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2-14 16:46:34

高濯风重用土茯苓治疗顽固性头痛45例观察

作者/袁曙光、梁晓星


高濯风主任为我省名老中医,业医五十年,医术高超,颇具独到之处。笔者有幸随高老临诊,受益匪浅。现仅将高老运用土茯苓为主,治疗顽固性头痛的独特经验介绍于下,以供同道参考。

一、临床资料治法及效果

临床资料

45例均为以顽固性头痛为主证的患者(其中5例为已确诊脑肿瘤患者),男性17例,女性28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14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20天。


治疗方法


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均以土茯苓为主,且需重用,一般用量为30~60克,最大可用到120克,再根据不同证型配合相应的药物。

属肝风内动者,加钩藤、天麻、夏枯草、川芎羚羊角粉。

属瘀血阻滞者,加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牛膝。


属湿浊困阻者,加苍术、羌活、黄柏、薏苡仁,牛膝、半夏。

属胃气上逆者,加半夏、竹茹、陈皮、生姜。

属阴虚者,加生地、当归、玄参、麦门冬、白芍、石斛。

脑肿瘤患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

治疗结果

头痛消失者为显效,共17例,占37.8%。头痛明显减轻或每日疼痛次数减少者为好转,共27例,占60%。总有效率为97.8%。用药时间最短者为7天,时间最长者为3个月。


二、典型病例三则


例一


张某,女,26岁,1985年4月17日初诊。近一月余,头痛时作,枕部尤甚,伴失眠,多梦,胃脘胀满、纳呆,头痛甚时则泛恶、呕吐。曾在某医院就诊,以活血止痛安神为法,服中药数十剂,均无明显效果,故慕名来我院要求高老诊治。


患者面色少华,头痛时轻时重,泛恶、纳呆、失眠、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沉缓而滑。

证系脾胃虚弱,中焦运化不健,胃失和降而上逆,清空被扰而致头痛。治以和胃降逆之法。


方药:土茯苓3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竹茹10克,生姜3片,龙骨15克,牡蛎15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


服上方4剂后,夜寐安,头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按前方加藁本12克 、细辛3克 。服3剂后头痛已止,无泛恶,按前方再服4剂,以巩固疗效。

例二

牛某,女,26岁,1986年3月24日初诊。缘于一年前患温热病高热不退,头痛欲裂,西医诊为“多发性颅神经炎”,经住院治疗而热退。但此后经常头痛如针刺,伴右半身麻木,烦躁不安,身倦乏力,潮热,眩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沉弦而细。

证系热病之后,阴液耗伤,筋脉失其濡养而成阴虚头痛。治以育阴活血之法。

药用:土茯苓30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麦门冬10克,丹皮10克,龟板12克,白芍15克,石斛15克,丹参20克,牛膝15克,甘草6克 。

服上方7剂后头痛大减,肢体麻木减轻,加红花10克 川芎10克 。又服4剂后,头痛已基本消失,但右半身仍觉麻木,按前方继服6剂而愈。

例三


王某,男,30岁,1985年1月11日初诊。因患“颅咽管瘤”曾作二次手术,术后出现右眼失明,左眼视力降为0.01,头胀痛,左右两侧交替发作,经久不愈,恶心,纳呆,面色无华,身倦乏力,行动不便,需人搀扶,舌质淡红,脉沉细。

患者因连续手术,以致正气亏虚,瘀血阻滞,脉络不通而成瘀血头痛。治以活血化瘀为法。


药用:土茯苓30克,丹参30克,红花9克,桃仁1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鬼箭羽15克,半枝莲15克 。

服上方7剂后恶心减轻,但头痛如故,按前方将土茯苓加至60克,并加白花蛇舌草15克 、天麻9克 。又服上方14剂后,泛恶已止,视力渐复,右眼已有光感,且行走不需搀扶,头痛明显减轻,舌质红,脉沉细。改用祛风活血解毒之法。


药用:土茯苓60克,银花15克,天麻10克,菊花10克,丹参30克,茺蔚子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半枝莲15克 。

患者以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头痛消失,食欲增加,每日晨间还可跑步锻炼身体,视力明显提高,已能看书读报。


三、讨论与体会

土茯苓入药较晚,唐代陈藏器始将土茯苓收录于《本草拾遗》,名曰:“草禹余粮”。唐代苏颂《图经》始有“施洲土人用以敷疮颇效”之说。明代汪机《本草会编》始用以治杨梅毒疮。明代医家李时珍说土茯苓有“食之已风”之效。

明代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载一头痛神方,其中土茯苓用到四两,传说一妇人患头痛甚,欲自缢,服二剂数年不发。

又孟文瑞《春脚集》载有立愈汤,治一切头痛,其中土茯苓为一两。

以上两个治头痛方均以大剂量土茯苓为主,说明古人即知土茯苓治头痛,而今人却很少有人知土茯苓治头痛之功。

高老指出,临床上虚实证头痛均可用土茯苓,而且需要大剂量,对经久不愈之头痛尤当大量使用,但需逐渐增加用量,最大可用到120克 ,但临床上还需根据辨证结果,配合相应的药物。

本文摘自《河北中医》丨作者/袁曙光、梁晓星 。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高濯风重用土茯苓治疗顽固性头痛45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