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12 17:44:21

伍炳彩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嗽经验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太阳病 未解,郁而化热出现的“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者”。 伍炳彩教授认为,麻杏石甘汤证病位在肺,病机为 寒风闭热,俗称“寒包火”,病性属实证。他在临 床上用本方治疗因受寒而发病,或外感后虽经治疗 但表证未解,以咳嗽为主症的呼吸道疾病,如肺炎、 支气管炎、咽炎等。现将伍炳彩教授运用本方治疗 咳嗽的经验总结如下。

1临床表现

1.1 主要症状 有受寒史,咳嗽或兼喘;咳声紧, 咳而不畅,痰难咳出,往往连咳十数声,可能伴有 面红,恶心,咳引头痛、胸痛或腹痛,甚则咳时眼 冒金星,咳出眼泪,女性常因咳嗽剧烈而尿自出。

1.2 伴随症状 发热或不发热,有汗但汗不多或 无汗恶寒;或见咽喉热,或见鼻中热;声音嘶哑; 痰白或微黄,质或稀或稠,或可闻及喉中痰鸣声, 鼻或塞或不塞,鼻涕可或清稀或黏稠。口或渴,纳 稍减,小便微黄。

1.3 舌、脉象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2 鉴别诊断

上文已提及麻杏石甘汤治疗的咳嗽病机为寒 风闭热,当与外感风热、风湿所导致的咳嗽相鉴别。

2.1 与风热咳嗽的鉴别要点 两者均有热象,但 前者为寒郁化热,以寒象为主,后者则无寒象。从 咳嗽声音来看,寒包火的咳嗽咳声紧,风热咳嗽的 咳声松;从伴随症状来看,前者恶寒,无汗出或者汗出不多;痰和鼻涕或清或浊,或咽红咽痛,发热 时手足不温,头身疼痛,后者则不恶寒或微恶寒, 微汗出,痰和鼻涕俱浓,咽红、咽痛,发热时手足温, 无身痛,苔薄黄,脉浮数。

2.2 与湿咳的鉴别要点 两者均咳而不畅,但前 者为咳紧,气不畅,后者为咳痰不畅,咳声重浊, 鼻塞声重,说话如从室内或瓮中发出,痰多色灰暗, 痰不易出,口黏口渴,舌苔厚或黄厚等。咽后壁有 滤泡,也要从湿方面考虑。

3 临床运用

若咳嗽为咽痒即咳,阵发性咳嗽,咳泡沫痰, 此为挟风邪;偏寒重者,合止嗽散疏风散寒;偏热 重者,加钩藤、薄荷、蝉蜕、天麻等疏风清热;偏湿 重者,加地肤子、白鲜皮祛风除湿,伍老认为此药 对可抗过敏;若咳嗽痰多,此属挟湿,一般合枳桔 二陈汤燥湿化痰;咳黄脓痰,此为痰郁热,加金荞 麦、鱼腥草清热化痰;痰中带血丝为郁热动血,加 白茅根、焦栀仁凉血止血。若咳嗽时出现胸痛、腹 痛为痰瘀互结,一般合千金苇茎汤活血、化痰。处 暑之后,若咳嗽伴口唇干、咽干、鼻干,此为燥邪 犯肺,则加桑叶、北沙参、梨皮润肺利窍,此三药 取自于《温病条辨·上焦病篇》的桑杏汤,原方用 于治疗秋燥伤肺证,伍老取其三药是该方清肺润燥 的主药。若咳嗽伴大便干硬加柏子仁、桃仁润肠通 便。若咳嗽伴小便短黄加芦根、滑石清热利尿,此 药对取自于叶天士《温热论》第二条“……挟 湿加芦根、滑石之流……”芦根、滑石为甘淡渗湿 之品,能使湿热从下泄,伍老认为其利尿不伤阴, 常用于湿热伤阴者。咳嗽伴身痒、长红疹为火郁 成毒,攻于肌表,加连翘、赤小豆清热解毒,此药 对出自《伤寒论》的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原方用于 治疗阳黄的血分湿热兼表证未解,连翘、赤小豆为 方中主药,两药合用清热解毒功效倍增,入血分清 血热。咳嗽伴声音嘶哑明显,加蝉蜕、胖大海。咳 嗽伴出汗多者则麻黄改成炙麻黄,并加入麻黄根少 量收敛止汗,以防麻黄耗散太过。若咳嗽伴扁桃体 肿大,加僵蚕、(浙)贝母;若扁桃体化脓,则合升 降散;若大便软稀,升降散去大黄。

