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2-1 08:32:07

控涎丹的功用

控涎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疠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甘遂去心紫大戟白芥子各等分。

上为末,煮糊丸如梧子大,晒干。食后临卧,淡姜汤或熟水下五七丸至十丸。如痰猛气实,加丸数不妨,其效如神(现代用法:共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一3g,晨起以温开水送服。我的用法,研细,装胶囊,量病人年龄,身体强壮等酌用)。

功用:祛痰逐饮。主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胸背、颈项、股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钓痛,走易不定,手足冷痹,或令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睡,或饮食无味。痰唾稠粘,夜间喉中痰呜,多流涎唾等。现常用于治疗颈淋巴结核、淋巴腺炎、胸腔积液、腹水、精神病、关节痛及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控涎丹与十枣汤皆为攻逐水饮之剂,主治水饮内停,形气俱实之证。从组方分析,前方是由十枣汤去芫花、大枣.加白芥子而成,并制成丸剂。白芥子味辛性温,善治胸膈痰浊及皮里膜外之痰饮,与大戟、甘遂配伍应用,则长于祛痰逐饮。改为丸剂,则攻逐之力较缓,治疗痰诞水饮停留于胸膈,而见胸背、手足、头颈、腰胯隐痛等证,历代相延为治疗悬饮之主方。十枣汤则以逐水作用迅猛的甘遂、大戟、芫花与甘缓补中,培土制水的大枣相配,使峻下逐水而不伤正,其功专逐水饮,其力峻猛。用于悬饮咳唾胸痛及水肿腹胀,二便秘涩者。

老师朱良春先生使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始于50年代初,其临床使用颇多超越前贤应用范围,今整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宝贵经验,以飧同道。

1、博究先贤用灵丹,临床发挥多妙法

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泻一通,如雷鸣闪电。右胁下还有咕咕翻腾声。如此看来,晚上还要减量。

中午时,领导也自己当起白鼠来,听我说三颗弄得五分钟内连拉两次,便只挑了小小的两颗。现在还不知情况如何,她体质比较差,不知挡不挡得住。

第二天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对李梃、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朱师指出:“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2千余年,甘遂为主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涎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碱,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且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并横行经脉。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走上焦、白芥子能深入全身皮里膜外之经隧曲道,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朱师妙用“控涎丹”有单用,合用其他成药,或配合汤剂,有日服1次,空腹服或食后服,有日服2次,以知为度。如曾治湿性胸膜炎,患者李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8C,头痛肢楚,继则咳嗽痰粘,两肋引痛,不能侧卧,西药2旬未效,朱师投“控涎丹”日2.2克,每早饭后服一包,并处以“香附旋复汤”为助,3剂服完,诸症向平,继服3剂以善其后。笔者亦遵师法,曾治湿性胸膜炎,大面积胸腔积水众多病例,均获速效。又治多囊肝腹水合并胸水患者郑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6C,咳嗽气喘,胁痛。腹水虽不严重,但中西医诸法未消,试投“控涎丹”次服3克,嘱清晨空腹生姜汤送服,配合“香附旋复汤”(制香附10克、旋复花15克(包)、蒌仁12克、苡仁30克、炒苏子10克(打细)、炒白芥子10克(打细)、茯苓12克、旱半夏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共服10剂。诸症消失,X光,B超复查,胸水腹水均消失。历年来朱师用控涎丹治疗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颈部淋巴结核)湿性胸膜炎,急慢性关节炎,骨结核,湿脚气,痰涎壅盛之气管炎等众多病例,其屡屡应手取效之秘在于巧用。

2、审慎辨证分虚实,剂量斟酌分缓急

朱师指出使用“控涎丹在辨证和剂量上要掌握得当,始获满意疗效,必须凭脉辨证,相体论治,权衡活变”。体气虚弱者应当慎用。慢性疾患,如瘰疠、流注、痰核等症,宜少量连续守服,一般每服0.9克,1日3次,守至中病即止,可谓十去七八或配合汤剂疗效更佳。急性胸膜炎,肺炎痰多气促,发热、咳嗽、胁痛、胸水、腹水等急实症,宜次服2.5~3.8克,每日服或间日服,以知为度,如服后隔半天,仍未泄下者,可续服1次。一般首次服后,应见泄下较剧,第二次即无剧泄之象。对症实,体气尚可,年龄较轻者,如类风湿关节变形之早中期患者,坐骨神经痛之急实者,尤其是形体丰腴,痰湿之体,控涎丹剂量可增至6~9克,服至中病后逐日减量或改为间日一次,临床实践证明,控涎丹配合朱氏“益肾蠲痹丸”久服无副作用,且能迅速纠正关节变形,配合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能迅速缓解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痛重酸木诸症。配合大剂量川草乌煎剂外用浸泡关节变形亦颇有佳效。笔者历年来遵朱师之法用控涎丹,所治病种、剂量略举如下,以作同道或后学者参考;治类风关节变形早中期控涎丹剂量日6克,分早晚两次服,配合汤药或“益肾蠲痹丸”。治形体丰腴闭经水肿症,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健脾利水,祛湿导痰,逐瘀通经之汤剂,一般连投5~10剂即中病。

再如治神经性呕吐症(食后),控涎丹剂量3克,配合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投剂即效,3剂即诸症如失。治喘咳胁痛,甚或不能侧卧,经年不愈,遇寒加剧,用朱师之“定喘散”配合“控涎丹”剂量日3克,旬日治愈。治形体丰腴,痰湿之体者长期失眠,惊恐不宁,幻视鬼神,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投“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温胆汤”5剂治愈。治湿浊阻滞阳明,土壅木郁,胸闷胁胀,宗经无主导致青壮年阳痿,投控涎丹剂量日6克,配合“平胃二陈汤”旬日治愈。治**异常瘙痒,甚或连绵不止,带下黄秽,投控涎丹日5克。空腹服,配合“龙胆泻肝汤”5剂痒平。10剂后,诸症消失。治上石疽暨颈项生一肿块,大如鸡蛋,不红不热,肤色如常,按之坚硬如石,自觉疼痛项强,转侧较难,时有低热,脉象细弦,舌质淡,苔白薄,诊为肝气郁结,顽痰恶血凝结少阳之经脉,投控涎丹30克,碾细醋调外敷,配合内服“柴胡消瘰汤”外敷内服,旬日而愈。治阮性孩3岁喉风,痰涎闭喉,喘急抬肩,张口,鼻翼扇动,呼吸困难,气息奄奄,面色青晦,试以控涎丹粉合“猴枣散”0.3克,开水溶后毛笔点灌舌面,半小时吐痰盈碗,续以上法点灌,3~4小时后泄下痰涎较多,继而热退喘平,调理而安。盖上吐下泻,胶痰分消,气机升降复位,诸症即平。以上略举数案,以举一反三,朱师用控涎丹之秘,已跃跃纸上,后学者得此贯通,即可洞中奥窍,适应无穷矣。

