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2-11 20:38:39

国医大师治疗水肿医案精华 | 国医大师李今庸

本文选自《国医大师李今庸:医案精华 医论医话》

国医大师李今庸:浮肿治验

(一)

某某,女,57岁,住荆州城内。1971年12月3日就诊。发病十余日,目下微肿如卧蚕,小便黄赤,微恶风寒,发热,头痛,腰痛,鼻塞,流清涕,口渴欲饮冷,心下硬满,按之不舒,然不碍饮食,心悸,微咳,脉浮。
乃风寒激水于上,阳热内郁,法宜外散表邪,内清郁热,佐以降饮止咳,方用“越婢加半夏汤”治之。
方:麻黄10克,石膏2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红枣(擘)3枚,法半夏12克。
加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取汁温分再服,一日服一剂。
药服二剂后,恶寒、鼻塞、流清涕及咳嗽等症均消失,浮肿、小便黄赤亦好转。唯昨天出现大便带黄色黏液。守原方加减续进。
方:麻黄10克,石膏20克,生姜10克,炙甘草10克,红枣(擘)3枚,黄芩10克,白术6克,炒枳实10克。
加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取汁温分再服,一日服一剂。
药服三剂,诸症悉退,其病即愈。
按:风寒侵袭于肌肤,则症见微恶风寒、发热、头痛、腰痛、鼻塞、流清涕,脉呈浮象。风邪扰动内水而上泛于头面,故面目浮肿。水邪滞结心下且上犯于心、肺,故心下痞硬而按之不舒,并伴见心悸、微咳等症。阳气受阻,内郁化热,则小便黄赤而口渴欲饮冷。其病外有表邪,内有郁热,属风水为患。《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说:“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用发汗清热之越婢加半夏汤,麻黄发汗散邪,生姜、红枣、炙甘草和胃补中以助之,石膏清里热,加半夏蠲饮降逆。服药两剂后,恶寒、鼻塞、清澡、咳嗽等悉退,口渴尿赤亦减轻,然面目浮肿未去而大便忽带黄色黏液,是内结之温热欲去而不能。遂于原方中去半夏而合枳术汤为方,发汗清热,燥湿消痞,服药后肿消而病愈。

(二)
某某,女,7岁,住房县农村。1970年11月10日就诊。发病一月余,近日加剧,全身浮肿,腹满按之软,大便时漕,小便短少色黄,手足冷,不渴,偶欲饮热,食欲差,舌苔白润,脉沉小迟。昨晚微咳,流清涕。
乃正阳不足,水湿浸渍,法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加减。
方:附片6克,茯苓8克,生姜6克,白术8克,炙甘草6克。
加水适量煎药,汤成去滓,取汁温分再服。一日服一剂。
药服二剂,病好转,续进二剂,病即痊愈。
按:患儿水湿内阻,阳气郁遏而不得伸。水湿浸于外而全身浮肿,水湿渍于内而大便时溏。阳气郁遏而不化膀胱之气,则小便短少色黄;不能达于四肢,则手足为之冷;不能正常运行血气,则脉沉小迟;不能温暖于脾胃,则食欲较差。舌苔白润,亦为湿盛阳郁之象。其湿邪内盛于中焦,故症见腹部膨满;然腹满究为湿气内滞所致,终非燥热实邪,故腹部虽满而按之仍软。阳气被抑,失其主外之能,稍遇风寒即感而加病;后增微咳且流清涕者,乃微感外寒使然。治用真武汤以温阳化气,利水去湿。因其病中虚便溏,故去动胃之芍药而加补中之甘草。服后水利湿去,阳通正复,而肿病旋愈,其外感之微寒亦自散。

(三)
某某,男,19岁,住湖北省枣阳市农村,农民。1972年10月某日就诊。发病十余天,全身浮肿,以下肢为甚,小便短少色黄,有灼热感,口渴,苔薄黄,脉细数。
乃阳热内郁,不能化气行水,水窜皮肤,发为浮肿。治宜清热利水。拟方治疗如下。
方:冬瓜皮20克,茯苓皮20克,芦根20克,白茅15克,薏苡仁15克,石韦10克,车前仁15克,灯心草10克,滑石10克,泽泻10克,西瓜翠衣20克。
以水煎服,日二次。
按:《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三焦阳气郁结,失其决渎之职,则膀胱气化不行,而小便不利,症见尿少色黄。小便不利,水无下出之路,则必横溢于皮肤之中,发为浮肿之病。阳郁则生热,热生于上则口渴苔黄,热生于下则尿黄而感灼热。水邪阻滞则脉细,阳热内郁则脉数。自拟清热利水方,用冬瓜皮、茯苓皮、西瓜翠衣行皮肤之水以消浮肿,芦根、滑石、灯心草利水以清上焦,石韦、泽泻、车前仁利水以清下热,白茅根凉血利水而清血分之热,薏苡仁祛水湿而健脾胃。药服七剂而热除肿消,其病递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国医大师治疗水肿医案精华 | 国医大师李今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