伍老在临床上用麻黄一般是小剂量 3~5g,凡 孩童、体弱之人,往往改用炙麻黄。麻黄不只是用 来解表散寒,往往多取其宣肺之功效,再加杏仁降 肺气,一宣一降,符合肺宣肺肃降的生理功能。

4 病案举隅

谢某某,女,未婚, 1992 年 8 月出生。2016 年 10 月 21 日初诊。主诉:反复咳嗽半年。现病史: 患者今年 3 月感冒后出现咳嗽咳痰,一直迁延不愈。 咳嗽夜间尤甚,咳白色稀痰,量不多,无鼻塞流涕, 无口苦、口黏,怕冷,咽干,咽痛,咽痒,无头晕头痛,纳食欠佳,食欲不振,胸闷,咳而胸痛,无胸闷心慌, 易疲劳,夜寐尚可,梦多,大便成形,日一行,小便 平。舌质红,苔薄白,脉沉、寸浮。方药:炙麻黄 5g,杏仁 10g,生石膏 10g 先煎,甘草 6g,桔梗 10g, 荆芥 10g,紫菀 10g,陈皮 6g,百部 10g,白前 10g, 生薏苡仁 10g,冬瓜子 10g,桃仁 6g,芦根 10g,桑 叶 10g,北沙参 15g,(川)贝母 3g。10 剂。水煎服。

2016 年 11 月 2 日二诊:服药后咳嗽大减。因 近两天天气变化受冷感冒,咳嗽又发。咳嗽咳痰, 痰黄黏、易咯出,量不多,怕冷,胸闷心慌,咳而胸 痛,咽痒,纳食、睡眠尚可,手足偏凉,大便偏黏, 日一次,小便平。舌质淡,舌体偏胖,苔薄黄,脉 沉稍弦、寸旺。方药:(1)守上方,再进 10 剂;(2) 固本健身膏,常服。药后咳愈。

按:患者虽感冒已半年,但脉仍寸浮,身怕冷, 表证仍在。咳嗽为肺气不宣所致,咽痒为风邪上犯 所致,咽痛为郁热上攻所致,怕冷为寒邪束表,卫 气不宣,不能温养肌肤所致。因患者出现胸痛,故 合《千金》苇茎汤;因患者来诊时为秋季,咽干为 燥邪伤肺,故加桑叶、沙参、(川)贝母润燥。二 诊时患者咳嗽再发,脉证相似,遂继予上方。因患 者多发外感,考虑素体虚弱,故以固本健身膏内服。 固本健身膏为伍炳彩教授经验方,功效主要以“补 气健脾”为主,用在此处是取其培土生金之效。

此外,伍老经常询问咳嗽患者是否出现声音嘶 哑。若患者有声音嘶哑并有外感表现者,伍老常选 用此方作为基础方加减。伍老认为声嘶大多数是 寒包火的一种表现,正如《温病条辨·下焦病篇》第四十八条所述:“喘咳息促,吐稀涎,脉洪数,右 大于左。喉哑,是为热饮,麻杏石甘汤主之。”姚 荷生教授在《中医内科学评讲》中也评讲到失 音在外感风寒如寒包火一证中多见。

5 体会

笔者观察,伍炳彩教授运用麻杏石甘汤的要点 在于其“表寒里热”的病机,辨证的重点在于辨表 证。临床上新病表证居多,但久病有表证的也不少, 须从患者症状体征着手,细细甄别,明辨表里。伍炳彩教授治疗咳嗽时,有时也取麻杏石甘汤宣发肺气之法,并不拘泥于此方的原用意。如患者咳嗽兼 有身痒长疹,属卫分有寒、营分有热者,则用麻黄 连翘赤小豆汤。学者当在理解麻杏石甘汤的同时,亦理解此方所蕴之法,方可灵活运用。

注:本文已于2019年11月发表于《江西中医药》杂志

admin 发表于 2024-1-12 17:44:36

麻杏石甘汤治疗咳而咽痛

冯衡荪(嵩山路萼庐帐房  十月廿九日) 始而恶寒,发热,无汗,一身尽痛。发热必在暮夜,其病属营,而恶寒发热无汗,则其病属卫,加以咳而咽痛,当由肺热为表寒所束,正以开表为宜。

净麻黄(三钱) 光杏仁(四钱) 生石膏(五钱) 青黛(四分同打) 生甘草(二钱) 浮萍(三钱)