综上所述,控涎丹对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朱师给吾辈指出了“控涎丹”治疗奇症,急症,慢性病,沉苛痼疾的秘窍。足证朱师于50年代初就索古探今,注重中医学祖传的丸散膏丹的开发,为中医学走出低谷,走向世界鸣锣开道。前贤曾谓一药即是一方,二三味,三四味亦是一方.法度在,一药即可为方.法度失,虽十数味以至数十味亦只谓药。类似“控涎丹”的名方,古方中屡见不鲜,值此中医严重西化,解体,蒙难之际,笔者疾呼,勿使大好良药蒙羞,控涎丹虽属峻猛中药,但药性在天,巧用由我,活法在人,在医之善遣盖用耳。“控涎丹”市售已无,较难购到。笔者历年使用均系自制,用红糖水久煎制丸,炒用白芥子、甘遂、大戟均用生品,不需制用,制丸晒干封存干燥之“可乐饮料瓶”使用10年不坏,堪称奇迹,特公之于世,以奉献诸同仁。

控涎丹之用,本人常年临床实际经验:此药往往起奇效,愈疴疾。忆89年本人治疗胃病的时候,也曾经常常遇见很多患者诉心口窝胀满难受,感觉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刚开始也按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或左金加减或旋覆代赭石汤加减,始终无太大效果!在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勤读古书,偶阅控涎丹之用,于是买来制甘遂、制红牙大戟、白介子各等份,单研细末混匀再研,蜂蜜炼然后混合上药末,做丸,每丸5克。嘱咐患者晨起空复一丸,告诉患者约半小时后会胃内如翻转小腹稍不适,一小时许必腹泻如水样便,泻3-4次后可以服稀粥一碗即可。次日患者果愈,真良方也!后治数十人均屡治屡愈!

91年因本人治疗胃病有佳效,患者介绍一病人,患者全身肿胀2年余,所有大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到病因,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加大衣裤,鞋子,很是苦恼。因当时也从来没有治疗过这样的病人,但是根据控涎丹之用经验暂投一粒药丸试用。第二天患者兴高采烈的来复诊,诉昨天泻后全身舒畅,现已可穿以前的衣服,要求再口服。于是又用5粒后用参白术散调理病获愈,此案在乡间传为美谈。

本人以控涎丹治愈过不少疑难怪病,总的经验是用控涎丹可以泻身体十二水,凡水肿、痰瘀、血瘀皆可用,基本不用凭脉只需看患者舌苔,凡患者舌苔红绛、无苔者不可用;凡体虚极元阳不保不可用无其它!另泻后必喝一碗稀粥以补脾胃之气!甘遂、红牙大戟必须制熟才不至呕!切记!现在制甘遂、制红牙大戟已很难买到实乃撼事。

aobee的博客上有服用此药的治疗脂肪瘤的过程:(转一下)

第一天

面还正身上的脂肪瘤,去年通过荣卫返魂汤,数量虽没减少,大小实在是缩小了3/4左右。本来没准备现在开始试控涎丹的,想在秋天再用的。但有网友JACKY颇为脂肪瘤所苦,想用荣卫返魂汤试试。我想,这汤对我有效,但毕竟没有去根。在蒲辅周医案里找来一个外用方,试了几天,有一定的效果,但太麻烦,因为要外敷,要包纱布,睡得不方便,不过火辣辣的,让腰部很舒服:想来想去,还是决定自己再做一次白老鼠:用控涎丹!

控涎丹的原材料实在不好买,幸好有网络,在网上买到了最重要的两味药:甘遂、大戟。因为是网购,人家少了不卖,便各买了一斤。大戟还不便宜。因为难搞到,也不在乎了。配好药,打成粉(留了个心眼,没有全部打。但同仁堂说量少了不打,便各打了150克。其实这也太多了,我自己根本用不了这么多),按原方,是要糊丸。到厨房找到的面粉,早已经过期虽说,也能吃,但毕竟是配药,不想马虎。糊丸做不成,便做蜜丸吧。便用蜂蜜做,过程不细说了。大约是115克左右的药粉,做了两大盘小丸子,也没数到底多少粒。

今天早上7点起床,用生姜水送了三粒,称了一下,为2克。吃了下去,也没什么感觉,9点10分左右,吃了一碗小米稀饭。心想,是不是吃少了?2克的丸子,按药粉来说,也只是一克多一点。十点左右,肚子有反应了,十点半,上了一趟厕所,前常,后面便稀了,最后,拉的是水样便。肚子也隐隐有点痛,回到办公桌刚坐下,没打几个字,又跑到厕所,这次,象水龙头一样,痛痛快快的不停的拉了一通,平时有点胀胀的肚子第一次觉得真是轻松了。

看来甘遂、大戟逐水的功夫真不是吹的!

