿冰冷难忍。虽用热敷或空调,亦无温暖感。易生冻疮。

2.多疼痛、烦躁

如头痛、腹痛、乳痛、牙痛、关节痛等,尤以头痛为多。其痛势剧烈,如裂如锥扎,患者或以毛巾缠头,或呻吟不止,或以手自打其头,或欲撞墙,或抱头跳跃,既不能听,又不能答,在室内一刻不停地转动。或眉头紧皱,或畏光声,或难以入睡,或多梦易醒;或虽卧床而屈膝伸腿,辗转反侧,或摆手摇头,坐卧不得,一刻不得安宁。

3.多呕吐或腹泻

易恶心呕吐,或吐酸水,或吐痰涎白沫,也有嗳气者。或腹泻,遇冷加剧。胃内发冷,心窝部常有膨满痞塞感,比较膨隆,或伴有振水声者。患者口水特别多,口淡乏味,舌苔白腻或水滑。常有饮食生冷或过服寒冷药物史。

4. 脉沉细

六脉沉细,或细滑,或沉弦;或脉沉迟,或浮缓。

四、适用病症

1.以头痛为表现的病症

本方适用于如习惯性头痛、偏头痛、高血压脑病、颅内压增高性头痛、结核性脑膜炎、血管神经性头痛、腰椎穿刺术后头痛、颅内血肿、梅尼埃综合征、癫痫,以及眼病的急性结膜炎、青光眼、急性视神经乳头炎等患者。适用者往往伴有呕吐、烦躁等症状。通常痛势剧烈,其痛在两侧太阳穴,眉棱骨、眼眶胀痛。发作时吐水、眩晕者,合小半夏加茯苓汤。胃部胀满,有振水声者,合苓桂术甘汤。

大塚敬节经验:“吴茱萸汤证头痛多为偏头痛,或左侧,或右侧,特征是疼痛侧颈部肌肉僵硬、绷紧而突显。”(《金匮要略研究》)胡希恕经验:“偏头痛,尤其偏于右边偏头痛,大概都是用吴茱萸汤。”(《胡希恕伤寒论》)“ 美尼尔症,很多是吴茱萸汤证。”(《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

2.以呕吐为表现的病症

本方适用于如神经性呕吐、急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食管癌、贲门痉挛、幽门痉挛、瘢痕性幽门梗阻、慢性胆囊炎、妊娠恶阻、更年期顽固性呕吐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记载:“病者心膈胀满,气逆于胸间,食入即呕,呕尽即快,名曰气呕,宜用茱萸人参汤(即本方)。”有嘈杂吞酸主诉者容易取效,本方能治反酸。《肘后备急方》用本方治食后噫醋及醋心。《备急千金要方》治噫而酢咽。《圣济总录》用本方治心痛,如口苦、烧心。舌苔黄,可加黄连。如吐水,可加茯苓。

胡希恕经验:治胃炎、结肠炎,有呕吐清水、肠鸣、完谷不化而下利者,常以本方含生姜泻心汤;治妊娠恶阻呕吐频作者,本方合小柴胡汤有良效(《胡希恕伤寒论方证辨证》)。


3.口水多的病症

如中风后后遗症、帕金森病、运动神经元疾病等见吞咽困难、口水分泌量多者,可以用本方。

五、方证鉴别

1.本方与小半夏加茯苓汤

两方均能止呕。本方证头痛干呕,彼方证头眩吐水;本方证消瘦、脉细、不能食,彼方证营养状况良好。

2.本方与当归四逆汤两方均能治疗手足厥冷。本方证偏于干呕吐涎沫,病在胃肠;彼方证偏于脉细欲绝,病在血管。两方均能止痛,本方证偏于头痛,彼方证偏于腹痛。

六、参考用量

吴茱萸5~15g,人参10g 或党参30g,生姜30g,大枣20g。以水600mL,煮取汤液200mL,分2~3次温服。

吴茱萸味道极苦,入煎时宜先用热开水冲洗数次。本方人参可用党参,但量宜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吴茱萸汤(又名茱萸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