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 发表于 2024-1-29 14:47:57

口唇湿烂1例治验

黑龙江省绥棱县中医院(152200)

李树田 李春芳

口唇湿烂是指口唇糜烂,相当于祖国医学的"唇风"、紧唇"等范畴。其病机多由脾为湿困,积湿化热,气滞血瘀,血虚风燥等原因引起。临床上以口唇肿胀、千燥、裂口、脱屑、结瘤等症为其特点。近年来,笔者运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味治疗本病1例,效果较好,现报告于下。

王某,男,10岁、学生。1993年8月20日来诊。该患1年前渐感口唇干燥痒痛,继而肿胀糜烂,在当地医院曾用青霉素、维生素 B。等药治疗,虽能取一时之效,但停药不久便依然如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久治不愈,影响学习。遂来本院求治,该诊;诊见其口唇1周呈环形皮损,有少量脱屑,颜色呈淡白色,口角湿烂,少量渗出液,无裂口肿胀不明显。患者自觉口唇干燥,发痒疼痛难忍,尤以夜间为甚,常被痛醒,伴小便短赤,饮食不佳,舌质淡、苔白,脉沉滑。中医辨证系湿滞腺胃,郁久化热,阻碍气机,运化失职,升降失司所致,治宜燥湿运脾,以运中州,而展气机,予二陈汤合平胃散加味∶苍术、黄芩各15g,陈皮、厚朴,半夏、生地、桂枝、麦冬、玄参、黄柏、茯苓、木通、甘草各10g,水煎温服。

上药连服5剂,口唇千燥疼痛显著减轻,痒感消失,口唇周围皮肤颜色接近常色,胃纳大增,药已对症,再进5剂而愈。

按:《诸病源候论·口吻疮候》曰;"足太阴为脾之经,其气通于口,足阳明为胃之经,于手阳明为大肠经,此二经并侠于口。其府脏虚、为风邪湿热所乘,气发于脉,与津液相搏则生疮,恒湿有汁;世谓之肥疮;亦名燕口。"由此可见,可唇湿烂与棒胃二经关系密切。不论外湿与内湿,日久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失司,升降失职,而运化不及,往往布息不展,最终湿邪循经上犯口唇,发为湿疮。而湿为阴邪,其性粘滞,患病缠绵难愈,故反复发作。用二陈汤合平胃散合剂加味,可以爆湿运脾,和胃化湿,以展布息,滋阴润肤,以濡口唇。茯苓键牌利湿,黄柏、木通、黄芩一可助二陈平胃运脾化湿,二可消久羁郁遏之湿热。与二陈平胃相伍,有苦塞不碍胃,甘辛不伤阳之妙,二者相反相成,故获卓效。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口唇湿烂1例治验