中午,不敢再吃这么多了,只吃了两粒,1.4克。

这个控涎丹,真是不简单!中午虽然只吃了小小两颗,但是到二点时,还是暴
一夜无事,早上起床,又空腹吃了两颗。肚子隐隐有点不舒服,上了趟厕所,这次不象昨天光是水样便。
   十点左右,再次上厕所,泻的比较多。
   领导昨晚、今天早上各吃了两颗,没有什么反应,我说要不再多吃一颗,她不肯。中午还是只吃两颗。

第三天

虽说是昨晚十点左右服的药,依然是一夜无事。昨晚还用上了外敷药,因为没有包好,效果不佳,早晨儿子起来上学,我也起来了,才发现后腰部的药和皮肤之间隔了一层纱布。肚子隐隐不舒服,上了一趟厕所。
   早晨照旧吃了两颗,一上午上了两趟,其中一趟水比较多。中午前事忙,忘记吃了,一直到下午三点左右才服两颗。
   昨天下午三点左右时有再泻,今天没有了。
   领导今天有些不舒服了,也大泻了一次,可这一次便将她泻得够呛,好象体力不支的样子。估计她不敢再试了。她体质本来较弱,这样猛的药,的确冒险。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前两天一点感觉都没有呢?
   肚子似小了一圈,不知是不是真的小了,反正裤腰显得有点大,不确定的是裤子是新买的,明天换条稍紧点的旧裤子试试。
   至于身上的小疙瘩,没有特别明显的变化,好象有点软,也好象跟以前差不多,但比起两个月前一定是要小。(年前服用黄芪建中时,有明显的缩小,但因为后来觉得肚子有点胀,便不服了。外敷药一个星期左右,也有一点点效果。)
   我的皮肤真是奇怪,外敷药时,沾药的地方没什么事,倒是用医用胶布粘到的地方变成了黑紫色,好几天都不消,幸好只用一点点。其它地方都是布包的。

                                 第四天
   反应渐渐平稳下来,这一天,只是上午十点左右连续上了两趟厕所,以后便没什么反应了。另外,右肩靠脖子处有点痒,出了一点象疹子一样的东西。
至于前一天说腰小了一圈,只是感觉而已,实际并不曾小。
   另外,到下午时,右脚有点不舒服,鞋脱了换,换了脱,总不如意。心下有点疑惑:难不成逐水伤了津液。好在到晚上时没事了。

                                 第五天
    看来我还是服过量了,今天便感觉嘴唇干。本以为今天会比昨天稳定一点的,没想到上午泻了两次后,下午竟然也上了一趟。是不是和我今天走路多有关?中午吃饭后,陪儿子到图书馆换书,是走路来回的,想着难得一动,当散步好了。
   晚上洗脸时,看了一下舌头,觉得很红无苔,吓了一跳。这个样子,怎敢再这样服药?又觉得唇干,洗了一个苹果吃,领导笑骂:买又不让买,吃又比别人吃得多。

                                 第六天
早上起床,对着镜子看了一下舌苔,上面有白苔,不象昨晚的样子。于是又放心拣了两颗小粒的吃,我称了一下,大粒的两颗为1.4克左右,小粒的两颗为1克左右,看来丸子干了也不比湿的轻多少。
   早上还出现了很多年未见的现象:咯痰!很粘很粘的痰,吐在马桶里,用水都没冲掉。总共咯了三次,其中一次里面还包有一粒小黄米大小的硬东西。
   因为服用量减少,今天嘴唇没有昨天干,而且只是上午上了一趟厕所。晚上肚子有点胀,也只是放了几个屁,没有拉稀。

admin 发表于 2024-2-1 08:32:16

忆89年本人治疗胃病的时候,也曾经常常遇见很多患者诉心口窝胀满难受,感觉上不能上下不能下,刚开始也按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或左金加减或旋覆代赭石汤加减,始终无太大效果!在此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勤读古书,偶阅控涎丹之用,于是买来制甘遂、制红牙大戟、白芥子各等份,单研细末混匀再研,蜂蜜炼然后混合上药末,做丸,每丸5克。嘱咐患者晨起空腹服一丸,告诉患者约半小时后会胃内如翻转小腹稍不适,一小时许必腹泻如水样便,泻3-4次后可以服稀粥一碗即可。次日患者果愈,真良方也!后治数十人均屡治屡愈!

91年因本人治疗胃病有佳效,患者介绍一病人,患者全身肿胀2年余,所有大医院检查都没有查到病因,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加大衣裤,鞋子,很是苦恼。因当时也从来没有治疗过这样的病人,但是根据控涎丹之用经验暂投一粒药丸试用。第二天患者兴高采烈的来复诊,诉昨天泻后全身舒畅,现已可穿以前的衣服,要求再口服。于是又用5粒后用参白术散调理病获愈,此案在乡间传为美谈。(每日早晨空腹服用,保持便溏,不要大泻。一天吃一次,坚持1-2个月,一般就会痊愈。)

本人以控涎丹治愈过不少疑难怪病,总的经验是用控涎丹可以泻身体十二水,凡水肿、痰瘀、血瘀皆可用,基本不用凭脉只需看患者舌苔,凡患者舌苔红绛、无苔者不可用;凡体虚极元阳不保不可用!另泻后必喝一碗稀粥以补脾胃之气!甘遂、红牙大戟必须制熟才不至呕!

admin 发表于 2024-2-1 08:32:24

再如治神经性呕吐症(食后),控涎丹剂量3克,配合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投剂即效,3剂即诸症如失。治喘咳胁痛,甚或不能侧卧,经年不愈,遇寒加剧,用朱师之“定喘散”配合“控涎丹”剂量日3克,旬日治愈。治形体丰腴,痰湿之体者长期失眠,惊恐不宁,幻视鬼神,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投“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温胆汤”5剂治愈。治湿浊阻滞阳明,土壅木郁,胸闷胁胀,宗筋无主导致青壮年阳痿,投控涎丹剂量日6克,配合“平胃二陈汤”旬日治愈。治外阴异常瘙痒,甚或连绵不止,带下黄秽,投控涎丹日5克。空腹服,配合“龙胆泻肝汤”5剂痒平。10剂后,诸症消失。治上石疽暨颈项生一肿块,大如鸡蛋,不红不热,肤色如常,按之坚硬如石,自觉疼痛项强,转侧较难,时有低热,脉象细弦,舌质淡,苔白薄,诊为肝气郁结,顽痰恶血凝结少阳之经脉,投控涎丹30克,碾细醋调外敷,配合内服“柴胡消瘰汤”外敷内服,旬日而愈。治阮性孩3岁喉风,痰涎闭喉,喘急抬肩,张口,鼻翼扇动,呼吸困难,气息奄奄,面色青晦,试以控涎丹粉合“猴枣散”0.3克,开水溶后毛笔点灌舌面,半小时吐痰盈碗,续以上法点灌,