【按】本案脉案中所谓营卫,盖本《内经》“营气夜行于阳,昼行于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之说。余则谓本案乃麻黄汤证化热而为麻杏石甘汤证耳。观其恶寒发热无汗身疼,非麻黄汤证而何?观其咳而咽痛,非由寒邪化热,热邪灼津而何?方依证转,病随药除。

桂枝汤证,或以服药故,或以病能自然传变故,可一变而为白虎汤证。同理,麻黄汤证可一变而为麻杏石甘汤证。此可证之以大论。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此言本属麻黄汤证,予麻黄汤发汗,孰知药剂太重,竟致肺部转热,虽汗出,而仍喘。浅人无知,见无汗变为有汗,疑麻黄汤证转为桂枝汤证。初不知身无大热,热反聚于肺藏,而肺藏之邪,并非传于肠胃也。经文俱在,可以覆按。

余前谓白虎汤为桂枝汤之反面,今当续曰,麻杏甘石汤为麻黄汤之反面。此说当更易明了。何者?二汤中三味相同,所异者,一为桂枝,一为石膏。而后知麻黄汤证为寒实,麻杏甘石汤证为热实。攻实虽同,寒热不一。麻黄汤证有喘,麻杏甘石汤证亦有喘。其喘虽同,而其喘之因不一。喘为肺闭,而其所以闭之因不一。人当健时,肺部寒温调匀,启阖合度,无所谓闭。及其受寒,则闭,受热,则亦闭。闭者当开,故均用麻杏以开之,甘草以和之,而以桂枝石膏治其原。于是因寒而闭者开,因热而闭者亦开,仲圣制方之旨,于焉大明!

admin 发表于 2024-1-12 17:44:51

麻杏石甘汤[组成] 麻黄5~15 杏仁10 石膏15~45 生甘草10

[功效] 清肺止咳


[适应症] 肺热壅盛。咳喘哮鸣,痰黄粘稠,舌红苔黄,脉洪数。[煎服法] 石膏先煎[用法心得] 始载于《伤寒杂病论》。灵活运用的原则
  1 辩证使用的标准:只要痰、鼻涕等分泌物颜色变黄,即为适应症
  2 麻黄和石膏的比例为1:3
  3 辨证加减尤为重要。痰多色黄加瓜蒌、贝母,口干鼻燥加沙参、麦冬,
  4 肺与大肠相表里,加入酒大黄3~5g几乎成了习惯,而不管有无便秘,如有便秘可酌量增加。
  《伤寒论》中是用本方治“汗出而喘”之表热迫肺证。张锡纯认为:“方中之义,用麻黄协杏仁以定喘,伍以石膏退热,热退其汗自止也。复加甘草者,取其甘缓之性,能调和麻黄、石膏,使其凉热之力溶和无间以相助成功。”张氏并指出:“若其证非汗出且热稍重,用此方时,原宜因证为之变通,是以愚用此方时,石膏之分量恒为麻黄之10倍……”张氏的见解确系经验之谈,尤其是提出麻黄与石膏用量的比例,是具有临床意义的。柯韵伯根据太阳表寒郁热的病机演变和本方药物配伍的基本原理,指出麻杏甘石汤是“大青龙汤之变局,白虎汤之先着”,概括地提出了三者的鉴别,言简意赅,值得借鉴。
  
  以肺经为病位、以郁热为病机,是本方临床运用之基本依据。尽管历代医家及现代临床广泛运用本方治疗各类病症,但仍未脱离上述原则。
  
  麻杏石甘只诉咽痒,少咳少痰。口不干,咽不痛,苔不黄,舌不红,胸不闷,气不促,痰不黄,鼻不塞,头不痛。这等案子,最是烦人。问及缘起,盖三四月前,无故突作咽痒,稍咳,并无外感。杂药乱投,或有小效,终无大用。甚为所苦。观其人金火形质,肺病最多。脉之右寸浮而实,乃知风邪郁于咽系,伏而不散。余脉冲和有力,故取发散之法,重剂透之:
    麻黄6克 杏仁10克 石膏15克 炙甘草6克 蝉衣15克 荆芥10克 当归6克 桑白皮15克
    三剂咳止,三剂痒去
    问曰:蝉衣本轻药,何用重剂?
    答曰:重剂力急,轻则力缓。方其邪实,何惧哉。且药过常量,则流行经脉,正吾所意也。
    又问:当归宁入血脉耶?
    答曰:岂不闻当归可以化痰哉?
  咽痒而咳,皆是风寒为患多。观其人阳明之体,意郁闭为甚,行开散法,麻杏石甘三剂。未料一剂下啜,咳嗽陡增。再观舌脉,方知大误。苔白而舌暗,右寸浮而不实。体气虽重于阳明,然邪未从热化,仍属寒闭。故咳而声不壮,面不赤,当以三拗加味。然终究未敢再用麻黄,乃以杏苏散出入,未知后效。自此更知麻杏石甘重于“实”字,右脉不旺不可轻尝。
  
