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12 17:49:36

春温的治疗与预防

春温疾病名称春温疾病科属内科疾病概述春温是感受温热病邪所致的急性外感热病。多发生于春季或冬春之交或春夏之际,一般发病急,初起多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等里热证候为主要特点。西医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重型流感可参考本病治疗。

诊断要点

1.发病急骤,热象偏盛,初起即见里热证候。

2.病程中易出现神昏痉厥证候。

3.伤阴明显,易致虚风内动。

4.春温应与风温相鉴别。两者虽均可发生于春季,但春温初起里热证候表现明显,风温初起以邪袭肺卫之表热证为主,两者不难区别。辨证分析本病所发外因感受温热病邪,内因阴精素亏,里热内蕴,故发病急骤,传变迅速,起病即可出现里热炽盛的表现。由于感邪轻重、体质情况有所不同,邪热虽盛,正气未衰者,多见发病即热郁气分,或郁胆腑,或郁胸膈;邪热炽盛,则热灼胸膈,也可发生阳明热盛、阳明热结;或热结阴伤,或热结癃闭。若病势发展,可深入营血,侵犯心、肝、肾,出现动血、动风、神昏谵语等危重证候。久热不退,病至后期,可耗损肝肾阴精,甚或出现虚风内动之候。这是春温病机传变的特点,临床辩证必须详察。

春温总的治疗原则,以清泄里热为主,并须注意护阴,透邪外泄。若见动风、动血之危重症候,治宜凉肝息风、清热凉血;热伤肝肾之阴者,治宜滋养肝肾阴精。

辨证论治

热郁胆腑

[证见]身热,心烦,干呕,胸胁不舒,口苦而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

1、主方: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柳宝诒《温热逢源》)加减处方:黄芩12克,白芍12克,淡豆豉10克,玄参15克,山栀子10克,竹茹9克,柴胡9克,蝉蜕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2剂。若呕吐较甚,或呕吐如喷者,可酌加龙胆草12克、川黄连6克、法半夏9克、生姜6克。若有表证,恶寒、头痛、无汗者,可加芥穗9克、薄荷9克(后下)、葛根20克。

2、中成药⑴清开灵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次口服。(2)夏桑菊冲剂,每次1~2包,每日3次,开水冲服。(3)板蓝根冲剂,每次1~2包,每日3~4次,开水冲服。

3、单方验方:葱豉桔梗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处方:鲜葱白10克,苦桔梗6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10克,薄荷6克,连翘9克,鲜淡竹叶12克。水煎分两次温服,每日2剂。对春温初起里热已盛而兼有表证者,颇有疗效。

热郁胸膈

[证见]身热,心烦懊脓,坐卧不安,或微恶寒,口苦口渴。舌尖边红,苔薄微黄,脉数或弦。

[治法]清宣郁热。

[方药]

1、主方:栀子豉汤(张仲景《伤寒论》)加味处方:山栀子12克,淡豆豉10克,淡竹叶9克,连翘9克,天花粉12克,薄荷9克,蝉蜕6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

2、中成药(1)感冒清片,每次3~4粒,每日3次,开水送服。⑵银黄口服液,每次1~2支,每日3~4次口服。

3、单方验方:解郁清心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柴胡10克,香附9克,龙骨15克,牡蛎15克,郁金15克,石菖蒲6克,生地黄20克,黄连9克,羚羊角骨10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热灼胸膈

[证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口渴,唇焦咽燥,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

1、主方:凉膈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味处方: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山栀子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薄荷10克,夏枯草12克,竹叶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2剂。若大便不秘结者,去芒硝、大黄不用。口渴甚者,加入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咽喉肿痛者,加岗梅根30克、桔梗6克、马勃9克。

2、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口服,每次4粒,每日3~4次。

阳明胃热炽盛

[证见]壮热,面赤,汗多,心烦,渴喜凉饮,口苦,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数。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白粳米6克,生甘草9克,金银花15克,芦根15克,石斛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若兼见咳嗽、痰黄稠者,可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鱼腥草20克、黄芩12克。若热扰神明,出现谵语、烦躁者,可加水牛角20克(刨片,先煎)、连翘12克、竹叶卷心10克。若热盛波及肝经,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抽搐者,可加羚羊角10克、钩藤12克、菊花15克。若热盛已伤气阴,出现汗出多而背微寒、气微喘、脉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

2、中成药(1)双黄连粉针,每日用3克,加入5%葡萄糖500毫升(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滴注,连续5~7天。(2)新癀片,每次3~4粒,每日3次,口服。3、单方验方:解热煎剂(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大青叶30克,柴胡30克,连翅20克,黄芩15克,牡丹皮30克,白茅根20克,法夏12克。每日1剂,水煎取汁3碗,每4~6小时温服大半碗。具有清热解毒,辟时疫、退肌热的功效,对阳明胃热炽盛之高热,退热效果明显。