3~4小时后泄下痰涎较多,继而热退喘平,调理而安。盖上吐下泻,胶痰分消,气机升降复位,诸症即平。以上略举数案,以举一反三,朱师用控涎丹之秘,已跃跃纸上,后学者得此贯通,即可洞中奥窍,适应无穷矣。

admin 发表于 3 天前

朱良春用“控涎丹”,治多种杂病急症的经验:分峻药重投和峻药轻投两法

朱良春用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的经验

作者/邱志济

简介:邱志济(1944——),男,1944年生,浙江瑞安市人,汉族。主任中医师,肝病专家,杂病专家,曾受业于邻县名中医蔡昌绵、钱叔堂二师,复问业于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教授。曾任《实用中医药杂志》(省级)副主编,现任特约编审,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杂志《辽宁中医》编委、特约编审,美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医学特约研究员,美国世界传统医药科技大学客座教授。

早在1956年,朱良春老师就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公开发表了“控涎丹的方义和应用”一文,其精辟论述和临床发挥的经验披露后,吾辈每复习老师的论述,用控涎丹治疗多种杂病急症,均有疗效神奇的体会。

朱师在50年代始,就广泛应用“控涎丹”、“表里和解丹”、“六神丸”等治杂病难症,且在前贤应用范围的基础上颇多发挥,历年来朱师还自拟了数十种疗效颇著的丸散膏丹,如“复肝丸”、“益肾蠲痹丸”、“痛风冲剂”、“定喘散”等等治疗慢性痼疾,为挖掘中医宝库中丸散膏丹的宝贵经验,为中医药走向世界鸣锣开道,当称承先启后的丸散膏丹大师。

中医祖先所传的丸散膏丹,乃是中医的传统特色,其简便廉验的特点和神奇的疗效是现代医学中的针、刀、药等及化疗、激光所不能比拟的。

控涎丹治疗杂病急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辨证施用,可单独使用,可结合药引,或配合汤剂,运用甚广。

控涎丹属峻猛之成药,峻药治病有峻药重投和峻药轻投两法。杂病、急症、奇症、痼疾,属水饮、痰结、恶血者颇多,邪盛体实者,取峻药重投之法,以速扫病邪。如体虚久病,当取峻药轻投之法。

两法取用惟药量适当掌握为关键。用峻猛药之严谨,前贤有“多一分为毒,少一分亦为毒”的禁语,故老一辈临床家特别注重辨证施用,严格掌握药量。

如何扩大控涎丹在治疗杂病难症,急症中的效用,首先要深入研究其药物组成的功能、药性和特点,方可随其机理扩大使用,才能不落古书的巢臼,而通变自如,有所创新。

如近贤用乌鸡白凤丸成药配伍治疗慢迁肝,逍遥散(丸)成药加药引治心律失常,又如先师祖章次公用六神丸治湿温见神志迷蒙症,肺心心衰症等,均为熟谙药性,灵活变通,扩大丸散膏丹使用的楷模。

众所周知,六神丸乃喉科、外科的专药,先师祖章公据丸药组方内含强心回苏,振奋心力作用的蟾酥、麝香、冰片等药性,大胆移治于湿温证见邪热尚炽,而心力衰弱所致的神昏迷蒙,收到振奋心力,挽治危急的佳效。

朱师仿章公之思路,把六神丸广用于热病引起之心衰、休克、早期呼吸衰竭、哮喘、冠心病等诸多急病,均取得理想的疗效。

在深入探索治疗杂病急症的今天,笔者将朱师广用控涎丹的经验结合个人多年应用体会,选析如下,以飨同道:

一、博究先贤用峻药,临床发挥多妙约

朱师深究“控涎丹”方义,临床广为应用,如治疗癫疾,胁痛,颈项、腰背、筋骨牵引灼痛,流注不定,或手足冷木,气脉不通;或喉中结气,似若梅核,时有时无,冲喉闷绝,偏身起筋块,如瘤如栗,皮色不变,不疼不痛,但觉发麻;或自溃串烂,流水如涎,经年不愈,有若漏管;并治瘰疬贴骨,鱼口便毒,一切阴疽。

又深得《赤水玄珠》和《东医宝鉴》、《世医得效方》治疗痰涎伏膈等奇症的辨证之法。对李时珍引陈无择用“控涎丹”之论述,张石顽用“控涎丹”之论述,李士材用“控涎丹”治顽疾,王洪绪氏、魏玉璜氏用“控涎丹”治外科顽疾,尤为欣赏。对李梴、王晋三所述的方义更加推崇。

朱师指出:

“甘遂色黄入脾而行中焦,能深入经隧曲道之处,荡涤经隧曲道中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证明,甘遂含有一种无水酸,能刺激肠管,引起肠蠕动亢进,产生峻下作用,并有利尿之功。

甘遂入药自神农本草至今两千余年,甘遂为主药,古方如仲景之“十枣汤”、“大陷胸汤”,张景岳之“舟车丸”,王肯堂之“甘遂散”及三因方之“控诞丹”。以其狼虎峻猛之性攻逐王道之品所不能攻逐之邪,盖药过病所和微不济急,全在医者驾驭之能。

大戟色黑入肾而走下焦,逐脏腑之水饮,亦能荡涤脏腑曲道之处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大戟根具有刺激性,有毒成分的大戟素及一种赝硷,与甘遂之作用类似。且苦寒下走肾阴,辛散上泻肺气,并横行经脉。

白芥子色白入肺而走上焦、白芥子能深入全身皮里膜外之经隧曲道,荡涤皮里膜外之水饮、痰毒、恶血,现代药理言白芥子含有脂肪油及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有祛痰平喘,止咳作用,并对组织中炎性渗出物的吸收尤有殊功。

朱师妙用“控涎丹”有单用,合用其他成药,或配合汤剂,有日服1次,空腹服或食后服,有日服2次,以知为度。

如曾治湿性胸膜炎,患者李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8℃,头痛肢楚,继则咳嗽痰粘,两肋引痛,不能侧卧,西药2旬未效,朱师投“控涎丹”日2克,每早饭后服1包,并处以“香附旋覆花汤”为助,3剂服完,诸症向平,继服3剂以善其后。笔者亦遵师法,曾治湿性胸膜炎,大面积胸腔积水众多病例,均获速效。