  凡外感咳嗽,有咽喉肿痛或咽部不适者,伍老皆用银翘马勃散(金银花、连翘、马勃、射干、牛蒡子)合程国彭“止嗽散”加减。取其疏散风热,利肺解表。如为外寒内热型,则用麻杏石甘汤合止嗽散(荆芥、紫菀、陈皮、白前、桔梗、百部、甘草)来治疗。
  
  1.急性荨麻疹以麻杏石甘汤加浮萍、乌梢蛇、乌梅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急性荨麻疹48例。结果痊愈34例,好转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3.7%<19>。对于顽固性荨麻疹,在麻杏石甘汤原方基础上,恶风加防风、黄芪,肠胃积热加大黄、黄柏,此起彼伏者加剌蒺黎、金银花,湿疹加苦参、薏苡仁,血虚加生地、首乌,治疗14例。结果痊愈12例,显效、无效各1例<20>。
  2.盗汗 有系误用温阳助热,致邪热蕴肺、蒸液外出而盗汗加重,故选用该方治疗
  《伤寒论》中是用本方治“汗出而喘”之表热迫肺证。  
  3.治眼病姚芳蔚认为,本方在眼科的适应范围很广,诸如瞳神干缺(急性虹膜睫状体炎)、鹘眼凝睛(眼球突出)、土疳(麦粒肿)等症,在某种情况下都可应用本方治疗。姚氏的经验,应用本方必须眼部症状剧烈,身体健壮,且绝大多数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或但热不寒、口渴、小便短赤、烦躁不安等全身症状,如不具备上述病症者,则不宜应用。
  4.治遗尿症彭宪章以宣肺清热为主,或佐以养阴祛痰之法,用本方加味,肺阴虚加沙参、麦冬,脾胃虚弱加山药、谷芽,挟痰加桔梗,肺气上逆加苏子。
  5.治鼻渊鼻渊有人认为是肺移热于脑,成为脑漏鼻渊,所以,治疗仍应清泄肺热。陈玉铭治疗1例,以本方加地龙,连服7剂,头昏脑胀消失,鼻孔通畅,嗅觉恢复而愈。福建省人民医院五官科报道,用本方加地龙,治疗鼻渊11例,治愈3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4例。服药少者4剂,最多达160剂。

近一段时间,我处(山东淄博)感冒人群,麻杏石甘汤证的居多,一般症状均为:无发热或低烧,干咳或咳稀痰,咽喉肿痛,或伴有咽喉闷胀,呼吸困难。
某女40岁,山东滨州人,月经刚走,不慎受到风寒,咳嗽不止。打点滴六天,不愈,吃西药一周,不见效果,激素都上了,病情反而加重。
来我处诊治。
咳嗽不断声,自诉咽喉闷、胸闷,喘气难,扁桃体发炎肿大。问诊:不恶风、寒,不发热;面诊:脸色灰白无光泽,眼白浑浊兼有红血丝,舌淡,胎薄白。脉诊:心、肺脉动数、滑。触诊:胸部、胃部无压痛。
诊断:风寒束肺,久治不愈化火,寒包火。
处方:麻黄30 炒杏仁泥30 生石膏45 炙甘草20 桔梗15 山豆根12 板蓝根12.一剂,水煎,分三次服用。
病人恐是肺癌,看只开一剂,担心不愈。
我告诉病人,喝两碗就差不多好了,第三碗看症状再说。病人不信,要求在我处煎煮服用。一碗下去,病人咽喉、扁桃体肿痛消失,呼吸顺畅,咳嗽间隔时间延长。两小时后进服第二碗,一个小时只咳嗽了一声,其他症状消失。
病人相信了我说的话,嘱咐其明早喝第三碗。
第二天,病人发来短信:神医神药。
五天后询问病人,身体健康。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伍炳彩运用麻杏石甘汤治疗咳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