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证见]身热,口干咽燥,腹胀腹痛,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干或焦黑,脉沉细数或沉弱。

[治法]攻下腑实,补益气阴。

[方药]

1、主方:新加黄龙汤(吴菊通《温病条辨》)处方:细生地黄20克,麦冬15克,玄参20克,生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生甘草6克,党参12克(或太子参20克),当归6克,海参2条,生姜2片。水煎服,每日2剂,以便通、热减、神清为度。若无倦怠少气、撮空摸床、肢体震颤,而以腹满痛、便秘、口干唇裂、舌苔焦燥为主者,可去党参、当归、生姜、甘草,即成为增液承气汤,用于治疗单纯的阳明热结兼阴液亏损。若腹胀腹痛,按之硬,或扪及粪块,腹胀痛明显者,可加厚朴9克、枳实9克,便通、胀消、痛减后止服。

2、中成药牛黄解毒丸及西洋参口服液:牛黄解毒丸3~4粒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液1~2支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既清热解毒通便,又可益气养阴。

阳明腑实,小肠热盛

[证见]身热不退,大便不通,小便涓滴不畅,小便时尿道热痛,尿色红赤,时烦渴甚。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通大肠秘结,泄小肠热盛。

[方药]

1、主方:导赤承气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处方:赤芍12克,细生地25克,生大黄9克(后下),黄连6克,黄柏10克,芒硝6克(冲服),白茅根30克,甘草梢6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以便通、热减为度。若兼见腹胀痛、舌苔焦干、脉沉实者,可酌加枳实9克、厚朴6克。口渴甚、汗出多者,可酌加生石膏25克(先煎)、天花粉15克、芦根15克。

2、单方验方:通里攻下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大黄12克(后下),芒硝9克(溶化),生石膏30克(先煎),白茅根30克,丹参30克,黄柏15克,苍术15克,牛膝15克,草河车15克,甘草9克。水煎2次分2次服,每日2剂。

热灼营阴

[证见]身热夜甚,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疹隐隐,口干咽燥反不甚饮。舌质红绛,苔薄黄干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和阴泄热。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竹叶心12克,丹参9克,黄连6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若兼见微恶寒、头痛、咽痛、苔黄薄者,可酌加豆豉9克、薄荷9克(后下)、牛蒡子9克,以宣透肌表,透邪外出。若黄苔退尽、舌质红绛色深者,可去金银花、连翘,加丹皮12克、赤芍15克、栀子12克。

2、中成药(1)新雪丹,每次冲服1~2支,每日3~4次。(2)清开灵针,用30~4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3、单方验方:柴表青合剂(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处方:柴胡10克,青蒿6克(后下),地骨皮12克,黄芩12克,地胆头20克,倒扣草15克,狗肝菜…克,芦根15克,野菊花15克,甘草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气营(血)两燔

[证见]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

[治法]两清气营(血)。

[方药]

1、主方: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玄参20克,细生地黄20克,麦冬20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斑疹显露而色深,去生地黄、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白粳米20克、生甘草6克,即成为化斑汤,也即是白虎汤加水牛角、玄参。若病情较重,烦躁不安、斑疹显露、吐血、衄血者,去麦冬,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黄连9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牡丹皮12克、竹叶12克,即成为清瘟败毒饮,也即是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之方。

2、中成药(1)清开灵针,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2)醒脑静针剂,用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3)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消斑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处方:牡丹皮10克,生地黄15克,赤芍15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当归6克,茜草根15克,槐花15克,板蓝根20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适用于高热、肌肤发斑者。

热盛迫血

[证见]身体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色紫黑,成片成块,或吐衄便血。舌深绛,脉弦数。[治法]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处方:干地黄30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大青叶20克,知母15克,紫珠草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出血显著者,可加白茅根20克、茜草根15克、侧柏叶30克、蒲黄12克。

2、中成药(1)醒脑静针剂,用10~2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推注,每日2~3次;或用20~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烈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2)紫地宁血散,冲服,每次2支,每日3~4次。适用于吐血、便血者。

3、单方验方:童便治血证(曾德环等《中国秘方验方精选》)取7岁以下健康男孩的新鲜中段小便1M毫升,加入陈醋10毫升、白糖适量,炖温顿服,每日2~4次,血止后减半量服食1~2天,以巩固疗效。它具有凉血泻火宁血的功效,吐血、便血者可选用。

热盛动风

[证见]身热壮盛,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甚则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舌质干绛,苔黄干,脉弦数。

[治法]凉肝息风。

[方药]