又治多囊肝腹水合并胸水患者郑某,症见恶寒发热,体温37.6℃,咳嗽气喘,胁痛。腹水虽不严重,但中西医诸法未消,试投“控涎丹”次服3克,嘱清晨空腹生姜汤送服,配合“香附旋覆花汤”(制香附10克,旋覆花15克(包),蒌仁12克,苡仁30克,炒苏子10克(打细),炒白芥子10克(打细);茯苓12克,旱半夏30克,陈皮10克,生姜10克)共服10剂。诸症消失,X光、B超复查,胸水腹水均消失。

历年来朱师用控涎丹治疗慢性淋巴腺炎(包括颈部淋巴结核),湿性胸膜炎,急慢性关节炎,骨结核,湿脚气,痰涎壅盛之气管炎等众多病例,其屡屡应手取效之秘在于巧用。

二、审慎辨证分虚实,剂量斟酌缓急施

朱师指出,使用“控涎丹在辨证和剂量上要掌握得当,始获满意疗效,必须凭脉辨证,相体论治,权衡活变”。

体气虚弱者应当慎用,慢性疾患,如瘰疬、流注、痰核等症,宜少量连续守服、一般每服0.9克,1日3次,守至中病即止,可谓十去七八或配合汤剂疗效更佳。

急性胸膜炎,肺炎痰多气促,发热、咳嗽、胁痛、胸水、腹水等急实症,宜次服2.5-3.8克,每日服或间日服,以知为度,如服后隔半天,仍未泄下者,可续服1次。一般首次服后,应见泄下较剧,第二次即无剧泄之象。

对症实,体气尚可,年龄较轻者,如类风湿关节变形之早中期患者,坐骨神经痛之急实者,尤其是形体丰腴,痰湿之体,控涎丹剂量可增至6~9克,服至中病后逐日减量或改为间日1次。

临床实践证明,控涎丹配合朱氏“益肾蠲痹丸”久服无副作用,且能迅速纠正关节变形,配合仲景“桂枝芍药知母汤”能迅速缓解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痛重酸木诸症。配合大剂量川草乌煎剂外用浸泡关节变形亦颇有佳效。

笔者历年来遵朱师之法用控涎丹,所治病种、剂量略举如下,以作同道或后学者参考:

治类风关节变形早中期控涎丹剂量日6克,分早晚2次服,配合汤药或“益肾蠲痹丸”。

治形体丰腴闭经水肿症,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健脾利水,祛湿导痰,逐瘀通经之汤剂,一般连投5~10剂即中病。

再如治神经性呕吐症(食后),控涎丹剂量3克,配合仲景“小半夏加茯苓汤”一般投剂即效,3剂即诸症消失。

治喘咳胁痛,甚或不能侧卧,经年不愈,遇寒加剧,用朱师之“定喘散”配合“控涎丹”剂量日3克,旬日治愈。

治形体丰腴,痰湿之体者长期失眠,惊恐不宁,幻视鬼神,西医诊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投“控涎丹”剂量日3克,配合“温胆汤”5剂治愈。

治湿浊阻滞阳明,土壅木郁,胸闷胁胀,宗筋无主,导致青壮年阳痿,投控诞丹剂量日6克,配合“平胃二陈汤”旬日治愈。

治外阴异常瘙痒,甚或连绵不止,带下黄秽,投控诞丹日5克。空腹服,配合“龙胆泻肝汤”5剂痒平。10剂后,诸症消失。

治上石疽暨颈项生一肿块,大如鸡蛋,不红不热,肤色如常,按之坚硬如石,自觉疼痛项强,转侧较难,时有低热,脉象细弦,舌质淡,苔白薄,诊为肝气郁结,顽痰恶血凝结少阳之经脉,投控诞丹30克,碾细醋调外敷,配合内服“柴胡消瘰汤”外敷内服,旬日而愈。

治阮性孩3岁喉风,痰涎闭喉,喘急抬肩,张口,鼻翼扇动,呼吸困难,气息奄奄,面色青晦,试以控诞丹粉合“猴枣散”0.3克,开水溶后毛笔点灌舌面,半小时吐痰盈碗,续以上法点灌,3~4小时后泄下痰涎较多,继而热退喘平,调理而安。盖上吐下泻,胶痰分消,气机升降复位,诸症即平。

以上略举数案,以举一反三,朱师用控诞丹之秘,已跃跃纸上,后学者得此贯通,即可洞中奥窍,适应无穷矣。



控涎丹之运用,主治痰涎、水饮、恶血、浊毒久结脏腑经络,皮里膜外之症。

李时珍云:“痰涎之物,随气升降,无处不至。入心则扰心神而令人不寐;入肝则有碍肝气疏泄而不能条达以养筋....”。
故痰诞水饮不管其流注何脏何腑、经络肌肤所引起的杂病急症,均可考虑应用控涎丹,痰涎之本乃水也、湿也,水行痰亦消,痰去则诸症自除。

控涎丹为传统丸散膏丹之一种,传统剂型的继承、发扬、研究、开发是提高中医疗效,振兴中医的一项至关重要大事。

丸散膏丹在临床中使用的优点有:缓缓图功,峻药轻投,缓中祛实,缓中补虚,缓和毒性(如控涎丹、乌头赤石脂丸,三物备急丸等),增强疗效(如仲景治疗妊娠呕吐不止的干姜人参半夏丸,取姜汁糊丸。

治疗产后呕吐的竹皮大丸、用枣肉糊丸)等。笔者使用控涎丹有散剂、糖丸、蜜丸、蜜蜡丸等,亦是取仲景之法,增强疗效也。

综上所述,控涎丹对水饮、痰毒、恶血的排除有卓越疗效,且药价低廉,朱师给吾辈指出了“控涎丹”治疗奇症,急症,慢性病,沉疴痼疾的秘窍。足证朱师于50年代初就索古探今,注重中医学祖传的丸散膏丹的开发,为中医学走出低谷,走向世界鸣锣开道。

前贤曾谓一药即是一方,二三味,三四味亦是一方,法度在,一药即可为方,法度失,虽十数味以至数十味亦只谓药。类似“控涎丹”的名方,古方中屡见不鲜,值此中医严重西化、解体、蒙难之际,笔者疾呼,勿使大好良药蒙羞,控涎丹虽属峻猛中药,但药性在天,巧用由我,活法在人,在医之善遣善用耳。

“控涎丹”市售已无,较难购到。笔者历年使用均系自制,如用红糖水久煎制丸,炒用白芥子、甘遂、大戟均用生品,不需制用,制丸晒干封存干燥之瓶中使用10年不坏,堪称奇迹,特公之于世,以奉献诸同仁。

admin 发表于 3 天前

乱世猛将——“控涎丹”临床应用心得

“控涎丹-子龙丸”之妙用

控涎丹,又名子龙丸,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其性峻猛,能搜肠刮肚,涤荡痰浊,顽痰伏饮之证用之,功效卓越!

