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30 22:22:22

读《细辛与临床》,悟“务实应该是中医人的基本品质”

七八天的时间,睡前饭后,不紧不慢,读完这本只有八十几页的小书。其实这本书已经买来多时,始终觉得应该读,但拿起放下多次,到最近才一页一页看过来。

作者刘沛然先生是河北名老中医,擅长用大剂量细辛治疗疑难重奇病,疗效显著。百页不到的小书,可谓其一生独特经验的总结。而一位医学家,乃至一名学者,一辈子探索总结出来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能组织成一本小书,应该足够了。

前两天与老师闲谈时得知,我校一名曾教各家学说的老师对他的老师说了一句“您的经验思想,写一本书就够了嘛!”,而把老师得罪了,后被逐渐排挤出“圈子”。而那位老前辈的书,现在已经一套又一套的出版发行了,琳琅满目,也眼花缭乱,摆在面前不知从何读起,只好作罢。

扯远了。

从中药课堂上开始,大多数中医学生就被警告“细辛有毒”。而“细辛不过钱”的古训(一钱合现在三克)更是宛如紧箍咒一般,紧紧束缚着我们的思想。但却很少有人问:细辛为什么不能过钱?如果用量过了钱,真的会像书上写的那么可怕吗?

刘沛然先生用他几十年的实践探索,向世人证明,不是的,细辛可以过钱,而且不仅可以过钱,还可以过很多钱。编入本书的73则医案,每贴中药的细辛用量最低15克(五钱),多则高达150克。治疗当下中西医处理起来都比较棘手的周围血管病变、眼科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肌肉神经病变等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多数病人连续服用几天到几个月不等,没有一例出现任何毒副反应。

杏林医苑佼佼者众多,何独刘老有此胆识重用细辛?刘老通过考证历代本草著作相关论述,认为药物用量在宋代以后遭到不合理“扭曲”,认为陈承“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多者多气闭塞不通者死,虽死无伤可验。”以及由此而来的“细辛不过钱”之说不足为信,对李时珍引而不鉴的做法提出批评。

更为可贵的是,老人家拿自己的身体做实验,曾单次服下150克细辛生药药汁,观察服药后身体反应,检测服药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没有发现任何异常。这种献身精神,个人以为并不亚于曾荣获诺贝尔奖的幽门螺杆菌的亲身试验者。尽管老先生可能不具备全面的现代化学药理知识,未见其对细辛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如细辛醚)进行深入研究,但并不妨碍他实践经验的可信度——人体本身,已经是最好的试验田。

晚辈只是一名学院出身的中医学生,当然不如老前辈们艺高胆大,但也曾在自己身上试验过,几年前的一次冬天感冒,发烧咳嗽,给自己开两贴小青龙汤加附子,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细辛用了6克(抓药的时候药房的人还在旁边提醒我“细辛不过钱”),午饭后服药睡下,一觉醒来发热已退,没有任何不良反应(就是药很难喝)。一贴药里,犯了“细辛不过钱”和半夏反附子两条“禁律”,似乎也可以说明一点点问题,起码,细辛过钱了,而且,我还好好的。

后来又上了吴老师的经典导读课(吴老师细辛经常开到30~45克,第一次看到他的处方全班哗然),读到了毛进军老师的《经方心得》等书,疑虑进一步打破,每逢给人看病开方,用到细辛,每在5-15克,嘱病人小火久煎,从未出现不良反应和安全问题。但相比之下,还算保守,毕竟《药典》(《药典》用药剂量太过保守,严重束缚了中医的临床活动,这已是众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摆在那里,万一出了问题,即使不是你的问题也会成为你的问题。

当然,药物用量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而精巧的问题,用量多少,需要视患者病情具体权衡,不是说用细辛、用中药尤其是有毒中药一定是量越大越好服用时间越长越好,对中药安全问题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另外补充一个疑问,一般来说细辛久煎即可去毒,但刘老书中的细辛均标注“后下”,对此不是很理解。道理何在,还请知者明示。

刘沛然先生应该是我们年轻中医的学习榜样,我们向前辈学习,不单要学习其对细辛一味药的研究运用上,更要学习他敢于怀疑、敢于实践的务实精神上。而有一定务实精神读书做学问的中医人,周围似乎不大常见到了。大家似乎有了新的“务实”,忙碌现在正在忙碌的“实用”的事情。

对于中医理论,没有积极的反思,自己怀疑着去给患者们解答疑问,还经常自嘲为“会忽悠”;对于中医临床,缺乏积极的探索,缺乏对一方一药的深入挖掘,满足于西医打头阵中医作陪衬的医疗现状,时间久了,再被批评为“中医掘墓人”也不再脸红。

我们都知道,中医的生命在临床,中医的发展靠临床。这也要求,务实应该是中医人的基本品质。我们所说的“实”,首先要“务”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上。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纠缠于人云亦云眼花缭乱的“理论探讨”(但不代表不重视基本的医学原理),把研究重点转移到实实在在尤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问题上来(比如某方某药的具体应用指征,某些有明显副作用的西药的中医替代疗法,运用中医方法纠正一些生化指标异常等),以具体、明确的临床疗效为唯一追求,以可靠、可信的临床疗效为评价中医生能力的第一标准。

如果停止了从“伟大宝库”中艰苦探宝,如果不与时俱进,不能满足当今社会人民的与日俱增的医疗要求,中医阵地的萎缩、优秀中医生的匮乏、中医传承的后继乏人,还会继续下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细辛与临床》,悟“务实应该是中医人的基本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