1、主方:羚角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处方:羚角片6克(可用羚羊角骨15克代),霜桑叶9克,川贝母10克,鲜生地黄20克,双钩藤9克(后下),滁菊花10克,茯神木15克,生白芍12克,生甘草5克,鲜竹茹15克(与羚角片先煎代水)。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气分热盛,而见壮热、汗多、渴欲冷饮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大青叶15克。

若兼腑实便秘者,加大黄9克(后下)、芒硝6克(冲)。

如兼营血分热盛,而肌肤发斑、吐衄血者,加板蓝根30克、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0克、紫草12克。

项强痛甚者,加葛根30克。

抽搐频发、角弓反张者,加地龙15克、蜈蚣10克、全蝎9克。

神昏不醒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紫雪丹2支(冲)。

痰涎壅盛者,加天竺黄10克、鲜竹沥水20毫升、生姜汁3~5毫升。

2、中成药(1)紫雪丹或新雪丹,冲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2)止痉散,冲服,每次1~2支,每日2~3次。

3、单方验方:钩藤散(万密斋《幼科发挥》)。处方:钩藤10克,白茯苓20克,防风9克,蝉蜕6克,羌活6克,独活6克,青皮8克,大黄10克(后下),甘草5克,大枣4枚,生姜5克。水煎服。每日2剂。

热灼真阴,肾精耗损

[证见]身热不甚,但久留不退,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齿枯咽干,或神倦耳聋。舌质干绛,甚则紫晦,无苔或少苔而干,脉虚软或结代。

[治法]滋阴养液。

[方药]1、主方:加减复脉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炙甘草10克,干地黄20克,生白芍15克,麦冬15克,阿胶12克(烊化),火麻仁15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若自汗多、心中震震悸动者,加龙骨30克、牡蛎30克(两者均宜先煎)。如汗多不止、脉虚大者,加红参15克。

2、中成药(1)还煎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次。(2)中华乌鸡精,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左归饮(张介宾《景岳全书》)处方:熟地黄25克,枸杞子15克,山药15克,炙甘草10克,茯苓15克,山萸肉12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虚风内动

[证见]手足蠕动,或无力抽搐,心中大动,甚则时时欲脱,形消神倦,齿黑唇裂。舌干绛或光绛无苔,脉虚大。

[治法]滋阴息风。

[方药]

1、主方:三甲复脉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处方:炙甘草10克,干地黄20克,生白芍20克,麦冬15克,阿胶10克(烊化),火麻仁18克,生牡蛎20克(先煎),生鳖甲20克(先煎),生龟板20克(先煎)。水煎服。若精神疲惫至极、目光无神、时时欲脱,为纯虚无邪者,加五味子8克,煎煮好后去渣取汁,趁热加入鸡蛋黄2枚,拌匀服用(即成为大定风珠方)。如气喘气促者,加红参12克。汗出难止者,加红参12克、浮小麦12克、龙骨20克。2、中成药(1)复方阿胶浆,口服,每次1~2支,每日3~4次。

(2)金水宝胶囊,口服,每次3~4粒,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左磁丸(《王旭高医书六神》)处方:大熟地黄24克,山萸肉15克,山药15克,牡丹皮10克,白茯苓15克,泽泻10克,煅磁石15克,柴胡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2剂。

邪留阴分

[证见]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纳可形瘦,大便干,小便黄。舌红少苔,脉沉细略数。

[治法]滋阴透热。

[方药]

1、主方:青蒿鳖甲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处方:青蒿9克(后下),鳖甲20克(先煎),细生地黄M克,知母12克,牡丹皮10克,芦根15克,银柴胡9克,白薇9克。水煎服,每日2剂。若口干渴者,加天花粉15克、麦冬15克。大便秘结难解者,火麻仁20克、枳壳9克。手足麻痹乏力者,可加秦艽10克、川木瓜12克。

2、中成药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开水送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葱白七味饮(王焘《外台秘要》)处方:葱白12克,干葛15克,淡豆豉9克,生姜3克,麦冬15克,干地黄25克。水煎两次作两次服。每日可服2剂。

其他疗法

1、针灸治疗春温热盛动风,出现高热、抽搐者,可配合针灸治疗。

(1)选用人中、合谷、十宣等穴位,针刺,预强刺激,不留针。

(2)穴位注射,用非那根(异丙嗉)注射液25毫克,作合谷、曲池、三阴交等穴位注射。

2、饮食方法(1)绿豆茶叶冰糖汤:绿豆50克,绿茶5克,冰糖15克。将绿豆洗净、捣碎,同绿茶、冰糖放入杯中,用滚开水冲沏,加盖锔20分钟后分次饮服。适用于春温病各型患者做辅助治疗。(2)莲子地黄藕节粥:莲子20克,生地黄30克,鲜藕节30克,粳米40克,洗净后加水慢火煮熟烂,成稀薄粥状,加冰糖适量,等凉饮食。适用于春温热盛迫血患者做辅助治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春温的治疗与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