某小孩,头额面颊生疮,常流黄水脓液,屡经消炎及中药治疗,皆暂时稍安,尔后依然如故。医用控涎丹予之,服后痰涎泻下,每泻一次则病愈几分。数次之后,症状大减,后稍加调理即愈。

顽痰粘涎,寻常消痰之法,消之一分,又聚一分,随消随生,缠绵不愈。控涎丹直拔病根,将浊物尽泻于体外,故速效。

某老妇,哮喘多年,每发作时,倚息不得平卧,整夜喘咳,至天将明时,疲极而睡,也仅能睡二三个小时,而后病又发作,坐卧不宁,烦燥欲死,求医多年,效果不显。其舌胖苔腻,涎多。服控涎丹后不久,大便即下痰涎,如鸡蛋花,喘咳即减。当夜即多睡数小时,醒后极为高兴,后服此药,加汤药调补,病愈。

某人,后背恶寒,但周身不冷,脚亦不冰。《金匮》有言:心下有痰饮,其人背寒如手大,即此证也。初用苓桂术甘汤加半夏、葶苈子治之,病稍减,后改用控涎丹,泻下二次即愈。

某人患胸膜炎,胸腔积水。因其友人曾患此病,住院二个多月,西医用抽取法,反复抽取胸腔积液,人即消瘦,且动则气喘、出虚汗,病虽愈,但费用颇高,费时也久,故问中医能治否?控涎丹每日一次,另:西洋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3克、厚朴15克、大枣6个、葶苈子15克,二周即愈。

某人患慢性肠炎,日腹泻六七次,所服方剂达数十种,或温阳、或化湿、或固涩、或升清,遍用诸法,久治不愈。问其所泻何物?答曰:如涕、有白冻及果冻状物。此顽痰浊饮,内聚粘肠,如青苔附壁,故易于滑泻。意通因通用,以控涎丹搜肠刮肚,涤荡痰浊,而后再温补脾肾。孰料,大泻几次后,病即愈。停药观察数日,也未再腹泻。

控涎丹中,甘遂、大戟为大毒之品,泻下水饮之力极强,白芥子善祛皮里膜外之痰,诸药相配,药少而精,药力强悍,夺关斩将,锐不可挡。

医谚有云:越是大毒之品,越是治病良药;非常之病,当用非常之药;信然!

中医所谓之毒,乃是药之偏性。治病本为纠偏,偏性越强之药,用途往往越大!有毒之药,若能合理用之,以药伤病而不以药伤人,则为至善。所谓“有病则病受之”是也。

附相关医案二则:

1、李克绍:子龙丸消痰核稳妥可靠

1957年我在威海市羊停卫生所时,一男孩,四岁。患舌下囊肿,经西医用针管抽出囊中液体,当时症状消失,但不久又肿胀如初,再抽再肿始终未能根治,某西医说,如需根治,需将囊肿摘除。但由于患儿太小,不能合作,逐将转至中医治疗。

舌下囊肿,中医名舌下痰核,《医宗金鉴》主以二陈汤治疗。据我过去的经验,曾用二陈汤加味治一男性青年,连服四五十剂,痰核虽然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但始终未能根除。

今此儿只有四岁,即使其父母不嫌麻烦,每日坚持喂药亦有很大困难,因此改用丸方,为配制子龙丸30克,丸如黄豆粒大,每日2粒,日服2次,白开水送下。结果共服药不到20克囊肿即消无芥蒂,以后未再发。

以后余曾用此方治疗过三例膝关节和一例胸腔积液患者,俱系成年人,令其每次服1克,日2次,热姜烫送下。结果三例囊肿皆消失,积液患者经X光透视积液亦全部吸收。服药期均未超过一个月。

子龙丸,陈无泽《三因方》名控涎丹,方用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研细,炼蜜和匀,作成小丸。

2、误服子龙丸三钱,痹证获愈

子龙丸,即控涎丹,由甘遂、大戟、白芥子组成,性至毒烈,而治病收效也快。

1961年9月中医院住院部万济舫医生治一痹证,关节肿痛,当时医嘱“用子龙丸一钱吞服。”值班护士不知药之毒性,未经仔细查对医嘱,即称三钱给病人服。万医生关心病人服药否,查询护士,乃知错给药3钱,即三倍量。全科人员惊慌失措,怕出事故,有的建议急需洗胃,我不同意,因服药已近2小时,药已溶化吸收,亦容易增加患者恐惧心理,反为不美,嘱严密观察。结果至午后,患者毫无不良反应,大家乃放心。患者睡至半夜,腹泻一次,亦无其它痛苦。第二天痹证疼痛大有减轻,并逐步治愈。

最后总结其教训说明:

①子龙丸毒性不大,3钱并不致造成危害。

②保护性医疗,如果当时惊慌洗胃,乱成一团,患者恐慌更甚,其后果不堪设想。

③患者因祸得福,病得治愈,此中有经验,有教训,值得一记。

“ 控涎丹 ” 临床应用心得

万物疗法提示“控涎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从十枣汤衍化而来,此丹既无十枣汤之峻猛,又有祛皮里膜外之痰涎和宣肺理气之奇功。对痰饮伏于胸膈上下、胁肋疼痛、形气俱实者,甚为合拍;大戟(去皮)、甘遂(去心)、白芥子(真者)各等分,研沫煮糊为丸而成。

