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12 17:47:36

中医治疗寒包火性咳嗽

  北方春天,不少人出现“寒包火”症状,有的表现为感冒症状。   所谓“寒包火”,大多发生在身体本来有热,又感受寒邪,症状呈现寒热并见。 “倒春寒”让人措手不及,寒气通过口、鼻、肌肤侵犯人体,稍不小心就会出现头痛、无汗、鼻塞、流涕、周身酸痛等感冒症状;由于寒邪束缚了体表,体内原本蓄积的火热不能向体外宣散,就如同被体表的寒邪“包裹”起来,积在体内而呈现身体高烧不退的现象。这种内有蕴热、外受寒邪所引起的外感病,中医形象地称之为“寒包火”。

“寒包火”发病特点是突然发病,表现为恶寒,发热,部分患者可有高热、头痛、周身关节肌肉酸痛,咽部干痛,咳嗽少痰,舌红苔黄等症状。有人用辛凉解表药治疗,在中医看来,拿凉药治热病,会造成寒气更加重,治疗更麻烦。

对付“寒包火”,北京同仁堂的防风通圣丸非常有效。该药正是解表通里、清热解毒的良药,用于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风疹湿疮等症。方中的麻黄、荆芥穗、防风、薄荷疏风解表,可使外邪从汗而解;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清热泻火解毒,可散肺胃之热;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滑石、栀子清热利湿,可使里热从二便分消;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血;白术健脾燥湿;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汗下清利四法俱备。又配伍益气养血等护卫正气之药,使汗不伤正,下不伤里,共奏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之功。“寒包火”的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的同时,也应注意做到生活规律、饮食清淡、避免疲劳。

2、“寒包火”咳嗽治验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咳嗽的治疗,须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在外感咳嗽中,最常见的的有风寒、风热、表寒里热三种类型。而表寒里热这种“寒包火”咳嗽在临床上极为常见,且咳嗽频繁剧烈,常迁延难愈。

外感咳嗽中“寒包火”证,常见于西医急性支气管炎和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多发冬春二季。一是素体内有郁热,又复感外来风寒所致,正如《医心悟》说:“其人素有郁热,而风寒束之,热在内而寒在外,谚云‘寒包火’也。”二是本由外感风寒所致,但表寒未尽而肺热已起,也可形成“寒包火”咳。由于内热较重,又感外寒,其症多壮热咳嗽,口干渴饮,阵阵恶寒,一身作痛。

对于寒包火的治疗,应以“散表寒、清肺热”为主。恰如《医学心悟》所说:“咳嗽之因,属风寒者十居其九”,“肺有火,则风邪易入,治宜解表而清肺火”。临床常选用经方麻杏石甘汤。笔者遵名医马有度经验在临床上多选用散表寒的麻黄、清肺热的黄芩这一药对组成复方冶疗咳嗽“寒包火”证。马有度指出:第一要着重一个“宣”字。以麻黄为首,取麻黄辛温发散风寒,宣肺止咳平喘。麻黄为治疗风寒咳喘的第一要药,特别是辅以苏叶、防风之后,其散寒宣肺之力更强,三药合用,共散表寒,使寒邪不再束肺,肺气得宣,不致上逆,咳喘自缓。第二突出一个“清”字。以黄芩为首,黄芩主治肺热咳嗽,为清泄肺部火热的第一要药,而辅以鱼腥草和连翘,则清肺解毒之力更强,肺热得清,肺气亦清,咳嗽自减,这是治疗“寒包火”咳的第二招。第三体现一个“化”字。选桔梗宣肺祛痰,配法夏燥湿除痰,合而增强排痰之力,并能化解痰与火热相结,防止痰热阻肺,以利肺气宣畅,这是治咳先治痰的原则。第四体现一个“降”字。杏仁、紫苑和少量粟壳肃肺止咳,三药配合,体现了“降”逆止咳。前三字用药,散寒宣肺,清热化痰,针对病因病机,重在治本,后一字用药体现降逆止咳,兼以治标。最后还要以一味甘草,

既是调和之药,也是擅长缓急利咽止咳之药,合而共奏散寒宣肺、清热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效。

验案:陈×,男,43岁。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受寒即咳喘,近日加重,痰色白而黏夹黄稠,不易咳出,恶寒发热,四肢及背冷,口干渴,舌苔薄而淡黄,脉浮滑数。证属“寒包火”证,当用表里两解法。

处方:麻黄10g,杏仁10g,石膏30g,半夏10g,黄芩15g,桔梗10g,苏叶10g,甘草5g,连翘10g,蝉蜕6g,知母10g,紫苑10g,苏子10g,射干10g。2剂咳喘稍减,共服6剂痊愈。(作者:王勇四川省宣汉县人民医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医治疗寒包火性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