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2-11 22:00:32

自学中医学习方法之我见

摘自《沈谦益:中医学习方法之我见》


一门深入,先薄再厚

自古来讲,自学都是中医药学习非常重要的一条路,尤其在当今的社会,恐怕大部分的学子在不同的一些阶段下,都必须要经过自学这个阶段。

我个人认为自学中医是一个很好的路,因为自学有一个好处,苦中不知苦,而自得其乐。就是一开始我们谈的,喜欢、爱好、乐在其中。如果没有这个喜、好、乐,一般不会去自学的。有了喜、好、乐的时候去自学,往往他可以乐在其中,而且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学习动力是比较好的。但是,这种动力也需要相对做一个约束,这种力量不应该泛泛地消耗掉,而应该集中在一些点位上,让他有所突破。我个人一直是这样认为的,在自学的时候,学子首先对不同的学术学派,或者不同的书籍、不同的作者做基本、广泛地了解,然后应该根据自己对于某一个作者、某一部著作喜欢的感觉,去一门深入。一旦选择好这本书或者作者,在学习初期,最好就不要再看其他别的学者的书,只要一门心思读这一本书或者是这一个作者的系列书籍。

关于自学还有个要求,我一直和一些朋友谈到的,读这一本书,第一步要想办法把这本书读薄,然后第二步就要想办法把书再读厚。什么叫读薄呢?就是透过文字,把这本书里面的学术体系和框架读出来。就像一个人,你得先了解他的骨架,有了骨架之后,他大体的情况也已经基本掌握了。什么又叫读厚呢?就是再反回头来把已经读薄的那本书,书中各个名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真正想办法去搞明白,并能够落地于临床实践。因为刚开始我们不可能从开篇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一字不落的一点点去研究,所以每一遍去读这一本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一些好像已经明白的词句,真正较真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它真正的内涵和外延,换句话说,我们并没有真正知道这个名词概念的真正意义,这时候就要重新去发现一些独特的名词概念,把它给搞明白。一遍一遍地去读,一遍一遍地把这些名词概念真正搞明白,这就是把书读厚了。


当然,在搞清楚这些名词概念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大量的参阅一些其他书籍,但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不管我们参阅多少书籍,都要回到这本书上来。参阅其他书籍的目的,是为了理解这本书,而不是说被别的书领走了,这个是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另外,在把一本书相对读厚的时候,还可以再进一步的学习一些相近的书籍,比方刚才谈到的,同一个作者的第二本著作、第三本著作,这样去旁参,相对来讲可以拓展我们的知识面和加深对于本书的一些理解。

经典推荐:《伤寒论》《医宗金鉴》

举个例子,我们从《伤寒论》入手,这也是当今很多学子学中医比较好的一个入手方法。我曾经说过,所谓伤寒三学,第一是方证,第二是气化,第三是气运。如果学伤寒,第一步可以从方证入手,这样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方证对应可以作为一个抓手,也就是所谓的拐棍,当我们有这个抓手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好的把握方证体系,而且也可以比较快的去拿到临床运用,一旦在临床上得到一定的效验,就可以返回来增强我们进一步学习中医的信心。

第二步,当我们能够基本掌握方证体系的时候,如果不满足于一味只是方证对应使用经方的一种方法,那么就可以通过伤寒气化学家的一些著作,去学习一些伤寒气化的理法。一旦我们学会了一些伤寒气化理法的时候,就可以部分地去理解经方背后的一些机理,从而可以在临床上进行经方的加减运用。


第三步,学习了伤寒气化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的学习气运伤寒。如果我们真的慢慢学会了这种气运伤寒的时候,就会真正明白经方体系完整的数理构成,也就是说,经方体系是怎么来的?每一个经方是怎么构成的?为什么要这样构成?它的细微和骨架也就都完全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刚才我们的举例是从《伤寒》入手,过去一些老师也谈到过从《医宗金鉴》入手的方法。从《医宗金鉴》入手有一个便利,里面各个科都是以心法要诀的一种韵律形式出现,方便学子去背诵记忆。从背诵入手,然后用,慢慢接触临床加深理解,后面再进一步的去旁参经典,把各个心法要诀里面的一些理论体系和名词概念精细的搞明白,这也是一条比较好的学习途径。当然,在学习《医宗金鉴》的时候,我建议和前面说的一样,先要选择一病一科,比方说杂病心法要诀,先从杂病入手,把杂病基本掌握,再去学妇科心法要诀等等,千万不要想一口吃个胖子,那样的话往往学习效果不会很好。

从药入手,药中寻理

在传统中,学习中医还有其他的路,比如所谓的从药入手学医。

不同的药物在不同季节、不同地域出产,有着不同的性情。我们可以从原始自然的生药的生长环境,到中药饮片的性味归经,一点点去学习掌握每一味药的性味、生长习性、宜忌,一旦把一年四季、四面八方的经典草药系统整理,就会发现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把它们统一在一定药味之下的时候,也就是从药到医这条路走通了。

在过去所谓的一些老药工,从学徒开始就在学药,这样走出来的人很多。从现在来讲,要想走通这条路,必须就要实地去采药、认药,了解每一味药的生长环境、宜忌、性情,甚至于在五运六气不同运气之下的变化反应都要了然于心,然后把一些经典药物做一个组合,这样就能够把握它的理法。这是从药入手学医。

从方入手,方中找法


谈了从药入手,于此相应,还有另外一条路,那就是从方入手学医。也就是过去的人收集一些所谓的验方、祖传秘方等,把药方在临床中运用,然后再回过头来进一步的理解药方的学习方式。

关于这条路,我们有一个说法,从方入手,要方中找法。也就是说,在每一个所谓的秘方、验方,慢慢在临床的反证之下,需要找到组成这个方的立法,一旦你把这种立法找出来的时候,这个方也就真正掌握了。这样一个方一个方的去掌握,在一定数量之后,就不只是对一个个小方小法的理解,而是要上升到一种对比较大一点的法的掌握,一旦到那时候,也就是所谓的开始进入医门。当然,这时候如果再结合一些经典的学习,进行文字的补充,互相对参,会更便利一些。

学中医无外乎就是理、法、方、药,结合我们刚才说的这两条路,在过去有一个说法,就是从药入手是药中寻理,从方入手是方中找法,理、法、方、药一全,那么中医就百试百应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自学中医学习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