此丹配伍严谨,大戟主治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善泄脏腑之水湿;甘遂大腹癥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之道,善行经逐水。两者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的功效虽同,但作用部位各异。合而用之,则经遂、脏腑、胸胁积水皆能逐之,且逐水之功甚著。此丹乃大毒之品,凡大毒者治病,每伤脏气。此丹戟、遂配伍峻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瘀,尤为伍用,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使下不伤正,配合成方,寓有深意,相得益彰。

临床应用此丸常用三味药等量研沫蜜炼为丸,每丸重3-5g,强人服5g,弱人服3g,晨起空腹服一丸,吞服匀进食水,得泻后,略进糜粥(小谷米粥),一下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腹泻反不堪,但见便溏即可。临床多不可久服此丹。但对于顽固、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疖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之强人,可加量或多服几日。对于顽疾,先以“控涎丹”攻逐,待邪势已衰,再议培补。

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于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夹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先攻逐痰饮水湿,吞补益,尤收事半功倍之效。火功开锁疗法提示对于正气大衰者,虚阳浮越者,阴液枯竭者,及不耐药力者禁用“控涎丹”。此丹虽力猛有毒,不可轻易使用,却颇受历代医家重视,如: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盛赞“控涎丹”为“治痰之本,殊有奇功”;清代王洪旭常用“控涎丹”治疗瘰疬、贴骨疽等外科顽疾,用其疗效卓著而易名为“子龙丸”。各版《方剂学》教材亦多此丹作为泻下剂收录。

笔者临床应用“控涎丹”治疗内科多例疑难杂症且获殊效。深感古人遣方之能,所受启发颇多,现举数例。以示其功。

1、 癫狂

王××,女,34岁,2007年8月23日,自由职业。自诉近半年跟爱人情感不和,进日突发心悸,急躁,头痛失眠,症见患者烦躁不安,坐卧不定,两目怒视,面目赤红,突然狂躁无知,情绪高涨,言语错乱,苦笑无常,甚时砸物伤人,不食不眠,面色晦暗素盛今瘦,舌体胖,有齿痕,舌质红,苔多黄腻,脉弦滑而数。数家医院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给予镇静类药物未见显效,且愈加严重。经四诊合参,该患者因长期肝气郁结,抑郁不随,五志化火,鼓动阳明痰热,上热清窍,蒙蔽心窍,考虑该患者具有阴液耗伤,但其正气尚支,控涎丹5g三丸,一日一丸晨起空腹服用,三日内黄色水样嗅便一日五次,并嘱中午服谷米粥以顾脾胃补津液不伤心,三日内其症状明显改善,仅感心中惊悸,怔忡,恐惧,给予控涎丹外加麝香0.1g入丸内服三天,患者无明显腹泻自感腹疼,其精神症状消失,停“控涎丹”给予舒肝理气,健脾扶正,温化痰饮,维持疗效十余天,观察随访至今未复发,正常工作。

2 、痰饮

李××,女,43岁,干部,2008年3月17日,患者胸肋胀满疼痛,以左肋下为主,呼吸、咳喘、侧转时疼痛加重,气短息促,呼吸困难,呃逆气喘息促不能平卧,左侧胸部肋间胀满,胸廓隆起,胸片提示左侧胸部大量胸水,胸水化验提示有结核杆菌,舌苔白,体型偏胖,医院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给予异烟肼等抗癌药物一年余,并反复抽胸水治疗,其症状未见消失,时轻时重,胸水未消失,经四诊合参,该患者为饮停胸肋,脉络受阻,气机不利,胸肋为气机升降之道,给予“控涎丹”5g三丸一日一丸,晨起空腹服用,三日内水样便一日五六次,嘱中午服小谷米粥,三日后胸痛消失,呼吸咳喘明显好转,出现呕吐,腹痛,纳差停此丹,给予健脾和胃,扶正五天后再服控涎丹3g三丸,一日一丸,晨起空腹服用,三日内水样便明显减少,腹痛,恶心,拍片示:胸水消失,继续给予健脾扶正,温化痰饮治疗十余天,观察随访至今未复发,工作正常。

3 、胃痞

朱××,男,45岁,2009年8月27日,干部,胃脘胀痛,肠鸣,水走肠间沥沥有声,平时食肥,腻,厚,味,辛辣,刺激食物,饮酒,面色晦滞,大便粘腻不畅,胁肋隐痛,头昏目眩舌苔腻,脉沉滑。近一年来频繁发作,痛苦不堪,经四诊合参,胃失合降,痰湿内生,聚浊生痰,痰瘀互结,投“控涎丹”一丸。晨起空腹,服用约半小时。泻下稀水样便三次,服小谷米粥后泻停。第二日服此丹一丸,泻下之物约1500ml,其胃脘部胀痛减轻。三日再服一丸,其泻下之物明显减少,自感腹痛,给小谷米粥后缓解,停“控涎丹”给予健脾和胃袪湿中药调理肠胃十余天。观察随诊至今,无复发,其疗效确切。

道家绳疗提示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又是脏腑功能活动的产物,脏腑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均以气血津液为重要的组织基础,津液是人体正常水也的总称,也是维持人体生理活动的重要物质。津液代谢失常多继发于脏腑病变,而脏腑病变会加重津液的代谢失常,使病情恶化。机体内外水液不输,则脏腑功能不调,互为病机,引起“顽疾”、“怪病”。《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从而维持正常的水液代谢。

若脾既不能助肾以制水,又不能散精归于肺,中州失运,则升降失常;清浊相混,则湿聚为饮,饮发于中,随处留积,而成痰饮。张仲景对本病分类详明,理法精当,后世奉之为准绳。后世医家各有发挥,使本病的理论和治法不断更新和发展。笔者临床应用“控涎丹”配小谷米粥口服,治疗体内外水液不归,所引起的“顽疾”、“怪病”,辩证明确,扶脾胃补津液,不伤正气,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安全可靠,治病之根本,显药之疗效。

洪哲明:杂病泛用控涎丹

控涎丹出自南宋陈无择的《三因方》,又名妙应丸,乃从十枣汤衍化而来,由大戟、甘遂、白芥子组成。后代医家对本方颇多赞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控涎丹乃治痰之本,……惟善用者能用奇功也。”《张氏医通》亦云痰饮诸症:“此药数服,其病若失。”清代医家王洪绪,亦用控涎丹治疗多种外科疾病,因其力雄功伟,疗效卓著而誉之为子龙丸。

本方配伍严谨。大戟,《本经》谓其主治“十二水,肿满急痛,积聚”。甘遂,《本经》谓:“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遂、戟配伍,峻逐痰饮水湿,兼入血分,消癥破瘀。尤妙在伍用白芥子,利气豁痰,温中开胃,通络行滞,相得益彰。

东北名医洪哲明老先生常用三味等量研细,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晨起空腹服1丸,服后勿进食饮水,得泻后,略进糜粥。一下不瘥,可再服,或减量连续服用。连续服药时,腹泻反不甚,但见便溏。洪氏并不主张久服控涎丹,但对于顽痰死血胶着不解而形成的结肿积聚,非连续服药不为功也。近年来,洪氏常入少许麝香以通阳活络,疗效更佳。

关于使用控涎丹之指征,洪氏对具有以下几种情况之一者,皆用控涎丹攻逐。

其一,在常因痰湿所致的水肿、臌胀、胃脘痛、胸胁痛、腹泻、眩晕、癫、狂、痫、咳喘、心悸怔忡等病证中,兼见舌苔滑腻垢浊,舌体胖大而有齿痕,脉沉、弦、滑;或形体肥胖,面色晦滞,胸脘痞塞胀满;或素盛今瘦、肠鸣漉漉者。

其二,局部肿胀或疼痛,兼见舌质隐青、紫斑,且舌苔滑腻等痰瘀胶结证候者。

其三,癥积痞块,任何部位的,或多发性的良性或恶性肿瘤。

其四,久治不愈的疑难痼疾,兼见舌苔滑腻,舌体胖大或有紫斑者。

其五,凡有脾肺气虚、脾肾阳虚、心肾阳衰等虚象见证,且屡用温补之剂不效,兼见痰涎多,舌苔滑腻,而正气尚支者。

对于虚痰,洪氏亦常先以控涎丹攻逐,待病邪势头已衰,再议培补。他认为痰为实物,故虚痰亦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痰湿久滞,阻碍气机,遏伤阳气,则脏腑愈加衰惫,痰饮水湿愈聚愈多,形成恶性循环。此时痰饮水湿往往成为疾病的主要矛盾。攻逐痰饮水湿,即可切断此恶性循环。

洪氏认为对痰饮水湿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者,先攻后补要比攻补兼施为好,无互相掣肘之弊,常收事半功倍之效。

对于正气大衰,虚阳有浮越之势,阴液有涸竭之虞,不耐药力者则不宜用控涎丹以攻逐。

洪氏认为控涎丹不及十枣汤峻猛,但疗效优于十枣汤。用其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常收捷效,仅举数例,以示一斑。

(1)胃脘痛

李某某,女,45岁。1960年10月2日诊。
  
胃脘疼痛十余年,每因进食生冷或恼怒抑郁而复发。吞酸嗳气,痞闷纳呆,屡治罔效。近半年疼痛发作频繁而且剧烈。饮食日减,明显消瘦,有时大便色黑如漆。某医院怀疑为“胃癌”。近一月症状又增,胃脘胀满,攻痛不止,时有呕吐,以为不治。

诊见:羸弱神疲,面色晦滞,苔白滑润,脉细涩。胃气失降,聚浊生痰,痰气交阻,胃腑血瘀,痰瘀互结。虽羸弱神疲,亦不可滥用培补,唯逐瘀涤痰,方可和降胃气,正气尚支,但用无妨。投控涎丹1丸。

服药后,泻下稀水约一痰盂,且挟有红白秽滞之物。胃脘略舒,欲进糜粥。翌日又服控涎丹1丸,泻下已少,仅为秽滞之物。胃已不痛,胃纳亦增。十余日后,又觉胃脘满闷隐痛,再服控涎丹而解。俟后,又间断服控涎丹40余丸,诸证悉除,身体康健,迄今20余年,终未复发。

按:洪氏认为:胃脘久痛,痰瘀胶结者居多。肝气犯胃,气郁生痰;胃火灼津,则生热痰;食滞胃脘,有碍运化,亦可聚浊成痰,此为实证。其缘于虚者,多为中焦阳气不足,水谷精微,化失其正,亦聚饮成痰。痰湿阻遏,胃络气滞,瘀血内阻,势必导致痰瘀胶结。对于胃脘久痛,无论虚实,有痰瘀之见证者,洪氏皆用控涎丹攻逐,六腑以通为补,胃气得畅,则精微得化,痰病得愈。

(2)产后肿胀

王某,28岁,1978年5月19日诊。

分娩前周身微肿,今分娩已逾旬日,身肿尤甚,下肢按之陷指。腹膨隆如鼓,喘促倚息,不能平卧,呕吐频繁。恶露量少,少腹疼痛,尿少不畅。虽迭进宣肺利水、温肾消肿、益气化瘀之剂,寸效杳然。询问病家,素不喜饮,时肠鸣漉漉。脉沉,苔白厚腻,舌质隐青。其症显系瘀血痰饮搏结于内,以致三焦气化失调,予控涎丹攻逐之。

服药后一小时许,腹痛更衣,大泻污秽积水,恶露亦行,紫黑多块。喘促渐平,夜能安卧,两日后,肿胀十减七八,呕止,继以益气化瘀剂调理数日而安。

按:素有停饮,经气失畅,即恶露不行。瘀血内停,水饮难以消融;痰饮潴留,瘀血更易结踞。大循环指灸导引术提示丹溪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若不迅除,久则势必棘手,寻常平淡之剂,难奏速效,况今尿少浮肿,腹胀气逆,喘难促卧,不容缓图。洪氏有胆有识,投控涎丹攻逐,饮逐瘀消,气畅病愈。若拘于产后忌用攻伐而缩手,岂不偾事?

按:此控涎丹药性峻猛,非寻常之疾所宜使用。然其搜剔顽痰之功确非二陈之辈所能替代,故临床应用贵在辨证,必须慎之又慎。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控涎丹的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